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迁徙的树

贾志红

⑴下午炫目的阳光把一个热带海滨城市鲜亮亮地推送到我眼前。我眯着眼往广场外望,看见了一排树。我认识它们。这情形像在遥远的陌生之地的人流中意外看到一个熟人的身影晃过,诧异之后,眼神和心思便跟着那个身影去了别处。

⑵细长的叶子在午后明艳的太阳光下干净深绿,有蜡质的光芒。树叶有小波纹状的边儿,均匀细密。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树冠,树干直接披着满身的树叶,就那么锥子似的直挺挺指向天,而树叶稠密,层层叠叠把树干围得严严实实……

⑶没错,我的确认识它们。我首次见到这种树,是在印度洋的彼岸,距离此地五千多公里的印度。我一直记得印度小伙阿布说的话,他说,这是伟大的阿育王树,只有印度才有,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布当然是站在一排阿育王树下说这番话的,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发现阿育王树之所以没有树冠,并不是它没有树枝,而是它的枝丫向下生长,倒置的方向使得阿育王树像一座塔。两千多年前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阿育王,以护佛著称,他广建寺庙,推崇佛法。这外形如锥的树恰似佛教中的尖塔,便被广植于寺庙周围,并被命名为阿育王树,成为神圣的宗教植物。

⑷阿布,他在树名前冠之以伟大,语气崇敬自豪,表情庄重。他令我相信只有印度,只有印度的菩提迦耶才有阿育王树,这概念直到我离开印度都深信不疑。

⑸现在,在达累斯萨拉姆,大街小巷,处处我都能看到阿育王树,它几乎是这座非洲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树。时而成排,时而单株,叶子油光水亮,热带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洋,令这喜光喜湿的植物生机勃勃。

⑹在这座城市游走,我见到了另一种树,菩提树。无独有偶,它也和印度有关。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在树下,树冠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浓阴阻隔了炎炎烈日。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我又忆起了印度,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在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传说释迦摩尼修佛得道的那株菩提树下,我也是坐了很久,席地而坐,等待一片菩提叶或是一枚菩提果降落在我身上。自然降落在身上的叶或果,传说能带来福缘。我抬头望着菩提树,它的叶和果,都有纤细但强韧的茎,不轻易折断,不随便飘落。

⑺阿育王树和菩提树来自同一国度,又有着同样的寓意,虽然在这广袤的非洲,它们从佛坛上走了下来,进入凡俗,不再具有佛教意义,它们回到了树本身,还原了一棵植物本来的属性。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它们树形过于高大伟岸,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萦绕枝叶间的古老神秘气息又如自带的光芒,拒人千里。

⑻因工作的缘故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大街小巷穿行,我遇到很多树,除了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还有牙买加樱桃树、亚历山大椰子树以及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的石榴树……

⑼看树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遐思而忘了自己身处何地,比如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聚居区,我就忘记了自己身在非洲,那满街满巷的印度人令我疑似身处遥远的新德里或是瓦拉纳西。像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一样,印度人是这个城市最多的外来族群。我在他们聚居的街区徜徉,印度神庙赫然耸立,戴着黄色花环的人在门口脱了鞋子神色肃穆地进去,店铺里出售印度风情的服饰,餐厅飘来咖喱的气味,印度女人们精致的纱丽在街巷闪现。在这个街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亲人一样,人和树互相依存。我在想,源于印度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在达累斯萨拉姆如此之多,如此之繁茂,绝非仅仅是风、水,或者鸟儿的助力吧,终究,人,才是那更为重要的力量。

⑽植物的自我迁徙或许不像我此前以为的那样简单轻松。当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恶劣或相互竞争残酷,一些首先感知的植物就如率先觉醒的人一样。有一种叫作还魂草的植物,遇到大旱之年,濒临渴死的时候,它们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根从土壤里挣脱出来,卷身成一个圆球,借助风力游走,直到遇到水源才恢复身形,扎下根,继续生长。疼痛、悲壮不亚于人类族群的迁徙。

⑾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印度人居住区游逛的那段时期,我正在读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我沉湎在洛伊构筑的令人不忍卒读的情节中,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印度社会中顽固的种姓等级制度毁灭人的爱情和生命。处于贱民阶层的维鲁沙无罪而被警察凌辱、毒打致死,目睹暴行的小兄妹因惊惧而出现幻觉,他们喃喃自语着,维鲁沙没有死,没有死,他逃到非洲去了,逃到非洲去了。

⑿逃到非洲来,渡过印度洋,这是一块新的大陆,没有种姓的标记。一百多年前印度的世袭阶级制度迫使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离开祖国漂洋过海来到非洲谋求机遇,像一粒种子寻求发芽的机会,像一棵幼苗寻求平等的阳光、空气和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背井离乡的磨难换来如今商业阶层地位的稳固,现今印度人在达累斯萨拉姆的富裕程度远超当地原居民,他们的财富在很多领域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一棵树终于生了根,枝丫扩展,花叶繁茂。植物学上说植物长距离的向新环境迁移,本身也在不断演化,在新地区产生新的后代种群。非洲大地上的印度人,一百多年,三代人,他们的根已经深入这片大地,成为了非洲的一个民族。

原文刊发于《散文》2019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3)段说“我也站在树下,正仰脸顺着树干往上看”,第(7)段说“但我还是习惯仰望它们”,其中的“仰脸”与“仰望”的含义是一样的。
B.文章第(6)段中“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整个下午,沙沙声不绝于耳,宛如轻柔的述说”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菩提树在印度也是佛教圣树,这一段的描写为菩提树增加了神秘色彩。
C.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树,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如叶子的“蜡质的光芒”和“有小波纹状的边儿”以及“纤细但强韧的茎”等。
D.文章第(9)段写到,在印度人聚居区,有更多的阿育王树和菩提树,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聚居区的印度人比喻为远道迁徙而来的树,以“亲人一样”,生动地写出了人和树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
E.文章由植物的迁徙写到人的迁徙,作者被印度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作品《微物之神》中曲折的情节深深吸引,甚至舍不得读完。
【小题2】文章第(7)段说阿育王树和菩提树“令渺小的人生出距离之感”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10)段介绍还魂草习性,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本文的题目是“迁徙的树”,请结合文本及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及读后的感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0:1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也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重要标准,像英国运输部官员马丁•卡拉南所指出的,“要试图通过无人机新规优先保护公众,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潜力”。去年底,在美国的监管严规拒绝亚马逊公司测试无人机送货之后,英国作为“全新的自动化技术方面全球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欣然接受了亚马逊的测试请求,而且亚马逊也只是在英国测试类似产品的“众多大公司之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新的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带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更新与比拼,对新生事物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应该成为引导规范新兴行业发展的利器,另一方面则应成为帮助平衡其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天平。
完善的监管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其价值终会在时间的检验中得以呈现。
(摘编自李应齐《给无人机直规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机被喻为“上帝之眼”,近几年来,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B.各国政府在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美洲和欧洲的宽严幅度相距甚远。
C.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首要标准。
D.能有助于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平衡即称得上完善的监管方案,这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英国拟推出新规入手,引出无人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隐忧问题。
B.文章以维护公私安全领域不受侵害为立论前提,阐发了严管无人机的主旨。
C.文章第三段用较多篇幅列举了无人机的安全隐忧,引出各国加强对其监管的问题。
D.文章引马丁•卡拉南的话,说明监管无人机既要考虑安全,又要有益其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安全意识测试,以期从源头上对其强化管理,规范其使用。
B.盖特威克机场飞机无法降落,是因为跑道上出现的无人机可能对其造成损伤。
C.法国禁止在公路、公园等公共场所上空使用无人机,因其危害了他人权益。
D.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商业、服务模式更新背景下,实现有效监管尤为重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C.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小题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誉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官,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15-2016网站漏洞可致人信息泄露情况对比


2016年网站漏洞可能致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有删改)

材料四: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补天平台的数据,2016年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60.5亿,与2015年相比呈上升趋势。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数量和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在这一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泄露个人信息的条数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
C.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D.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小题3】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悬赏举报人
新生废品店的老板李云放出话来,说自己愿出两万块钱感谢当年那个举报他偷窃的人,只要那个人说清楚他那天晚上是怎样行窃的,就可以把这两万块钱拿走。
有人说,只怕是李老板想钓那小子出来。然后再收拾他一顿吧。在里面待过的人,有几个是省油的灯?
大家都纷纷点头。
李云从小就好吃懒做,读书也不认真,经常逃学打架。
李云初中毕业后,就和社会上的人混到一起去了。他母亲打他,他蹿得比猴子还快;他母亲骂他,他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照样白天吃饭睡觉,晚上三更半夜不归。他母亲一边叹气。一边偷偷地抹眼泪。
李云刚开始和社会上的哥们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没干什么大的坏事情,无非是今天摸一只鸡,明天偷一只狗。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开销也大了,他感觉钱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决定去干一票大的。
这天白天,李云踩好点后,晚上,他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地出了门。由于是头一次干这样大的事情,李云心里很虚,总感觉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自己,可是回过头来,却又发现没有人。
偷窃很顺利,李云背着一袋子偷来的贵重物品翻出那户人家的院子后,撒腿就跑。在李云跑的时候,他还是感觉自己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可是他几次回过头来看,却还是没发现那个影子。
李云心中很纳闷儿,是不是遇见鬼了?
李云一口气跑到后山的破庙里,藏好东西后,正准备回家睡觉,不料几个黑影冲了进来,不由分说就把他扭了起来。愣过神的李云一看,是警察!
真是怪了,警察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李云的双手被戴上冰冷的手铐的时候,他没有忘记问上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一个警察冷冰冰地说,有人举报了。李云被劳动教养了两年。在劳教所里,李云结识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是因为销赃而被关了一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李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收废品方面的知识。李云出来后,就踩着三轮车收起了废品,然后送到那个朋友那里。
通过一年的努力,李云有了一点儿积蓄,自己也开了一个废品回收店。没几年,李云就盖起了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儿又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儿子。
有了钱后。李云想找到当年那个举报他的人。李云对那些心存疑虑的人说,我是真的很感激那个人,没有那个人使我悬崖勒马,就没有我李云的今天。
过了好多天,没有一个人来领这两万块钱。报社的记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对李云进行了一次专访,写成了一则纪实新闻上了报纸。不料这则新闻没有帮李云找来举报他的人,反而给他的回收店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给他的人品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很多人都往这儿送废品,好多单位打电话来让他过去收废品。
李云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开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摩托车也换成了小汽车。李云于是把奖金提高到了五万块钱。
许多人又在一起议论这事,有的人说,这小子脑子太精了,真是一石几鸟啊!既做了广告,也挽回了自己的名声,还有可能找出仇人来。
大家又都纷纷点头。
但是那个人好像从人间蒸发掉了一样。
这年。李云的母亲病重。她把,李云叫到了床边说,你帮我送五万块钱到劳教所里,让他们发给那些表现好的即将释放的孩子,让他们也像你一样,有点儿本钱自己去赚一碗饭吃。
李云惊讶地说,为什么要送给他们钱?
李云的母亲说,孩子,是劳教所的警察们让你重新做了人,你应该感谢他们,更应该帮助一下像你一样一时糊涂做了错事的人,鼓励他们早日出来,早日能自立生活。况且20年前那个举报你的人就是我,我有权支配这五万块钱。你不知道吧,我当时看不住你,就几乎天天晚上跟着你;管不好你,我就决定让政府来管教你。儿子,我害得你关了两年,你不会怪我吧?
泪流满面的李云说,娘啊!我怎么会怪您呢?
我这下就放心了。李云的母亲说完就闭上了双眼。
李云朝着母亲的遗体“砰砰”地磕起了响头,直磕得额头鲜血直流。
不久,市报就登出了一条消息:新生废品回收公司总经理李云向市劳教所捐资10万元,用来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劳教释放人员。李云还表示,他将呼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成立“新生基金会”,他每年向基金会捐资五万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李云悬赏举报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阐述主题。
B.李云偷窃得手后,总感觉身后有影子跟着他却没有发现影子,表现出他做贼心虚,也表现出李母跟踪时的小心和隐蔽。
C.报社的记者得知李云悬赏举报人的消息后,专门采访了他。这次采访引起了强烈反响,李云也因祸得福,生意越做越大。
D.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李云的经历及悬赏寻找举报人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小题2】李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对于李云悬赏举报者的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