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解: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又自上缒滑以下 危:危险B.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  胜:美景D.美好不外见:显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穷山之巅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乃伛俯径石腹出 ② 劳师袭远,非所闻也
B.① 扣,其声如钟 ② 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① 而地得人以显 ② 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 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 徐而察之,山下皆石穴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游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且写得非常生动,同时又在记游的基础上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②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2 07:0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祁彪佳,天启进士,授兴化推官,濒行,跪其父请教,不答。或问之,曰:“不见夫诲泅者乎,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一旦挟诸清泠之渊,翻壶却瓮,(sǒng)
其身入水,而泅成矣。今者入官,则翻壶却瓮之时也。”彪佳去。果以贤能称。
巡按苏州,会无赖打行,廉其稔恶可杀者四人械于衢,集乡三老询之曰:“是可杀否?”乡三老曰:“可。”又询诸观者曰:“是可杀否?”观者曰:“可。”于是棰杀之。
国变,诸臣援宋高故事,拟以福王为兵马元帅。彪佳抗言曰:“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议遂定。未几,有传正大位者。彪佳抗言曰:“甫建国而遽登极,何可?且群帅劝表未至。”然是时邀功者,言史可法有二心。可法惧,虽是彪佳言,不敢持。遂以苏民变,谓彪佳素德苏,出彪佳安抚苏州。
彪佳至,揭榜于路曰:“叛逆不可恕,忠义不可矜,毋借锄逆报私怨,毋假勤王造祸乱。”捕苏民之首乱者,斩之。募士为苍头军,亲教战。适兴平兵攫丹阳市钱,彪佳率苍头驰治,斩兴平兵。兴平伯杰夙惮彪佳名,至是忌之,扬言且移兵丹阳以待彪佳。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时杰踞大观楼,谓彪佳必不至。至期风作,杰笑曰:“祁抚不至有辞矣。”顷之,隔江帆起破浪,顷刻达岸,传呼曰:“祁都堂至矣!”杰闻之大骇,迎及门,见彪佳角巾单衣,携胥隶各一人,又大喜。坐语久之,起指江誓曰:“公,巨人也!公在,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有如此江。”乃飨彪佳,彪佳一举箸而别。
我兵下江南,以书币聘彪佳,彪佳夜望南山笑曰:“山川人物皆幻形也,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已一世矣!”诘旦,家人失彪佳所在,见柳陌浅水,露角巾,曰是耶,盖入水端坐云。
(取材于陈鼎《东林列传》)
【注】①打行:对当时以在市场上劫掠为业的人的称呼。   
②宋高故事:指宋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即位建立南宋偏安江南为后世所笑的旧事。 
③史可法:北京陷落后率兵拥立福王,有实权但一度遭遇排挤,后在扬州殉国。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出彪佳安抚苏州
A.驱逐B.开脱C.外放D.免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身入水,而泅成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彪佳一举箸而别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C.捕苏民之首乱者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杰敢越尺寸以溷公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国,本朝故典也,何远引为
监国是本朝老制度,为什么要拉宋高宗旧例呢
B.虽是彪佳言,不敢持
虽然这是祁彪佳的话,史可法也不愿意支挣
C.彪佳却以牒复约会杰于大观楼
祁彪佳却用文书回应杰,约他定在大观楼会面
D.今山川如故,而人生己一世矣
现在山川像过去一样,可人生已经过了一辈子
【小题4】把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壶而扶瓮,人藉其肘,终其身不能泅。
【小题5】根据文意分析,第三段中祁彪佳两次“抗言”,原因各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⑵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⑶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一旦事变中起,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⑷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⑸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清·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②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③倾盖不意:意为意外地发生了交往。 ④周容:明末清初人,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老人入坐   ②何者之香而甘也
③能不老人之言否 ④相国遽惊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资而遣/ 时、位移人也B.困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芋也
C.生之饱/书生用甲第相国D.污贿不饬罢/故世之今日而忘昔日者
【小题3】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纵观全文,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章背景,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