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的陀螺
金克巴
⑴我不揣简陋地认为陀螺没有灵性是不对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事物无论多么卑微,都有可能涉及宇宙的奥秘,是无数因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在,我是一只陀螺,我在南方旋动,一粒小石子的使绊,也会让陀螺踉踉跄跄。
⑵十一月底,我黯然辞职。
⑶现在我有充沛的时间利用好自己的出租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够尽情享用一个月的时间为自己打造一个读书之境,就没有什么值得让我顾影自怜的,那些光阴相当于蜉蝣的若干个世纪呢。我把出租屋改造成简易书房,闭门不出。卡夫卡说,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生活冰海的利斧。阅读会获得一种力量,当我们走向大海,汹涌的海水就从海底深处让开一条道路。
⑷在小莫的记忆里,阅读是学生时代的事物。五花八门的新闻渗入人体,以特有的方式将人腌制起来。小莫的业余生活被电视里五光十色的节目所占据。她开始跟我揶揄一番:
“真后悔年轻时读过许多闲书,不知读到哪儿去了,反正一点都记不得,譬如那本巴黎什么来着……”
⑸“《巴黎圣母院》。”
⑹“以前读过,现在彻底想不起是蚂蚁还是蟑螂在书页上爬来爬去。”
⑺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致富能力跟读书成反比,书读得越多赚钱能力就越弱。
⑻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包括我的同事小莫,她家里应该也有一个哪怕仅仅当作摆设的书房,她一次次置身其间。尽管随着年龄渐长,对她来说阅读是没落世界的一道影子,但她依然不会感到跟书籍待在一起是一种羞耻。
⑼这些年来我曾精心策划过几出“苦肉计”,一旦倍感挣扎无力就壮士断腕,从那个让自己身心交瘁的地方逃走。
⑽小时候我喜欢圆形玩意儿:骨碌碌地玻璃珠子,圆圆的乒乓球,聚焦阳光让纸张蹿起火苗的凸透镜,用轴承做成的简易小推车,用木头劈成的陀螺。圆形的物什总是掳获孩子们的心,让自己成为小小宇宙的中心,行星一样闪烁的目光则绕着它旋转。孩子们在晒台上打陀螺,麻绳鞭子抽得啪啪直响,抽得地面光溜溜的像扫帚扫荡过一番。陀螺快要停下,在地上踉跄转动,似停未停,这时候任凭你徒劳地挥动鞭子,它干脆赖在地上不肯再转。站在旁边的腊狗叔早就看得手痒痒的,他迫不及待地夺过鞭子。腊狗叔三十好几,光杆司令一个,在我们村只要没娶媳妇就只能算个娃娃头。他凭借一人吃饱全家不饥的优势,成天在村里厮混,玩转大人小孩两拔人群。那时候传统村民的生活圈子不出方圆十里。腊狗叔的生活就像有趣又无奈的陀螺,在村里转来转去。
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嬗变,生活的陀螺不再紧紧围绕祖辈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旋转。人们纷纷沿着村前的田间阡陌走出去,土地的深情再也不能挽留离开的脚步。留守者成了特立独行的英雄,赤手空拳守护传统的农耕生活。
⑿二十四节气的小雪,阴雨绵绵。我来到十字路口,在沙井南环路学府雅苑下车,踅入一个老工业区。我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厂房看上去很简陋,踏入并不敞亮的老厂房,才觉得自己的第一印象有偏差。三楼写字楼装修得另有乾坤,走进去是面积不大的小厅,像一个温馨的吧间。
⒀在工厂一墙之隔马路上,我有时看见一个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年纪介于三四十之间,只见他形容枯槁、虬髯凌乱,像国画里落拓不羁的隐士。他总是仰起头,并不在意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只一味沉湎在自己虚拟的情境之中。早上我去上班,他正蹲坐在电话亭里,叽里呱啦说个不停。他在自编自导的戏里不断变换语调,并佐以表情,仿佛同时扮演不同角色。我确信人类的命运是一个整体,个体的命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⒁那些天,南方的天空下总是湿漉漉的,漫天都是迷迷蒙蒙的毛毛雨,我的脸上肚子上有一种潮湿的感觉。待在出租屋里,心里的茎蔓始终在蔓延,在探寻着什么——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1)小莫对书香世界的逃避和蔑视,是她的阅历和逻辑思维上结出的一枚坚果
坚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动的陀螺用它的尖锥承受希望的旋转,心灵被啃噬的同时也感受着小小的幸福。
啃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0)(11)段,作者笔下的“生活的陀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详细描写无家可归的智障人士,有何用意?
【小题4】结合文中小莫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4:0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沈尹默先生的学品与人品
戴自中
沈尹默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卓绝不凡的书艺、书道;更是他不事张扬的极致文品、人品。
浙江省吴兴县竹墩村的沈氏,相传是齐武帝永明年间齐梁体文坛领袖沈约的后代。竹墩沈氏一脉,诗人气息长存,名人辈出。父亲在陕南为官。清光绪九年五月七日,沈尹默诞生在这个富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之家,家学渊源,自幼便受到了熏陶。沈尹默在自述中写到青少年在定远生活中曾说:“定远原是僻邑,而官廨后园依城为墙,内有池亭花木。登高远望,则山野在目。河流湍急有声,境实静寂。每当课余,即往游览,徘徊不能去。春秋佳日,别无朋好可与往还。只同兄弟姊妹聚焦,学作韵语,篇成呈请父亲,为评甲乙。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
沈尹默幼年时不知书法好坏,只知依样画葫芦地临习。十五岁虽能为人书扇面,但不能悬腕。父亲要他写带骨扇面,他深感手臂执笔不稳和不能悬腕的痛苦。1907年,沈尹默在杭州,陈独秀一见沈尹默先生就说:“昨日在刘三处,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但字则其俗在骨。”这给沈尹默是当头棒喝,但仔细一想,还是执笔不稳的缘故。于是遂取安吴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书部分细加研读,照此实践,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的执笔法,每日取一刀(百张)尺八纸,用大羊毫蘸淡墨水临写汉碑,一纸一字。干后用油墨,执笔临池。同在杭州教书的钱玄同,见尹默如此发疯似地临习,奉劝尹默:“不要这样拼命,如此下去会弄坏身体的。”尹默笑答:“我这个人天资不是很聪明,只得笨鸟先飞。”如是者从不间断数年,再临魏碑,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乃笔力雄健,面貌一新。陈独秀之语,不见独秀书面文字,而多次出于沈尹默的回忆文章。
一九一九年初,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学,欲改革北大,力挽学生学习观念,沈尹默出力最多,蔡元培曾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责,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提倡道德助成体育会、音乐会、画诗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等,以供正当的消遣,以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书法研究会经蔡元墙同意,聘请校中沈尹默、马叔平、刘季三教授为导师,沈尹默以最高票当选为负责人。时沈尹默正肆力学习魏碑,着重运腕写字。因此,他在北大书法研究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讲演用笔方法,并和钱玄同为学生开列草书碑贴目录,油印《书法拾遗》资料。马衡是金石家,刘季三是写隶高手。大家各尽其力,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活动一直维持到五四运动之后。北大三院校牌都是沈尹默先生所书。北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凡精于书法者,都得到过沈尹默先生亲炙。如顾随,不但诗学沈尹默,而且书法也几可乱真。顾对沈尹默十分钦佩,推崇极高。台静农一九二一年左右在北大读书,也是沈尹默的学生。他写小说,备受鲁迅赞许,然其书法独敬沈尹默。其斋中悬挂的是沈尹默的书法。他对沈尹默毕恭毕敬。他听众沈尹默的告诫“最嫌烂熟能伤雅”,取法明黄道周,以其终生,得到张大千推崇,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大书法家之一。还有朱家济、马巽伯,都是北大高枝生,又是沈尹默的终身崇拜者,至死不渝的师生关系,晚年朱家济被聘为中央美院书法教授,对学生介绍说:“他是当代真正的书法家,评价在沙文若之上。”
解放后,在上海,六十年代中,在青年宫举办书法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书法人才。至今不少上海书法界主力中兴人物,都是那时在青年宫培养出来的。
沈尹默先生在学习书法实践中,研究了大量的古籍书法著作,在万千著作中认真清理了一番,找出渊源。书法理论来自书法的实践,沈尹默认为写字首先要有正确执笔法,要普及写字,首重执笔。他依前人法书为根据,结合多年写字实践,在1957年,写了一篇高质量的书法理论文章《书法论》,详述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后来编书法理论丛书,穷三年之寒暑,几经删改,用古人著作译述印证《书法论》,释义不背古、不离今、不自欺、古为今用,不作一句空头话,为学书者指迷。他的论述全与写字有关,而且可以付诸实践。在当今书法家中,此类论述可谓不少,但有份量的著作,却没有出现,不胜叹息!
(摘编自戴自中《缅怀沈尹默先生》)
相关链接:
①沈尹默在碑学大兴的书法大环境下,尽其一生之努力,参研和实践帖学传统,使几乎湮没失传的帖学一脉得以振兴和提高,使二王以来中国书法的核心精神与本质特征得以传承与发展,功莫大焉。他还创立了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以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当代书法精英人才,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洪奔《重拾大师,再现经典》)
②沈尹默原名沈君默,原因是他重来不善辞令。沈尹默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朋友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又多张口?”北大还有一位叫张君默的教师,不熟悉的人常常将他俩混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沈尹默干脆将“君”字下方 “口”去掉,改名为“沈尹默”,一直沿用终生。
(李弗不《名人改名趣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沈尹默是竹墩沈氏之后,有渊源家学,官宦之家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文化积累与学习素养。
B.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与他自己认识到不足相一致,但之前他并没有迫切的改进意愿,受到陈的激励才发愤练习。
C.沈尹默在北大教学期间培养了许多书法名家,而这些学生与他的关系都很好,对他推崇备至,给予极高的评价。
D.沈尹默除了书法成就与培养后进,还在书法理论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书法教育和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独秀对沈尹默的批评只是无心之语,所以并没有被收录在陈的文本之中,我们都是从沈尹默的回忆中知道这段谈话的。
B.沈尹默因为自己天资不聪明,所以格外努力,对古人优秀经验理论的学习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地大量练习,使得他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C.蔡元培执掌北大时对北大的改革受到沈尹默极大的支持,在书法研究会中沈尹默高票当选为负责人也可看出他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
D.六十年代在青年宫的书法学习班,沈尹默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在今天还有很大影响力,由此可知他的教学水平之高之深。
E.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来自于他大量的书法实践,他着重于对执笔方法的普及,不空谈,理论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小题3】沈尹默回忆青少年时期在定远的生活时说其“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山居生活对沈尹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论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②我的手心再都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 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③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④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⑤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⑥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⑦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⑧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⑨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⑩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2月24日第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题,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C.第⑥段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乡村人们悠闲的时光,又承接了下面人们对土地神的闲谈的叙述。
D.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小题2】“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回答。
【小题3】文中第三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大姐上班的银行里有一部提款机,邻近小区居民常隔两天便过来取个五十、一百的,有一个抱着小宝宝的少妇吸引了她的注意。

宝宝大概一两岁吧,正是咿呀学语、到处乱摸的年龄,在母亲怀里也不安分,小手伸出去,把屏幕使劲拍得“砰砰”直响。少妇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将他放到地上。操作完了,低头一看,宝宝早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远,她赶紧上去,一把抱起宝宝才匆匆跑回来。而此时,提款机早已“嘎嘎嘎嘎”,吐出纸币,在出币口上搁了好一会了。

银行里向来人多手杂,大姐便好心地提醒她:“你最好先把钱收好再抱孩子,一旦人家把你的钱抓了就跑,该怎么办?”

她连连道歉:“对不起,家里没人,我不能把宝宝一个人丢在家里,只好带过来了……实在谢谢你了。”脸上泛起羞涩的笑,“我也是怕宝宝摔跤,或者……遇到坏人。”

大姐失笑:“只一两分钟时间,宝宝出事的可能性只怕还不及钱被抢的万分之一呢。”

她将宝宝在自己脸上轻轻一贴,宝宝咯咯地笑起来,她柔声说:“可是对我来说,宝宝比钱要重要一万倍呀。”

【小题1】哪项是少妇把宝宝放在地上的原因?( )
A.宝宝大哭B.宝宝要下地玩
C.少妇累了D.怕宝宝把提款机敲坏了
【小题2】操作完后,少妇发现:( )
A.宝宝摇摇晃晃走出好几步B.宝宝摔跤了
C.宝宝大哭D.宝宝丢了
【小题3】好心的大姐劝少妇的建议不是哪一项?( )
A.先收好钱再抱孩子B.先抱孩子再收钱
C.小心一点D.别让人把钱拿跑了
【小题4】下面哪项文中没提到?( )
A.大姐是个善良好心的人
B.宝宝年龄小,很可爱,很调皮
C.银行里向来十分安全
D.宝宝对少妇来说非常重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隗瀛涛先生的智慧与学术成就
林家友
我们相识是在1976年11月。那时由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委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会。那时的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干部服,留个平头,嘴上经常叼着烟,但话语不多,像个小老头。可能是“文革”刚过,心有余悸,也可能是大家相见不相识之故造成隗先生寡言。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发现隗先生是一个开朗诙谐,智慧超人,非常善于言辞的“宝贝”。
他非常善于思考,也能很好地捕捉“战机”。他治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现在,尤其是为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有深度,有远见。他悟性很强,一旦当他觉醒到对研究课题的深远意义,就锲而不舍,勇猛追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课题总能扣紧时代,贴近社会,想人民之所想,而绝不干那些所谓抽象的、脱离现实、后现代的课题。作为一个学者,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隗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知识分子要夹着尾巴做人”,“只有自觉才能主动,才能生存,才能前进”。他说: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愿人云亦云,但也不是人云他就不云。所以,他“重视学习继承,更重视开拓创新。”隗先生重视对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保持清醒的头脑,力图弄清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做的研究都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这充分显示出隗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和智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勤奋也不可缺少。站在学术前沿,掌握学术潮流,充分发现学术的价值,没有超前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但仅有智慧没有勤奋,也不可能有所成就。隗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隗先生中年以后,身居大学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以及冠以各种学术机构和团体的头衔,说他很忙是真的;但他忙而不乱,怎样忙碌也不放弃学术,而且对于行政领导有“一上台就想下台”的想法,说明隗先生是以学术作为他的终身事业。最使我感动的是隗先生具有“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首先必须振奋中华民族的人心”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他就着力于拯救人心的工作。在1979年至1983年间,他运用中国近代史作为教材向学生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青年学生、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厂矿职工、科研人员宣讲中国近代史13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10多万人。这是了不起的历史功绩,是隗先生不辞辛劳,将自己的爱国精神与时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促使中国进步的真实表现。
隗先生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绝不护短,也不张扬,坚持实事求是。他对他的著作是好就说好;不好或有不足也不隐讳,这是智者、勇者才敢为,从而也凸显了隗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比如,隗先生在为其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所撰“前言”中强调:“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资料的准备均嫌不足,其多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研究的艰巨性。我们凭着一点探索热情,边干边学,在工作中随时有重任在肩又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路上的一颗最初掷下的石子,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满足。”说得太好了。这不是隗先生的过分谦恭,而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是隗先生在学术上永不停步,不断进取的表现。我认为,隗先生在学术上能获取重大成就,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无私,所以无畏。他为了求真理而献身学术,为了学术他可以献出一切,所以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永不知足的探索者。他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力求做到最好。这是极可贵的品质。
(选自《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从1966年起的十年灾难,他虽一度停止四川保路运动史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当他参加由章开沅、林增平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写一结束,就立即重操旧业,将四川保路运动史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并写出中国第一部《四川保路运动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相继出版了《四川近代史》、《四川近代史稿》、《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从而奠定了他在四川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取得了全面性的四川地方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②隗瀛涛,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15分,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隗先生由于和大家相见而不相识的缘故,在我们初次相识的会议上,隗先生很少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隗先生性格开朗诙谐。
B.隗先生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他锲而不舍,勇猛追寻的坎坷之路。
C.文革过后,隗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全社会宣讲中国近代史,从而完成自己拯救人心的工作。
D.隗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好就说好,不好也不隐讳,这让他在治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史学大家。
E. 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隗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论9文,因此死后安葬在龙凤山公墓。
【小题2】隗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隗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永不要说
毕淑敏
十年前,我在西部边陲的某部队留守处当军置,主要给随军家属看病。婆姨们的男人都在昆仑山上边。家里母子平安,前方的将士就英勇,我的工作很重要。。
家属都是从天南地北汇聚来的。原来在农村,地广人稀,空气新鲜,不易患病。现在像羊群似的赶在一起,加之西北干燥寒冷,病人不断,忙得我“不亦乐乎”。
我的助手是卫生员小鲁,一个四川籍的小个子兵,长得没什么特色,只是一对眼睛又黑又亮,叽里咕噜地转,像蜜炼的中药丸。正是“文革”期间,他没接受过正规培训,连劳动带扔手榴弹加在一起,算是上了几个月的卫生员训练班。不过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每天围着我问这问那,总说学好了本领,回家给他奶奶瞧病去。他奶奶有很严重的气管炎,喘得像堵了一半的烟筒。
一天他对我说,毕医生,我想买点青霉素给我奶奶治病。我给他开了处方,他买了药寄回去,过了些日子,他说奶奶的病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都为他高兴。可是青霉素用完了,想再买些。我又给他开了处方,这次他没拿到药。领导说药不多了,工作人员不能老自己买,得留给病人用。
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病了。我开了青霉意打针,那剂量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足够大的。我向来崇尚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计策,用地毯式轰炸连续打了四天针,孩子的病势丝毫不见轻。我很纳问,这种怪症最近不断出现,用药像波凉水一样,好是一种极耐药的病菌侵袭了孩子。
有人说这医生的医术不高。这么年轻,自己没生过孩子,哪里会给孩子瞧病?
我说,我还没上过战场呢,可我治好过枪伤。
人们不再说什么,但孩子的病日渐沉重,我只有查书,把厚厚的书页翻得如同柳絮飞花,怕自己贻误了小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小旗的妈妈怯生生地问我,您给我儿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
她有些迟疑地说,那小鲁给我家小旗每次打的都是半瓶。
我的心嗖的紧缩成一团,像腊月天里一个冻硬了的馒头。这个小鲁!一定是他克扣了病人的药品,把青霉素私存起来,预备寄回家。
小鲁呀小鲁,这不是儿戏,人命关天!
我该怎么办?
当下顶要紧的是赶快给小旗补上一针。
之后我想了许久。报告领导吗,小鲁从此就毁了。贪污病人的药品,就是贪污病人的生命。置之不理,更不行。要是让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是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非得有人找他拼命。
我把小鲁叫出来,对他说,小旗的病若是治不好,会转成肾炎、关节炎、心脏病……
他惊愕地瞪圆眼晴,说真有这么严重?没有人给我们讲过这些。训练班里就讲过打针的时候要慢慢推药,病人不疼。
我说,我知道你惦记你的奶奶,可你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有他的亲人。你的心里除了装着你的奶奶,也要给别人留个地方。
我说你不要以为打针不过是把一些水推到内里,就像盐进了大海,谁也看不见。不是的,科学是谁也蒙骗不了的,用了什么药出现什么疗效,那是一定的。假如出了意外,那可就是出了医院进法院……
他的脸变得像包中药丸的白蜡壳。
毕医生,我……我……他说。
我赶快堵住他的嘴,就像黄继光堵枪眼一样果断。哦,别说,什么也别说。世界上有些事情,记住,永不要说。
你不说,就没有任何人知道。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永远都不需要知道。不要把错误想得那么分明。不要去讨论那个过程,把它像标本一样在记忆中固定,有些事情不值得总结,忘记它的最好方法就是绝不回头。也许那事情很严重,但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
小鲁的眼泪流下来。我不怕眼泪,我怕他说话。还好,他很聪明,听懂了我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后来,小旗的病很快好了,留守处再也没有出现过用药不灵的怪症。
再后来,小鲁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春风般温暖,被送到军医大学学习,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只是不知他奶奶的病好了没有?有这么孝顺的孙子子,该是好了的。
(选自毕淑敏《欣喜是自酿的》)
【小题1】下列对文中小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鲁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护培训,但是他心灵手巧,打针、换药、针灸都在行,而且经常向“我”请教。
B.小鲁是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他跟“我”学医,并且让“我”给开处方,购买青霉素,一心想着治好奶奶严重的气管炎。
C.小鲁不知道把药量减半就等于药效减半的医学知识,为了给奶奶寄药,而私自将“我”给病人开的药克扣一半。
D.小鲁在得知自己的错误有可能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时,流下了忏梅的眼泪,他听懂了我的话,保证决不再犯。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给边防站乔站长的独生子小旗看病,开了处方,打青霉素针,但因为连续打了四天针却不见效,而被质疑医术不高。
B.“我”给病人开药总是加大剂量以图尽快见效,但是这个方法在治疗小旗的病时,却失灵了,我为此狂翻医书寻求补救之法。
C.小旗的妈妈在孩子久治不愈的情况下,终于产生了怀疑,她询问“我”给孩子开的药是“一瓶还是半瓶”,让“我”得知了小鲁的过失。
D.“我”知道小鲁是为了救治奶奶心切才犯下这无心之失,所以并没有责备小鲁,更没有举报小鲁,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小鲁。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是一名年轻的边防医生,负责为某部队留守处的家属看病,“我”认为自已的工作很重要,为了让戍守边防的战士安心,力保母子平安。
B.戍边战土的家眷来自天南地北,人多聚居,又不适应西北恶劣的生活环境,所以多有染病,而“我”整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
C.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所用喻体信手拈来,比如对小鲁的外貌神态描写就用了“蜜炼的中药丸”“包中药丸的白蜡壳”的喻体,生动形象,十分贴切。
D.“我”不让小鲁说出事实真相,是担心领导知道,小鲁前途尽毁;担心病人因此有个三长两短,病人家属知道了要找他拼命。
E. 文章讲述了“我”以大局为重,在矛盾中选择包容小鲁,从而使他主动认错,深刻反省,努力工作,成了一名很优秀的医生。
【小题4】《你永远不要说》一文作者认为,犯了再严重的错误,“最大的改正是永不重复”,你认同她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