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篮子

〔俄〕尤·沃兹涅先斯卡娅

有段时间我曾极度痛苦,几乎不能自拔。

一天,我路过一家半地下室式的菜店,见一美丽无比的妇人正踏着台阶上来——太美了,简直是拉斐尔《圣母像》的再版!我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凝视着她的脸。因为起初我只能看到她的脸,但当她走出来时,我才发现她矮得像个侏儒,而且还驼背。我耷拉下眼皮,快步走开了。我羞愧万分……瓦柳卡,我对自己说,你四肢发育正常,身体健康,长相也不错,怎么能整天这样垂头丧气呢?打起精神来!像刚才那位可怜的人才是真正不幸的人……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长得像圣母一样的驼背女人,每当我牢骚满腹或者痛苦悲伤的时候,她便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就是这样学会了不让自己自怨自艾。而如何使自己幸福愉快却是从一位老太太那儿学来的。

那次事件以后,我很快又陷入了烦恼,但这次我知道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于是,我便去夏日乐园漫步散心。我顺便带了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免得空手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我穿上件极简单、朴素的连衣裙,把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又不是去参加舞会,只不过去散散心而已。

来到公园,找了空位子坐下,便飞针走线地绣起花儿来。一边绣,一边告诫自己:“打起精神!平静下来!要知道,你并没有什么不幸。” 这样一想,确实平静了许多,于是就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如果您不急着走的话,”她说,“我可以坐在这儿同您聊聊吗?”

“当然可以!”

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您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您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什么不多见?”

“您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列宁格勒市中心,忽然看到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麻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之篮里。”

“什么,幸福之篮?”

“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您。您希望自己幸福吗?”

“当然了,谁不愿自己幸福呀。”

“谁都愿意幸福,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教给您吧,算是对您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甚至爱情。您这么年轻,也许会以为爱就是幸福。不是的。幸福就是那些快乐的时刻,一颗宁静的心对着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发出的微笑,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的心就向您微笑了。我已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之篮里了。这样,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的珍品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夏日乐园刺绣’的时刻。想到它,此情此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深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衬托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您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您的凉鞋有点磨脚,您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设有想到的细节。”

“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自从一位智者教我这样做以后。您知道他,您一定读过他的作品。他就是阿列克桑德拉·格林,我们是老朋友,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在他写的许多故事中也都能看到这个意思。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之篮。”

我谢了这位老妇人,朝家走去。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刻。回到家时,我的幸福之篮里已经有了第一批珍品。

【小题1】作者写第一次偶遇,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包含多组对比,请简要概括。
(1)妇人外形:______与______    (2)“我”的心理:羡慕与______
【小题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太太认为“我”在公园刺绣时呈现出现代都市的时尚美。
B.“那次事件”指的是“我”在菜店与“美丽无比的女人”相遇。
C.“我”是一个容貌俊秀、心地善良却又多愁善感的姑娘。
D.“我”的“幸福之篮”里第一批珍品是童年以来的美好时刻。
【小题4】本文不仅叙说了动人的故事,而且教会我们如何编织“幸福的篮子”,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第二次偶遇写得很有感染力,请指出其中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1)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08: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邦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才匆匆赶来报告噩耗。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哀伤的风暴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气中的声音、气味、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精神亢奋。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交叉着的双手时,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担心地跪在关着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去吧。我没把自己搞病。”没有,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说不定自己会过好久才死去,就厌恶得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理查德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而死的。

(有删改, 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邦的这篇小说被称为“最令人震惊的女性自我宣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见到丈夫平安归来,喜出望外,不料诱发心脏病而丧命。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C.小说一开始就介绍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心脏有毛病”,是为了给小说结尾狂喜新生独立之时,却看到丈夫平安归来以致受到巨大的刺激而丧命做铺垫。
D.小说第5段的景色描写含蓄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从而为后文主旨的揭示做了形象的暗示及有力的铺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题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生命最后一个小时的故事,人物虽然不多,但是情节一波三折。
B.小说在最后一段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当中的结尾,马拉德夫人在巨大失望的刺激下诱发心脏病而致死,却被医生说成惊喜过度。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深思,思考女性觉醒之路的艰难,嘲讽社会在女性觉醒问题上的责任。
C.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丈夫用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凡事替她做主,她想摆脱这种生活,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D.小说中“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她们一齐下楼去了。”这一行为反映出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自豪骄傲,打算开始全新独立生活的欣喜若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等待生活   (美国) 阿尔·马丁内斯

我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我要求和我交往的人也必须雷厉风行,不然的话,我就不高兴。我从不错过时间,约会从不迟到,上帝帮助了每一个在超级市场排队算帐时想要插到我面前的人。

我这样谈自己的不耐心,也许你可以想象,当我碰上了交通阻塞时,是个什么样子了。这事发生在南佛罗里达州靠近我的家乡的山路上,一位年轻人在防栅旁拦住了我,告诉我可能要耽搁半个小时。

“为什么要耽搁?”我问。“因为路被挖开了,”他回答说,“我们在装水管”。“见他的鬼吧,排水管。”我说,情绪马上低落了。

他耸耸肩:“那你就绕过去吧。”

我觉得他的话也有些道理。我还不太清楚这个坑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我不会掉进坑去的。

接下来的5分钟是在烦乱中度过的:文件在我的手提箱里,收音机和一些东西在工具袋里,我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又放回去,然后长嘘短叹地盯着窗外。

不一会,在我的车后停了一大串汽车,司机们纷纷下车。看来那小伙子的主意不是个坏主意,我该试试,总比坐着干等强。

就在这时,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走过来,说:“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他穿着工装裤,花格子衬衫,像是开出租车的。

我看看四周,远处朦胧的溪流从圣·莫尼克大山上流下来,银灰色的水线接着蓝天,是个开阔清爽的秋天的大自然。“不错。”我说。“下大雨的时候,瀑布就从那边流下来。”他指着一块凹进去的断崖接着说,我想起我好像也见过洪水从那块断崖上倾泻下来,在山脚下激起很高的水花。我很可能只是急急忙忙地经过这里时勿勿地看了一眼。

一位年轻姑娘从车上走下来问道:“有上山的路吗?”老人大笑着说:“有几百条,我在这里已经22年了,还没有走完所有的路。”我想起这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一块很凉爽的地方。在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曾经在里面散步。“你看到那只山狗了吗?”一个穿着大衣打着领带的年轻人叫起来,吸引了那位女士的注意力,“在那里!”“我看见了。”她突然大叫起来。

年轻人兴奋地说:“冬天快来了,它们一定在贮存食物。”

司机们都跑了出来,站在路边看。有些人拿出照相机拍照,耽搁变成了愉快的事。我记得上次洪水暴发的时候,道路被淹没,电灯线被破坏。我的邻居们,有些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有的点上灯笼一起喝酒聊天,还有的就一起烤东西吃。

是什么把我们聚在一起了呢?要不是风在呼啸,洪水暴发,或交通阻塞,我们怎么会把时间分配在这里而和人交谈呢?这时,一个声音从防栅那边传过来:“好了,道路畅通了!”我看了看表,55分钟过去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耽搁了55分钟,我竟然没有急得发疯。

汽车发动起来了。我看见那位年轻姑娘,正把一张名片递给那位打领带的小伙子。也许他们将来还会在一起散步。

那位老人向出租车走去时,向我挥了挥手。“嗨!”我叫道,他转过身。“你说得对,”我说,“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描述了“我”在在交通堵塞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当代人在高节奏的生活状态下的“心灵与情感的迷失”,以及在“等待”中“心灵与情感”的觉醒。
B.“我”是一个干工作“雷厉风行”的人,然而,在生活中却常有此类“交通堵塞”的事发生,文章描绘了“我”的个性不被社会所容的无奈与悲哀。
C.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叙事简洁流畅,抒情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
D.文章故事情节简单,叙述却生动有趣,在平静的叙述中给人以富有哲理的启示,读来令人回味。
E.题目“等待生活”表面看是让人们有耐心地生活,实际上含有劝诫人们从容地生活,耐心地品尝生活乐趣之意。
【小题2】联系全文,缺乏“耐心”的除了“我”还有谁?所谓“缺乏耐心”其实是什么意思。
【小题3】对文章结尾“我”说的话,应怎么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 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他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威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威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串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物柜上竞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将那串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究竞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儿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敞开着,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妇女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装的威士忌酒,上面还绑了一个心形的蝴蝶结。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可是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伯吉斯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史迪威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阿诺德弯下腰捡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是怎样的一副神情。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想到这,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掏出了那瓶威士忌酒。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推门进来,“爸爸,今天好些吗?妈妈让我给您带来了你最爱的威士忌,不过,妈妈绑了个蝴蝶结,提醒你只看不喝。”她是伯吉斯先生的女儿,她看到了桌上的那瓶威士忌和愣在那里的阿诺德……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诺德听说史迪威可能要去医院看望老板,就急忙赶到医院,是希望能赶在史迪威之前,显示自己比史迪威更加关心老板。
B.在描写威士忌酒时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酒瓶上绑的蝴蝶结,看似不经意,其实是作者巧妙构思,草蛇灰线,与结尾呼应。
C.史迪威对工作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也拍老板的马屁,但他待人真诚热情,主动买上等的葡萄到医院看望伯吉斯。
D.这篇小说情节简单,脉络清晰,大量运用心理描写,结尾的处理更是巧妙,虽然不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但讽刺意味更加浓重。
【小题2】根据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和分析阿诺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小说中间部分插入关于“岗位重组”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
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牲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
B.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C.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仅要求之于空间,更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D.人的尊严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能使人获得力量,产生尊严。
【小题2】怎样理解“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而“我却囊括了宇宙”这两句话的含义?
【小题3】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规则是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若有风筝被割断,那些孩子就拼命地追逐那个随风飘扬的风筝。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仆人与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个夜里,距比赛还有四天,爸爸对我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比赛!”爸爸随口一说,却在我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好办法!让他看看,他的儿子终究非同凡响。
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门,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睁不开眼。街上,风筝斗士们在做最后的准备。街道传来欢声笑语,各处屋顶挤满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顶看去,爸爸挥挥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还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们得开始了。”哈桑说。
突然间我想放弃。爸爸在屋顶上看着我,他的眼光像太阳那样热得令人发烫。
“我有点不想放风筝了。”我说。
“今天是个好日子。”哈桑说。
我试图让眼光离开我们家的屋顶。哈桑上前一步,低声说了一句让我有些吃惊的话。“记住,阿米尔少爷,没有鬼怪,只是个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没有鬼怪。”我低声说,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觉得好些。
不到一分钟,我的风筝扶摇直上。一个钟头后,空中已经挂着至少四十只风筝,如同纸制的鲨鱼,巡游搜猎食物。寒冷的微风吹过我的头发。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线割得鲜血淋漓。第一批被挫败的风筝断了线,像流星那样划过苍天,拖着闪亮的尾巴,散落在临近的街区,给追风筝的人带来奖赏。
我偷眼望向爸爸,寻思他眼下在想些什么。风筝纷纷坠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双眼不时瞟向爸爸,紧紧盯着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点,阴云密布,太阳躲在它们后面,影子开始拉长。只剩下六只风筝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双腿发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风筝一只只掉落,心里的希望一点点增大。
一只蓝风筝在过去那个钟头里大开杀戒。现在,只剩下我的红风筝和那只蓝风筝了。局势紧张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着的线。人们纷纷顿足尖叫:“干掉它!干掉它!”爸爸会不会也在欢呼呢?但我所能听到的是脑袋里血液奔流的声音。
一阵风拉升了我的风筝,我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干掉它!干掉它!”的欢呼越来越响,仿佛罗马人对着斗士高喊“杀啊!杀啊!”。
“快赢了,阿米尔少爷!”哈桑兴奋得直喘气。那一刻来临了,我合上双眼,松开拉线的手。寒风将风筝拉高,线又在我手指上割开一个创口,接着……
不用听人群欢呼,我也知道我赢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顶边缘,双拳挥舞,高声欢呼。我体验到有生以来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们等会儿再庆祝吧。现在,我要去帮你追那只蓝风筝。”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
他踢起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突然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
我收回风筝后,寻找每条通道都没有哈桑的踪迹。我正在担心时,天就快黑了。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声响,这是一条僻静的死胡同。只见哈桑站在末端,拳头紧握,双腿微微张开。在他身后,摆着那只蓝风筝。那是我打开爸爸心门的钥匙。
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挡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觉得自己无法呼吸。他们逼近哈桑。
“把风筝给我!”其中一个挥舞着拳头。
哈桑眼里流露出恐惧,可是他摇摇头。“这是阿米尔少爷的风筝。”
“你这个白痴!把风筝给我们。”
哈桑弯腰捡起一块石头。他们一愣,退后一步。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哈桑高举那只抓着石头的手。
我张开嘴,几乎喊出来。但我没有,我浑身麻木。
他们动手了,哈桑扔出石块,击中了其中一个的额头。他们一拥而上……
有种温热的东西从我眼角流淌下来。我眨眨眼,看见自己依旧咬着拳头,咬得很紧,从指节间渗出血来。我回到一个空无一人的市场,斜倚在一家小店铺紧闭的门前。
十五分钟后,哈桑回来了,手里拿着那只蓝风筝。
“你到哪里去了?我在找你。”我艰难地说,仿佛在吞嚼一块石头。
(节选自《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真实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阿富汗斗风筝比赛的风俗传统,充满异域风情,表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勇敢和好斗。
B.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情节的高潮是哈桑保护追回的风筝,高潮部分不仅照应标题,更能突出“我”与哈桑的不同性格特征。
C.小说的环境描写非常典型,比如,第三段“街上新霁的积雪银光闪闪,天空蓝得无可挑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主旨。
D.小说对哈桑的形象的刻画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有力地揭示了哈桑的忠诚品格。
E. 小说中的“我”胆小懦弱,当哈桑为保护风筝而被三个邪恶的大男孩欺负时,“我”不敢挺身相救。“我”这个人物形象刺痛着读者,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阿米尔。”
【小题2】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在不断地变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括“我”贏得比赛后(含贏得比赛时)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