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莱。又请来刁爷,担任厨师水平的评委主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每道菜,刁爷都尝了,不过还没吱声。”

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来到刁爷面前说:“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听大喜,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厨子王手拿红包,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

刁爷只拿眼睛一瞄,说:“拍黄瓜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

刁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儿都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儿一点儿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儿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那点儿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厨子王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确实没有做好,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一点儿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打圆场,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只是久闻您的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为叙事设定切入点,还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小说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形象,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也不缺乏鲜活的细节,人物之间相互映衬也使个性更加鲜明。
C.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却丰富深刻,它告诉读者,同行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待晚辈要坦诚相见。
D.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想让厨子王难堪,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
【小题2】那个一千块的“红包”,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3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
王汉超
他是高考状元,他是天之骄子,他有勾画自己青春的无数种可能。可他偏偏选择了农村,如今他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岗街道办事处文楼村党支部书记。他叫魏华伟,2008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一头扎进了河南的文楼村——一个他眼中“青春用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一双公筷”,也不能丢下大家
一张被日头晒黑的脸,一个高八度的大嗓门,谁也想不到魏华伟曾是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这天是周末,他骑辆破电动车,照例走村串户。华伟来自农村,第一次做出人生选择时,想都不用想,考出去,走出农村。第二次做出人生选择时,面对报名当大学生村官的机会,他心动了。
“去就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最需要人。”下定决心后,他一头扎进农村,更主动要求去国家重点帮扶的文楼村。文楼村辖6个自然村、17个村民组,3000多名村民里面,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1/10。一般人看到文楼村的人都躲着走,外村的亲戚甚至和他们断了来往。去这样的村子当村官,你不怕?无数人问过魏华伟。300多名艾滋病患者散落全村,刚来时不是没有担心。有天从别人口中得知,一个患病村民想请他吃饭,却始终张不开口。魏华伟考虑再考虑,咬咬牙,走进了这个家庭。饭桌上,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次性餐具,每一个菜,旁边都摆放着一双“公筷”。魏华伟扭过脸就哭了。“一旦在朴朴实实的村民中间,你就没有了怕。”他说。
让时间证明自己扎根的决心
在其他乡村,干部不吃群众的饭是廉洁自律。但在文楼,不吃乡亲们的饭就会让大家心里有“疙瘩”。魏华伟没想到,工作竟然是从尽量满足村民的“吃请”开始的。
刚调解完一起邻里纠纷,魏华伟被一个村民拦腰抱住。“魏书记,这一次,你可得给我个机会了!”定睛一看,说话的是一个患病村民。去年夏天,他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学费让全家犯难。魏华伟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资助项目。9月,孩子上学报到那天,夜里两点,这个村民含泪打来电话:“魏书记,没别的事,我就想请您喝个酒。”这样的吃请,魏华伟不能拒绝。魏华伟知道,敢吃他家的饭,才说明你不躲他,不嫌他,工作才开展得下去。
现在村民把魏华伟当成了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说。因为他懂法,他见过世面,他热心,他是“自己人”。刚来村里时,魏华伟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问,你是来镀金的吧?话语中充满了不信任。一个村民更是直截了当:“小魏,干好了,你走时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你不走,我用砖头砸你走。”
信任靠的是点滴积累。一次,村民正在聊天,魏华伟走过去。一个老人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就这样,魏华伟和大家越来越“对味儿”。入村两个月,他已走遍了17个村民组。
病魔下的文楼村也要发展
到文楼村不久,村里几个年轻人敲魏华伟的门:“魏书记,我们病号,出去打工受歧视,重活又干不了,你能不能给俺弄个营生?”
一次次甩开膀子干,魏华伟却一次次被泼了冷水。2010年,魏华伟通过校友联系了一家节能灯企业。这家企业最后关头还是退回去了。“外人为啥就不能改变对文楼固有的态度?”挫折更坚定了魏华伟让村里人致富的决心。
“外面的企业不愿来,自己只有闯条路出去。”魏华伟说,只要动起来,走得就快了。现在,文楼年年有新的致富项目落地,村民观念也在悄然转变。2010年,魏华伟在外学***,魏华伟很快就融入其中,从未有过任何担心。C.文中划线处,魏华伟哭是为“公筷”的细节而感动,这样写增强了这篇人物通讯的真实性,增添艺术感染力。D.一次一次挫折非但没有让魏华伟放弃,反而坚定了他让村里致富的决心,他踏实沉稳、坚定执着、谨慎清廉,时刻提醒自己并付出实践,。E. 作为文质彬彬的高考文科状元魏华伟,有多种勾画自己青春的可能,但他却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一个贫困落后却又讲究吃喝的河南农村。
【小题2】(小题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为什么魏华伟能让一个被病魔折磨了20多年的村子泛起了生机,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4】(小题4)梁启超说:“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其实不只是求学,追求人生的梦想也应如此,结合本文和梁启超的话,谈谈你对“亮出最有价值的青春”的理解。

同类题2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的骨骼筱敏
①是一个陈旧的比喻:树。
②我们生活的城市,已经很少有东西与人的生命本质相关或者相似,所幸还可以看见树。我非常喜欢林子里蒸腾着潮气的老树和幼树,喜欢高崖上兀立挺拔,成为某种标志的松树或柏树,喜欢在田边村头,洒些许荫翳的古老的榆树或槐树。但还有一种树,因为时常相对,它们进入我的感觉更深一些,那是在城市的逼仄中仍然不死的树,它们大多营养不良,而且时常被粗暴地修剪。
③等待一棵树的长成需要时间,等待一个诗人的长成同样如此。
④一棵树只长它的遗传密码注定了的那种叶子,一个诗人也是这样。风,雨,虫灾,干旱,斧斫痕,工业废气……可以使某一季的叶子肥硕或者枯瘦,使某些叶子残缺,畸形,从而被认为具有病态美,但其本质的构成是不变的。无论如何,松针不可能像垂柳那样倒挂下来,使悬岩上的风看起来柔软。
⑤诗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些很朴素的事情。心灵的感知方式是很朴素的,创造的使命也是很朴素的,就像在燧石上敲击出火花,就像叶子在枝头萌生伸展。
⑥事实上,我们肯定会遇上秋风的季节,满树繁茂一夜之间被扫落净尽。我们生活的时代总会过去,我们的青春总会消逝。那些曾经与阳光和月光都靠得很近的叶子是无力抗辩的,泥土自然会融解它们。幸运的诗人会有一两片叶子恰好被岩层选择了,这未必是那棵树上长得最漂亮的叶子,更未必是那片森林中最出色的叶子,但恰好是它飘落在被选择的位置,从而被岩层拓印下来,成为记载某个时代的化石。
⑦被选择或被遗弃,这很偶然,也很无理。但我所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有一些叶子即使适时地落到了最有利的位置,也还是不会在岩层上留下痕迹,比如那些滤去水分便没有自己的形状的叶子。而最终保留下来的,必然是有骨骼的。我们所见过的树叶化石,总是叶脉清晰,甚至比翠绿多汁的时节更清晰,这是树叶的骨骼,岁月使它显现出来。凭借这个,我们感知它生动的姿态,感知远古的诗人心灵的本色。
⑧我想,我已经学会了等待。在等待中,我明白,诗是一个进入内心的事实,而是否倾泻在纸上倒在其次。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②段中的“一种树”喻指什么样的诗人?
【小题3】结合文意,下列基于第④段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应当按照自己心灵的本质进行写作。
B.诗人在恶劣环境下写出的作品具有病态美。
C.诗人不要惧怕外在力量对其写作的伤害。
D.诗人不可能用迎合世俗的方法来改变世俗。
【小题4】文章回答了诗人如何让诗作留下“痕迹”这一问题,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力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表演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风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晴不好,很少出门。—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
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风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奓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端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落座,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风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
“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圈舞,是一种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原发性舞蹈形式。所谓“原发性”,即它不但在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从世界范围内的“圈舞”现象来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不论其动作如何变换、其曲调如何不同、其服饰如何迥异,而围圈齐舞的这种方式却是高度一致的。

②各种原发性的圈舞,是民间或者社群在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庆典、民俗等活动中的主角儿。它的一大功能,就是通过这样的围圈齐舞的方式将人们连接起来,参与其中的人们随着共同的舞动,在各自的心理层面生成一种“聚在一起”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人类产生彼此在情感沟通上的极大满足感,从而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抚慰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需求,特别是在劳动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说到圈舞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我们亦可以在比较其与其他舞蹈形态之间的差异而获得,比如同样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等形态,这些舞蹈形态同样是传统舞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但与它们相比,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特别是其极大的随意性,可以让参与者随时加入其中,这种自由而自如的组织方式,也显露出圈舞所具有的更为便利的操作性。

③凝聚力显然是圈舞所具有的一大社会功能。圈舞是一种群体参与的活动,其鲜明的群体参与性是十分显而易见的。“群体”的整体性原则及其道德会规范“个体”行为。群体作用于个体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情绪的传导和规则,而非言语式的说教,舞蹈时大家相互情绪的感染,成为彼此传导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这种情绪上的感染,个体因为“从众” 心理,很容易把自我情绪投射在集体的情绪之中,从而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④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圈舞的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可以见到这种舞蹈。在我国的各族舞蹈中,圈舞同样十分流行。西藏林芝,在一个大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聚在一起”,围成了一个大圈,自娱自乐地不停欢舞;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常在广场中央席地而坐,现场演奏出欢快的维吾尔族乐曲,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广场中央围圈而舞。

⑤在专业舞蹈圈,“一0八”是业界为群舞作品常见的队形归纳出的三种基本形态,意指:一排,圆形和八字形。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认识,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其带给观者视觉特有的感受,显然会形成其特殊的含义乃至深意。脱胎于圈舞而成形的圆形,为我们的舞台带来了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为艺术家的创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

(摘编自江东《圈舞,圆形与舞蹈的交互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圈舞作为一种原发性舞蹈形式,是我国各地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舞蹈形态。
B.因为便利的操作性,圈舞与古老的“排舞”和“对舞”相比,其“聚在一起”的特质更为明显而集中。
C.个体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整,融汇到集体的情绪之中,“群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
D.圈舞和群舞常见的圆形队形特点,为它们的舞台带来饱满而不尽的意象,也为艺术家提供创造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圈舞满足人们心理需求时,用“排舞”“对舞”等形态和圈舞进行比较论证,来突出圈舞所具有的“聚在一起”的特质。
B.文章在论证圈舞的一种原发性特征时,主要运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
C.文章第3段与第2段所讲的内容有一致性,但作者将第3段内容独立,其用意在于:凝聚力不仅是圈舞的一种社会功能,更是圈舞的精神实质。
D.文章从种类、功能、分布和图案构形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圈舞这种舞蹈形态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圈舞的情绪传导和规训降低,那么,“群体”的凝聚力也可能会减弱。
B.如果人有一种基本生存需求时,那么他会采用圈舞的方式,通过情感的沟通、心灵的抚慰,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C.圈舞的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其影响绵延至现代社会,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圈舞依然是相当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
D.从图案构形的角度来看,圈舞所象征的圆形图案具有独特的美学气场。圈舞的圆形指代对专业舞蹈圈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选自“国际儒”,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界中,因大气层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地球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D.《诗经》中的“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要懂得这些规范,并在这些规范的约束下从事社会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而今,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摒弃那些落后习俗,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
B.《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毫不相干,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C.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