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弹

侯发山

光绪八年(1882年)的秋天,“独眼龙”回来了,又盘踞在邙山上重操旧业,打家劫舍,为非作歹。他之前因为跟康百万有过交往,也知道惹不起人家,所以交代部下不要去骚扰康家。

“独眼龙”为害一方,时不时有人到县衙击鼓鸣冤。时任巩县知县的罗振涛,派属下围剿了几次,均以失败告终。一来邙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二来“独眼龙”弹射技艺高超,难以对付。“独眼龙”从小喜欢弹射,白天练习百步外弹射房檐下椽子头,一根一根点射。夜里在百步之外,插上一排五十根点燃的香头,照着香头练射,射灭,再燃,再射。如是数年,射技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把100枚铜钱摞起来置于瓷盘中,“独眼龙”在百步之外,连弹打百次,每弹打出一枚,最后将瓷盘中的铜钱全部射完,而瓷盘无损。还有:取铜钱两枚,一枚涂红色,一枚涂绿色,红铜钱置于盘边上,绿铜钱放于盘中央。“独眼龙”弹射盘边的红铜钱,红铜钱撞击到盘中绿铜钱,绿铜钱飞出,而红铜钱留在盘心,时称“盘中取果”“空中躲巢”。

当时巩县的典史是蔡茂裕,他自知责任重大,思来想去,他想出一个歪主意,让康百万去对付“独眼龙”。罗振涛一听,觉得是个好主意,就把任务交给了康百万。

康百万很愉快地接受了,他也早就想除掉“独眼龙”了,虽说“独眼龙”没有危害康家,但毕竟是土匪,伤天害理的事没少干。于是,康百万就派人给“独眼龙”捎个信儿,说有一坛十年陈酿的家酒,送给他尝尝。

康家的家酒远近闻名,主要是河洛汇流之地的水质和粮食有独特之处,酿出的酒香浓醇厚。“独眼龙”也早就想喝康家的酒了,接到信儿,酒瘾便被勾了出来。

这一天,“独眼龙”带两个喽啰下山了。有个喽啰劝他小心一点,“独眼龙”拍了拍腰里的弹弓,轻蔑地笑了笑。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

来到客厅,宾主落座一番寒暄过后,康百万指了指桌子上放着的一个大黑坛子,对“独眼龙”说,这坛子五十斤,都归你了。

“独眼龙”咧嘴笑了笑,没有说话。心中暗想,如果酒里下有蒙汗药,可就惨了。

只见康百万家的老二康二勇掏出弹弓,开弓对着坛子一弹,只听“嗖”的一声,坛子被打了一个对穿。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康二勇转了个方向,甩出两个酒杯,恰巧落在坛子的两边,这时坛里的酒汩汩流了出来,恰好流进酒杯。瞬间,一股浓烈的酒香飘满了整个屋子。眼看酒杯就要满了,只见康二勇拿岀自已的弹弓,只听“噌”的晌,两弹子飞出,正好将坛子上两个穿孔堵住。

这一番下来,“独眼龙”心里已是胆怯了几分,忙对康百万拱了拱手,客气地说:“老掌柜,贵公子真乃神弹啊……在下自愧弗如。惭愧,惭愧。”

康百万对二勇说:“有点长进……把这两杯酒干了。”

二勇点头称诺,然后端起刚才的两杯酒一饮而尽。

“好酒啊!”“独眼龙”故意使劲嗅了嗅鼻子,表示自己的出息不大。

康百万笑了笑,对“独眼龙”说:“今天这坛子酒咱不打开了,你带上山让你的兄弟们跟你一块喝怎么样?”

此话正中“独眼龙”下怀,他赶忙趁坡下驴:“好!好!好!还是老掌柜想得周到。”

“独眼龙”临走的时候,康百万又让他背走了半头猪,说酒肉不分家,好好犒劳一下山上的弟兄。

“独眼龙”慌不迭地走了,唯恐晚走一步,康二勇的神弹会把自己的脑袋射穿。

当天夜里,“独眼龙”就着人把猪肉炖上,把酒坛子打开,和众喽啰开怀畅饮起来。“五魁首啊”“八匹马啊”的猜枚声一浪高过一浪。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声音越来越小,连猪肉还没吃到嘴,就都喝趴下了,“独眼龙”也歪在桌子上不省人事。

这时候,典史蔡茂裕带着捕快进来了,不费一刀一枪就把“独眼龙”和他的众喽啰收拾了。

“我才喝了两杯,不到四两,怎么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酒劲就这么大?康二勇喝那两杯少说也有半斤,怎么就没事呢?”“独眼龙”在大牢里苦苦冥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

原来,康二勇在补坛子上的窟窿时,弹射出的不是两个弹子,是三个弹子,只不过当时速度快,没有人看得出来,中间那个弹子裹的蒙汗药,落进了酒里。

(选自武侠微型小说选《清风剑》,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使用对比写人叙事,比如知县罗振涛围剿“独眼龙”与典史蔡茂裕收拾“独眼龙”的难易,比如康二勇与“独眼龙”弹射技艺的高下。
B.康百万对二勇说“有点长进”,表面是在夸奖二勇,实际暗含这么高超的技艺只是“有点长进”的意思,对“独眼龙”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C.“独眼龙”下山后的态度先是自信轻蔑,接着警惕怀疑,然后胆怯慌张,回到山上后放松惬意,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且转变合理自然。
D.小说结尾交代康二勇射出的是“三个弹子”,既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交代了“酒劲大”的真正原因,同时又照应了题目中的“神”字。
【小题2】小说第二段对“独眼龙”练习弹射的过程描写得非常详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独眼龙,有人认为是“康家人”,你觉得呢?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1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小题1】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小题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春行于野

汤世杰

①刚刚过去的这番冬去春来,如杨万里所谓“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干”,我几乎哪都没去,早晚只在院子里随意走走。回头一看,一冬一春看似无事,倒一直在为花忙,想着的,尽是些树啊花啊什么的。
②开得最早的,是楼下一株高大的冬樱花,年前还只零落开了几朵,一到新年,便盛放如一蓬温柔的火焰。想用手机完整地拍下来,离得远了怕拍不出气势,近些吧毕竟树太大,拍完一看,好些枝杈没拍进去,发到朋友圈里时戏言:“糟了,这棵冬樱花要撑破我的屏幕了!”引来一众友人围观。
③稍后才见到腊梅。院里的梅本来就少,且多在旮旯拐角处,等我看到时已然凋零,亏欠它了。匆匆别了梅,去寻花期长的紫叶矮樱,那花倒真是莹白透红,一嘟噜一嘟噜的,爱死了人。山茶乃南国冬日最殷勤的主,秋末冬初一路相随,开到眼下还在开。到了这时节,紫叶矮樱已花谢叶繁,举着满树透亮的紫红嫩叶,花倒只剩几朵,想看新花,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
④如此一想,辞冬迎春之际,许多朋友东奔西跑到处去寻花,我虽没跑得很远,却还是看到了冬去春来的全过程,何也?凭持的,唯一点静心的等待而已。
⑤等待其实并不轻松,间或更有焦急,甚至失落。行走已成习惯,看不到预想的花,焦急便突然来袭——心想还不如不去,或不见天都去,过几天,花不就开了吗?也是,每个轻松的早晨,人都有两个选择:或回去蒙头大睡,浑浑噩噩地慵懒一天,或不管阴晴雨雪,起身追逐一点小小的梦想。选择困难而又深刻,那是生命的选择。迷茫时,或该选那条更难行的路吧?走出去,终归比不走的好。树们花们,不都经历过风雪严寒么?它们都有过屏息的等待。前方的险阻谁也无法预料,没人能给你明确的许诺,细想,那终是自己依着灵魂的前行。
⑥“天何言哉?”其实大地、树木、花朵,都在等待。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不分季节也不分日夜——在冬夜一次偶然的等待中,我才明白了这个理。那时,我坐在没于黑夜的车中,等着女儿——年末加班,她的车被人撞坏,不方便回家。说好是晚上八点,却一直不见她来,只好继续等。那会儿我待的地方,离城市北边当年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居留过的司家营,已然很近。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都在那里呆过。那时他们都在等。直到1944年5月,才相继搬离,但清华文科研究所仍留在那里。到抗战胜利,朱自清复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文科研究所才迁走。如今那一带早已高楼林立,让我和许多人,对先生们旧居的去存,一直有着揪心的焦虑……
⑦我久已没有过那样长时间的等待了。我说的当然是现实的等待,生命中那种长达数十年的,另一种焦急的等待,于我也记忆深切。那样的等待既叫人窒闷,又叫人满怀某种似无着落的热望,生命的耗费就那样无声地消磨着时光。其实那晚我等女儿,拢共也不过两个多钟头,不长也不短。好在是坐在车里。可以听到风在外面散步。四周是些工地,墙篱高筑,显得既森然又还尚觉是在人间。把车载音响打开,蔡琴的女中音反复地唱着,好像有“再爱我一次”之类温情又如同梦呓的傻话。那离我那时的心境似乎过于遥远。再想,或许又不尽然——你就没有期盼过什么吗?这样想时,不禁自己都差点笑出声来。人是复杂的。更复杂的是人的那些不可理喻的动机!比如,早就听说联大先生们的旧居,因年久失修,少有保护,面临坍塌。媒体呼吁了多年,也不了了之。直到最近,才听闻那里终于要复建、还原那个古镇了。至于何时建成,建成什么样子,当然还要等。
⑧等待并非无能,只是对天道的顺应——有的事属人力可为,却非尽皆人力可为。那晚直到终于接到女儿,已是晚上十点半了。风已回家。月亮压根儿就没出来过。女儿说让我久等了,我倒想谢谢她让我重温了一下等待的滋味,还在那样偶然的冬夜里,重新品尝了一下孤独和寂静,以及某个遥远又遥远的夜晚。
⑨今晨再去院子里走,最先看到的照例是一朵山茶,在清晨的阳光下艳红着。也许那已是最后一朵山茶了,居然从冬一直开到了春,宛若故人。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我已全力以赴,尽管一事无成——那样普通的生命,却总是最叫人牵挂。久久凝视那朵山茶,转瞬间仿佛就把这世界看了个透。此刻,南国已春光浓似酒,足可证花可醉人;若今宵夜色澄如水,堪任月来洗俗。料想等桃花开时,思绪或会再飞出些蜂蜂蝶蝶来吧?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①-③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小题2】结合第②段内容,赏析以“温柔的火焰”为喻体的妙处。
【小题3】第⑥段有关“西南联大的先生们”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出你的理由。
【小题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四次。本次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7-19)

材料二:

随着现代阅读介质的改变,其对象不再受限于阅读方式,在信息传递、交换、储存等方面更加容易快速,并能使阅读对象从简单的文字、图表、照片发展到图像、影音等多媒体形式。广大读者可以利用阅读介质的多样性,方便在不同的场合,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发生了两种改变:一是使阅读从过去的自我化转化为交流式阅读方式,二是阅读途径的社交化。由于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快捷发展,使过去的相对自我的阅读转化成了交流共享的社会化阅读,这种方式更靠近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互动与分享,注重阅读者与阅读者、阅读者与作者等多方关注的事实分享,从而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加强了阅读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何毅《网络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与发展》)

材料三:

在使用电子书时,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阅读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当一个人整天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不仅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还可能因越读越烦,最后变得毫无阅读的乐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或修养,而不是只求得到一个具体的结论。如果只是在网络和手机上读别人给出的书籍摘要和评论,表面上不断地接受信息,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当今大部分国人的阅读,严重受制于整个社会的趣味。阅读一旦受制于社会舆论、受制于大环境背后的政治利益和商业潮流,就没办法读出自己的味道。

(摘编自陈平原《阅读受制于社会趣味,这是个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1表明,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B.具体来看,2016 年有55.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5年的51.3%上升了4.0个百分点。
C.图2表明,在传统纸质媒介的各种方式阅读中,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较2015 年均有所下降。
D.图2表明,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大体上较2015年有所增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今成年国民的阅读问题带来的危机,并且认为新兴媒介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
B.根据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年度比较和各媒介阅读时长比较,手机的阅读方式接触率和阅读时长占了最大比重。
C.阅读方式的社交化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加强了阅读的社会功能,大大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原则。
D.当一个人随时用数字化方式阅读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倾向于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的。
E.材料三中论述了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异同,侧重表达了相信传统阅读不会消亡的信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和局限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历史先贤撰写的文献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自先秦以来,历代先贤撰写了浩繁的文献典籍,这是一笔储量巨大、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利用好如此巨量的珍贵文化遗产,需要对历代文献典籍进行系统的搜集、梳理。这是一项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的复杂工程。清代编《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这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集结。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收书5213种,规模是《四库全书》的1.5倍。即便如此,被这两项编纂工程所收载的典籍仍只是传世典籍中很少的一部分,有待搜集的古代典籍数量仍然十分庞大。此外,一些地方也在古代典籍搜集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古代典籍近2万种,历代有识之士在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上曾作出不少贡献,但大都局限于一郡一邑,且有较多遗漏。其他省市文献典籍的整理情况也大抵相仿,都或多或少推出了若干汇编性的中小型丛书。然而,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来说,这些工作都还仅仅是局部性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数量如此巨大,各类经典也是汗牛充栋。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如何从中选择一些经典之作来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想要让文化经典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理念、价值准则、审美风范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有必要编纂一系列经典普及读物,发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做好这一工作,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不久前,中央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系统梳理先贤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摸清文献典籍的家底,编纂更大规模的文献典籍系列丛书,打造更高水平的文献典籍大型书库。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纸寿千年”,纸本文献能够保存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新时期应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献典籍进行保护,使其传承得更为久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保存文献典籍,这样既方便文献典籍的保存,也方便一些珍稀典籍从图书馆走进普通百姓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能源”。
(节选自张涌泉《文献典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献典籍是先秦以来历代先贤所撰著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
B.浙江古代典籍近2万种,历代有识之士在古代典籍的搜集整理上曾作出很多贡献,但都局限于一郡一邑,且有较多遗漏。
C.文献典籍浩如烟海,亟需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目前在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
D.整理、保存好文献典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点明了文献典籍的重要性,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第二段侧重阐述文献典籍的搜集、梳理的历史、现状以及巨大成就。
C.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编纂一系列经典普及读物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
D.第四段联系当前实际,着重论述系统地整理、保护文献典籍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地方在古代典籍搜集、整理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些工作仍然不够系统、全面。
B.编纂《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虽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但不失为搜集整理文献典籍的最有效的方式。
C.文献典籍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其内容繁复庞杂,瑕瑜互见,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将其加以甄别和选择。
D.搜集、整理文献典籍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期,除了编纂纸质丛书外,还可以运用建立数据库的方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  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小题1】给加点的词注音。
(1)木屐(________)(2)蓑衣(_______)(3)砭骨(________)(4)晨曦(________)
【小题2】文中三处用了“惆怅”一词,这样反复写有什么作用?
①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③我……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小题3】怎么理解“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这句话?
【小题4】“父亲” 的形象非常感人。请概括“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