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见萤火

杜甫

巫山秋夜萤火飞,帘疏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统领全诗,点明诗歌的内容,依次写屋内、檐前、井边、花间所见,并交代了兴感之由。
B.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写巫山秋夜萤火虫纷飞的景象,有的巧穿疏帘进屋,落在诗人的衣服上。
C.颔联写“琴书冷”和“星宿稀”,是以秋夜的寒冷和星空的寥落来写萤火虫带给人的热闹和光明。
D.前六句借写萤火虫来抒发悲秋之情,诗中使用“屋里”“弄辉辉”等口语、叠词,语言自然顺畅。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29 10:31: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小题2】“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小题3】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类题2

阅读《蜀道难》及杜甫写的一段诗,完成各题。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小题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小题2】比较下面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二)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李白和杜甫写的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E. 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