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你争取睡一会儿。”苏艾说,“我要去叫贝尔曼上来,替我做那个隐居的老矿工的模特儿。我去不了一分钟。在我回来之前,千万别动。”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来没有画过什么。他替“艺术区”里那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唯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牵连,真会撒手去世。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小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厉害,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替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好的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接着,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的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作隐居的矿工。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叶了。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离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小题1】上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作者是美国作家______________,他以擅长设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的小说结尾而闻名。
【小题2】文中写到“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此时,苏艾和贝尔曼各自在想些什么呢?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人,用30字左右写一写他(或她)的心理活动。
【小题3】作者将贝尔曼置于多重鲜明反差——如言语粗鄙和行为高尚、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进行刻画,使得这个形象极具有艺术张力。
【小题4】“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题5】下列对小说的理解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着墨最多的是苏艾和琼珊,因此她们理所当然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
B.小说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串联情节得发展、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线索。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安排了双线结构,以琼珊从濒死到重生为明线外,还以贝尔曼因画藤叶遽然离世为暗线。
D.贝尔曼画叶的场景,只在结尾处借由苏艾之口点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7 11:4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节选)
马丁·路德·金
我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刻,正是美国2 200万黑人从事一场创造性的战斗,以结束种族不公正的漫漫长夜的时刻。我代表民权运动接受这个奖,这个运动正以坚定的信念和蔑视危险的勇气向前发展,以建立一个自由与公正的制度。我深知,就在昨天,我们的那些呼唤兄弟情谊的孩子们却受到消防水龙头的喷射、警犬的吠咬乃至死亡的回击。我深知,就在昨天,那些争取选举权的年轻人却被虐待和杀害;就在昨天,仅仅在密西西比州就有四十多座黑人教堂被炸毁或焚烧。我深知,我的人民正在令人萎靡不振和痛苦不堪的贫困深渊里饱受折磨。
我代表这个运动获得和平奖,是对以下事实的深刻认同:非暴力并不是对我们时代的至关重要的政治与道德问题的回答——人类必须克服压迫与暴力,而不诉诸压迫与暴力。非暴力并非毫无结果的消极被动,而是一种导致社会变迁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世界上所有的人或迟或早都要找到一种和平共处的办法,从而将这首即将来临的茫茫哀歌变成兄弟情谊的赞歌。如果这就是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人们就必须为所有的人类冲突找到一种解决办法,一种排除复仇、侵略和报复的办法。这种办法的基础便是爱。
体现我们对抗行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词是非暴力。民权斗争中的非暴力意味着不依赖于斗争的武器。它意味着对那些体现种族歧视与奴役统治的制度层面的习俗和法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非暴力还意味着在近几年令人痛苦的斗争中,我的人民自己忍受痛苦,而不加诸别人。
非暴力寻求消除作为当代人类重大困境的精神与道德的落后状态。它寻求通过道德手段来达到道德目的。非暴力是一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大而公正的武器:它砍下去时不会造成创伤,而会使挥舞它的人变得高尚。
我今天接受这个奖,心中充满了对美国和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勇敢的信念。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我不接受这种观点:目前人性的“现存状态”使人在道德上无法企及那种永远与之相对立的永恒的“应然状态”。我不接受这种观点:人只不过是生命的河流中的漂流物和废弃物,无法对其周围正在出现的事件发挥任何作用。
(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第三段的内容,为“非暴力”下定义。
【小题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我不接受这种观点:失望是对历史的模糊性的最终反应”的含意。
【小题3】结合“在道德上无法企及”“与之相对立”等语句,解释什么叫作人性的“现存状态”和“应然状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问题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那儿,现在就在她身边。在列有布伦特·马兰德火车事故遇难者的名单传来时,理查德正好在报社里。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证明了消息的可靠性。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突然的“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小题2】本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小题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的五个恩赐

马克·吐温(注)

在生命的黎明时分,一位美丽的仙女带着她的篮子跑来,说:“这些都是礼物。挑一样吧,把其余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择;哦,要做出明智的抉择啊!因为,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礼物有五种:名望,爱情,财富,欢乐,死亡。少年迫不及待地说:“无需考虑了。”他挑了欢乐。

他踏进社会,寻欢作乐,沉湎其中。可是,每一次欢乐到头来都是短暂、令人沮丧、虚妄的。它们在行将消逝时都嘲笑他。最后,他说:“这些年都白过了。假如我能重新挑选,我一定会做出明智的抉择。”

仙女出现了,说:“还剩四样礼物。再挑一样吧;哦,记住——光阴似箭。这些礼物当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

这个男人沉思良久,然后挑选了爱情。他没有觉察到仙女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好多好多年以后,这个男人坐在一间空屋子里守着一口棺材。他喃喃自忖道:“她们一个个抛下我走了。如今,她——最亲密的,最后一个——躺在这儿了。一阵阵孤寂朝我袭来。为了那个滑头商人——爱情——卖给我的每小时欢娱,我付出了一千小时的悲伤。我打心底里诅咒它呀。”

“重新挑吧,”仙女道,“岁月无疑把你教聪明了。还剩三样礼物。记住——他们当中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小心选择。”

这个男人沉吟良久,然后挑了名望。仙女叹了一口气,扬长而去。

好些年过去后,仙女又回来了。她站在那个在暮色中独坐冥想的男人身后。她明白他的心思:“我名扬全球,有口皆碑。对我来说,虽有一时之喜,但毕竟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是忌妒,诽谤,中伤,嫉恨,迫害。然后便是嘲笑,这是收场的开端。一切的末了,则是怜悯。它是名望的葬礼。哦,出名的辛酸和悲伤啊!声名卓著时遭人唾骂,声名狼藉时受人轻蔑和怜悯。”

“再挑吧。”这是仙女的声音,“还剩两样礼物。别绝望。从一开始起,便只有一样东西是宝贵的。它还在这儿呢。”

“财富,即是权力!我真瞎了眼呀!”那个男人道,“现在,生命终于变得有价值了。我要挥金如土,大肆炫耀。那些惯于嘲笑和蔑视的人将匍匐在我的脚前的污泥中。我要用他们的忌妒来喂饱我饥饿的心魂。我要享受一切奢华,一切快乐,以及精神上的一切陶醉,肉体上的一切满足。这具肉体人们都视为珍宝。我要买,买!遵从,崇敬——一个庸碌的人间商场所能提供的人生种种虚荣享受。我已经失去了许多时间,在这之前,都做了糊涂的选择。那时我懵懂无知,尽挑那些貌似最好的东西。”

短暂的三年过去了。一天,那个男人坐在一间简陋的顶楼里瑟瑟发抖。他憔悴,苍白,双眼凹陷,衣衫褴褛。他一边嚼一块干面包皮,一边嘀咕道:“为了那种种卑劣的事端和镀金的谎言,我要诅咒人间的一切礼物,以及一切徒有虚名的东西!它们不是礼物,只是些暂借的东西罢了。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只是些暂时的伪装。它们永恒的真相是——痛苦,悲伤,羞辱,贫穷。仙女说得对。她的礼物之中只有一样是宝贵的,只有一样是有价值的。现在我知道,这些东西跟那无价之宝相比是多么可怜卑贱啊!那珍贵、甜蜜、仁厚的礼物呀!沉浸在无梦的永久的酣睡之中,折磨肉体的痛苦和咬啮心灵的羞辱、悲伤,便一了百了。给我吧!我倦了,我要安息。”

仙女来了,又带来了四样礼物,独缺死亡。她说:“我把它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他虽然懵懂无知,却信任我,求我代他挑选。你没要求我替你选择啊。”

“哦,我真惨啊!那么留给我的是什么啊?”

“你应得而尚未得到的:恣意亵渎的老年。”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注)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历经苦难,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本文是其晚期的作品。
【小题1】作者为什么认为选择欢乐、爱情、名望、财富都不是“明智的抉择”?请以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历史人物为例,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小题2】本文是一篇以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的寓言体小说,具有借小喻大、结构简短、情节奇幻、结尾出人意料、语言精练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认为死亡才是“宝贵的”“有价值的”恩赐。有人认为这是消极厌世的人生态度,而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