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金光箸,字濂石,直隶天津人。捐纳通判,分甘肃,署巴燕戎格厅,改安徽知县。青阳民因岁荒抗徵,几酿变,光箸奉檄单骑谕解之。

咸丰三年春,粤匪连陷安庆、江宁,皖北盗蜂起,光箸集民团备战守。陆遐龄者,定远巨猾,安庆狱。城陷陆出,贼势甚张。巡抚周天爵兵少不能,令光箸图之。先布间谍,散其党羽,然后进攻庄木桥。光箸设奇计,亲率勇士擒遐龄父子及其党四十馀人,戮之。天爵特疏荐,晋秩知府,赐花翎。四月,贼由江宁、扬州分股北窜临淮,扰及凤阳、怀远。光箸于两河口立水营,八公山杂张旗帜为疑兵,列炮要隘。获贼谍逃兵,并斩之以,寿州获安。

五月,贼复由六合扑正阳关,光箸调练勇千,屯三十里铺及两河口迎击,歼贼二百余人,乃引去。招降附近土匪谈家宝、张茂等党众数千,皆效用。

四年,六安继陷,北路捻匪日猖獗。光箸扼关以御,捻党数来犯,五战皆捷。庐州大军无后顾忧者,光箸之力也。

五年,大军克庐州,光箸署知府,抚流亡,严斥候,数歼伏匪。寻巡抚福济疏列其治行上闻,以道员记名,署庐凤道。捻势南趋,犯三十里铺。光箸背水为阵,令曰:“有进无退!”分三路击之,以八百人破贼数万。

七年春,捻匪龚德等掠正阳关,光箸偕副都统德勒格尔渡河袭击,毙贼八百馀,追七十里。将捣其巢,围城。破其地雷夜乘雾出城分三路袭贼营乡团应之。贼惊溃,追击,毙贼千馀,围立解。乘胜水陆进剿,毁贼营四十馀处,克正阳关,赐号铿色巴图鲁。闰五月,捻匪复踞正阳关。光箸请夹击于沫河口,建浮桥先渡马队。贼忽由后路钞来,光箸立船头督战,左腿中枪,犹指挥进击,缆断溜急,舟覆,没于河。诏赠布政使衔,依赠官赐恤,予骑都尉世职,谥刚愍,于寿州建专祠。

光箸吏治战绩为安徽第一。尝言:“大兵宜攻不宜守。郡县吏宜守四境,不宜守孤城。”皖北倚为保障。及其殁后,捻氛益炽,人尤思之云。

(《清史稿∙卷四百》,有删改)

(注)①晋秩:晋升官职或等级。②斥候: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于汉代,并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定远巨猾,安庆狱 系:被囚禁
B.巡抚周天爵兵少不能 制:抵御
C.并斩之以 徇:巡行
D.乘胜水陆进剿   合:联合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正面表现金光箸“机智善战”的一组是( )
①天爵特疏荐,晋秩知府,赐花翎   ②八公山杂张旗帜为疑兵
③招降附近土匪谈家宝、张茂等党众数千   ④背水为阵,令曰:“有进无退!”
⑤请夹击于沫河口,建浮桥先渡马队 ⑥郡县吏宜守四境,不宜守孤城
A.①⑤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破其地/雷夜/乘雾出城/分三路袭贼/营乡团应之
B.破其地雷/夜乘雾出城/分三路袭贼营/乡团应之
C.破其地雷/夜乘雾出城/分三路袭贼/营乡团应之
D.破其地/雷夜/乘雾出城/分三路袭贼/营乡团应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光箸有预见有能力,咸丰三年春天,多地发生匪徒叛乱,形势危急,金光箸很快就做好了作战与防守的准备。
B.金光箸智勇双全,布间谍,散党羽,进攻庄木桥,还亲率勇士擒获陆遐龄父子及其党四十余人,朝廷因此嘉奖他。
C.金光箸一路平步青云,备受朝廷重视。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布政使,给予丰厚抚恤,且赠以谥号,还特建专祠以示敬重。
D.金光箸的政绩战绩均为安徽第一,曾有名言流传于世,安徽北部倚靠他为保障。他死后,贼人认可他,百姓怀念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阳民因岁荒抗征,几酿变,光箸奉檄单骑谕解之。
(2)庐州大军所以无后顾忧者,光箸之力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8 09: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槐
余性顓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 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①博士: 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小题1】对下列旬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为人所贱简   贱简: 轻视息慢
B.歙尤多英贤,行谊 敦:厚道、诚恳
C.易田信余     固:坚决、执意
D.其板刻之     属:通“瞩”,叮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退强学 倚歌和之
B.注念生人欣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夫造物之人     彼致福者,末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虽然无缘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但不认同世人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有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 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2)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 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