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体现“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选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生生美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生美学”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其核心是“生命的创生”。
B.“生生美学”不是一般的生态智慧,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
C.“生生美学”作为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体现为艺术上的虚实相生。
D.“生生美学”蕴含在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中,既具有原生性,又具有鲜活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体现“生生美学”的传统艺术仍存在于当代,可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B.同为“和谐之美”,古希腊强调科学、比例对称,中国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
C.第三段末举国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比手法是形成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主要手法。
D.“意境”“气韵”“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词语表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之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1 10:4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今日,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发布了2016年的中国人全民账单。账单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4.5亿实名用户使用了支付宝。通过对上述海量用户行为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4.5亿消费者过去一年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超10亿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公共服务”;中国“千禧一代”80后、90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力量,并将影响未来十年的经济格局,比如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
从人均支付金额来看,上海人均支付金达到14.8万元,是去年的近1.5倍,随后是淅江、北京、福建、江苏,这五个沿海省份或直辖市的人均支付金额均迈入“10万”时代。从移动支付渗透率来看,内陆的西藏以90%的移动支付占比排名第一,随后是青海、甘肃,远远超过沿海省份。
(编自李冰《支付宝发布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
材料二
2009-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分析》)
材料三 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多应用于小额、快捷、便民等支付领域,如公共交通、旅游、菜场、便利店、移动互联阿消费等。部分银行手机银行业务、非银行支付机构钱包产品中嵌入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如话费流量、火车、机票、酒店预订、网点门票、医疗、签证、游戏点卡、油卡代充、违章罚款等功能,移动支付生态图正逐步形成。
随着支付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持续改善,移动支付已逐步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支付服务求的切入点。数至2016年末,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3.73亿户,发生手机支付业务笔数50.86亿笔,金23.40万亿元。
随着海淘市场快发展和国内居民出境旅行大幅増长,我国跨境支付业务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16年底,中国银联已在境外160个国家或地区开通了银联卡受理,受理商户近2000万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合作商户也已度盖境外50多个国家或地区。
(编自王观《移动支付,中国引领世界发展》)
材料四
移动支付为什么风生水起?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是全球向“无现金”迈进的大势。韩国政府计划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也在去年允许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仅接受移动、银行卡支付。
人和,是作为基融设施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其中于机网民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550万人。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荡。
最重要的当属“地利”。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2010年以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保持在50%以上的年均增速,经过7年发展,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无现金”社会,优势甚多,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首先是用户教育问题。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特别是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的老人等。即便是基本可以“无现金”的丹麦,也存在很大问题。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会使用银行卡,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他们希望政府放慢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
其次是新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确实能解决传统现金支付存在的现金遗失、被抢盗等问题,但又面临两大新挑战,包括技术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的流通和支付遭受很多损失,并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
三是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全融流通和支付。在灾害发生时,光纤和终端设备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于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从信息技术安全和灾难管理的角度来看,在支付领域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电子系统,很难在生活和金融领域全部取消现金。
(摘自齐志明整理理《“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中国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呈现出快速普及的特点。
B.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力量,并将对未来的经济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C.根据材料三可知,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D.中国移动支付成为全球的领跑者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民银行发放了267张支付牌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支付宝发布的2016年中国人全民账单显示,4.5亿支付宝实名用户目前移动支付笔数占整体支付笔数的71%,这说明移动支付的普及性越来越高。
B.西藏、青海、甘肃等省份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远超上海等沿海省市,这说明东部沿海省份的移动支付没有西部省份发达。
C.2011-2015年,随着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比增长率也在不断攀升。至2015年,二者均创新高。
D.如今,移动支付已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移动支付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移动支付终将替代传统支付。
E. 虽然移动支付优势明显,但消费者在选择使用时还是要谨慎小心,这是因为移动支付还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
【小题3】怎样才能让移动支付更安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可采取哪些措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文明竞那么缺乏了解。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3日《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巨大的作品,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所达到的最高点。
B.经典被一些读者“知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知晓,他们对经典的把握是知表不知里,知浅不知深。
C.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书中认为,经典是那种重读和初读没有分别、给人同样感受的作品。
D.经典值得反复阅读,因为经典本身有不朽的价值,也因为读者有获得新感悟、新体验的心理需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真正经典”做出了界定与阐释,为下文论述经典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B.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述了“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三个关键问题。
C.文章以意大利作家和我国一位当代作家的阅读感受为例,论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
D.文章立足于倡导对经典的重读、深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动、创造性地阅读经典,才能营造精神氛围,张扬人文情怀,感受心灵的激动。
B.阅读需突破传统一元、单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建设性文化性格和健康阅读心态。
C.每位公民只有在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阅读经典名著,才能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
D.阅读经典会让人产生敬畏与尊重,进而变得谦虚,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与浅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屋顶

朱成玉

我来自人间,我是一团善良的骨肉,我手持艾蒿,我爬上屋顶。我把浩然之气做成一支簪子,插在家的发髻上

屋顶,是我最好的安放月光的地方。思念的月光,总是很滑,顺着你的脊背,一不留神就溜进心里去。

我循环反复地播放一首思乡曲,今夜,我的屋顶,定是月光皑皑。

我没有其他浪漫的法子,只能带着心爱的人,爬上屋顶。我的美好都是假设的,把月光载剪,为她做一件婚纱;把星星打捞,为她串一条项链,这些虚设的美好,竟然也会让她流出泪水。

她说,她爱这屋顶。

父亲打来电话说,屋顶上的瓦碎了一块,他正准备爬上屋顶,把那块碎瓦换掉,不然下雨天屋子该漏雨了。

我担心他的安危,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我让他挺过这两天,过几天我请假回去弄。他说他听了天气预报,这两天有雨,漏雨的屋子可要不得,弄不好就哗啦啦地把好日子都给漏掉了。

父亲有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喜欢对每天的天气了如指掌,我不明白他为何要如此执着,他说一个人,难道不应该关心天气吗?天气就是老天的脾气啊,咱得随时留意着,不然他哪天发了牌气,你们都还蒙在鼓里呢!

对自然的敬畏,让父亲的骨头里,又多了一样钙质。

父亲担心着一块碎瓦,我担心着父亲的身子,他再也无法直起的腰身,爬上屋顶,会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可是,我在想象这个画面的时候,除了担心,还有一种骄傲的情怀,我仿佛看到一面旗帜的冉冉升起,是的,我可以把父亲比喻成旗帜,他并不伟大,他只是让我降生,让我长高,让我善待世界,这便足够。

父亲执拗地在我回家之前,把那块碎瓦换掉了。还好,他安然无恙。

我命中的旗安然无恙,屋顶安然无恙。

顾城说:人的责任是照顾一块屋顶,在活的时候让它有烟。

屋顶有烟,我就知道尘世安稳,就能想到亲人们安详的睡姿,能听见一会拢起一会散开的鼾声,能想到多年前养过的一只狗,怀抱一只充满脚气的棉拖,摊卧如泥。

看吧,这就是我们的尘俗,那里有我们想要的暖。哪怕是生了草的屋顶,也不妨碍那暖,在屋子的任何一个角落流转。

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屋顶。那里离星星很近,即便乌云遮天,我也喜欢抬头仰望。

在我所有的漂泊里,屋顶是我忠实的岸。是我出发之地,也是我最终要赶回的地方。

有生之年,我只想照顾好一块屋顶,让屋顶有烟。

屋顶有烟,烟里有菜香,有父母的味道,那一丝看不清的缠绕,裹挟着我的灵魂,径直地扎下根去。

屋顶有烟,眼里有泪。

屋顶有烟,不管它是笔直的,还是被风吹得左右摇晃。只要有烟,它就是活着的。

西风凛冽,父亲凌乱的白发招摇开来,像屋顶上干枯的草。我急忙给父亲带上一顶帽子,好像给屋顶换了一片新瓦。

(摘自《新青年》)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插在家的发髻上”运用比喻手法,把屋顶比作“发髻”,表达了我对家的热爱、思念之情。
B.文章引用顾城的诗句,表明作者追求简单心安的生活,承接上文父亲换瓦,引出下文写“我”对家的守护。
C.文章联想多年前小狗抱鞋摊卧的情景,用富有温情的笔触侧面写出亲人安详、生活安稳的状况。
D.文章最后一段与上文父亲给屋顶换瓦形成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心爱护,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题2】依据文章,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以“屋顶”为题,请探究“屋顶”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将军印
刘建超
两军对峙。
相距数里,看得见旌旗猎猎,听得见战马嘶鸣、鼓乐号角。
将军以两万壮士对阵敌方十万大军。
大帐外,两方叫阵的吼声排山倒海般雄壮;朔风劲吹,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帐内,残烛下,将军屏气凝神,专心致志伏案涂墨,仿佛近在咫尺的恶战与己无关。
士兵来报——敌军距我五里路遥!
士兵又报——敌军距我两里路遥!
将军从容点完最后一笔,落下款,按上自己的玉印:“两军交战,总要有个见面礼。替我送与对方元帅。”
黑脸卫士绝尘而去,直奔对方大营。
元帅接过士兵呈上的“战书”,展开观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
是一幅画。画面上是两匹鬃毛挺立、四蹄腾空、呼啸而至的骏马。那骏马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咄咄逼人的霸气。画面上墨迹已干,唯战马的双眼墨迹如珠、晶莹剔透,在烛光下熠熠发光,寒气逼人。大战之前,能心神不乱画出如此气势的骏马的将军绝非等闲之辈,此将军手下的壮士定是视死如归、以一当十的精卒骁将。元帅收起画,下令撤兵。
将军一画退十万敌兵,传为佳话。将军的画身价陡增,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将军作画,总是在战前之时,在刀戟闪亮、战马嘶鸣中完成,画面永远是千姿百态的骏马。南征北战,转战千里,将军的画散留在大江南北。
一日,搏杀阵中,将军被冷箭射中左眼,跌下马来。将军的黑脸卫士拼死厮杀,从刀口下救出将军,自己失去一条臂膀。将军抚着卫士空空的袖管,说:“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黑脸卫士说:“跟随将军征战十年,战役上千,只求将军伤愈后,能给我画一幅骏马图。”
将军说:“我会送你一幅最好的。”
将军伤愈,战事平息,将军解甲归田,过着乡野隐士的生活。没有了战火硝烟,将军再也画不出骏马了,索性封笔。
数年后,将军旧疾复发,双目失明。
将军的画作价格猛涨。而伪作也趁机泛滥,鱼目混珠。将军当年战场作画,大多都没有盖印。有得到将军画作的人,就登门请将军辨别真赝。将军虽然双目失明,却能凭双手摸出画的真伪。尤其是骏马的眼睛,将军只一搭手就能验出真假。真的,补盖上自己的一方玉印;假的,便付入灶膛。得将军印者乃真迹。一时间,能得一枚将军印成了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事。
一日,一后生求见,拿出一幅骏马图请将军鉴别。病榻上的将军只搭手一摸,便递于身边仆人,仆人接过画就要往灶膛里放,后生急呼:“且慢,且慢。将军可知请求鉴画者是何方人士?”
将军说:“何方人士与我鉴画真假有何关系?”
后生说:“我父亲就是曾伴随将军征战的黑脸卫士。”
将军身子一颤:“你父亲现在可好?”
后生哭道:“我父现已重病在身,可他念念不忘将军。他说将军曾答应赠他一幅骏马图。我知道将军早已封笔多年,已不能再作画了。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我只得购此赝品,只求将军能网开一面,盖上将军印,我也好回去告慰父亲。”
将军长叹一声:“也罢,你三天后来取此画。”
将军喝退家人,三日不食不寐,闭紧屋门。
三日过后,后生上门,将军将一画轴递于后生,说:“一定要带给你父亲。”
后生接过画轴,叩首拜谢,告别将军。走在集市上,后生好生纳闷,难道将军真的为父亲画了一幅骏马图不成?难道将军双目失明也能作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后生忍不住打开了画轴,他吃了一惊:还是自己拿去的那张画,画的上方被写了个大大的“赝”字,旁边还盖有一枚铜钱大的红印。书生顿觉眼前一黑,忍不住放声痛哭。
一富商经过,见后生,问起缘故,看了后生手中之画,愿出50两白银购之。后生欣喜,接过白银忍不住问:“一幅赝品,先生何以出50两白银?”
富商说道:“此画是赝品,但上面所题的‘赝’字确是将军真迹啊。看旁边这枚将军印,定是将军新刻无疑,而印上还有人体纹络,据我判断,这枚印是将军在自己的左手大拇指甲盖上镌刻而成,所用印油是将军指上之血。真赝相对,浑然一体,此画价值连城啊!”
后生方才醒悟,急匆匆赶往将军家中。
将军已气绝身亡。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小题1】说说第四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故事情节。
【小题3】文中“将军身子一颤”和“将军长叹一声”两个语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写道:“将军已气绝身亡。”将军为何突然死亡?请联系全文,概括将军的性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C.“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D.“小散文”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B.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C.“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C.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