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对于“以文为诗”,历来有赞赏与反对两种态度,赞赏者认为诗文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反对者则每每指陈这一技法的空疏与流弊,坚守诗文有别之大防。对于“以文为诗”的争论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新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余光中在上个世纪提出的“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以文为诗”这一命题有相当的关联,又有极大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一位浸润与酷爱本民族古典诗歌的中国诗人,在艺术创造中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更是一个现代诗人、诗论家在中国现代诗的历史背景上,为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而提出的开拓性命题,它的理论重点在于倡导现代诗歌创作中对姐妹文体的兼容并包。

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词汇的“适度散文化”。它主要是要求在诗作里容纳更多的口语和俗语。余光中认为诗是诗人的独语,但它也不同于说话或者口语。余光中所说的“口语”,要求的是经过提炼的同时代人的鲜活语言,如《大度山》:“睡懒觉是不可能的/一大清早,太阳那厮/就在山坡下大声喊你”诗是活生生的口语,但是在诗人精巧的诗思中出现,并不显得单调平实,而收到巧拙相生之妙。

其二,句法的“适度散文化”,主要表现在工整凝练的诗句之外,大胆采用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比较诗句而言,散文句法更加注重清楚地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避平直甚至忌讳跳跃。余光中在诗歌的创作中大胆采用了许多平铺直叙的句法,如《在渐暗的窗口》:“在渐暗的窗口赶写一首诗/天黑以前必须要完成/否则入睡的时候不放心”。如果去掉分行,改为标点符号,这几句就是典型的散文句,句子的意义也非常清晰。

其三,风格上抒情与叙事交融。诗歌和散文的矛盾,应该是审美功能与表意功能的矛盾,是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冲突,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而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在感伤滥情大行其道时,余光中为了走出抒情的小天地,在诗中引入了更多叙事性因素。如《透视》,上半部分是大夫对X光片上显影内容的详尽解说;又如《一武士之死》有蒙面人上坟,暴死和失剑的情节描述。

这里应该指出,余光中诗歌创作的“适度散文化”有一个临界点,他从来没有忘记“适度”,他时常提醒诗坛注意“以文为诗”存在的危险——“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了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当许多诗人在创作中排斥或不敢引入散文句法时,余光中不但身体力行地“以文为诗”,而且在论评中多次倡导“适度散文化”;当现代诗走向放纵,不知节制,呈现“过度散文化”的病态之时,避免“散文化”便成为余光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批评中的一个重心,他在《诗与音乐》中指出,“用散文来写诗,原意只是要避免韵文化,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压韵,而不是要以错代错,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节选自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有改动)

【小题1】下列文人的论断中,不支持“以文为诗”理论的一项是
A.南宋学者蔡梦弻说:“文中有诗,则句法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
B.明代文学家屠隆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
C.清代文学家赵翼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D.现代学者胡适说:“宋朝大诗人的绝对贡献,在于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文为诗”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回顾与借鉴,是为了促进现代诗创作的健康成长。
B.余光中在进行“适度散文化”诗歌创作时容纳了更多原生态的口语和俗语,还采用了平铺直叙和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
C.诗歌和散文始终存在着矛盾,满足了抒情的幽婉与飘渺,散文的从容清晰则被剥夺:迁就于叙事的细致完整,诗情又难逃一览无余的尴尬。
D.余光中“以文为诗”,目的是要“避免韵文的机械化,避免陈腐的句法和油滑的押韵”,而不是“落入散文化的陷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31 01:01: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水泊梁山所建立的是一个义的王国。不管是忠义堂还是聚义厅,都是以义为最高原则的。在江湖上,被无条件认同的这种义的原则是与官方所奉行的权利和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替天行道”大旗下所建立的,就是这种义的理想国。在这种理想王国中,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但也不是没有等级,不过不是以财产和政治权力来划分的,而是以义。在两类义士(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中尤以仗义疏财者占有最高的社会等级。因此,毫无武功的宋江占了第一把交椅,对于梁山事业毫无贡献的卢俊义占了第二把交椅。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等级,更是一种道德荣誉。在梁山泊,道德约束力远远要超过军事的约束力。
而这个理想国走向毁灭,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是源于这个平等原则的内在的矛盾。因为在这个义的王国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是最主动地仗义疏财的义士。而这样的义士必然是最大的财主。而财主的出现恰恰又是经济上、财产上的不平等造成的。这样的思想矛盾就决定了在组织上占据领导地位的绝对不可能是解宝、解珍、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猎户、渔民),而是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所能胜任的,起义者向来都是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的在野派组成的统一战线。这种起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但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而且在组织上具有妥协、投向的内在因素。稍有西方文论修养的读者都不难从恩格斯对拉萨尔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写农民起义失败的剧本)的评论中得到解释,恩格斯在那封著名的信中说济金根悲剧的根源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本来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如果用在武打设计方面所花的心思的百分之一来思考这样关键、严肃的问题,我想,就不至于在耗资上千万人民币的大制作上弄出致命伤来了。
这还是从一般农民起义的普遍规律来看问题的,就《水浒传》这个具体作品来看,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特点。在《水浒传》原著中,梁山英雄的投降不是像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那样,因为在军事上面临败亡,而恰恰发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不是因为在败亡前夕组织上发生分裂,而是保持了组织上的完整而走向投降的。《水浒传》的作者特意安排了宋江主动投降这一情节,让他戴上了英雄主义的光圈。所有这些深刻的方面,都被电视剧的改编者忽略了,其结果是:改编者把宋江肤浅化,不但把一切罪孽都归咎于他,而且把他写成了一个猥琐的小丑(为他设计了一种小女人的脚步)。
【小题1】下列选项中有关“义”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义是水泊梁山所建立的理想国中解决各种矛盾都必须遵守的唯一的最高原则。
B.与官方奉行的权利、财产的等级制相抗衡的义的原则在江湖上常被无条件认同。
C.人人在精神上都像兄弟一样平等,是水泊梁山理想王国所提倡的义的全部内涵。
D.由于义的程度不同,水泊梁山中地位极低的拔刀相助者往往要受制于仗义疏财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民起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能胜任的,而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统一战线来完成的。
B.诸如阮氏兄弟那样的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在水泊梁山上是很难进入仗义疏财者的行列的。
C.水泊梁山的众英雄根本不需要军事的约束力,只需要人们的道德自律。
D.作者对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者不尊重原著、不严肃的态度提出了批评。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梁山的义士主要分为两类,即仗义疏财的和拔刀相助的,其中前者占有最崇高的社会地位。
B.像宋江、卢俊义那样的地主阶级的在野派,他们在梁山享有最高权威,因而和解宝、解珍这类人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C.农民、小生产者和地主阶级组成的统一战线在思想上没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是农民起义往往以失败告终的原因之一。
D.历史上没有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组织上生分裂或军事上处于败亡的状态下失败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敞开的门

天晴

门大敞着,望出去一览无遗。老树枝丫挡不住寒风,一阵儿慢似一阵儿地向屋里吹来,你下意识地抱紧了胳膊。小陈坐在对面,眼睛里装满了埋怨,但不敢去关。他摸出一袋儿茶,晃了晃,说,这个给您暖胃。你摆了摆手,还是我这个吧。姜糖味儿顺着热气从你的杯子里漫出来。

小陈嘟着嘴,以前这门都是关着的。

我知道。你看出了小陈眼里的不安。上任前两天,你就听说,在水城这个乡,山穷水恶出刁民,上访户踏烂了前几任书记的门槛。后来这门就死死地关上,“刁民”进不来,只好往市里、省里跑……

偏你蓝朵朵,倚着性子执拗,一上任就下令把门打开,人们对你也是一览无遗。

院里人影开始晃动,你看到小陈脸色变得烦躁,料定他们来了。但人影在20米开外站住了,瞪着敞开的门发愣。①你暗笑,你们以为我唱的空城计吧?

人影分成一男一女,还是进来了,带来一阵风,冷的、硬的。

小陈发话了,李大头,你又来啦?

叫李大头的男人说,我找书记说事儿。

我就是,请坐下说吧。你站起身指了指靠墙的座椅。

女娃?李大头打量了你一下,掠过不屑的眼神,几个男的不顶事儿,政府又派个女的来糊弄老百姓?撂下这话转身要走。

看不起女的?那你走,我跟大姐聊聊。

女人将瘦小的身躯埋进沙发里,整个人干枯得让人感觉北风抽干了她身上的水分。她使劲儿拽了拽李大头的衣角。

你示意小陈把茶泡上,说给大姐暖暖身子。

茶香袅袅腾起,男人没接。女人也没接,②却泡出一汪眼泪一把鼻涕,用袖子忙不迭地擦拭。傻娘儿们,③就知道哭!李大头歪过大脑袋,胳膊肘使劲儿捅了一下女人。

你笑着问,老哥,嫂子咋了?你说说。

说就说。男人便讲述起他重复过上百次的冤屈。

十年前,李大头跟村里签合同承包了村里的30亩地,种果树,期限为30年。苹果梨收成尚好,一家老少不愁吃喝。没想到第八年上,村支书单方面撕毁合同,将地包给他小舅子。一夜之间,他小舅子伐光了所有的树。到天亮,李大头发现树没了,像丢了孩子的娘失了魂儿,在地里狂奔了十几圈儿,扑通跪地上指问苍天:我的树,我的树呢?后来他去告薛潘,可是没有证据,捧回来的都是一纸败诉。那以后家里穷得叮当响,媳妇愁出了大病,就是没钱医治。

李大头早就扬言,再不给解决,上访到中央。

你听得柔肠翻滚,眼眶湿了,递过毛巾给女人,说,嫂子,别难过,明儿,我到你家看看去。

第二天,李大头坐在他家缺了角的炕席上,用一根笤帚蔑子剔牙,一抬眼看见你来了,欠了欠屁股,说,也没好地儿坐,书记还是回吧。

你小心地捧上一样东西,说,老哥,你看。

那是一个水晶的奖杯,十年前李大头带乡亲治理村西的沙地立了功,政府奖给他的,他觉得不够格领,就一直搁在乡里。

李大头盯着奖杯,摸呀,摸呀。

你说,老哥,你是老党员,老模范,我是来向你致敬的。

都老皇历啦。

你给乡亲们作了表率,乡里也感谢你啊。

李大头终于哭出了声,我知道……可我走投无路啊……

你坐下,说,老哥呀,你的好时光都这样熬没了,还不如眼前好好干点儿啥,挣钱给老嫂子治病呢。

说的也是,家里就剩下穷了。李大头媳妇递过来一杯水,⑥深陷的眼窝里含着泪花

我知道老哥是个有血气的汉子,眼睛多向前看,振作起来吧。昨晚乡里研究了,把村北的那片荒地无偿包给你,弄个葡萄园,找俩工人帮你干,咋样?

李大头握紧了你的手,浑身不停地打战。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们确实委屈,可是再上访告状有啥意义?相信我蓝朵朵,有困难咱们共同想办法。你这些年的上诉费、交通费,我个人掏腰包给你补上。临走前,你悄悄往炕席底下塞进一沓钱。

每天,门就这样敞开着,像是老熟人,迎接着那些人、那些事,弄得你心里热辣辣的,都不用泡红糖姜茶御寒了。

年关将近,不知是谁给乡政府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那天,你值班,一筐梨、一袋粉条、一箱黄花鱼挡在了门口。你知道这是老百姓的心。你叫小陈弄清楚是谁家送的,算好价钱,把钱送过去。

你接下来吩咐,从今天起,把门关上。   

你拍着心窝说,这儿敞着就行了。

(摘编自“河南省小小说学会(2017—2018)年度佳作奖”)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着意营造种“冷”的氛围,不但表现了季节特征,也表现了此时干部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与后文天气寒冷但书记内心热辣形成强烈对比。
B.文章使用第二人称叙事,一方面可以通过书记的见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刻画基层干部的心理,以此更好地刻画主人公形象。
C.小说在措写小陈时使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这些内容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外,还通过小陈的行为来衬托书记形象。
D.小说通过李大头由致富带头人到一贫如洗的故事告诉我们:上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还会连累家人,最好是从自身做起找到发展致富的办法。
【小题2】文中多次写了乡党委书记蓝朵朵的“笑”和李大头夫妇的“哭”,请结合文中画线的语句说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小题3】小说写乡政府的大门从开始时敞开着到年关时关上的情节有哪些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全球化时代,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那么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

首先,关于话语特征。我们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着力构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等特征的中国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才能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然而,在讨论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从范畴体系、理论范式和话语方式来看,很少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大多还是在使用西方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本中的、教科书中的概念、范畴、表述、理论和框架。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应该增强自觉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此外,还需注意的是,话语与生活紧密相连。在这方面,我们应克服“有概念无生活,有生活无概念”的研究短板。

其次,关于话语资源。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当然首先要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此外,还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智慧。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使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之“跑马场”。我们主张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这就需要注意把握三种文化形态的话语资源: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着社会思潮;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要在三大文化形态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实践互动中,积淀出能够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

再次,关于话语体系。话语背后的核心是概念、观念和思想,即“道”,其背后的支撑是现实逻辑、现实问题。就是说,关注对象和研究内容决定着话语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中国话语。提升话语权,要注意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言之有向,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言之有物,即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言之有理,即围绕核心理念而加以全面系统阐述的核心理论;言之有效,就是“怎么讲得让大家爱听”;言之有力,就是讲的话能影响别人,具有掌控话语的权力”。

(摘编自《新华文摘》,韩庆祥、王海滨《建构“理论中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B.作者指出要产生传达时代内在呼声并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就要基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生发的问题。
C.作者在谈到话语资源时,主张首先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西方文化,并批判性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的智慧。
D.“道”是话语背后的核心,即概念、观念和思想,而现实逻辑、现实问题是其背后的支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话语特征、话语资源和话语体系三个维度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话语体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B.文章第二段论述话语特征问题,先指出我们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们应构建什么样的中国话语体系。
C.文章第三段在分析话语资源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分别指出三大文化形态的研究方向,清晰明了。
D.构建完整系统的话语体系需注意言之有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效和言之有力等方面的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体系于时代问题和现实生活,无论是偏重抽象概括和逻辑严密的书面话语,还是生动灵活的口头话语,都是话语体系的。
B.研究中国话语体系,一定要研究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而国家发展道路与国家硬实力是坚实的话语基础,即“言之有物”。
C.如果我们能够增强自觉的话语意识和明确话语特征取向,就有可能产生较多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范畴、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
D.西方文化是一些学术精英专注研究的文化,主要存在于发达的部分城市、地区及一些知识分子中间,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种文化形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

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是任真适性,也就是让自己如其所是的那样本真存在,让自己去其遮蔽而如其本性的那样呈现。现在必须进一步追问的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什么样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什么样的存在方式才不违其本性?要如其所是的那样存在就得先知道自己是谁,要如其本性的那样呈现就得先知道自己的本性。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就难以确定自己的本分,就可能在生活中装出一副自己非其所是的样子,因而,任真适性的人生理想首先必须落实在对自己生命真性的体认上,正是从这一角度,卡西尔断言“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不过,“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只是指二者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认识自我与成为自我并不能分为前后两截,人总是随着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而越来越成为自我。人是一种不断地反复审视和探究自身的存在物,自我认识不仅是自我存在的一部分,甚至就是自我存在本身。陶渊明每次出仕都是一次自我认识的深化,出仕的过程也就是他自我认识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矫厉”和扭曲自己以迎合官场的痛苦经历中,他才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在本性。

陶渊明对自己青少年时的天性和志趣的描述彼此矛盾,有时他写“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此诗中陶渊明是那般志大气雄而又豪侠莽撞;有时他又写自己“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诗中青年诗人又是那般闲静淡泊,超然世外。前后诗歌所描绘的好像是两个陶渊明,陶渊明自己恐怕也不能马上做出肯定的回答,他早年对自己根本没有形成一副清晰的自我形象。对自我早期形象勾画的相互出入显露了他对自我认识的矛盾。

自己给自己勾画出的自我形象,是他自己如何确立自我身份的前提,是建构自己存在方式的参照系,“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陶渊明对自我认识的矛盾造成了他存在方式的冲突,造成了他在人生旅途中进退出处的左右摇摆。老来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所谓“东西游走”指游宦四方。年少时从仕于千里之外,身奔走在仕途而心仍念于家里。从仕时也有想摆脱事务而求自适自在的志向,曾表达了自己是为时势所激被驱上了游宦羁役。所以他有“心为形役”的苦恼,而心与身的冲突与分裂,更让他产生了害怕失去此生的焦虑与不安。

陶渊明认识自我的途径是在个人生存的困境中来审查自己存在的根基,在身心分裂时体认自己的“本来面目”。他一次次踏入仕途后的烦恼痛苦,一次次在官场中的怅惘失落,不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被压抑、政治地位受到威胁、同僚的排挤,主要是由于官场的气氛、人事的羁绊与自己的心性不合,屈己从人便造成了自己的身心分裂。陶渊明用了十几年“东西游走”的光阴,经过行迹的出处不定和精神的痛苦矛盾,终于对自我获得了异常深刻的体认,用漫长的生命旅程换来了一句沉甸甸的感叹——“聊复得此生!”

(选自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有删改)

注:①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任真适性的人生理想必须落实在对自己生命真性的体认上,因此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就难以确定自己的本分。
B.“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陶渊明出仕的过程就是他自我认识的过程,最终认清了自我。
C.陶渊明对自己根本没有形成一副清晰的自我形象,显露了他一直以来对自我认识的矛盾。
D.陶渊明“东西游走”经历的内在原因是“少儿穷苦”,游宦四方给他带来了“心为形役”的苦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论证环环相扣,文章先从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入手立论,再从实现自我先要认识自我的角度切入,论证了陶渊明的自我体认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B.文章善于引用理论,例如卡西尔的“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以此来论证陶渊明的自我认识应基于对自己生命真性的认识之上。
C.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以突出陶渊明早年自我体认时的矛盾。
D.本文的第二段与三、四段之间构成了总与分的关系,阐述了陶渊明的进退的左右摇摆实为心与身的冲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卡尔西说“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对于陶渊明而言,要实现自己任真适性的理想就得先知道自己的本性。
B.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认识自我与成为自我的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而陶渊明的屈己经历也让他渐渐成为自我。
C.从仕后念家,始出便思归,这成为了陶渊明每次出仕的心理模式,陶渊明的这种心理最终让他明白役于人是由于役于己。
D.陶渊明身上的确曾有过对功名的向往,但现实使他身心分裂,难以体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终成他深刻的自我体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C.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D.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再写生活清贫、需谋生计的隐士,从而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B.文章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举例论证。
C.文章重点论述了农夫、渔樵两种职业,因为二者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其他职业,选材更全面,论证也更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自身响应着自然的韵律,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他们会选择性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朱百年等。
D.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安于贫穷,才绝少欲望,也就无需迎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