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小题1】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小题3】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3 08:0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传感器、算法和数据。但是,数据本身深受制度影响。如果制度能够充分保护人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人们的表达就会比较充分。但是,一旦人们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表达就会留有余地或者会自我保护。于是大量数据是得不到的,即使能得到也是不真实的。于是,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一类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我们知道美国联邦政府出于反恐的需要从谷歌和苹果拿数据,但这两家公司坚决抵制。如果站在反恐的一面,你会认为这两家公司没有道理,但是它们坚持的是最基本原则,关系到全社会对使用数据和信息的态度。只有保护隐私,整个社会的运作才是正常的。2018年3月下自媒体披露,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在2016年通过脸书盗窃和滥用五千多万个人的数据,有效地帮助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竞选,这一丑闻揭示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可以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大数据的发展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是有利于社会的,取决于谁在用,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做什么,怎么用,等等。现在欧盟国家正在试图起诉并限制谷歌和脸书,原因就是担心这种垄断性质的企业拿到数据之后,会不会造成重大负面后果。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深受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也严重受到制度的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比如无人工厂、无人车队、无人飞机队。但是,它们会不会在社会中普遍出现?这不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问题。因为当它出现之后,会淘汰一大批企业,有大量的人会失业。比尔·盖茨曾经做过有关讨论,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向机器人征税。他说把每一个机器人当成一个人,你雇用了机器人,机器人就需要付所得税,用所得税补贴给失业工人。作为一个原则,他是对的。不补贴失业者,自动化一定会引起社会冲突,导致社会混乱。

可见,自动化不一定能改进社会福利,而且可能破坏社会福利。大量的人失业,严重的贫富不均,这种不平等会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而这种不平等是因为在技术发展之后,制度没有相应地跟上。

另一方面,制度影响国家的基础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任何对科学研究和教学自由的限制都会压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收集会受到约束或扭曲,科学探索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也都会受到约束。基础学科发展会受到阻碍。总之,制度影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制度。当人工智能普遍应用之后,全社会的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资源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反过来会影响制度。人工智能会影响全社会的效率,影响产业结构,由此影响制度。因此,任何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更落后。

(摘编自许成钢《人工智能、工业革命与制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数据本身深受制度的影响,所以,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场景得到的数据可以大不相同。
B.人工智能可以走多远,多少会受到制度的一点制约。
C.自动化不一定改进社会福利,而且还可能破坏社会福利,这与制度能否跟上技术的发展有关。
D.一个国家,如果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落后,也会导致它的制度跟着落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谈制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举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
B.文章论述制度和人工智能的相互制约关系,重点议论大数据、人工智能影响制度的发展。
C.文章举英国剑桥分析公司帮助特朗普成功竞选的丑闻,是为了说明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D.关于人工智能会引起的自动化现象,文章客观地论说了它会带来的不同结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们一旦知道他的隐私权不受保护,他的表达就不会很充分。
B.侵犯隐私权的主体有两大类:政府和有垄断地位的大公司。当意见不一致时,公司应服从于政府。
C.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引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自动化,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
D.比尔·盖茨认为补贴因人工智能而产生的失业者,自动化就不会引起社会冲突与混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衔着鸟语的村庄
洪忠佩
立冬前后,从那遥远的西伯利亚到婺源乡村,天空有一条飞行的轨迹,纯净而优美,三千多对鸳鸯陆续落户赋春鸳鸯湖越冬。山水掩映的婺源乡村,开始流行鸳鸯的情话。
而婺源的春天呢,是让鸟叫醒的,村庄枝头的芽苞与花骨朵儿里都填满了鸟语。地上的油菜花谢了,一树树的梧桐花,柔柔地开着,白净,锦绣,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声开始蔓延,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这时,清脆而嘹亮的鸟声,像村前那一湾碧水一样清澈、欢畅,以一种原生的质感缭绕着村庄。鸟声里,不仅有山的葱郁,花的芬芳,还有空气的甜意。
我曾经从金盘行至溪头,依次经过鹤溪、深渡、龙回坦、湖村、晓起,继而下坦、井坞,先后看到的是黄喉噪鹛、喜鹊、画眉、翠鸟、白腿小隼、山斑鸠,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鸟的身影。同行的“鸟人”是一位摄影家,“长枪短炮”的行头,一身迷彩服,口袋里装着有关鸟类图谱的书籍,执着而专业。他先后多次从南方自驾到婺源,追逐着村庄的鸟影。黄喉噪鹛在七八年前就进入了他的镜头,画面中,小巧轻盈的身型,羽毛褐色与黄色相间,尤其是觅食和戏水时,甚是可爱。拍了一幅照片,又多了一份念想。观鸟与拍鸟,没有耐性的人是很难坚持的,“鸟人”为了拍一张满意的黄喉噪鹛照片,让我陪他在鹤溪的兵营林中耗去了半昼的辰光。
村庄水口古老的樟树、枫树、栎树、槠树,还有银杏、红豆杉,让戗角飞檐的婺源乡村多了一分古朴与隐秘,那么鸟的悠闲与啼鸣,则让重峦叠翠的婺源乡村生发着自然与乡土的味道。一条石板路,藏在村庄的背后,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山的深处蜿蜒,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景象:山坞底,耕牛在悠闲地吃草;水田里,村民在躬身插秧,白鹭、斑鸠与村民形影不离,自由自在地嬉水觅食;古树上,灌丛中,有鸟儿在呼应鸣唱……我虽然经常行走在婺源的乡村,但对观鸟点还没有“鸟人”熟悉。在他的引领下,我小心翼翼地向树丛中的鸟靠近些,再靠近些,终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俏丽灵动的身影。鸟的啼鸣,是自然精灵的歌唱,它的气息与发声藏着自然的密语,有呼朋引伴的,有嬉戏欢娱的,有谈情说爱的,鸣啭,沉醉,欢畅,和谐而又有情趣。一对对的,像情歌对唱;三五成群的,俨如小组唱;一群群的,似是正在进行一场多声部的合唱,唱和的音阶,圆润而嘹亮。
为了解黄喉噪鹛在婺源的栖息地,我请教过首先发现黄喉噪鹛的郑先生。老郑谈起黄喉噪鹛如数家珍:2000年的初夏,“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鹛在婺源被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界的高度关注。美国鸟类专家贝京、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协会主席罗兰德·沃思博士都专程赶赴婺源,实地考察黄喉噪鹛。如今,婺源的19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已成为鸳鸯、白鹭、池鹭、鹊鸲、褐头鹪、三宝、松鸦、山斑鸠、丝光椋鸟、灰卷尾、大斑啄木鸟、红尾水鸲、雀鹰、赤腹鹰、黑冠鹃隼等鸟类,以及濒危鸟类黄喉噪鹛与白腿小隼的家园。
我行走在婺源衔着鸟语的村庄,仿佛走进了乡村版本的童话世界。我觉得鸟的前生一定是村庄里活泼调皮的孩童:眼光是清澈的,脸上是稚气的,即便捉迷藏时身上染了尘土,沾了草屑,依然不管不顾,自在,闲散,好动。偶尔,鸟儿们看见树上的瓜果、晒着的谷物就偷偷嘴,村民见着了,也只“哟嗬”地赶一声,抑或咧嘴笑笑。有时,鸟儿们也相互追逐、逗乐,那样子着实招人喜爱。而悦耳的啼鸣,宛如天籁之音。《说文》中说:“鸟,长尾禽总名也。”虽然有的鸟我还不能说上名字,但在我的意象里都似曾相识。在这衔着鸟语的村庄里,在这有鸟鸣的炊烟里,我的眼中开始有了潮意。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0日15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描写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B.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象征,“衔着鸟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追求。
C.“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鹏在婺源被发现,从侧面表现了婺源自然保护的成效。
D.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爱护鸟、与鸟和谐相处的肯定,并为之感动。
【小题2】作者笔下的婺源乡村鸟语花香,如诗如画,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第二段简析。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衔着鸟语的村庄”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立的“阿帕网”算起,互联网至今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从早期的局域网发展到5G时代“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这项革命性的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福器”。

以5G为代表的通讯技术的突破,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随着用户与设备的接触和连接越来越频繁,人类传播进入了物联网时代。根据高德纳咨询公司的报告,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有近50亿物件实现了互联。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市场容量将高达2.2万亿美元。

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进步、效率和机遇并存的智媒时代。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万物互联”的这种属性,也易使网络攻击具有前所未有的“连锁效应”,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特征。2017年9月,物联网安全研究公司(Armis)通过利用蓝牙协议中的八个“零日漏洞”,设计了一组攻击向量(Blue-Borne),并在实验中构建了一个“僵尸网络”,以接管各类支持蓝牙的设备,传播恶意软件。据该项实验的负责人称,如果黑客利用这八个漏洞对蓝牙设备进行恶意攻击,受影响的设备将达到53亿台,无论当前市场上常见的智能设备还是新型物联网设备都很难从中幸免。

数据既是计算机执行人类指令的手段,也是连接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桥梁。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很大程度上是由呈“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所推动。据统计,2015至2017年三年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远超以往四万年历史的总和。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然而,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发“脆弱”。一旦单个数据发生泄露,就很可能是一场“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危机。2018年爆发的“脸书数据泄露门”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

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BruceSchneier)2018年出版了一本畅销书《点击这里杀死所有人:超级连接世界中的安全和生存》。书中描绘了一幅物联网时代的末世景象: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等等。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都是“电脑”,这预示着万物皆可为“凶器”。不同终端在互联连接的同时,也将原本是由单个终端所承担的风险向网络中的其他终端“等量转移”,这使互联网时代“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为物联网时代的“万物皆凶器”。

微软公司的报告显示,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平均每年要为网络攻击所造成的损失支付40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因此,在数据流动性空前增强、攻击表面急剧扩大的5G时代,如何有效保障物联网安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摘编自史安斌《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中国社会科”2019年3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这项技术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快捷,成为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福器”。
B.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人类社会传输和处理数据的速度,使人类进入了物联网时代。
C.物联网让人类社会进入了智媒时代,但也呈现出愈连接愈脆弱的风险,使网络被攻击起“连锁效应”。
D.“指数级”扩张的数据量,促进了互联网向物联网的演进,也使人类身处于“数据海洋”的时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并肯定了互联网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重点分析了5G技术的突破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利和弊,为人们正确使用5G技术提供了借鉴。
C.文章引用美国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所著书的内容,证明了互联网可能给未来带来巨大的风险。
D.文章分析了物联网和数据传输的特点及带来的风险,并举出实例和相关论著证明,最后引出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物联网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但在万物相连的情况下,万物皆可成为“凶器”。
B.人类已身处“数据海洋”的时代,数据间的关联度愈发增强,人类的安全保障反而愈来愈差。
C.随着5G技术的日益普及,物联网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维护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D.人类将利用电脑杀人、撞毁汽车、让发电厂瘫痪,使用生物打印机引发流行病疫情进而毁灭自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②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 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 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 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

③《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 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 “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

④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 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 “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不权衡得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 是超功利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 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
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
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 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
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 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 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 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 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 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 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儒家的“自律”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 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