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西汉文艺“助人伦,成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的。如果说,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这一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们确乎是魏晋新风。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而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赖什么而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关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人的觉醒的具体体现。
此时,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玩物,现在文学家意识到文学应表达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所以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为人所熟知的陆机的《文赋》对文体进行了区划,并对文思做了精彩的描述,鲜明地体现了文的自觉。
自曹丕、陆机而后,南朝在这方面继续发展。钟嵘的《诗品》对近代诗人做了艺术品评,并提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再次把吟咏性情(内容)的诗(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经术儒学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刘勰的《文心雕龙》则不但对风骨、神思、隐秀、情采、时序等创作规律和审美特征进行了专题研究,而且把诗文的缘起联系到周孔六经,抬到自然之“道”的哲学高度。这可以代表这一历史时期对文的自觉的美学概括。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虽然这时的山水诗如同顾恺之的某些画一样,都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然而通过这种描述,文学形式自身却积累创造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种财富,给后世提供了资料和借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的自觉与人的觉醒相结合,形成了魏晋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的准则,曹丕是这种魏晋新风的标志人物。
B.曹丕之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因为他认为帝王将相、富贵功名易逝,文章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C.魏晋陆机的《文赋》以及南朝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之中都体现了文的自觉的思想。
D.因为山水诗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描述,缺乏个性和情感,所以只能说它在创作题材上体现了文的自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1:2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②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 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 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④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⑤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⑥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及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B.第二、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孙悟空与社会人的不同:拥有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C.第四、五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D.第六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小题2】文中“如来佛的掌心”“金箍儿”“八十一难”都有象征意味。其中“金箍儿”意味着_____;“八十一难”意味着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

芦芙荭/文

先是一声。

接着是两三声。

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老人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这样的事,以前也常常发生在老人身上。

过了几天,老人从庄稼地里回来时,突然发现房前屋后到处都闪烁着鸟的飞影,像风裹动的树叶,在眼前飞舞着。寂静的黄昏一下子律动了起来。

这一次,老人听到了鸟儿们那潮潮的叫声。

老人耸耸鼻子,是的,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

老人走进屋里,再出来时,他的手上多了一把木勺。木勺里是金灿灿的麦粒。老人抓起麦粒,一把一把地向道场上扬去。金黄的麦粒在黄昏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后,就在道场上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

啾。

啾啾。

啾啾啾。

老人坐在门前的那块巨石上,一脸慈祥地看着那些鸟儿叽叽喳喳地抢食着地上的麦粒,好像那些鸟儿是他的孩子。

一年四季,老人最喜欢的就是春天了。春天的黄昏,老人就喜欢坐在门前的这块巨石上,看家家户户房顶上升起的炊烟;看村里的男人们从地里收工赶着牛羊回家;还有那翅膀上挂着水珠的鸭子,一摇一晃不紧不慢地从面前走过。

这样的日子多好呀!

可这一切,对于老人来说,似乎成了回忆。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那个时候,这个村庄多美呀,人还没到村庄,老远就能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说村庄,你就是走在村子外面的小路上,忽然,路边的庄稼地里就会蹿出个人来,吓你一大跳。

老人记得,那时他还年轻。也是在春天的一个黄昏,他到了这个村庄。

他本来是路过这个村庄,去另一个村庄的。可走到这个村庄时,天就要黑了。因此,他走得有些急,就出了事。他的一只脚在迈出时,不小心踢起了一粒小土块,那土块就像一只鸟一样飞了出去。他根本没有想到,在他前面不远处有个姑娘也正走在黄昏的路上,那土块好像长了眼一样,不偏不倚正好砸在前面走着的那个姑娘。

在这个美丽的黄昏,他和姑娘结缘,之后他就成了这个村庄的人。

他对姑娘说,不管以后发生什么,他都要守着这个美丽的村庄和她好好地过一辈子。

可现在,当老人在春天的黄昏里坐在这块巨石上时,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狗的叫声没了,鸡的叫声没了,连同孩童的嬉闹声也没了。

老人每天只能看着自己房顶上的炊烟一缕缕升起,再一缕缕飘散。

村庄还是先前的村庄,只是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地都搬走了。许多人都来劝他,让他和他们一起走,搬到河川去,那里有宽阔的大马路,出门就能买到想要买的东西。可他就是不走。没有人知道他不走的原因。只有他心里清楚,他是在坚守着几十年前那个黄昏他对她的承诺。几年前她就去了,她就埋在当年他们相会的那棵树下。那棵树现在也已成了老树,将来,他要和她一起在这棵树下守着这美丽的村庄。

鸟儿们吃净了地上的麦子,一只只地飞走了。场院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老人从巨石上站起身,天还没完全黑。他开始动身向村外走去,慢慢地,他走到了几十年前他和她相见的地方。几十年了,这里几乎没什么变化。说没变化也不对,路边的那些树都长大了变粗了。只是早些年又被人砍掉了。这两年,老人又在那地方种上了小树。老人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心血来潮,他的心突突地跳了几下,然后,他像当年那样在路上走着。估摸着差不多了,他脚下一用力,一个小土块就飞了起来。那土块像一只鸟儿一样向前面飞去。老人想在空中找到那土块的身影,却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竖起耳朵想听听土块落地时的声音。

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6年第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鸟声鸣叫入笔,打破了只剩老人一人居住的村庄的安静,用以动写静的手法渲染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B.因为老人年龄大了总有幻觉,所以老人抬起头在门前的树上瞅了半天,也没寻见鸟的踪影,就以为他又出现幻听了。
C.小说用词形象生动,如文中“砸出了一声声鸟的叫声”中的“砸”,传神地写出老人高兴用力抛掷麦粒后鸟儿欢腾情景。
D.小说结构严谨,多处照应。如前后都有踢土块的情节,对比中突出老人回忆中的美好和如今一人在小村坚守的执着和落寞。
【小题2】文章对于老人的形象并没有刻意清楚的描绘,可给人印象还是很深刻。请结合文本对老人的形象特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他等呀等,黄昏却是一片寂静”。有什么意味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苍老的青春

胡廷楣

①在范曾先生的画中,常常见到,在一棵大柳树或者大松树下,有一老一少在下围棋。可能在画家看来,没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就不能让人感到围棋的深奥古朴,围棋的博大精深。而没有孩子,没有天真无邪的神情,又难让人联想到围棋的敏锐和流动的神韵。在欣赏这样的作品的时候,总会对人生的无法圆满,感到一种无奈。   

 ②当韩国的李昌镐16岁就被人称为“少年姜太公”的时候,在某一瞬间,我想棋了范曾的画,坐在棋盘两面的人合而为一。16岁的年龄,白发苍苍老人的阅历和心机。他有年轻人的超乎寻常的计算能力,但是,更如老人一般沉得住气,有耐心。他在12岁就被韩国棋界称为“老棋”。这是一个特别的超级棋手独特的性格背景

③李昌镐是曹薰铉的学生,但是他的棋风和老师相距甚远。从1984年到1992年整整8年在曹家的那些日子,李昌镐每一晚都在认真读棋谱,读老师家中的藏书,电灯夜夜都在子夜才熄灭。他把老师家中数千册的棋书读了三遍。有人笑着对曹薰铉说:“你家里有一个贼,每天都在偷你的东西。”曹一了之。

④李昌镐就是这样成长起来了,1990年,年仅14岁的李昌镐四段在韩国的各大棋赛中连胜41局,引起了韩国棋界的注意。在富士通赛中,战胜了超一流的武宫正树,还在韩国的正式比赛中,以3比2战胜师傅,夺走了曹薰铉的“最高位”的头衔。一代大师吴清源在评论曹李师徒俩时说:“曹薰铉是最有才能的棋手,而李昌镐的成功,靠的是超常的用功,他除了下棋,心无旁骛。”没有别的事情。”不得不承认,这正是曹薰铉靠自己的天才所不能赶上的原因。

⑤李昌镐有句名言:“棋局如人生,下棋时,布局越华丽,就越容易遭到对手的攻击,生活中,少犯错误的人,要比华而不实的人更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李昌镐其人其艺已浑然一体,而这正是为期的特点所造成的。围棋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逞强好胜之道。中国早在南北朝时代的围棋“九品”,将“斗力”放在较低的第七品;将“用智”,放在中间的第五品。虽然在最前面的四品“入神”、“坐照”、“具体”、“通幽”,都比较抽象,但是强调要有一种境界,有一种“不战而曲人之兵”的居高临下的势能,在最高的境界中,一切全部变成了平易,返朴归真。    

⑥围棋是一种忍耐性极强的游戏,对手出错是棋手的胜因之一。进攻的棋,是在威胁对手出错;而防守的棋,是在静中观动,是不变应万变,怀着希望等待对手出错。李昌镐的棋就有这种防守的味道。这就象是老子以柔克刚的哲学。

⑦李昌镐的胜利观,几近老子之道。他在棋盘上,总是一副慢慢吞吞的样子,走得很厚。他就象山谷,象海洋,首先是一种低姿态。这样他就有一种接受的可能,有一种等待的可能。由于他的实力,总能在对局中以不变应万变,在打比赛中,常常实现逆转,也就并非偶然。  

⑧这的确是个可怕的少年。他给对手的感觉就好象面对一座沉默的冰山,表面上好象并不会给你多大的威胁,而你也很难从他那儿找到一举确立胜势的机会。所以说,完败于李昌镐手下的人很多,失败后痛心疾首、懊悔不迭的却很少。

⑨作为记者,我和李昌镐有过一些采访接触。但从不去斜塔如何沉默或者如何没有表情之类,应为他的精神世界不像人们想象的阿阳枯燥乏味。相反,在他年少的腼腆和天真中,透出超一流棋手的思想的苍老。

⑩一切有关为期的华丽文章,在李昌镐面前黯然失色。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

【小题1】开篇从范曾先生的画写起有何作用?
【小题2】第三段两个“笑”字,各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第八段划线局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标题“苍老”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暗示李昌镐老成持重的围棋禀赋。
B.反应李昌镐研习围棋的功夫深厚。
C.表现李昌镐现身围棋的忘我精神。
D.凸显李昌镐围棋思想的丰富深刻。
【小题5】文章最后说: “李昌镐是天才的坟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