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选自2016年01月20日《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文中“家国情怀”的阐释,下列经典名句不能体现“家国情怀”的一项是(   )
A.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D.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们的意识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就是生命自觉或家教传承。
B.家国情怀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它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
C.因为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所以感念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D.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我们只要正家风、齐家规就可以构建起永不衰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将对国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
B.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
C.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以伟大担当塑造伟岸人格,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D.有了家国情怀的丰润,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了意义,就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6 04: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西方科学的大传统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建立了以追求确定性知识和逻辑演绎体系为主要标志的理性科学,而古代中国没有。这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人文理念。中国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人民与土地高度绑定,因而是熟人文化、血缘文化、亲情文化,以“仁爱”为理想人性,以“礼”为人文教化的手段。希腊文化是海洋文化、游牧文化、商贸文化的混合体,迁徙是常态,因而是生人文化、契约文化,以“自由”为理想人性,以“科学”为人文教化的手段。“科学”就是希腊人的“人文”。

“自由”即成为“自己”,而“自己”只有通过永恒不变者才可达成。作为自由的学术,希腊的理性科学具有非实用性和内在演绎两大特征。自由的科学为着“自身”而存在,缺乏外在的实用目的和功利目的。自由的科学不借助外部经验,纯粹依靠内在演绎来展开“自身”。中国古代在演绎科学方面欠发达,是因为缺乏自由的人性理想,因为不可能对无实用价值的自由的科学情有独钟。

希腊理性科学的基础层面是数学四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高阶层面是哲学。希腊数学是自由学术的典范。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开始,“自然”是希腊人的伟大发明。在早期希腊思想家那里,“自然”的基本意思是“本源”和“根据”。“论自然”即论万物之“本源”和“根据”。“自然的发明”意味着理性思维方式的发明,即通过内在性的方式(演绎推理)追究内在性(本性)。而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的“自然”意思是“自己如此”。相信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国文化从未把天地万物视作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也从未将这个客观的存在领域统一命名为“自然”。缺乏“自然”概念,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决定性证据。

希腊理性科学形成了西方科学的大传统,其精神气质贯穿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始终,为现代西方科学所继承。我们可以把希腊理性科学的精神称为“科学精神”。

(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道德经》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2】请根据材料,分析古代中国无法建立“理性科学”的原因。
【小题3】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礼:苍穹大业赤子心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他参加了多种型号的导洋核武器试验;他是我国远程液体火箭和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洗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将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进行了全弹自动化测试;他参与了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先生。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一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终点是中国香港。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有20多位中国留学人资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正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在这20多位留学生中,有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叫梁思礼,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此时,他正带着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的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返回到阔别了 8年的祖国。
9月30日,当轮船航行在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时,广播里播音员正介绍着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梁思礼等人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了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就从船舱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白布染成红色,接着又用黄纸剪了1个大4小共5个五角星,然后将它们贴到红布上,简单而独特的方式,传达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梁思礼归国后,组织上将他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技术工作。这期间,他还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的起草工作。
1956年,是梁思礼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而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它艰难的起步。这一年,***的保护,梁思礼才没有受到更多迫害。不过,磨难并未结束,长子梁左军,在“文革”期间,落下了抑郁症的病根,30岁那年,左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梁思礼夫妇心中又多了一道永远的伤口。
“您后悔1949年回国吗?如果1979年回国,这些灾难和痛苦也许就可以躲过去了。”很多人见到这位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都会禁不住为他鸣不平。
“什么话?!你们为什么这么说?我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我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从来不后悔!对于如今还在海外留子的人,我想说:‘是好样的,就要学成回国。’”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梁思礼是我国著名的导弹和火控制系统专家,也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曾经参与中国航天历史上的多个“首次”,他的离世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大损失。
(原载于2016年4月19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的言作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他遗件给我一个很好的毛胚,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梁思成曾回忆道。(《人物用刊》)
梁思礼的许多心态做派,对人对事,都体现了父亲的基因传承,比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对亏待自己的事情从不耿耿于怀等。他多次谈道父亲说过,人的一生活在苦恼里,跟生活在沙漠里一样,有什么意思?我也是这么想的,人的一生应该达观、乐观。(《对话梁思礼》)”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项是
A.在新中国即将建立之时,百废待兴,梁思礼和同学—道学成归国,奔赴到祖国的建设之中,被誉为新中国第—代航天人。
B.回国以后,梁思礼担负了多项工作的负责人,是我国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洗的负责人。
C.梁思礼负责设计了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的控制系统,他是将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的第一人,并首次进行了全弹自动化测试。
D.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起步时,在邮电部和通信兵部从事通讯技术研究的梁思礼,服从组织安排,担负起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重担。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篇传记以时间为轴,呈现了梁思礼先生一生的经历。从文章的布局来看,结构清晰,从本文信息来看,内容详实。
B.本篇传记塑造人物特点突出,描写细腻生动,尤其是大量的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学最见功底,展现了传主的精神风貌。
C.1956年,梁思礼加入***,这既是党和国家对他过去贡献的认可,也是后来的工作信心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D.梁思礼具有健全的人格品性。在“文革”期间,他被怕不能为母亲奔丧,儿子在30岁时受迫害而死,他处之坦然,坚强生活。
E. 本文记述了大量的事迹来表现传主的形象特点。在其人生路上,有荣誉、有坎坷,也有为理想孜孜以求的前行动力。
【小题3】梁思礼是梁启超的幼子,在他的—生中受到父亲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荒芜
老张的儿子在城里混得不错,买了楼房,接老张到城里,让老张享享福,老张高高兴兴地跟儿子进了城。
进了城的老张高兴没几天,就郁闷了。不是儿子媳妇对他不好,不好能接他进城吗?也不是他们看不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晚上不洗脸不刷牙就上床,而是老张自个儿郁闷了。儿子问郁闷的老张:“爹,咋了?哪儿不舒服? ”老张一声叹息:“没不舒服。”儿子就笑了: “没不舒服你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老张就又一声叹息:“这城里有什么好啊?哪儿都是硬邦邦的,连地气都接不上,连点泥土味都没有。”儿子就解释说:“干净嘛,你想闻泥土的味,楼下不是有花池嘛。”老张就哼了一声:“那也叫泥土?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况且,哪有一朵花,净是杂草。”儿子说:“这院子是大家的,不是自家的,谁肯花钱种花啊!这楼区现在还没物业,花池子不荒着还能咋的?”
老张眼睛就一亮说:“那我收拾收拾种点菜行不? ”
儿子一愣,犹犹豫豫地说:“应该行吧。”
老张立刻下搂,手脚并用,片刻就把杂草清除干净了。又去买了一把小铲子,细细地把泥土翻了一遍,就去买了小白菜、水萝卜的种子。
老张火热朝天忙碌着的时候,很多住户都围了过来,看老张忙碌,有些惊奇,网老张做什么。老张乐呵呵地说:“种菜。”住户们一怔,摇着头笑,冲老张儿子住的楼层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的。老张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朝儿子住的楼层看,儿予在阳台上看到住户们指指点点,就冲老张喊:“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回应道:“快了,这就种完了。”儿子的声音就高了起来:“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嘴上应着:“完了,完 了。 ”手上仍不停忙乎。儿子很快出現在老张面前,拽起老张说:“上楼吧,吃饭了。”老张拍了拍手说:“都种下了。用不了几天,这菜就出來了!”儿于拽老张的手劲很大,几手是把老张拖上了楼。老张不高兴地说:“你用那么大的劲儿执我千什么? ”儿子说:“我不该让你在花池子里种菜。”老张说,“我在花池子里种菜怎么 了?荒着也是荒着;要不闷死我了。”儿子就苦笑着说:“你没看那些人栺指点点的吗? ”老张说:“看到了,他们嘀咕什么呀,也听不清。” “指定说我和你儿媳妇对你不好,不给你买菜吃,逼你去种菜。”“什么?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不行!我得下去跟他们说一说。”老张气得就要往下走,儿子一把拽住他:“别去了,你去说,他们又该以为是我逼着你去跟他们解释的呢,你儿子媳妇在他们眼中可就成了恶男刁妇了。”老张直跺脚:“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这可咋办哪?”儿子叹口气说:“别再下去管你种的菜了。”老张就十分痛苦地说了一句:“不管了,不能让你们受委屈。”
老张没想到种的菜自己不管了,老天爷倒是“管”上了,一天一场小雨,他种的小白菜、水萝卜很滋润地冒出了头,蓬勃地生长起来。一看菜苗都出来了,老张坐不住了,偷偷下楼,侍弄起来。在老张的侍弄下,花池子里的小白茉、水萝卜长得葱绿一片,老张的心情也郁郁葱葱的。
花池子里的菜可以吃了,老张在楼下晃荡了一天,告诉每一个进门出门的住户: “要吃小菜就可以薅啊!”可他们都只对老张笑笑,没有人去薅菜,老张就很郁闷地上了。……
儿子回来了。儿子的手绿绿的,沾满了菜汁。儿子的脸青青的,没有一丝好声气。老张看看儿子的手,又看看儿子的脸,跑到阳台上往下着,就着到花池子里的小白菜、 水萝卜都被薅出来,它们鲜嫩的身躯支离破碎,惨不忍賭。老张的心口猛地被撞击了一下,痛痛的。老张转回头看看儿子问道:“他们又说什么了?我让他们吃菜随便薅的啊!”儿子气急敗坏地冲老张喊了一句:“这花池子是大家的,不是咱们家的菜园子。”老张的心里轰然一声,抹了一把脸说:“还是荒着好。荒着,人心就不都慌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张在城里住着不高兴,并不是儿子和儿媳对他不好,主要是看不惯邻居们胡乱猜疑,乱咬舌根。
B.老张花池种菜,邻居指点嘀咕,最终儿子薅菜毁菜;从中可以看出儿子虽然是老张的亲儿子,但是,儿子、邻居们与老张在某些观念上确实不一样。
C.小说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围绕老张种菜一事展开冲突:情节曲折,具有吸引力;故事具有启人思考的魅力。
D.小说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来刻画老张,不仅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运用側面描写来表现住户们。
E. 小说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高潮就是结尾;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人心的荒芜。
【小题2】小说为什么用“荒芜”來作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答。
【小题3】邻居们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看待老张种菜这件事的?作者借此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①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近年来有些国家在开发地表水、云水、土壤水等水资源的过程中,开始关注露水的利用和开发。

②露水是什么?露水是指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贴近地面的室气受地面长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露点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或地物表面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自然界露水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条件。一般说来,晴天情况下露水比较容易形成。从时间上讲,露水多出现在夜间或清晨,并且在春秋季节出现频率更高一些。自然界的露水资源非常丰富,极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大气水汽条件合适,地表露水有时能够达到自然降水量的水平;在某些极端干旱地区,地表露水甚至是生态植被的唯一液态水源。

③与自然降水相比,露水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效应。露水一般要比降水更均匀,它容易被土壤、植物根系或植被叶面充分吸收,不会造成流失、过度浸泡等水资源浪费或水害。而且尽管露水数量不一定很大,但它持续的时间比降水长得多,发生的频率也要高得多,往往在植物水分即将耗尽时能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存。露水还可以直接凝结在土壤表面或形成露滴滴落到土壤中,直接参与土壤和植物的水分平衡过程,是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

④目前有些国家正在致力于有效利用和开发露水的研究工作。人们发现不仅可以有效利用露水,还可以通过选择或改善气候条件以及改造地表和地物特性等手段,来增加露水的形成量,达到开发的目的。实践中,人们主要从选择有利的局地气候条件和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两个方面来开发露水。就局地气候条件而言,在天空少云、空气湿度较大、风速适中、近地层逆温比较明显、表面温差较大时,露水形成率比较高;就露水凝结面而言,改进其动力、辐射、热力和亲水性等特性,都会迅速提高露水形成的效率。创新和改进露水凝结面是目前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因为它比选择局地气候条件更主动,也更有效。最近,人们开始尝试应用纳米技术和新型生化材料来提高露水开发利用效率,但效果还在试验之中。从发展趋势看,未来的技术方向应该是将辐射冷却效果好、亲水性强的新材料与网状结构、空中放置等多种技术优点有机地结合。

⑤在国际上,法国、秘鲁、以色列和德国等国家一直在发展露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加勒比海地区,露水已经作为饮用水源在生活中被广泛收集利用。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

(取材于《百科知识·神奇的露水》)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般在晴天的情况下而且在春秋季节的夜间或者清晨.露水出现频率更高。
B.露水有利于植被叶面的充分吸收,可以推迟叶片的萎蔫,维持植物持续生长。
C.从发展趋势看,开发最佳的露水凝结面是未来开发露水资源的主要技术方向。
D.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今天,开发利用露水资源可以弥补自然降水资源的不足。
【小题2】结尾段作者提到,“开发利用露水,有望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方式”。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文学数千年的历史不仅产生了经典,而且产生了多种丰富的经典类型。各经典类型之间并不都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互有交叉。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努力还原这种类型形态上的固有丰富性。
“六艺”本身虽然主要并不作为文学经典来看待,但在正统的文学观念看来,所有的文学作品却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它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此,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确定无疑的“大经典”地位,其他与之相比只能是“小经典”。就文学经典来说,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秦汉文是大经典,《过秦论》则是秦汉文中的小经典。
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所以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也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或调整。先秦人虽然未必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明确的文学经典,但对《诗经》等典籍显然极为熟悉,成为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等等,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汉代人的文学经典是诗骚赋,司马相如的赋尤被推崇。六朝人的文学经典除诗赋外,更开始了一个骈体文的繁盛时代。到了宋代,随着承续韩柳的欧苏王曾等的古文影响日益扩大,一些古文经典的地位也逐渐得到确认和凸显。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科举考试科目也产生了策论、经义等供举子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文。有的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更长时间段的检验,如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一直到今天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反之,也有不少经典及身而亡,如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原先八股文的经典很快被人遗忘。时代经典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文体经典。
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关注重点之一,每一代都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各类文体自身的序列里,长期的实践也确立了经典文体的地位。
“公开的经典”是指由统治者所确认的正宗经典;“公认的经典”是虽然未被统治者所确认,但却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一直到清代,正统的文学批评承认的经典从文体上看是正宗的诗文,而小说、词、戏曲及相关的通俗文学都难以列入。比较典型的《四库全书》,白话长篇小说与戏曲都不收入,词虽收入,但显得非常勉强。但是,许多上流社会文人与一般民间文人仍然是把它们作为经典的。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类型十分丰富,而且各经典类型之间除了处于平行并列的层次之外,有的还互相交叉。
B.文学作品都要在“道文合一”的意义上回溯于“六艺”、并以它为评价的标准,因而从文学经典的类型这个角度看“六艺”具有“大经典”地位。
C.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色,秦汉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着鲜明的文体特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体经典。
D.《诗经》等典籍是先秦时期教育和训练外交辞令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外交场合运用得当可以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松战胜敌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文体经典,这些不同的文体经典集一代人之功,形成世所公认的一些文体特色。
B.以秦汉文和《过秦论》为例,可见大经典往往是由小经典构成的.通过对小经典的研究累积能更好地理解大经典。
C.人们对徐庾的某些骈体文、韩柳欧苏的古文的推崇表明有些经典能够远远超出断代的范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D.每一个朝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发生的变化或调整导致不同的时代审美风尚不同,造成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有差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认经典和公开经典之间可以并列也可以互相交叉,在《四库全书》中诗歌既属于公开经典也属于公认经典。
B.时代不同审美风格会有区别,时代经典也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随着八股取士制度的废除而很快被人遗忘。
C.在对文学经典文体的探讨上,“大”与“小”也兼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文学经典可以作出大经典与小经典之分。
D.古代诗文经过时间的磨砺,沉淀在人们心灵之中,已成为我们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