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崇尚简单

国 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认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为什么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为什么金融家要诈骗?一切都是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1:2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投权代表在北京签约。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理事会可根据亚投行章程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定的权力。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由代表域内成员的理事选出;域外3名,由代表域外成员的理事选出。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中国人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5位副行长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印尼。

——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5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它也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对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示质疑。该委员会对于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表示关切。

美国是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世界银行就是美国人领导的。而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日本领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也占主导地位。然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作为补充,成立亚投行是有必要的。亚投行只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世行和亚行关注更广泛,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观察者网

材料三

材料四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相互呼应。一方面,24个项目全部集中在亚非地区,涉及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等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个成员;另一方面,项目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管道建设、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自身特色突出。

2017年6月,亚投行宣布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贫民窟升级项目提供贷款。印尼资深媒体人士表示,中国在推动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表率。成立初期,中国并未从亚投行贷款。至2017年12月,亚投行业已批准20多个投资项目,而首个对华项目才落户北京,这是综合考虑亚投行宗旨、投资战略重点以及突出示范效应等各方面因素后审慎做出的决定。

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并未借此将人民币作为亚投行的主导货币。

——2018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多边开发机构。
B. 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C. 亚投行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的成员由创始成员国推荐人员组成。
D. 在亚投行中,由每个成员国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进行,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
B. 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质疑英国的原因是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不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
C. 由材料三可知,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加入亚投行的成员从57个增加到84个,说明亚投行有较强的吸引力。
D.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匪浅。
A.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亚投行的成立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小题3】亚投行创立之初,某些国家担忧由中国倡议、中国人担任行长、最大股东也是中国的亚投行会完全按照中国意图办事,请从以上材料中找出证据,驳斥这种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B.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小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委婉曲折的情节,而更注重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乡村之美的独特体认。
D.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心乡村生活建设。
【小题2】“小扣子”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风刮过
邢永贵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在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也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可是大风在没有变成大风之前,我只能叫它风。
此刻,风从我身旁起步。
风从我脚下启动脚步。我脚下的大地开始不安起来,我从不怀疑脚下的大地对风有所谓恐惧,不会的,大地要比我们的内心沉稳得多。这是大地在抗拒风的诱惑。风用远方向此地,用多维向二维,用轻向重,用抽象向具体发出了邀请。大地终于动摇了,在二月的风里,大地微微颤动着,在宇宙里,它一定像一个刚刚点火的发动机。它的能量不是来自燃料,而是来自风热情的手臂。
风当然是有手臂的,它先绅士一样向大地做出了邀请,之后,它又像调皮的小孩子一样挥动起了手臂。它的手臂摇动了地面上的草茎、麦苗,摇动了马的鬃毛和墙上的枯草。风用手一遍遍摸过大地,去秋落下的树叶,不知什么时候丢掉的纸片,都随着风的方向去了。风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们紧紧攥住,牢牢地掌握在手心里。这些我们无从把握的事物,总有能把握它们的力量。风就是其中之一。
风从我脚下起步以后,开始还是中规中矩的,它只是在我的身边走动。但很快它表现得焦躁起来,它加快了脚步,想要离开我,去寻找新的栖所。我能说什么和做什么呢?我什么也不能说,什么也不能做,因为它是--风。它要是蜗居于一隅,它就不是风。风是自由的,飘逸的,它也是散漫的,不受羁绊的。风向往着天空,风要从一个新的高度上打量这个它不可理解的世界。
风开始高出地面,高出麦地,高出马背,也高出了墙头。风的脚还在地面上,可它的身子已经在空中了。风变得粗大,风也开始伸长,风要用自己的身体让世界更充实。风并不认为吹动一根牛毛比撼动人心更容易。只要想做,风从来都是一心一意的。风攀上了树梢,树梢颤抖起来。风越过墙头,追逐喧嚣不已的人们。风掀动人的衣襟,它要让自以为是的人从内心惧怕。风要把自己吹进人的心里去。人们裹紧了衣服,关紧了门窗,从玻璃后面偷偷地看风。
风在乡村里驰骋,在高楼间巡游。风从来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的眼睛无处不在。风在窃笑:那些躲在玻璃后面的人们是多么的虚弱。
风用力拍门。风跑过房顶,晒在房顶上的草粪跟着跑动。风吊在电线上玩秋千,电线发出了“啾啾”的鸣叫,那是恐惧并欢乐着的声音,每一个荡过秋千的人都深有体会。荡得越高,那种伴随恐惧而来的兴奋就越强烈。风在空中乱蹿,它已经像一个酒汉一样不可理喻。
此时,可以叫它大风了。大风,人们这样叫着,大风却没有答应。大风呼啸着奔驰,大风摇摆着转圈,大风猛然间跌倒在地。大风的脾气终于爆发了。这个世界,没有谁可以与它对话。大风用脚蹭起一阵阵沙土,用衣袖鼓荡着,撒向天空。这是大风的染料,世界此时已无法避免被它任意涂抹的命运。大地是黄的,天空是黄的,人的心里也是黄的。
但大风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恶作剧。大风用手撕扯世界。它捅破硬撑着的窗户纸,折断已腐朽的树枝,刮翻行将倒塌的建筑以及一切貌似强大实则脆弱之极的东西。大风降临,世界的虚伪和软弱被撕开。
大风把那些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这就成了悲剧。大风还把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那就不仅仅是喜剧了。那些陈年的垃圾,那些已经忘却的伤口,那些不敢面对的丑陋,被大风一一抖落出来,摆在人们的眼前。看吧,善于遗忘、习惯于遗忘、乐于遗忘的人们,看看你们这肮脏的、充满腐气和病毒的生活。
当大风吹过,人们才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它并不如美玉般浑圆,也不像铁板似的坚硬。它暗藏了许多肮脏,也掩饰了不少的空洞和虚弱。
这是一定要在春天里刮起的大风,它一定要从残雪上面,从还没有从枯草下面伸出脖子的草芽上面,从我们还不断往外抖落寒气的身体上,刮过去。它还要从我们的心里刮过去,带着冬的利刃,同时也带着春天的阳光。它要刮过去,比任何一场风猛烈,比任何一场风彻底,比任何一场风更像风,也比任何一场风讲信用。
大风吹过,世界安静下来,大地春暖花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6年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写风起时,大地开始不安,抗拒着风的诱惑,但在风的热情邀请下终于动摇了,以大地的变化来反衬风势的渐强。
B.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借用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论述,并扩展其意义,巧妙地写出了大风的两面性,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倒数第二段并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增添内容、变化句式,更加鲜明地传递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凸显了文章主旨。
D.文中描摹的“大风”既指自然界之风,也指社会风气,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经历一场春天的大风洗礼,进而敢于正视过往的伤口与丑陋。
【小题2】本文中作者笔下的“大风”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说:“诗性的语言与智慧的哲思是作者散文的显著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建立在直觉论上的,在《人间词话》中,他进一步把直觉论运用到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
当代学术界也有许多文章论述到这一对范畴,然而看法却很不一致,褒贬不一。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不隔”持肯定态度,对王国维的“隔”论持否定态度,甚至主张对“隔”都须具体分析。朱光潜从诗的“隐与显”的相对性出发,批判了王国维对“隔”的贬斥态度。在这一点上叶嘉莹先生已对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支持“隔”与“不隔”的分界和批评标准,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前面,使‘语语都在目前’”。
诗词的创作实际上就是美的创造,对于自然美,人必须通过直觉才可以把握,对于艺术美也同样如此。诗人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便是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诗歌创作也就是对美的摹写,如果诗人在创作前没有与自然通过审美直觉而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他的作品就难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感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存在境界。另外一种情况,即诗人对自然之美已深切地感受到了,然而他在创作时却“文不逮意”,用词不当,因而其作品到读者那里,读者不能直觉其境界,这两种情况在以直觉论为前提理论系统中都被称作“隔”。
什么是“不隔”呢?王国维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如果不在“目前”,就得用“目”去搜索,经过“目”的搜索,这语语才进入了人的意识,这是一个渐近过程,在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因此,不是“须臾之物”,也就与“境界”无缘了,也就“隔”了,“语语都在目前”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所组成画面不需要更多理性分析,这“语语”形成的画面是人的直觉对象,从语言到意象到美的过程是瞬时的,只有如此,诗才在“不隔”。
诗的创作,首先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诗人须得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这样,通过直觉他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本质,王国维评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云“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评稼轩词:“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说“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事,与科学上密合,可谓神悟”。
其次,诗的创作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也就是他能否使文辞达意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宜其为《提要》所讥也”。这原因是:“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这说明诗人直觉感受能力是一个方面,表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代字能够影响读者的直觉感受,代字代的是什么,这就使直觉渗入杂念,因此,诗也就“隔”了。
(选自李铎《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删改)
【小题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隔”与“不隔”的提出,是王国维先生直觉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结果,这对概念在其文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B.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批评标准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肯定“不隔”,又对“隔”论持否定态度。
C.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理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用“隐”与“显”来套“隔”与“不隔”是不妥当的。
D.李泽厚先生认为“不隔”是有形象、生活的真实才能以即目可见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语语都在目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歌艺术的创作目的是诗人通过直觉把引起自己审美感受的自然美,“镌之于不朽之文字” 从而引起更多读者对美的真实感受。
B.所谓“隔”是指诗人在创作之前没有深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无法通过审美直觉把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和谐地统一到他的作品中来。
C.所谓“不隔”是指诗人通过语言所组成的画面不需要读者更多的理性分析,物化在作品中的艺术信息,能被读者快速而明晰地感知得到。
D.诗的创作,不仅关系到诗人的感悟能力,还关系到诗人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成为一个诗人仅靠有一颗无尘垢的赤子之心是远远不够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学术界虽然有许多文章对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论褒贬不一,但许多美学大家都主张这一理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周邦彦的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直觉见到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因此被王国维评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C.人的意识中“语语”不是“瞬时”占据人的意识的,只有“语语都在目前”,人们才可以通过直觉来把握它,这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D.在诗歌创作中,王国维提出要少用替代字,如桃用红雨、刘郎,柳用章台、灞岸所替代,这样影响了作者的表达作用,因此,诗也就“隔”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谁家黄花儿次第开
张树民
黄花儿,又称萱草,在我国南北方皆有广泛种植,性强健,耐寒,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对土壤选择性不强,但以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土壤为宜。
黄花儿的开花时节,是缤纷的初夏时光,花期要持续三个月以上。它花开时为橙红色,或黄红色,由于黄色分量重,习惯上称“黄花儿”。开花时节,一丛弯叶碧绿,细长叶子中间生出数枝花梃,一枝花梃上顶着几个花苞。花苞逐渐裂开,从中闪出娇嫩的橙黄。人还没注意,花就大开了。盛开的黄花,非常迷人,有纯朴村姑的笑靥之美。
年少时,我并不欣赏它的美,只知道它可以采来吃。它的花蕾像一根根针,挺直饱满,细长的茎擎托住一朵朵艳丽的黄花,盛开在夏日的时光里。于夏日坦荡如垠的大平原之上赏黄花比较壮观,一片片金黄夺了眼睛,那里的花势像一方方军阵,气迈奔放;大地原野莽莽沃沃,不见其阔,而是给它做了背景,愈发显示出了它气色的笃实和乐观开朗的力量。
家乡人的庭院里、水井旁,勤劳的农人均爱见缝插针,种几墩黄花儿,图的是不闲空地,又吃得顺心如意。“黄花儿鸡蛋汤”,为豫东南城乡餐桌上必备的一道汤,中午吃了卤面或者大米干饭,再来一碗清香四溢的黄花儿鸡蛋汤,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老辈人还爱讲故事,时常在饭桌上讲黄花儿为何叫黄花儿的传说。
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起义前家境贫寒,又身染疾病,全身浮肿,不得不以乞食度日。一日,有位姓黄的妇人蒸些萱草花,送给陈胜。陈胜饥寒交迫,见萱草花香气扑鼻,便狼吞虎咽,吃完后赞不绝口:“好吃,好吃!”不久,陈胜发现自己身体舒坦多了,浮肿渐渐消退了。陈胜称王之后,感激黄母恩情,将她请进宫廷盛宴之中,陈胜对无数佳肴珍馐毫无食欲。黄母见状,又蒸来萱草花,陈胜端起碗,谁知更难咽下,连说:“味不及当年。”黄母说道:“饥饿之时,萱草无异于山珍海味,吃腻了鱼肉之后,萱草堪似良药苦口。”陈胜听后羞得跪地而拜。于是,为了惩戒自己忘记了忧困,下令将此草命名“忘忧草”,又以妇人之黄姓,遂称萱草为“黄花菜”。
这个故事自然是乡俚之言,未免牵强附会,但历代先贤早已对它情有独钟。《诗经·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背”与“北”相通,指母亲住的北房,全句意为: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使她没有忧愁呢?故而母亲住的屋子又称萱堂,并且古人常常以萱草代替母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这样吟咏:“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宋代词人叶梦得也有“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这是对母亲的写照。
母亲就是故乡的一株黄花菜,她把所有的幸福都开放在儿女的生活中啊!
在我最初的意识里和印象中,我真的不知道黄花菜的学名就是萱草,只是固执地认为,萱草只适宜生在乡野的。近读古典诗词才知大谬,萱草不仅仅是乡村的恩宠,而且具有高贵的气质和丰满的形象。唐代韦应物“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明代高启“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说的都是高舍华堂处的萱草,散发着贵族气息。
萱草入诗入文,是书面语,其实,它还有很多个通俗的名字,传世的“忘忧草”、“宜男草”、“金针花”、“疗愁”等。黄花儿可入药,《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民间验方中,它的花儿、苗儿皆为药,既可内服,又可外敷;外敷可治痄腮、乳腺炎,但用量每次不得超过30克。现代医学还证实,萱草根对治疗血吸虫病、肺结核,也有实际效果。
黄花儿”真乃仁者,太体贴人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植物学的术语对黄花儿的生长习性作总体介绍,并配以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性情,使文章开篇便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B.“人还没注意,花就大开了”一句,运用夸张的写法,表现黄花儿开得迅速,以至于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也突出了它不事张扬的个性。
C.第三段,描写对黄花儿的观赏,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形到神,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花儿展示给人们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D.黄花儿以它高贵的气质和丰满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历代先贤早己对黄花儿情有独钟,写下了大量的吟咏黄花儿的诗句。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小题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特色,请概括其表达效果,再选择三处分析其具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