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2017年开春,《朗读者》甫一推出,立即引发了荧屏内外热切的关注,迅速成为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人们从不同视角,对《朗读者》给予了近乎异口同声的赞美,这是中国电视荧屏多年未曾出现过的景观。

②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电视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的不断深入,在内容生产尤其是娱乐类节目的生产领域,中国电视开启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这种潮流,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的空间挤压至边缘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内进行自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不论是从节目运营还是从行业能力提升以至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已然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

③《朗读者》的出现与成功,打破了过去若干年对于引进国外模式的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而以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朗读者》因此成为中国电视节目不依赖国外节目模板的引进,而凭借自主创新大获成功的典范案例。《朗读者》以此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视节目走本土化自主原创道路令人期待的前景。

④从整体上来说,《朗读者》是一档以文学作品朗读为主导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但是《朗读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并没有将自己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而是巧妙地将新闻性的访谈、纪实性的纪录和娱乐性的综艺与文化类节目融为一体,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从而探索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⑤《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经验与启示呢?

⑥从角色担当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起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中国电视人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不仅是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也不仅是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朗读者》以独特的精英文化视角,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融入节目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了很好的传达,充分地体现了主流文化的诉求。同时,又将普通百姓的情感和爱等大众文化的内涵与视角,融入其中,实现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了当代中国难能可责的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经典。

⑦从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既应顺乎潮流,又不可盲目追逐潮流。作为电视技术与艺术本身的探索,无论是从全球视野还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都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潮流性的景观。在中国电视这些年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进程中,娱乐节目不断造就着阶段性的景观。尽管满足了百姓的基本娱乐需求,但是过度娱乐化也容易导致低俗化乃至恶俗化的取向与问题。《朗读者》的成功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追逐单纯的收视率,不追逐引进洋模式的潮流,同样可以取得叫座又叫好的了不起的成就。

⑧从创新理念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推陈出新。近年来,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甚嚣尘上。《朗读者》坚定不移地进行新的探索,将已经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未来。

⑨《朗读者》作为2017年重要的现象级电视节目,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特质,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其走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的文化自觉,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开辟出令人兴奋的新天地、新空间。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行业内主原创的意愿日益弱化,这完全是由中国电视开启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的。
B.《朗读者》没有将自己陷于单一的文学朗读、陷于“大雅”的文化之中,巧妙地将多类节目融为一体,是它的最大特点。
C.从《朗读者》的成功可以看出,创造性地将多种电视节目类型有机融合,能够探索出中国电视类节目创作生产的新路径。
D.近年来,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生存环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光明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叙写《朗读者》一出现就引发关注获得赞美这一现象,引出本文的论题。
B.文章②③两段采用因果论证,先分析大规模引进国外节目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然后阐明《朗读者》成功的意义。
C.文章第⑥段以《朗读者》为例,论证了中国电视节目应该自觉担当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D.文章分别从中国电视节目的角色担当、发展规律和创新理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朗读者》的成功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电视节目既要很好地承担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又要收获电视产业的良好效益,更要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电视文化。
B.《朗读者》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与融合,创造了当代中国难能可贵的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的新经典。
C.中国的电视节目应顺乎潮流,满足百姓的基本娱乐需求,这是我们应该坚定的信念。
D.《朗读者》以其独特的气质与特质,为中国电视类型节目的探索创新,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开创出了可喜的繁荣局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10:5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有关近视的遗传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观点有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对近视眼患者家族的调查发现,父母为近视者子女近视率为48.28%,其中高度近视者占52.12%,明显高于父母无近视者子女的近视率27.28%、高度近视率36.76%。而又的资料却表明,双亲单纯性近视或变性近视,子代不一定都出现近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父母都有近视而子女患近视的不足半数。还有人认为中低度近视的发病有肯定的家族倾向性,与遗传密切相关。先天性遗传患者长大以后近视甚至会超过两千度,这主要是遗传所致,因此目前无有效方法可阻止其继续加深。
外部因素中,用眼过度、阅读距离太近等错误的读写习惯等都将导致视力下降。原因是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操作精密仪器使眼体视物聚集的睫状肌处于痉挛状态,从而不能放松到原来位置。处于一个大量学习和阅读的环境中,近视的发生率就会相对提高。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都显示近视在学龄前很少出现,而在上学期间逐渐增加并会在学习紧张的大学期间达到高峰。
缺乏体育锻炼,体质较差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查的资料显示:体校学生近视率明显小于普通高校,仅为普通高校的四分之一。这一方面与体育专业学生课业负担较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体育专业学生喜爱运动、体质好有关,体校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多,在室外视野也比较开阔。普通学校女生比男生更不喜欢运动,也存在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的现象。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近视。某视力矫治中心搜集的大量资料说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乏钙、铬等微量元素有关。铬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比成年人大。铬主要存在粗粮、红糖、蔬菜及水果等食物中,青少年如果长期吃精细食物,会造成铬的缺失而患上近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视力报告》)
材料二:
2010年中外学生近视率比较
 
小学生近视率
初中生近视率
高中生近视率
大学生近视率
中国
29.96%
53.43%
72.80%
77.95%
日本
25.70%
49.00%
63.80%
高于63.80%
德国
8.80%
15.60%
-
20.40%
 
2017年中国学生近视率统计
学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
近视率
43.50%
71.89%
81.89%
90.29%
 
(摘编自《世界各国近视概况》)
材料三:
中国眼科专家、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执行主任许迅介绍说:“近视可能导致严重的眼病,如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较高的高度近视率将来可能导致失明者增多。而且,近视率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未得到遏制。一个孩子患上近视后,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近视程度通常会逐年加重。
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健康视觉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将达7亿。那时,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者可能出现巨大缺口,将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安全。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提醒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我国与视觉健康相关的机构设置与政策内容,主要围绕防盲治盲展开,缺乏对整体视觉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整体视觉健康的有效措施,在公共教育、预防保健、医疗保障及社会引导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国民普遍缺乏基本的视力健康知识,相关预防保健措施形同虚设。
报告强调,青少年视力普遍恶化,从长远看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在可量化的社会经济成本中,视力受损患者的劳动参与损失不容忽视”。
(摘编自《中国青少年近视率为何居高不下》)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近视遗传的方式,存在多种观点,如多因子遗传、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因子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
B.中帝度近视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某些先天性遗传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近视会进一步加深,目前还没有办法阻止。
C.北京大学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认为,中国近视患病率将会继续增长,5岁以上的近视患者将超过国民总数的一半。
D.近视并非小事,它将会对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产生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患者,子女出生后,一般都会患先天性遗传近视,而且高度近视的可能性很大。
B.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各学段学生近视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外国,近几年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C.分析材料二可以发现,中国防治近视,要重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殷,因为这一阶段近视率增长幅度最大。
D.近视的后果很严重,首先,近视程度只会逐年加重,进而导致青光眼、黄斑病变等严重的眼病,直至失明。
【小题3】个人怎样才能有效预防近视?依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今年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顶层设计,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
虽然都是关注“三农”工作,与过去的一号文件多讲当年或近年工作部署不同,今年的一号文件具体部署了2020年、2035年以及2050年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县有管长远的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辅以精准脱贫、体制改革、人才支撑等要点,《意见》从方方面面对乡村振兴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又是一个管全面的“三农”工作部署安排。
(摘录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

(摘录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2017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对媒体解读乡村振兴战略时说,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含金量非常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如果单纯地忽视农村,认为通过城市发展就可以把农村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天真的。”韩俊说,今后的发展目标是要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求我们改变关于城乡关系的一系列旧认识,树立新观念,首先则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
(摘录自《南方周末》)
材料四
永联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在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
(摘录自《搜狐财经》)
【小题1】下列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已经连续发出十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
B.同是关注“三农”工作,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是部署近期工作,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却是立足长远部署目标任务。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根本。
D.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到2018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规模将达到1500万人以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以图表形式概括了关于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目标任务的相关情况,用准确的数据反映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
B.材料三指出,城市发展解决不了农村问题,要敢于打破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
C.材料四列举了永联村和高家堂村都实现了脱贫致富的事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D.《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以及时间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
【小题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同是乡村振兴典型的永联村和高家堂村,在实现乡村振兴途径上有什么不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在新文学运动中充当着旗帜和先锋的角色,变化是新诗的根本。
B.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排除在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原因是人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
C.中国新诗能否繁荣取决于它适应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程度,而诗歌精神和审美精神又是诗歌的一种“常”。
D.新诗有它作为诗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化,“常”总是存在的。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新诗创作要注重形式美和音乐美。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走出”,拉开审美距离,就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这是他的“变”中有“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所以,处在国泰民安的当下,诗人们是写不出上等诗篇的,也成就不了大诗人的。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是指新诗创作对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D.中国新诗要想在未来文学中重振雄风,必须在“变”中继承“常”,时时回望,向中国古典诗歌学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汤显祖:帝国逢衰世,大才写残梦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农历八月十四,汤显祖诞生在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其时他的祖父母、父母俱全,祖父汤懋昭精通《尚书》,贡生出身,父亲汤尚贤精通老庄之学,家境殷实且藏书甚多。
汤显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借用龚自珍的话,明帝国已步入了“衰世”。整个帝国表面光鲜,而四处潜流涌动,隐患多多。庙堂之上政治腐败,政斗残酷;地方官场则是贪官污吏横行,道德沦丧。
汤显祖很早就显露才华,被乡人称颂为“神童”。他十四岁进县学,二十一岁参加乡试,考得全省第八名举人。阳明学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与汤显祖的父亲交好,汤显祖十三岁起,师从罗汝芳研习心学。罗师倡导“赤子之心”,提出“制欲非体仁”的主张,这对程朱之学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影响了汤显祖倡导人性解放、遵从内心良知的人生观的形成。
汤显祖在中举的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落第。三年后,再次参加会试,仍然落第。第二次落第后,汤显祖被好友姜士奇举荐作当朝首辅张居正二儿子张嗣修的陪考举子,但汤显祖拒绝了这一安排。那一年会试,得罪了张居正的汤显祖毫无意外地落第,直到张居正去世,汤显祖才通过会试、殿试,取得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万历十九年,南京礼部主事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辅臣欺弊如故,科臣贿媒方新”而被贬谪到岭南。途中他遇到张居正的二儿子张嗣修。此时张居正被夺谥,张府被抄家,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自杀,张嗣修被剥夺官籍,流放到雷州半岛。目睹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联想到自己半生蹉跎,汤显祖难免心生“人生如梦,官场如梦”之感,但他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并没有破灭。毕竟,心学推崇“知行合一”,以济世安民为己任。
万历二十一年,四十四岁的汤显祖升任为浙江遂昌县知县。遂昌虽然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山区穷县,但汤显祖尽职尽责。他在这个“斗大县”劝农兴学,惩罚鱼肉乡民的豪强,得罪了巨室。尽管遂昌的百姓感其恩德,对其热情挽留,汤显祖还是决定辞官回到故乡。万历二十六年三月,他回到故乡临川,开始了其长达十八年的归隐生涯。
回到故乡的汤显祖,修建了玉茗堂,开始专心写作戏曲,并教导故乡戏班演习。“临川四梦”除《紫钗记》(南京时创作)外,其余三部《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在故乡完稿,很快风行全国。《紫钗记》《牡丹亭》以男女之情梦入戏,肯定了人的情感追求的正当性,倡导人性要得到释放,因理而违情的人生不可取。《南柯记》《邯郸记》则是用梦来演绎官场之荒诞,人生之无常。已经享国两百余载的大明帝国何尝不是《南柯记》中的一个“大槐安国”?
汤显祖在“四梦”中显然体现了其对程朱理学“性即理也”的反抗,而“四梦”的另一个思想资源则是禅学,他一生礼佛,年长他七岁的达观法师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佛教讲求“无情”,但他在给达观的一封信中却说到“忘情”之难,“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使我奉教以来,神气顿旺。谛视久之,并理亦无,世界身器,且奈之何……迩来情事,达师应怜我。白太傅苏长公终是为情使耳。”汤显祖毕竟是儒门书生,终不能在佛法中得到解脱而忘却世情。
万历四十四年(1616),汤显祖在临川的玉茗堂与世长辞。也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在辽东称帝,建立了后金,明王朝由衰世转入到乱世。再过二十八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也消失在风中,终成一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显祖很早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因其父与阳明学的重要流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汝芳交好,被罗汝芳收为弟子,正式开始研习心学。
B.汤显祖深受“赤子之心”“制欲非体仁”等心学理论的影响,形成了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从“临川四梦”中能看到其对道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抗。
C.禅学是汤显祖创作 “临川四梦”的思想资源之一,但他毕竟是儒门书生,在给达观法师的一封信中曾说到“忘情”之难,表明自己无法像白居易、苏轼那样在佛法中得到彻底的解脱。
D.文本基本以“梦”来贯穿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不仅写出了汤显祖人生中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且也隐约勾勒出明后期的帝国残梦。
(2)文章第五段写汤显祖被贬岭南途中遇到张嗣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第二段写到“汤显祖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借用龚自珍的话,明帝国已步入了衰世”。请谈谈汤显祖的人生成就与时代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