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八月,别走

①八月的草原,在天的怀抱里。

②我走进草原,发现小斯日古楞家的前后左右都是天。天从他家蒙古包的门进入,又从套瑙(蒙语,蒙古包的天窗)走出,变成湿漉漉的彩虹,搭在红沙马的鞍鞯上,然后越过我的汽车,隔着牛圈栏杆向远处飘去,给风力发电机上的喜鹊窝披挂上一条淡淡的白纱巾。太阳来得安静,悄悄在小斯日古楞的靴子尖上发亮,又移到他胯下变成跳动的金子……城市里的人们错了,错就错在他们没有到过小斯日古楞家。他们不知道,其实将天和地分开是极愚蠢的事情。天的呼吸是在草根下面的土壤里生成的,地的花蕾是在云霞中睁开眼睛的。水泥和钢架不能,隐形的网络信号不能,褐色的苍鹰和洁白的银鸥不能,甚至那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平线也不能把天和地分开。

③八月,别走。小斯日古楞说。六只肥壮的喜鹊像一把张开的伞在他头上盘旋。

④其实他想说的是,八月,走吧,和我一起上学去吧。小斯日古楞和阿爸骑马到旗里的学校报了名,他日夜向往着学校里鲜艳的红领巾、不锈钢的自助餐托盘、一脚踢飞足球的感觉,还有手风琴和马头琴伴奏下的合唱。学校给男孩子们提供洁白的蒙古袍,银扣子,银腰带,和电视上的小乌达木穿得一模一样……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说出来的竟然是——八月,别走。

⑤八月,别走。小斯日古楞的妈妈索龙嘎嫂子说。

⑥其实,她想说的是,八月,走吧,和我们家的那窝喜鹊一起飞走吧。那四只春天出壳的小喜鹊已经学会了飞翔和觅食,到了八月底,它们就要另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过冬。到时候索龙嘎嫂子便不会有什么顾忌了,一拉皮带,风力发电机就可以使用了,只要那金属的螺旋叶片一转动,家里的夜晚就会迎来一片光明,当然,那喜鹊的空巢也会在瞬间化作粉末。夏天深了,索龙嘎嫂子的夜开始变长,她用春天剪下来的羊毛擀毡子,准备给即将上小学的儿子带到学校。她不知道学校的暖气是什么,她就相信毡子,相信自己在蒙古包里过冬的经验。她盼望九月好久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说出来的竟是——八月,别走。

⑦我远远就看到了天里面的那个喜鹊窝。两只缠缠绵绵的喜鹊插柳衔泥,不几天的功夫,就在小斯日古楞家门前的风力发电机机身上建成了双宿双飞的安乐窝。沐浴暖洋洋的阳光,一对喜鹊淋漓尽致地做爱,一心一意地产卵。它们与小斯日古楞一家朝夕相处,日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好像索龙嘎嫂子擀毡子的羊毛是为它们预备的,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飞下来取。要是乌云骤来,它们便钻进窝里厚厚的细羊毛中,只露出一对闪烁着黑眼睛的黑脑袋;要是饿了,它们就飞到索龙嘎嫂子的蒙古袍裙裾下唧唧叫,果然,吃的就有了——瑙嗨(蒙语,狗)啃过的骨头,馒头、面包的碎渣,有时候还有一只流产羊羔的肉身;它们从不知忧为何物,惧为何物,它们住在高处,狼和狐狸侵犯不了它们,那可恶的苍鹰和雕隼也不曾出现;它们攒下四个大卵,油润饱满,一天天成熟灵动。终于,可爱的喜鹊宝宝开始用浅黄色的喙啄壳,呼之欲出!当然,这对饱食终日的喜鹊夫妻并不知道,为了它们的安全,索龙嘎嫂子的耳朵夜夜挂在蒙古包的套瑙(蒙语,天窗)上,她总是把手电放在身边,一有动静就打开,往空中晃一晃,蠢蠢欲动的侵犯者便望而却步了。

⑧八月真的将要远去。白天阳光的金针纷纷扬扬,夜里微霜慢慢凝结,原本硕大的喜鹊窝,已经没有办法收拢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儿女了。看,那安静的喜鹊妈妈,只好抓着风力发电机的支架在外面伫立着。

⑨索龙嘎嫂子的出现,让所有的喜鹊扑啦啦冲出窝,跟着她的脚步缭绕狂舞。

⑩小斯日古楞说,看吧看吧,妈妈一出来它们就闻到妈妈味了……

⑾索龙嘎嫂子说,哎呀……啊……知道你们长着翅膀呢……

⑿喜鹊跟着索龙嘎嫂子,一直到她松开手,把围裙里的豆粕洒在牧羊犬吃食的槽子里。六只喜鹊的脑袋扎成内圈,六个覆羽翘起组成外圈,豆粕瞬间被喜鹊一扫而光。

⒀小斯日古楞的口袋里有牛肉干,是妈妈用新鲜的牛里脊肉晾的,又软又香,是准备给他带到学校去吃的。他把牛肉干掰碎摊在手心里,喜鹊开始追着他抢食。他奔跑起来,像牵引着一面漫卷的黑白旗。他跑得开心,一个趔趄摔倒在草地上,喜鹊的尖喙纷纷抢光他手上的牛肉干,便开始啄他带牛肉味道的手。牧羊犬怎能容忍如此不敬,汪汪叫着冲过来救主人,用脑袋为主人拨开喜鹊的围剿。这时,不知哪一只喜鹊把屎拉在了牧羊犬的眼睛里,牧羊犬一惊,跳起来急剧地摇着脑袋,用前爪挠眼睛,谁知眼前越发混沌得厉害,小斯日古楞见状一个翻身站起,抱住牧羊犬的头,用手指给它往外挑眼睛里的喜鹊屎,挑也挑不干净,便俯身用舌头一点点往外舔,直到牧羊犬不再躁动,小斯日古楞才吐了两口吐沫清清嘴。

⒁谁知那边牧羊犬已和喜鹊打成一团。牧羊犬出其不意地抓住一只喜鹊,叼着那喜鹊的一只翅膀晃来晃去,喜鹊发出尖厉的嚷叫,小斯日古楞赶紧扑过去,掰开牧羊犬的嘴……六只喜鹊分明有了智慧,瞬间在小斯日古楞的脚下扎成一个堆,寻求庇护。牧羊犬把两只前腿搭在小斯日古楞的肩上,贴紧小主人的脸蹭来蹭去……

⒂我竟然忘记了拍照,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活生生的自然喜剧。

⒃在烛光里吃完晚饭。我躺在洁白的毡子上,听索龙嘎嫂子说话。她说,我们家就要搬到冬牧场了,我得给喜鹊留着这个家。要是我把风力发电机也带走,到了明年开春,它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个家了,就像一百年前游牧人家嫁出的女儿,因为婆家迁徙,娘家也迁徙,走着走着,就找不到额吉和阿爸的蒙古包了……

⒄秋风在我背后的蒙古包外喘息,黑暗中我听见喜鹊的翅膀扑簌簌响动,它们消化了腹中的美食,终于起飞入巢,一只,两只……

⒅小斯日古楞在甜梦里呢喃,仿佛说——八月,别走,别走,别走……

【小题1】第①②段对“天”的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比拟手法,表现了草原天空的通透、纯净、美丽。
B.用“淡淡的白纱巾”等渲染了草原宁静祥和的氛围。
C.写到喜鹊窝等为后面交代小斯日古楞家活动作铺垫。
D.写到“天”“地”“人”暗示“天人合一”的主旨。
【小题2】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根据文意,推测第⑧段喜鹊妈妈“伫立”时的心理活动。
【小题4】分析⑾段3个省略号的作用。
【小题5】赏析第⒁段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6】联系全文,对文章标题进行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6 03:45: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分卫星真“高分”

2019年3月21日,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的两颗卫星一一高分五号、六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专项已成功发射六颗卫星,数据源不断丰富。

作为国内光谱分辨率最高的卫星,高分五号还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大气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有了高光谱分辨率这项技能的加持,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火眼金睛”。比如,卫星在进行水体监测时,没有高光谱手段,很难区分水体里的水草和水华,给出的反馈是同一类物质。分辨率提高后,高分五号卫星能够精确感知雾霾、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让污染气体无处遁形。高分五号卫星还能准确鉴别饮用水源地、重点湖库的水质情况,及时跟踪内陆水体蓝藻、绿藻、黄藻等藻类污染物的生长变化,为水体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解决方案。在轨测试期间,高分五号还成功地监测了北京局部地区高温、青藏高原冰川群和积雪分布等情况,并为2018年雅鲁藏布江米林滑坡堰塞湖、印尼海啸等国内外灾害及时提供了应急观测服务。

高分六号的特别之处则在于新增了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是我国第一颗具备红边波段传感器的卫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红边波段传感器,高分六号被誉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在高分六号之前,高分卫星的遥感数据已经应用于农业。但是,作物生长时间一般较短,对卫星监测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且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此前的遥感数据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周清波介绍,高分六号在轨测试期间,他们重点对该星新增波段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增加红边等波段后,卫星影像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不同地表覆盖,特别是不同作物类型和不同生长状态之间的差异的识别能力。而且,在作物类型识别、作物长势诊断、果园等农用地监测中,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土地覆盖监测和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15%和9%以上。

高分六号投入使用后,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对我国陆地区域的重访时间由4天缩短为2天,时间分辨率提高一倍,极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获取规模和时效。目前,科研人员利用高分六号的新增波段,改进了作物识别、农田洪涝灾害监测、土地沙化调查、积雪覆盖监测等技术方法和模型,并已用于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

高分五号、六号投入使用后,极大缓解了我国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也有效弥补国内外已有中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资源的不足,提升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不过,“目前来看,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还远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很不足。”赵少华指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环境专用载荷,需要更多的卫星一起组网,提高监测水平。此外,赵少华还强调,高效使用数据是卫星应用成效发挥的重要环节。针对很多新型载荷,我们需要更多地加强其应用算法的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高分专项的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的建设上,进一步健全高分专项的共享渠道、畅通高分数据应用的高速公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使越来越多的遥感数据应用产品服务于国内,并走向国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光谱分辨率使得高分五号在环境监测上更加准确,不仅能反馈水体里的不同物质,还能精确感知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分布、变化和运输过程。
B.增加红边等波段后的高分六号,其卫星影像的色彩更多,不同地表覆盖的识别能力增强,在农用地监测中,对秋收作物识别的总体精度又有提高。
C.高分五号、六号在2018年的玉米和大豆面积监测、安徽洪涝灾害作物损失评价、部分地区果园和设施农业分布调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作物类型多样,种植结构复杂,作物监测内容较多等因素的存在,高分六号之前的卫星在农业应用上无法给出精确的监测数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分卫星五号的高空间分辨率产品在应对特殊的天气和地表灾害过程时,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且在轨测试期间,其检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B.高分六号与高分一号卫星的组网,使得检测更为高效,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可用的国内外卫星数据在覆盖能力、重访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C.截至2010年,我国在全面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任务后,将对高分专项的重点进行调整,届时高分数据应用产品体系将有望不断丰富和完善。
D.高分五号、六号提升了国产遥感卫星数据的自给率和应用范围,并使我国缓解了对国外卫星遥感数据的依赖,弥补了卫星资源的不足。
【小题3】从材料看,目前我国在高分专项领域有哪些计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光下的小路
仲夏
今天的夜色像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
要在往常,小路会约上水琴和纯燕,到练歌房声嘶力竭地吼个痛快;或者找个摊子,一碗馄饨一把羊肉串,旁若无人大快朵颐,就把什么烦恼都忘了。今晚却不同,小路躲在自家狭小的阳台上,呆呆地看着夜空里的星星,心里一拱一拱的,慌慌的,乱乱的。
唉——那张钞票!
下午,小路在街边买水果,随手掏了一张百元钞票。卖水果的妇女很熟练地将钞票抖一抖,搓一搓,对着光线照一照,然后把那钞票又塞给小路,说:“你给换一张吧。”小路不解:“怎么啦?”那妇女嘿嘿一笑,又说:“换一张吧……”小路似乎明白她的意思了,赶紧把那张钞票攥在手心里,又掏出一张递过去。小路拎着水果走开一段路,听见那妇女在跟别人炫耀:“小小年纪就来骗老娘,也太嫩了点儿……”
小路的脸腾地着了火……
一进家门,小路把两只鞋子甩得天南地北,坐进沙发里,狠狠地把那攥成一团儿的钞票丢进纸篓。
买水果时,小路包里有三张百元钞票。一张是自己取的工资,另两张是水琴和纯燕还她的。昨晚三个人逛夜市,被写有“真诚小妹”的文化衫迷住,一人买了一件。水琴和纯燕没带钱,小路就给她们垫上了。今天上午两姐妹还钱,她就随手装包里了。
小路又看看纸篓里那粉红的一团儿,耳边响起卖水果妇女的话。一股莫名的愤怒涌上来,却不知该向谁发。水琴?纯燕?她判断不出,也无法判断。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歌声从手机里进出来,搅得一屋子的暗都颤抖起来。小路拿起手机,纯燕的名字像憋不住的兔子一闪一闪地跳。按下接听键,纯燕火急火燎地吼:
“死丫头,干吗呢?快出来,还逛夜市去。”
“你去吧,我不去。”
“咋了?快说!”
“我……”小路犹豫一下:“我遇到了一张假币!”
纯燕在那边“啊”了一声,追问:“被没收了?”
“没有。”
“那还不赶紧花出去?”
“假的怎么花?”
纯燕的语气立时变得老练:“就现在这种时候,找个街边小摊,肯定能行。”
小路沉默了。纯燕在那边着急:“你等着,我立马过来。”
小路被纯燕拽着,不情愿地挪动步子:“这不是骗人吗?”纯燕压着嗓子:“我的大小姐,别那么善良好不好?善良是有代价的!”
街角,立着一个简易的烤羊肉串架子。纯燕拉紧小路的手:“就这儿了。”小路一下子腿脚僵硬得迈不开步了。纯燕故意大声说;“尝尝这儿的羊肉串吧!”边说边把小路拽在身边,如同拉着个待宰的羔羊。走得近了,纯燕又大声冲着摊子喊:
“来二十块钱的!”
烤羊肉串的老妇人,听见纯燕的喊声,连忙笨拙地取肉拢火扇风。一边烤肉,她还一边自言自语:
“我闺女跟你们差不多大,再有两年就研究生毕业了,我这个小摊子,能贴补闺女不少生活费呢。”说着就笑起来,那笑被红红的炭火一映,幸福和满足都快从脸皮上滴下来了。
肉烤好了。纯燕把那张皱巴巴的钞票递过去,老妇人看都没看就装进胸前的兜子里,然后一张一张地找给她们八十块钱。
离开烧烤摊,俩人像打赢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偷袭战,但小路却蔫蔫的……     
小路回到家,胸口像堵着湿棉花团,一种从没有过的感觉,从四面八方的黑暗里浸出来……
小路穿上“真诚小妹”文化衫,手里拿着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再一次走向老妇人的烧烤摊。星星欣慰地眨着眼,小路的心也忽地敞亮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卖羊肉串的老妇人对小路的信任感动了小路,使她心中郁闷无比,内疚莫名,良心难安。最终她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B.本文通过一个围绕假币发生的故事,描写了小路由恼火、矛盾、斗争而最终完成自我超越的心理过程,呼唤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良知。
C.纯燕代表着当今社会只顾自己、缺乏真诚待人之心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出我们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
D.本文用多种手段描写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用细节与外貌描写,刻画了卖水果妇女善于察言观色,刁钻、奸诈的形象。
E. 文章开头用“粗心妇人脸上没打匀的粉”来比喻夜色,暗示了主人公心绪的烦乱;而末尾的夜色描写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小题2】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题目是“星光下的小路”,也有人认为这个题目不恰当,认为不如用“假币”或“真诚小妹”,你的看法呢?请谈谈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周有光只好专攻日语;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1955年,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会议结束后,组织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而早在1920年,周有光就参加过上海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改革运动当时还受到苏联支持。
于是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调侃,但他认为,“这三年时间花得还是很值得”。“事实上,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提意见,而他们提的意见我们都研究过,几乎没有新的意见。今天就得到了这么点安慰。”1958年,周有光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周有光曾有“周百科”的外号,拜其连襟沈从文所赐。1980年开始,他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另两位委员是刘尊棋和钱伟长。谈到当年翻译《百科全书》的细节时,周有光称,“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此后,周有光又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科部分总编委。
80岁时,周有光决定让生命重新开始。他把80岁当作0岁,甚至 92岁那年,收到一份贺卡,上面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提起这事,老先生乐不可支。
“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辈学者对周有光的评价。当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时,一些人推断21世纪将是汉语的世纪,周有光保持了相当的冷静:“汉语的国际地位,应当作恰如其分的正确估计。汉语的国际性最弱,这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的,但是,不承认并不能改变事实。要想改变事实,只有改变汉语本身,提高汉语的规范化水平。”
专业研究因年老体衰告一段落,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但他并未停止思考,更未放弃一名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他在桑榆晚年再扬帆,开辟新领域——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晚年的周有光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周有光曾在纪念自己华诞的座谈会上通过视频向大家问好。他在视频中说到读书,称“读书要和生活发生关系,如果读了书不能立言,就白读了”。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与时俱进。虽然处于高龄但却天天上网,喜欢接触电脑,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相关链接
①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经济学家。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百度百科)
②目前每个国家都生活在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之中,享受“双文化”生活。
(金玉良《老藤椅慢慢摇:周有光和他的时代》)
③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娶的就是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但是他却能坦然的面对自己错位的人生。
B.1955年,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周有光有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经历。
C.周有光娶了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之一张允和,夫妻相敬如宾70年,与沈从文成为连襟,这也是他人生“传奇”的一个方面。
D.周有光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与他有着“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还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半路出家研究语言学,周有光并没有多大怨言,到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语言学研究,这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时代担当和奉献精神。
B.“周百科”的外号,虽是沈从文所赐,但从周有光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来看,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C.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研究非常扎实,人们对《汉语拼音方案》也没有提出多少批评意见。
D.周有光晚年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撰写有关文化、历史背景的文章,并对所谓的“汉语热”有着冷静的思考。
E. 本文记叙了周有关的传奇一生和他对祖国语言文字工作的杰出贡献,表现了他热爱国家、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
【小题3】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法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法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8年1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法,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笔下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工匠精神不仅是学习书法避除匠气所必需的一种严谨态度,更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法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