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节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小题2】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拟定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者“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情,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9:45: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
“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原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5日)
【小题1】刘希章的“幸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刘希章“人生信念始终不变”的?(5分)
【小题3】刘希章在他的人生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他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融合将在本世纪完全实现,人类未来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而作为人工智能从业者,旷视(Face++) 创始人兼CEO印奇则认为机器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他表示:“人类非常善于利用新技术对自身进行变革,人类自身的演化会跟技术的演化一起发展,随着技术的演化加快,人类自身的演化也会越快。与其说机器会在某一瞬间超过人类,不如说人类和机器会逐渐融合并且会早于机器超过人类。”
印奇自称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一直对技术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认为技术的本质是让世界变得更好。他认为,人工智能的第一个阶段是替代一部分“loeleve” 的底层工作;第二阶段则是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人用机器来增强人的能力实现人机融合;第三阶段才能达到人与机器共生共存的状态。
“人类最有优越感的是拥有神奇的大脑。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是对大脑的模拟,深度学习本质上是比较初级地对人类大脑进行模拟的一种算法,虽然这套机制还缺少很多复现技术,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人脑的运转原理,也许这在未来十年中就可能实现。” 印奇表示。
他说,随着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像识别、图象识别技术已经在金融、物联网行业广泛应用,旷视(Face++) 也正在帮助公共安防搭建科幻影片中才能看到的天眼系统,让智能摄像头成为24小时在岗的保安。
而人工智能技术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印奇和尤瓦尔·赫拉利的看法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会加大阶级差异,当一些人利用基因技术和一些人工智能能力将以往由基因决定的记忆力和运动能力增强的时候,就会出现有资源的人越来越强的阶级分化现象,他们可能会通过技术的方式对核心资源进行革新。
(选自《未来进化·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全球知名专业服务公司埃森哲在最新研究《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谈到,人工智能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激发经济增长。第一,人工智能创造了一种新的虚拟劳动力,能够解决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人们称其为“智能自动化”,以区别于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第二,人工智能对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将进行有力的补充和提升,提升员工能力,提高资本效率;第三,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推动多行业的相关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开辟崭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基于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整体影响的模拟分析,并结合行业规模数据,埃森哲进一步解读了人工智能对中国15个行业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研究显示,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选自中国经济网《人工智能或拉动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至7.9%》,有删改)
材料三:
全球五大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Face、苹果、微软都在做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已成为无法阻挡的趋势。麦肯锡近期的一份报告对全球800多种职业所涵盖的2000多项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50%的工作可以通过机器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许多行业生态将被改变,像是翻译、医疗、财会等行业许多岗位的人可能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人工智能在摧毁一些岗位的同时也能造就一批新职业,比如开发人工智能科技和应用等。所以基本上会是一个重复性工作消失,创意性工作产生的过程。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世界智能大会” 上表示,在人与机器的竞争中,人是有智慧的,而机器只能是智能。人类要明白人类应做什么、机器应做什么,要尊重和敬畏机器的智能,但不要害怕机器,机器不可能代替人类。
(选自凤凰网《未来50%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会让人机融合在本世纪完全实现,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
B.旷视(Face++)搭建的在科幻影片中才能看到的天眼系统,已在公共安防方面广泛运用,让智能摄像头成为24小时在岗的保安。
C.埃森哲公司的研究表明,中国将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是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
D.麦肯锡近期的一份报告指出,翻译、医疗、财会等行业许多岗位的人可能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印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虽然技术的发展会使机器超过人类,但最终会实现人机融合、人机共存。
B.材料一告诉我们,当有资源的人通过技术的方式将决定人的记忆力和运动力的基因增强的时候,就会出现越来越强的阶级分化。
C.根据材料二可知,人工智能激发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创造虚拟劳动力、补充和提升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推动行业的相关创新三种方式。
D.在谷歌、亚马逊、Facebook、苹果、微软五大科技巨头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会改变许多行业的生态,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这是无法阻挡的趋势。
E. 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对于这个问题,尤瓦尔·赫拉利显得悲观,印奇的看法比较乐观,马云则肯定地表示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网络文学因其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无疑具有通俗文学的性质,所谓“类型文学”“小白文”“爽文”等,就是对这一文学样式的特指性称谓,并由此形成网络文学创作和接受上的内在规约和惯例。似乎只要是网络文学,就得类型化,就可以小白、爽等。这样一来,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或者说,一个以大众化自居的文学形态能否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就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关乎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②网络小说首先是类型文学。类型是包括网络小说在内的通俗小说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格式,类型化表达主要体现在各种小说类型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也称写作惯例),如玄幻小说中“奇幻”+“争霸”或“历险”+“成长”主题组合(也称“升级”或“串珠”模式);仙侠小说中的“修真”+“言情”双线并列;历史小说中的“穿越”和“架空”手法的运用;清穿小说中的“穿越”+“言情” +“宫斗”叙事模式的贯穿,等等。这些类型文学的创作规律其实也是网络小说的创作规律,一般不能随意打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类型及成规可以一成不变,类型及其成规沿袭的是传统手法,突破成规就是创造,二者应该对立统一于类型文学的创作之中,即“在一定程度上遵守已有的类型,而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它”,但在当今文站的生产机制下,网络文学遵守类型规则的居多,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较少,大多数写手在创作上固步自封或亦步亦趋于既有的类型及成规,使得网络文学低水平重复现象非常突出。
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彰显自身的价值,高雅文学在故事结构、叙事内容、语言表达上不断革新创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更将作品形式的实验及变异推向了极致;语言表达上,高雅文学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以对抗日常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感知的麻木。这与网络文学高度类型化的叙事以及平淡浅白的语言形成了鲜明对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经验和方法,以满足当今大众读者业已提高的审美趣味,雅俗互济,首先要在遵循类型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规限制,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③从叙事内容看,网络文学喜好讲故事,高雅文学偏重写人物。在故事结构上,网络小说更接近于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每日一更的章节,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在生成机制上有其相似之处,但与章回小说相比,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生产方式更为彻底,铺排情节和教衍故事的任务更为紧迫,为情节而情节的倾向也更为突出,很多网络小说开始写的情节比较精彩,但后来越来越流于拖沓冗长,苍白无味其原因还在于缺少对故事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形象的刻画,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
⑥因而对网络小说来说,要写好故事,不仅要继承通俗文学以及中国传统小说讲故事的传统,而且要借鉴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创作经验,重视人物形象的刻画。
(选自《网络文学审美范式之建构》,有制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为典型的通俗文学,具有网络传播、商业生产和大众书写的生成机制等特点。
B.网络文学之所以会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是因为网络文学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创作规律。
C.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显得平淡浅白,而高雅文学更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果。
D.网络小说如果缺少“情节是性格的历史”的内在叙事逻辑,将直接导致情节越写越拖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指出“网络文学能否兼容雅俗”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文学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B.第②段列举了多种小说类型的写作惯例,说明了目前许多网络小说类型化表达的特征相对稳定。
C.文章将高雅文学和网络文学作了比较分析,说明网络文学需要借鉴高雅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方法。
D.文章主要论述了当下网络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被排斥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之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改变网络文学类型化现象严重的现状,创作者就应该敢于突破成规限制,推陈出新。
B.从“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形式中可知,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也存在着铺排情节的现象。
C.高雅文学和“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创作经验告知我们,刻画人物形象才是创作的重点。
D.网络文学如果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得在故事结构等方面主动吸收高雅文学的营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经济是一种将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等进行相应整合的经济模式。从产权角度来说,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构成要素来讲,包括供给端愿意分享闲置资源所有者、高效的共享系统、消费端的大众三大组成部分。。
共享经济需要人们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在应用软件上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实现需求的满足。
共享经济弱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其首要逻辑就是使得那些因为私有化而得不到有效利用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发挥其作为商品本身的有用性,逐渐改变人们对于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变成对其使用权的重视,是对中国人思维逻辑的一大颠覆。
所有者和消费者的互相信任,是彼此之间在共享经济下发生商业行为的逻辑起点。现代商业文明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巨大的虚拟媒介之上,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对社会的信用体系有着更高的要求。服务平台还需要靠供需双方的信用来支撑平台良性发展;对经济行为的监管者——政府来说,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按需分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做到即需即用,是共享经济的另一重要逻辑。人们将自己的闲置资源拿出来进行循环利用,需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以低于私有化的成本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在使用之后实现对于产品的立即剥离,真正做到了即需即用,即、用即抛,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共享经济使得之前私人领域的资源为更多的人所利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封闭和隔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普通消费者能够获取到原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资源,极大地满足其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能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从而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共享经济对于国民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民众的基本素质相对于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监测系统和预防技术的完善,使实现供给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信任确证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共享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不过,使用者对于资源本身的维修、保管、清洁等事项不用负责,容易养成不负责任的恶习,因此,无论是共享人、共享平台还是政府等第三方监管者都要采取措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提升公民的责任意识。
共享经济催生了新型的政府管理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态度是“先试水,后监管”,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明的监管策略,给新型经济领域提供了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发发挥和创新的空间,有力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是一种把闲置物品、资源、空间、知识整合在一起的经济模式,由供给端、共享系统、消费端三部分构成。
B.共享经济变“所有权”为“使用权”,改变人们拥有具体商品的诉求,颠覆了中国人追求商品拥有权的思维逻辑。
C.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之上的,这对政府监管经济行为提出更高要求。
D.共享经济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任可能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共享经济的概念入手,论证了什么是共享经济和共享经济的几个要素,使人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共享经济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使人对共享经济认识更加全面。
C.文章以共享经济的逻辑特点为论述点,分别论证了共享经济的几个重要特点。
D.最后两段从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和对政府管理的促进两个方面来论证共享经济的社会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动互联网是共享经济兴起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媒介,智能手机是共享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
B.即需即用,即用即抛的共享模式,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应该放手推广。
C.共享经济使一些“私人领域”转为“公共领域”,有利于人与人的团结协作,有助于社会和谐与公平。
D.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开明的监管策略创造的宽松、开放的发展环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D.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小题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