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源远流长。至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进入了鼎盛期。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古典家具的材质价值

不同的材质价位差别甚大,直接影响家具的价值。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而传统认识中的紫檀只有一种,为印度南部迈索尔邦特产,学名“檀香紫檀”,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小件家具的短材一般6.5到7.8万元一吨,做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在紫檀属植物中,除檀香紫檀外,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其价格要低得多,只要几千元一立方。所以,确定材质,在评定家具价值时至关重要。

二、

这在明式家具中反映得最为突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圈椅。其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呈“S”形,它是根据人体背的自然曲线设计的。椅背后边柱上端微向后弯,搭脑正中亦向后弯,使后背形成100度至105度的背倾角。坐面多用弹性很强的藤席,人坐在上面,藤席受压下垂,与坐面前沿形成3度到5度的坐倾角,这个角度,按现代人体工程学研究,为人体休息最佳角度。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500年前的明代已经把家具的造型和人体各部的关系科学地结合起来。

三、   

无论何种器物,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当然器物本身要有确的年代依据,如款。款识有年号款、购置款和纪念款等。有的器物虽无款识,但有史料或其它记载可证实其制作年代以及流传过程,也属于有准确纪年之物。这些有明确纪年的家具对我们研究各时期家具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古典家具的文化价值

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又富有精神内涵。

总之,在评价一件古典家具的价值时,要在同类作品中反复比较衡量,确定它在同类物品中的地位,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取材于胡德生《谈谈古典家具价值》)

材料二

吉祥图案在家具上的运用大约起源于商周,至宋代已被广泛使用,明清更盛,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它不仅有洪福吉祥之内涵,更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珠联璧合

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的构成手法如下:

一、运用汉语谐音

利用汉语的谐音表达某种吉祥寓意,在吉祥图案的运用中十分普遍。例如“鱼”谐音“余”,“梅”谐音“眉”,“瓶”谐音“平”等。这样就可以组合成“吉庆有余”“喜上眉梢”等各种吉祥图案了。在有些图案中,将不同词汇中的同一个字转义成新的富有吉祥寓意的短语,然后再用相应的纹饰组合成吉祥图案。比如用百合花来组成图案,构成“百年好合”,寓意幸福开心一百年。

二、借用生物生态属性

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寓志,附会象征。例如,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来寓意夫妻恩爱;葫芦因其多子,故在民间被用来象征多子多孙之意等。

三、利用有代表性事物的象征寓意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对素材的直接应用,给人最为直观的祈福印象。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表示对富贵的追求;再如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装饰在家具上,寓意志趣高尚、品行优雅等。

四、直接应用吉祥文字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直接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家具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吉祥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常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和民族工艺的相应相生,颇具意味。

家具上很多吉祥图案综合运用了以上多种构成手法,含意更丰富,作品也更加成熟。

(取材于吕九芳、徐永吉的《中国古典家具吉祥图案》)

材料三

中国古典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对现代家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硬木家具用材讲究,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给人以高贵、典雅之感。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外,不作大面积装饰,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而且明清家具表面上也很少使用油漆,仅擦透明的树脂或蜂蜡,追求其本身质感,达到“硬、滑、素、净”的艺术效果。

另外,明清家具装饰适度、繁简相宜,体现出一种少而精、以少胜多的简约美,虽然装饰性的附件少,却各自有着赏心悦目的内涵和形象。现在按这种简约思想设计的家具,都摒弃了豪华雍容的感觉,却更富于时代感;它们都本着“以人为本,简朴自然”的原则,针对现代人而设计, 更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体体现就是用最少的材料生产最多的产品,减少浪费,减少污染,达到最完备的功能。

明清家具所蕴含的文化感让设计者们分外关注。这种淳厚的文化气息在其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当时的家具使用环境,尤其是园林建筑有关。当时园林建筑是文人雅士的文化社交场所,因此文人雅士往往会按照中国传统士族文化的审美理念参与园林的家具设计。这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决定了明式家具的设计风格。

总之,古典家具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仅在“绿色设计”方面给现代家具很多启示,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体现着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种审美倾向。我们不应一味地去仿制,必须加以继承和创新,取其精华,把古典的、现代的、时尚的元素加以结合,充分考虑现代人追求生活化、功能化、人性化的需求,让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取材于郑娟《浅谈中国古典家具及其特色在现代家具中的传承与发展》)

【小题1】对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榫:卯,读音为mǎo。
B.背:脊,全字共9笔。
C.确:凿,义同“言之凿凿”中的“凿”。
D.款:识,“标志,记号”之意。
【小题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明代圈椅的设计中不能体现现代人体工程学的一项是
A.背板全部用厚板挖制而成。
B.背板造型呈“S”形曲线。
C.背倾角呈100度到105度。
D.坐倾角呈3度到5度。
【小题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小题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古典家具上的吉祥图案,不属于谐音寓意的一项是
A.B.
C.D.
【小题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出现的加点成语的替换,有误的一项是
A.宛若天成:可用“巧夺天工”替代。
B.登峰造极:可用“炉火纯青”替代。
C.珠联璧合:可用“并驾齐驱”替代。
D.相应相生:可用“相辅相成”替代。
【小题6】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明清家具在“绿色设计”方面对现代家具的启示的一项是
A.用材讲究,一般都使用高级的名贵木材。
B.注重发挥木材本身具有的色调和纹理特长。
C.不滥加装饰,追求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
D.繁简相宜,简朴自然,追求以少胜多的简约美。
【小题7】明清家具的“文化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0:45: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詹明信在《文本的意识心态》中,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罗兰·巴特的《S/Z》,换句话说,是该书为詹明信提供了文本意识形态的样本。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所作的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2)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汇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3)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4)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的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像,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5)传统的维持美学上整体性的文学批评,被文本的语码(或者符码)化解析所取代,即文本的重心由审美性被信息性所取代。倘若说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如此,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文本在语源上就有编织的意思)。如果说,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上的,那么文本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的,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6)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小题1】下列对文章“语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B.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就是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C.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库,象征语码则指向作品的思想情感。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文本。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既不想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角度讨论作品,也不想从语言学层面解读作品,这些都打不成他的目的。
B.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并且这些细节要作为“符号”起作用。
C.文本不是围绕着某个先在的核心意义而耸立,而是在具体的编织过程中形成,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审美性基础之上,文本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传递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之上。
D.文本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特定的语码之上,特定的语码传递特定的信息,所有的文本在信息面前具有某种平等性。
【小题3】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 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C.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D.根据调查,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普及垃圾分类方法”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会进行的顺利一些。
【小题2】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送你一片阳光
韦 名
雨扯长线般没日没夜地下,太阳早躲起来避雨。   
欧阳光呆坐在案前,案头上的纸落下“没有太阳的日子”便断了墨水。“没有太阳的日子”黑黑的,大大的,如同七个面目狞狰的黑兽在吼叫,在飞扬跋扈。   
欧阳光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工作没了,要待岗,要重新就业……   欧阳光掩起耳朵还清清楚楚听见七个黑兽在吼,在不耐烦地吼:要买菜,要买房,要买儿的奶粉妻的衫……   欧阳光索性把案前的纸揉成团,扔进扯长线的雨中,欧阳光仍然清清楚楚看见那七个黑兽在雨中飞舞,在雨中怒吼:江郎才尽、江郎才尽……   
欧阳光强忍着孤苦与不耐烦,点了一支烟,猛吸猛吸,一支连一支。   
烟灰盅里堆满了烟屁股,一缕轻烟从最上面的半截烟屁股上飘起来,缭绕着。欧阳光又摊开纸,又在纸上落“没有太阳的日子。”   
“没有太阳的日子压抑、苦闷。”   
欧阳光在纸上落下了第一句,欧阳光满脑子里只有“压抑、苦闷”这四个字。   
妻进来,拉开了窗帘门帘,推开了窗,让浓烟散发出去,让雨丝溅进来。   
“还在写?歇歇吧。”妻走近欧阳光。欧阳光闻到了极其温柔极其温柔的味道。   
欧阳光极不自然地握着笔。   
“陪我会儿,好吗?”妻的手掠过欧阳光的硬钉钉头发,欧阳光感觉整个头麻酥酥的。“人生就如打牌,有赢必有输。赢了开头不一定赢得全局,输了开局,也并不见得就追不上。”   
妻平时能陪欧阳光打几圈“拖拉机”,妻抚着欧阳光苦皱的脸说,“其实,这一回牌运不好,还可希望下一趟牌好转,你说是吗?”妻抱住欧阳光的头,撒娇。   
欧阳光望着妻一双养在水潭里的汪汪眼,嘴蠕蠕动着,却说不出来。   
“没有太阳的日子?”妻看见了案前欧阳光粗大的字,“是阿,没有太阳的日子会使人压抑、苦闷,可太阳终归是要出来的吗!”妻俯下身,在欧阳光的脸上啃了一口。   
“可实在是太久太久没有太阳了,什么时候才会有太阳呢?”欧阳光又听到黑兽的吼叫。    “我现在就送你一片阳光,真的!”妻兴奋得满脸绯红。
“送我一片阳光?!”   
“是的,你闭上眼前,我数到三你才能张开哦!”妻带着激情,欧阳光感觉到。   
“一……二……三,”闭着眼的欧阳光感觉妻就像一片阳光 ,在阴沉的屋子里。
“张开眼。”   
“哗 !”欧阳光不禁叫了出声,极不起眼的小小的野菊花,被妻扎成一束,金黄灿烂,就像几十个小太阳积聚在一起,发出灿烂夺目的光……   
“阳光!阳光!久违了,久违了……”欧阳光陶醉着,自言自语。   
“把阳光养起来,留到永远,永远。”妻拿来了瓶子,打断了欧阳光的喃喃自语。   
“对,把阳光养起来,存起来,直到永远,永远。”欧阳光揽过妻,在妻的脸上满脸开花。
……
雨不知不觉停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阳光从重重叠叠的云缝里挤出来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形象的语言描述阴雨连绵不绝的自然现象,连绵的雨丝既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没有太阳的日子”是欧阳光创作的作品标题,揭示了欧阳光因阴雨天气只能待在家里而不能出去的无聊、苦闷。
C.欧阳光的妻子善解人意 她能理解丈夫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的痛苦心情,不仅温柔地开导他,还及时为丈夫送去阳光—— 一束野菊花。
D.小说的结尾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变化,又暗示了人物心境的变化,意味深刻;同时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文章多次提到“七个黑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意蕴丰富,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 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 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 四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 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A.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