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早孤力学。客京师,事杨亿,以属辞知名,后复还吴。及亿卒,宾客弟子散去,戬乃倍道会葬。举进士,擢甲科。召试学士院,为光禄寺丞、集贤校理、通判越州。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辞连宰相吕夷简、知枢密院盛度、参知政事程琳,遂逮捕夷简子公绰、公弼参劾其状。既而士元流海岛,度、琳坐尝交关士元罢去,其余绌罚者自御史中丞孔道辅、天章阁待制庞籍又十余人,朝议畏其皦核。戬敏强善听决,喜出不意,独假贷细民,即豪宗大姓,绳治益急,政有能迹。初,静边砦主刘沪谋筑水洛、结公二城,以通秦、渭援兵,招生羌大王族为边卫。戬使沪与著作佐郎董士廉督其役。会罢戬四路,宣抚使韩琦、知渭州尹洙皆以为不便,召沪、士廉罢役归,不听。乃使裨将狄青将兵以往,械送德顺军狱。戬力争于朝,卒城之。进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知并州。契丹与元昊方交兵,边奏互上,独戬不以闻。话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麟、府间有弃地曰草城川,戬募土人为弓箭手,计口给田。初,兵兴,用不足。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承受、中贵人不能遏。又群噪州门,守门者拒不得入。戬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迁吏部侍郎,改宣徽北院使,拜奉国军节度使,卒。赠太尉,谥文肃。戬遇事,果敢必行。然凭气近侠,用刑峻深,士民多怨之。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B.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C.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D.河东行铁钱/山多炭/铁鼓铸/利厚/重辟不能止/戬乃请三当/一令既下/兵民相扇动/数千/人邀走马承受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时是指幼年死去父亲或古代帝王的自称,在本文是“早年丧父”的意思。
B.甲科,宋朝进士考试前三名的代称,而明、清时期,经过殿试的进士都叫甲科。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黥,又称墨刑,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为犯罪的标志,擦洗不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戬敬重师长,知恩图报。他幼年时,客居在京城,跟从杨亿学习。杨亿去世后,他的宾客弟子都离开了,而郑戬却从吴地兼程前往京城,赶赴杨亿的葬礼。
B.郑戬铁面执法,用刑严峻。他对豪门显贵毫不手软,他曾穷究冯士元的案子,哪怕案子牵连到朝廷命官,也毫不回避,结果有多名重臣被牵连治罪,朝中大臣都怕他。
C.郑戬做事果敢必行,喜欢出人意表。郑戬“请三当一”的命令下达后,几千人闹事,郑戬把这些人都叫到庭中,查出几十个首谋者,竟然将他们全部流放,事情得以平定。
D.郑戬爱惜百姓,体恤下属。他在官任上,只借贷给百姓钱财;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筑城,因公开违抗韩琦、尹洙的命令而被逋,郑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将二人救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冯士元为奸利,有告士元受赇藏禁书者,戬穷治之。
(2)诏遣使问其故,戬对曰:“敌自相攻,中国不足忧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5:4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在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通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三日期     丐:给予
B.京益之 壮:强盛
C.州兵烬,井邑凋残 罹:遭受
D.剧盗赖文政有功 平:铲平,剿灭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②京大怒,欲杀弃疾
③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④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⑤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⑥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A.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辛弃疾在南宋为官时,多次通过对策和撰文力陈收复中原大计,但因朝廷和金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D.在仓部郎官,江西提点刑狱任上,辛弃疾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B.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C.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D.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改元的第一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服阙,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C.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义宣和世祖有矛盾,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刘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
C.臧质因击败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
(2)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属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处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内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侍郎。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B.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C.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做,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此指徽宗灵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自卑。他在监理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朝中居要职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杜绝敌人的野心;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曾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贬知婺州。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
②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楼钥,字大防,明州鄞县人。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修《淳熙法》。出知温州。属县乐清倡言方腊之变且复起,邑令捕数人归于郡。钥曰:“罪之则无可坐,纵之则惑民。”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丞相周必大心善之。除考功郎。吏铨并缘为奸,多所壅底。钥曰:“简要清通,尚书郎之选。”尽革去之。改给事中。代言坦明,得制语体,缴奏无所回避。禁中或私请,上曰:“楼舍人联亦惮之,不如且已。”刑部言,天下狱案多所奏裁,中书之务不清,宜痛省之。钥曰:“三宥制刑,古有明训。”力论不可。试中书舍。光宗内禅诏书,钥所草也,有云:“虽丧纪自行于宫中,而礼文难示于天下。”荐绅传诵之。朱熹以论事忤韩侂胄,除职与郡。钥言:“陛下闵其耆老,当此隆寒,何如仍令修史,少俟春和,复还讲筵。”不报。赵汝愚谓人曰:“楼公当令人物也,直恐临事少刚决耳。”及见其持论坚正,叹曰:“吾于是大过所望矣。”宁宗受禅,侂胄颇有弄权之渐,彭龟年力攻之。侂胄转一官,龟年除待制,与郡。钥奏,乞留龟年于讲筵。寻知婺州,罢,仍夺职。告老至再,许之。侂胄尝副钥为馆伴,以钥不附已,深嗛之。侂胄诛,诏起钥为翰林学士。时钥年过七十,精敏绝人,词头下,立进草,院吏惊诧。入朝,陛楯旧班谛视钥曰:“久不见此官矣。”位两府者五年,累疏求去。嘉定六年薨,年七十七,赠少师,溢宣献。

(摘编自《宋史·楼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土策/偶犯旧讳/得旨以冠未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
B.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土策/偶犯旧讳/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
C.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土/策偶犯旧讳/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
D.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得旨以冠末等/投贽谢诸公/考官胡铨称之曰/此翰林才也/试教官/调温州教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封建帝王所居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B.内禅,在封建社会中,帝王把王位传给内定的继承人。
C.讲筵,帝王为到宫中讲论经史的大臣特设的御前宴席。
D.耆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泛指德高望重的老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楼钥为官认真,恪尽职守。楼钥担任温州知州时把散布方腊叛乱会再发生的谣言的人全部逮捕,任考公郎时看到吏部铨选官朋比为奸使多人不能升迁就割除其中弊病。
B.楼钥敢于直言,据理力争。刑部上书认为中书省审理案件时还要上奏才裁决是因为中书省的事务不清,应该把上奏的案件再减少些,楼钥用三次宽恕罪犯是古训来辩解。
C.楼钥保护同僚,受到赞许。楼钥对待朱嘉得罪韩侂胄要到外地做官的事情坚持自己的看法,先前怀疑他不刚直的赵汝愚对他大加赞赏,认为他的做法出乎自己的意料。
D.楼钥才思敏捷,超过常人。韩侂胄被诛杀后,被重新起用的楼钥已七十多岁,但他精力充沛、才思敏捷,词头刚刚发下来,立刻就能呈上制书草稿,院吏都惊讶不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编隶其为首者,而驱其徒出境,民言遂定,丞相周必大心善之。
(2)有云:“虽丧纪自行于宫中,而礼文难示于天下。”荐绅传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