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于天与地的和谐,而人类的和谐从根本上也于天地的和谐。
C.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D.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中华文明一直把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提出了论点。
B.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强调了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C.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多有记载,备受推崇,与古人欲以之促进和谐的思想不无关系。
B.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不能对立,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使其行为与自然相协。
C.“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
D.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与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有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8 03:02: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美丽乡村”、“旅游+优势产业”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旅游分红”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汗办采摘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产业获取分红。(摘编自《中国财经时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二:
2002年,江西赣州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脐橙。几年后,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赣州市高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16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 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0.8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赣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7万亩,脐橙产量128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脐橙产业总产值105亿元,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材料三:
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面,应将营养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四: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摘编自“新闻网”,2016年1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具体实例来阐明易县和赣州如何准确定位,发展特色产业,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B.材料三阐明应建立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C.材料四提出在扶贫、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批评了形式主义倾向,搞虚假的“数字脱贫”,甚至突击搞政绩抢摘“贫困帽”。
D.材料一和材料二树立两个正面的典型,从积极的方面阐明了脱贫致富的策略和效果;材料三和材料四从反面列举了一些不当脱贫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劝诫作用。
【小题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说明《人民日报》和“新闻网”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小题3】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说明如何做好扶贫工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重视炼字造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然而它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当代小说创作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属于艺术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在反映现实时要采用艺术化和文学化的处理方式。
B.小说创作者借书写“丑”与“恶”来表达文学追求,实际上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C.小说创作者应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D.语言不是小说可有可无的附着物,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乃至诗性的最终实现,都有赖于高水平的小说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小说的属性,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当下小说创作中重写实和重“恶”与“丑”
这两种错误倾向。
B.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来说明小说语言的重要性,明确小说应重视锤炼字句和汲取古代文言文的营养。
C.第三段强调小说注重意象营构的重要性,并举例来说明鲜活意象带给读者强烈而持久的审美冲击力。
D.文章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性魅力的意象等三方面来论述提升小说的诗性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要立足现实却不能对现实进行直接描摹,只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
B.小说若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C.小说能否最终打动感染读者,首先靠的是语言,如果小说语言冗长、粗鄙、直露,将很难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D.当代小说创作者若能经营出意象,就能增强作品的诗性,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品也能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的差异性是本质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把人作为认识主体,把万物作为认识对象。西方哲学十分强调这种主客分离,进而形成主客对立,这便是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整合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创造了对西方人思维有重大影响的《逻辑学》。从此,西方人所关注的是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这种思维使西方的悲剧具有突出的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天人合一”。中国人认为,人与万物同属一个系统,宇宙是一个放大了的人,而人则是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中国人关注的如何做到“知天”、“顺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以,不同的认识基础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振荡,而中国传统悲剧则往往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如窦娥被迫害致死,但她的冤情却能感天动地。最后,窦父顺天意,禀皇命,为窦娥申冤,悲情被逆转了。

西方悲剧力图借助人的智慧和理性去接触真实社会,但人的意志、情感,真正的人、真实的自我都遭受强烈的挑战,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永久的生命焦虑,即使到了倡导人文主义的莎士比亚,他大多数作品也体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无可奈何的无尽焦虑。而中国人看来,悲剧形成的是现实的社会秩序远离了圣人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也因小人存在,不但违背理想社会秩序,也在破坏着相对合理的现实社会秩序,使现实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和昏浊,离先贤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越来越远。但中国人总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惩奸除恶,仍有希望、机会回归那个理想社会,所以中国的悲剧从来没有象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一“悲”到底。

西方人希望超越现实世界,通达绝对生命,最终理想要实现生命的超越。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绝对精神”是一个中心概念,是人类应该追寻的终极;可置身的现实世界充满缺陷,要超越生命,就首先要超越现实实际,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西方悲剧思想正是他的这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与西方传统悲剧思想相比,中国思想家的理想在道家看来便是“物我两忘”通达自然天地,在儒家看来是“人皆可为尧舜”,在佛家看来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要求、人格磨练和品质修养。忠、孝、侠、义几乎成为大多中国传统悲剧弘扬的主题。《西厢记》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张生以偷情始,最终考上状元,正大光明将莺莺迎娶,回归至传统道德体系。

西方的歌舞很早就从戏剧中分裂出来,分别形成了“歌剧”和“舞剧”,“话剧”则以对话为主,语言主导着整个戏剧。西方哲学从来就有语言崇拜的传统,认为“哲学的问题其本质是语言的问题”,具有抽象、概括的语言有其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各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甚至,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人来说,“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歌、舞、白不曾分离,歌舞成为中国传统戏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摘编自蹇河沿《中西悲剧差异背后的文化哲学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悲剧具有理性色彩和思辨特色,是因为西方人侧重关注自然、社会、人的本质构成等问题,强调对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
B.中国哲学虽有主客体之分,但强调主客交融,物我感应,物我相知,“天”“人”一体,这构成了中国传统悲剧艺术的认识基础。
C.以反道德始,以归依道德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剧情构思框架,它倡议一种追求人性化的道德观念和理想化的社会道德模式。
D.西方悲剧结尾往往异常惨烈,使人情感振荡。中国传统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尾,给人情绪安抚,这表现出中西不同的审美追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阐述了中国和西方传统悲剧最基本的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主客对立,中国思想强调的则是“天人合一”。
B.第三段论述了西方悲剧根植于西方人在追求中的生存焦虑,而中国传统悲剧产生于理想社会和真实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C.文章论证手法多样,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事例论证综合运用;引用《毛诗序》是为了论证歌舞在中国传统戏剧中的重要性。
D.文章开头提出中、西传统悲剧有本质性差异观点后,分别从审美追求、悲剧根源、悲剧理想和戏剧表现形式的角度加以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悲剧一方面揭露社会邪恶势力,鞭挞奸臣贪官、污吏屑小:一方面呼唤良好社会秩序的出现,张扬忠臣良将、侠道义士。
B.中国传统悲剧艺术不具备西方悲剧理性认识的深刻性,从来没有像西方悲剧那样“悲得那么绝对,因而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悲剧。
C.黑格尔哲学思想认为先要超越充满缺陷的现实,达到精神的绝对和永恒,才能超越生命,这种哲学思想正是西方悲剧思想的体现。
D.在中国,歌、杂技、武术等多种表现手段从来没有从戏剧中分裂出去,因为歌与舞比单纯的对白在传统戏剧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正逐渐升级。据美国白宫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于3月22曰签署一份针对中国的贸易备忘录。专家指出这份备忘录应该包括对进口自中国的高达600亿美元产品加征新的关税,并限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

这次对华商品征税的背景是,2017年8月特朗普曾下令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开展所谓的“301”调查。据该调查,美国每年因向中国技术转让而损失300亿美元。特朗普却认为该数额远远不够,并要求进一步扩大征税范围。知情人士称,这个数字最终有可能是500亿美元甚至600亿美元。

中国官方已经就此轮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升级的问题表态,表明中方绝不会坐视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必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国将顺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的磋商。在融入WTO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方将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尽快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制度因素。

——(摘编自《2018年3月澎湃新闻:中美“贸易战”明晨开打?》)

材料二:

美股三大指数在今年前四个月全部取得涨幅,但5月份遭遇重创,三大美股相约大跳水:道指累计下跌6.69%,标普指数累计下跌6.58%,纳指累计下跌7.93%。其中,标准普尔500指数5月蒸发4万亿美元,是仅次于I960年6.6%跌幅的第二大“黑色5月”。分析人士指出,中美经贸磋商急剧恶化、华为遭遇封杀等因素是5月美股动荡的直接原因。

图1联邦快递5月以来的股价波动图

图2美国国债收益变化图

(摘编自2019年06月央视财经《美股暴跌,美国政客正在将美国经济推进“衰退”深渊》)

材料三:

面对美方贸易霸凌、极限施压,中方保持战略定力,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国内舆论也积极支持国家的方针政策,支持国货,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出谋划策。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4%,在压力挑战下实现平稳开局。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去年全年提高0.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较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今年经济开局,稳投资进而稳增长初见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尽管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90万亿元体量的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更加坚实。今年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59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42%。同时,进出口同比增长4.3%,其中对欧盟、东盟等出口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尽管中美经贸摩擦加剧,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热土。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3052.4亿元,同比增长6.4%。

总之,在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问题上,自夸自大也好,自怨自艾也罢,盲目自信也好,一味恐惧也罢,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特朗普坚持打中美“贸易战”中国应努力避免其负面影响,大力实现贸易全球化,推进自由贸易,积极扩大进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争取一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同时,努力提升企业生产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从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入手,打造产品国际品牌。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摘改编自2019月06月新华社《风雨不动安如山》)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18年11月开始,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一直处于下降之中,意味着10年期美债价格在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资金在买入10年期美债。
B.2019年3月开始,10年期美债收益率低于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表明经济衰退、投资者买入长期国债避险,从而导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
C.联邦快递公司的股价5月以賴荡性跌跌不休,相比4月份高点,股票累计重挫约3.3%,这跟美国挑起贸易战有关。
D.美股相约大跳水,美债收益率倒挂,表明贸易战使美国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应验了中国古话“伤人者必自伤,害人者必自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每年因向中国技术转让而损失300亿美元,特朗普要求加征新的关税,并限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
B.分析人士指出,中美经贸磋商急剧恶化、华为遭遇封杀等因素是5月美股动荡的间接原因。
C.尽管中美经贸摩擦加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
D.只要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可以消除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制度因素,使经济平稳发展。
【小题3】面对中美贸易战,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应该如何应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壶水

孔立文

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

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

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

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

“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

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

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

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

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

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

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

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

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

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

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

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

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

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

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

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

水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

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

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

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

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

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

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
B.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
C.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
D.茫茫大漠是陆归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小题2】小说中的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