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麦粒

许心龙

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和我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亲切地附在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

父亲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

“干透了吧?”我娘问道。

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入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移动,父亲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嘠嘣①的脆响。

“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嘎嘣②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

“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

“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

“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

“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

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这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口上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上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秕子麦调换给了父亲。面對土坷垃秕子麦,父亲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长伸冤。村长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吗?”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父亲还呓语连连:“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

这时,我看到村长朝我们的麦场走来。

“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长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

“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长你看看。”

“嘎嘣嘎嘣③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投入口中。很快,嘎嘣嘎嘣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长,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

“不必了。你呀,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长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

“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

“交啥公粮?”村长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公粮免征了吗?”

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长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

“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村长,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长,小心地说。

“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放了呢!”村长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

“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嘎嘣⑤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

“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长安慰道。

“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嘎嘣⑥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

“好了,别伤心了。”村长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儿力气了。”

“听村长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长一眼,继续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別人吃了亏。”

“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长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

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

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⑦的响声了。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那嘴就成了舌头的天下。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

【小题1】画直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小题2】“嘎嘣嘠嘣”在文中出现了七次,试简析如此处理的作用。
【小题3】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长显然也很激动。
②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3:4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围墙上的小岛

夏花

我家后面的高楼刚完工,对面又出现了一块工地。父亲就是这时候变了,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一天他要我帮他把颜料全部搬到那堵墙边。他开始在墙上作画。父亲画得很投入,后来吃饭也让我送过去。父亲是个画家,一直都与众不同,母亲也没说什么。

父亲画了一座岛,小岛被树林环绕,野花遍地,画中的海蓝,天也蓝,天上飘了几朵白云。

没过多久,父亲弄来一只小船放在院子里。母亲这次唠叨不停,满腹牢骚,难道他这是去航海旅行吗?无奈父亲什么也不说。

我永远忘不了那夜,父亲叫醒我,我好奇又兴奋地帮他把船拖出去,很奇怪,我们一到那堵墙跟前,画上的海水便哗哗地荡漾着蔓延开来,很快漫过我和父亲的双脚,父亲把船推到海里示意我上去,我害怕极了,后退着拼命地摇头,挥动手臂叫他回来。

父亲最后看我一眼上了船,毫不犹豫地划远了。海水不知不觉地减退,收回。浆声渐微,父亲变成一个黑点沿着小岛转了弯,船尾的航迹消失在空旷的海面上。一切恢复了原样,我的裤腿也干了。唯有地面上的低洼处还有几滩水在灯下闪着光。

父亲消失了,母亲几乎疯了。我不敢说出真相,害怕她以为我也疯了而受到更大的刺激。有好多次我站在那幅画前悄悄呼喊父亲,但他始终没有出现。

对面的高楼竣工了。拆墙的那一天,我哭闹着阻拦,有人把我拉开了,小岛轰然倒塌的一瞬间,一群鸟冲了出去,它们扑棱翅膀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机器的轰鸣声。我想它们里面一定有我的父亲。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上的小岛”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串联情节的线索,又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围墙给了身为画家的父亲作画的机会,所以“他常对着围着工地的那堵墙发呆”,构思画一个小岛,装点美丽家院。
C.小说两次写到“我”的“害怕”,表现了“我”对变故的恐惧,对母亲健康的担忧,体现了“我”对至亲的深沉之爱。
D.小说以“小岛”、“小船”与“我”的小家庭作为写作素材,实际上是以小见大,反映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大环境、大现实与大问题。
【小题2】小说对“母亲”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又不可或缺,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题3】小说情节发展过程中,奇幻与现实交替出现,这种奇幻的艺术构思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B.“微时代”出现了一些在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等方面的新兴传播方式,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让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只要抓住这个新的机遇,与时俱进,就能更有效的治理好国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
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保护手段,包括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
通过这些现代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不仅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数字磁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使他们完整有序、便于检索,这能够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摘编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材料二

(选自《我国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材料三
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是个新兴的社区,在武汉市新一轮的规划建设中,渔民不打鱼了,在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几个渔村合并成立了江欣苑社区。这个社区拥有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龙。社区的党委和管理部门非常重视对这个项目的保护,经过多方努力,社区利用原本可以用于商业服务的一万多平方米的门面房,组建了“武汉高龙博物馆”“武汉高龙制作传承培训部”“武汉高龙生产制作部”“武汉高龙表演培训部”等机构,还组建了十多支高龙舞龙队,传承人多达三百余人,使“高龙”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2012年起,社区的党委和管理部门,以国家级项目“高龙”的保护为基础,将武汉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社区,提供优惠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园”,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和其他地方的兴趣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为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一片生机。
(摘编自《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四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滞后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除了为数不多的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以及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学者的文集之外,几乎没有像样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公布了两年,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部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一部行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范了各级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行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有了保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有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和职责得到了明确。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部相关法律的颁布,显然不能解决相关工作发展过程的全部问题,这也是我们政府需要正视和着手解决的。
(摘编自《我国非遗保护规范现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存储技术,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和保护手段。
B.普通村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的保护现状不满意,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未能察觉到政府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
C.江欣苑社区对“高龙”项目的积极保护与传承,带动了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群众认可度很高。
D.现阶段,我国非遗项目的发展受到了相关法律的保护,得到了良性的发展。
【小题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使江欣苑社区的非遗项目——高龙直接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可见在对待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法律的作用是巨大的。
B.只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再辅以先进的非遗保护措施,固北村的非遗项目——傩戏,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C.如果江欣苑社区的非遗项目——高龙能更好的利用数字化技术,那么,这个非遗项目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D.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于傩戏、高龙这样的非遗项目,亟需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来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的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E. 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数字化技术的不发达,是非遗项目时至今日才焕发光彩的重要原因。
【小题3】请你根据材料四的内容,概括现阶段,我国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我们的文学写作是“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的。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

显然,无论是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需解决这样迫切的一个问题: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

接续本土文学传统需要“反求诸己”,重新扎根。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这种双线发展模式似乎出现了倾斜和偏失。本土化一维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目前流行的文学批评话语,基本上于欧美国家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失语的原因在于失根,即失落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根。因而,要彻底医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失语症,就要首先反求诸己、重新扎根,必须强调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化,即从追踪西方转向回归传统,从搬用西方文论话语转向传统文论话语。

(摘编自李健军《中国文学不能失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近代以来的发展中面临着文化冲突,特别是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尤为突出。
B.当代文学语言、格调等水平下降,没有经典,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
C.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双线发展模式出现倾斜,导致中国文学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D.面对文学写作“非本土化”和理论失语的困境,需延续中国文学传统,建立文化自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与文学存在中西、新旧的冲突,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文章重视事实论证,以文学上的趋西去中说明中国文学写作的非中国化特点。
C.文章以方东树的批评为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国对传统文论和批评失去自信。
D.文章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原因和事实,最后提出解决方法,论证思路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处理好文化冲突,就能建构融新旧、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论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B.要想治愈中国文学理论的失语问题,就一定要回归传统,扎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
C.如果学者能够重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将有望重建中国文学的自信。
D.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有独特格调,充满诗性,文采外烁,我们应以中为主,兼融西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