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的陀螺
金克巴
⑴我不揣简陋地认为陀螺没有灵性是不对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事物无论多么卑微,都有可能涉及宇宙的奥秘,是无数因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我是一只陀螺,我在南方旋动,一粒小石子的使绊,也会让陀螺踉踉跄跄。
⑵十一月底,我黯然辞职。
⑶现在我有充沛的时间利用好自己的出租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够尽情享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自己打造一个读书之境,就没有什么值得让我顾影自怜的,那些光阴相当于蜉蝣的若干个世纪呢。我把出租屋改造成简易书房,闭门不出。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生活冰海的利斧。阅读会获得一种力量,当我们走向大海,汹涌的海水就从海底深处让开一条道路。
⑷在小莫的记忆里,阅读是学生时代的事物。五花八门的新闻渗入人体,以特有的方式将人腌制起来。小莫的业余生活被电视里五光十色的节目所占据。她开始跟我揶揄一番:
“真后悔年轻时读过许多闲书,不知读到哪儿去了,反正一点都记不得,譬如那本巴黎什么来着……”
⑸“《巴黎圣母院》。”
⑹“以前读过,现在彻底想不起是蚂蚁还是蟑螂在书页上爬来爬去。”
⑺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致富能力跟读书成反比,书读得越多赚钱能力就越弱。
⑻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包括我的同事小莫,她家里应该也有一个哪怕仅仅当作摆设的书房,她一次次置身其间。尽管随着年龄渐长,对她来说阅读是没落世界的一道影子,但她依然不会感到跟书籍待在一起是一种羞耻。
⑼这些年来我曾精心策划过几出“苦肉计”,一旦倍感挣扎无力就壮士断腕,从那个让自己身心交瘁的地方逃走。
⑽小时候我喜欢圆形玩意儿:骨碌碌地玻璃珠子,圆圆的乒乓球,聚焦阳光让纸张蹿起火苗的凸透镜,用轴承做成的简易小推车,用木头劈成的陀螺。圆形的物什总是掳获孩子们的心,让自己成为小小宇宙的中心,行星一样闪烁的目光则绕着它旋转。孩子们在晒台上打陀螺,麻绳鞭子抽得啪啪直响,抽得地面光溜溜的像扫帚扫荡过一番。陀螺快要停下,在地上踉跄转动,似停未停,这时候任凭你徒劳地挥动鞭子,它干脆赖在地上不肯再转。站在旁边的腊狗叔早就看得手痒痒的,他迫不及待地夺过鞭子。腊狗叔三十好几,光杆司令一个,在我们村只要没娶媳妇就只能算个娃娃头。他凭借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的优势,成天在村里厮混,玩转大人小孩两拔人群。那时候传统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圆十里。腊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无奈的陀螺,在村里转来转去。
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生活的陀螺不再紧紧围绕祖辈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旋转。人们纷纷沿着村前的田间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离开的脚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独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护传统的农耕生活。
⑿二十四节气的小雪,阴雨绵绵。我来到十字路口,在沙井南环路学府雅苑下车,踅入一个老工业区。我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厂房看上去很简陋,踏入并不敞亮的老厂房,才觉得自己的第一印象有偏差。三楼写字楼装修得另有乾坤,走进去是面积不大的小厅,像一个温馨的吧间。
⒀在工厂一墙之隔马路上,我有时看见一个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年纪介于三四十之间,只见他形容枯槁、虬髯凌乱,像国画里落拓不羁的隐士。他总是仰起头,并不在意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只一味沉湎在自己虚拟的情境之中。早上我去上班,他正蹲坐在电话亭里,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他在自编自导的戏里不断变换语调,并佐以表情,仿佛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我确信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命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⒁那些天,南方的天空下总是湿漉漉的,漫天都是迷迷蒙蒙的毛毛雨,我的脸上肚子上有一种潮湿的感觉。待在出租屋里,心里的茎蔓始终在蔓延,在探寻着什么——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1)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
坚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啃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0)(11)段,作者笔下的“生活的陀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详细描写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有何用意?
【小题4】结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4: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下列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似玉,却也明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子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已经兴奋地谈论几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偏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到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 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姑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B.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C.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站娘。
D.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
【小题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B.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C.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C.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苍老的青春

胡廷楣

①在范曾先生的画中,常常见到,在一棵大柳树或者大松树下,有一老一少在下围棋。可能在画家看来,没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就不能让人感到围棋的深奥古朴,围棋的博大精深。而没有孩子,没有天真无邪的神情,又难让人联想到围棋的敏锐和流动的神韵。在欣赏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总会对人生的无法圆满,感到一种无奈。   

 ②当韩国的李昌镐16岁就被人称为“少年姜太公”的时候,在某一瞬间,我想棋了范曾的画,坐在棋盘两面的人合而为一。16岁的年龄,白发苍苍老人的阅历和心机。他有年轻人的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但是,更如老人一般沉得住气,有耐心。他在12岁就被韩国棋界称为“老棋”。这是一个特别的超级棋手独特的性格背景

③李昌镐是曹薰铉的学生,但是他的棋风和老师相距甚远。从1984年到1992年整整8年在曹家的那些日子,李昌镐每一晚都在认真读棋谱,读老师家中的藏书,电灯夜夜都在子夜才熄灭。他把老师家中数千册的棋书读了三遍。有人笑着对曹薰铉说:“你家里有一个贼,每天都在偷你的东西。”曹一了之。

④李昌镐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1990年,年仅14岁的李昌镐四段在韩国的各大棋赛中连胜41局,引起了韩国棋界的注意。在富士通赛中,战胜了超一流的武宫正树,还在韩国的正式比赛中,以3比2战胜师傅,夺走了曹薰铉的“最高位”的头衔。一代大师吴清源在评论曹李师徒俩时说:“曹薰铉是最有才能的棋手,而李昌镐的成功,靠的是超常的用功,他除了下棋,心无旁骛。”没有别的事情。”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曹薰铉靠自己的天才所不能赶上的原因。

⑤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一体,而这正是为期的特点所造成的。围棋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逞强好胜之道。中国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围棋“九品”,将“斗力”放在较低的第七品;将“用智”,放在中间的第五品。虽然在最前面的四品“入神”、“坐照”、“具体”、“通幽”,都比较抽象,但是强调要有一种境界,有一种“不战而曲人之兵”的居高临下的势能,在最高的境界中,一切全部变成了平易,返朴归真。    

⑥围棋是一种忍耐性极强的游戏,对手出错是棋手的胜因之一。进攻的棋,是在威胁对手出错;而防守的棋,是在静中观动,是不变应万变,怀着希望等待对手出错。李昌镐的棋就有这种防守的味道。这就象是老子以柔克刚的哲学。

⑦李昌镐的胜利观,几近老子之道。他在棋盘上,总是一副慢慢吞吞的样子,走得很厚。他就象山谷,象海洋,首先是一种低姿态。这样他就有一种接受的可能,有一种等待的可能。由于他的实力,总能在对局中以不变应万变,在打比赛中,常常实现逆转,也就并非偶然。  

⑧这的确是个可怕的少年。他给对手的感觉就好象面对一座沉默的冰山,表面上好象并不会给你多大的威胁,而你也很难从他那儿找到一举确立胜势的机会。所以说,完败于李昌镐手下的人很多,失败后痛心疾首、懊悔不迭的却很少。

⑨作为记者,我和李昌镐有过一些采访接触。但从不去斜塔如何沉默或者如何没有表情之类,应为他的精神世界不像人们想象的阿阳枯燥乏味。相反,在他年少的腼腆和天真中,透出超一流棋手的思想的苍老。

⑩一切有关为期的华丽文章,在李昌镐面前黯然失色。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

【小题1】开篇从范曾先生的画写起有何作用?
【小题2】第三段两个“笑”字,各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第八段划线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标题“苍老”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暗示李昌镐老成持重的围棋禀赋。
B.反应李昌镐研习围棋的功夫深厚。
C.表现李昌镐现身围棋的忘我精神。
D.凸显李昌镐围棋思想的丰富深刻。
【小题5】文章最后说: “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挪走了
叶延滨
“窗外的树被人挪走了!”妻子一进门,习惯地走近阳台,她有点生气地喊道。妻子拿起电话拨通物业:“你们为什么把树挪走了?挪到新区的楼盘去?你们种了花?栽了草?那能和树一样吗?”花草虽好,但与树是不一样的。花与草就是装饰,而树是稳定的伴侣。
挪走几棵树,让我们这个春节有一点感伤,就像走了几个老朋友。
过去一年,诗歌圈走了几个老朋友,也像几棵熟悉的树,被挪出了我的生活,到我不知道的地方去了。老诗人牛汉和郑玲走了,两位都是我敬重的前辈。这两位前辈中,我与牛汉接触多一些。我刚到《诗刊》时,因为工作原因,与牛汉打过不少交道。这位老先生爱憎分明,敢说敢为,有时也犟,甚至“不好合作”。有一次评奖,因与其他评委意见分歧,牛汉先生提起书包就要退场走人。宁折不弯,不可商量,宁可走人,也不妥协——这是牛汉赢得诗坛敬重,同时也是其一生坎坷的原因之一。有了这次冲突,我在以后与牛汉的交往中,遇事尽量不让老先生委屈了自己。在此后十几年里,《诗刊》每年的活动都会有牛汉先生露面。说实在的,诗界各色人都有,像这样硬朗的诗人真是难得。我最后一次见牛汉,是在北京大学参加谢冕先生主持的活动。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这是个一辈子站着,如他笔下那棵枫树一样的硬汉啊!
同辈诗人中,雷抒雁是我的兄长。当年我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所管的一家工厂当新闻干事,有空就学着写诗,写了诗就给《解放军文艺》投稿。到了年尾,我收到《解放军文艺》寄来的一个大信封。信封里有一本解放军文艺社赠给作者的笔记本,还有一叠退稿——我这一年寄给《解放军文艺》的全部诗稿,都有编号,一篇不少。退稿附有一封编辑的来信,大意是表扬我的勤奋之类的客气话。写这封信的编辑就是雷抒雁。下一年的三月号《解放军文艺》,发表了我一首民歌体的小诗《女队长的画》,《延河》(当时叫《陕西文艺》)发了我一首《春从北京出发》。此后几十年,我把雷抒雁视为我敬重的诗坛兄长,保持交往。记得我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他的《小草在歌唱》红遍大江南北,随之他也遇到麻烦,脱了军装,从《解放军文艺》出来,在社会上四处找工作。我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机会,为他做了一个专题节目。录制完节目后,我俩在电台外的一家小酒馆吃饭,要了两盘饺子、两瓶啤酒。那个场景至今还如在眼前。抒雁生性好强不服输,这使他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在诗歌界朋友多,也会有意无意得罪人。他的快人快语、机智幽默,吸引着我,让我愿意与他交往。有时也会感到他直率无忌,不太顾及旁人,我就想:“也许我在别人眼里也是一只刺猬?”保持着两只刺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之间的友谊存续了四十年。
在晚辈诗人中,东荡子的离去让我惋惜。认识东荡子十多年了。他是在广东打工的外省人,增城市的领导让十名有才干的“新增城人”得到户口,开了打工仔在广东落户的先河。东荡子就是这最早落户的十人之一。因为热爱写作,他在当地报纸谋了一份办副刊的工作。工资低,生活依旧困苦。我主持刊物时,有意关注他的创作。两年前我退休了,常常收到增城寄来的稿费,原来是他在自己编辑的副刊上,转载刊发一些我的小文章。事虽小,我却感到他的好意和关切。其后听说他接连获得三个文学奖,正为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兴奋,忽然得到他离去的消息,令人扼腕痛惜。
生活中有的人对于我,就是一棵树。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但他们被挪走了,在留下的空味处,我看到命运的那只手。
最近,我整理手机上的通讯录,删去几个总算可以不打交道的老总老板,删去一堆在握手寒暄后留下的陌生名字,然而,这些名字必须留着:牛汉、郑玲、雷抒雁、东荡子……他们的电话号码通向记忆的深处,他们是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日常琐事写起,写窗外的树被人挪走后妻子的生气、自己的感伤,表明“我们”对树的感情,并由此引发“我”对身边人的珍视之情。
B.第三段在提到牛汉和郑玲的离去时,着重写了牛汉,不是因为“我”和牛汉的接触较多,而是因为牛汉硬朗的个性加重了“我”的敬重之情。
C.作者对自己生活中的“树”选材极具代表性。牛汉是敬重的前辈,雷抒雁是同辈诗人,东荡子属于晚辈诗人。作者对他们的感情同中有异。
D.文章结尾通过对比突出所写人物才是自己“人生通道上永远繁茂的树”,值得记忆和怀念。同时,以此结尾,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到牛汉时,老先生是坐着轮椅来的,我心里一阵酸楚。
(2)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树,他们在生活视窗里有着几乎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也让我能找到自己。
【小题3】文中“树”与“老朋友”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 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