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廉耻(节选)

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廉耻(  )(2)自卿相(  )
【小题2】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小题3】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小题4】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小题5】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2 10:5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白母传   

(明)徐渭

白母者,山阴某里葛氏女也。年十六,归白公瑾。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成化中,以进士为分宜知县,母与俱往。其明年,公病逾时,而库所贮折银尚数千两,邻境有因饥而作乱者,聚徒百余人,将劫取之。县固无城郭,寇仓卒将及门,诸薄丞与其妻孥既弃署走匿他所,母独分命家人力拒其两门,乃始迁公别室,埋其银污池中,着公之服,升堂以俟贼。贼至,则阳为好语相劳苦,益尽出其所私藏钗珥衣服诸物以与贼。贼谢而去,而不知阴已表识其间,用是后稍捕得之。未几,公竟以病死于县。先是县阻江水,一方舟渡,人多争溺死者,母劝公为浮梁以济。而公之政治有恩惠,又大略时出母之意。母之贤既已闻县中,至是丧公而归也,民哭声溢郊野,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母都一毫无所取以归,时年若干矣。归若干年而后卒。其始归时,独闭门谢外事,修饰谨慎,以率先其帷中,教子孙使治行谊。里中人贤母,亦如其在分宜也。至其末年皓首时,乃始听邻人诸族戚之请,为之决疑难,断不平。有不讼于官而谋于母者,即桀猾,母一言冰解而兽伏。于是府若两县学诸生数百人,以母走告知府汤公,公令榜其门。时母已老就枕席,至榜日,独呼其孙宪令起,沐浴更衣坐堂中,益遍召其诸子孙使来前,榜声绝而母逝矣。

论曰: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亟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未闻以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阻百余创起之寇于呼吸之间,匿贮金,徙病男子,假冠服出所藏,又默识其所欲与,若母之敏给而奇者也。假令母与诩之妻不为妇人,在今日得提数万之众,以与闽越东夷之寇相从事,其所谓敏给而奇者,又不知何如也!余于斯重有感焉。母之曾孙贫数为余道母事,且曰:母死时,出其筐中所计族人婚姻巾括衰带至麻缕系缀之细无不具,其他物称是,子孙男妇人哭泣成礼而已。嘻!观于斯,而母之慎密计深远又如是哉! 注①橐:袋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瑾 归:女子出嫁。
B. 县无城郭 固:原本。
C. 母劝公为浮梁以 济:渡。
D. 又默其所欲与 识:记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益遍召诸子孙使来前 丈夫亦爱怜少子乎
B. 则可共事 入则王图议国事
C. 未闻文吏妇与其家众数人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D. 母之曾孙贪数余道母事 臣韩王送沛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所记述的白母,于民则“却寇”造桥、断讼分难,于家则竭才尽智、“修饰谨慎”,故深受百姓和族人的尊敬。
B. 文中关于白母与徐氏“不为妇人”,则完全可以像男子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假设,表现了作者的遗憾与惋惜之情。
C. 本文在表现白母机智勇敢的“丈夫气”之外,还通过对白母临终前预先精心安排丧礼用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缜密周到的一面。
D. 本文撷取白母一生中的几个生动片断,绘其形象,写其精神,笔法详略有致,体现出作者驾驭材料的良好能力。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今称节妇贞女者多矣兼才与智而有之唯孙诩妻徐氏耳纤缓图之而乘时以亚发殆兵家所谓债弩发机者与然徐既许览以昏则可延日时得自为谋有两故将可召则可与共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素弱,母为善调节,使读书成所学。

②其妇人载橐哭以送者,途相次如鱼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二)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危局,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公平倭冢记
明童蒙吉
①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天子轸念畿辅重地,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迨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一捷于丁堰,再捷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②此盖初至之贼云。既而江南逸贼复犯通州,公乃选轻车数百,扼雉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少顷,贼(甲)趋西场,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贼遂奔入仲家园。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乙)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海帮赖以安堵。
③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有碣曰“刘公平倭冢”,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贼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远迩。在扬州则祠,在太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镇则祠。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
⑤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斯为记。
﹝注释﹞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小题1】以下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己未夏   等到
B.遂薄如皋   逼近
C.俘斩者三百有奇   奇特
D.无问远迩   近
【小题2】根据文意,选取表达效果最好的两个虚词,分别填入甲、乙两句的(   )内。
甲:少顷,贼(   )趋西场   乙:贼(   )不敢通
A.终   果
B.遂   则
C.则   遂
D.果   终
【小题3】下面各项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   因击沛公于坐
D.公乃选轻车数百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4】下面分析错误的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势如风火”比喻倭寇来势像风火一样猛烈。
B.根据第⑤段信息,若“刘公”与朋友相聚,“刘公”应自称为景韶或白川,朋友还可尊称“刘公”为子成或白川(或白川先生)。
C.刘公为人深沉刚毅,深思远虑,智谋过人。
D.刘公面对来犯倭寇,首先控制要害之地,切断倭寇向西之路,逼迫倭寇进入西场埋伏圈。之后在两场冲乱倭寇阵型,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在刘庄进兵围攻倭寇。并留下一个缺口;最后在仲家园全歼倭寇。
【小题5】根据文意,将下面纪念刘公平倭的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项是(   )
(1)上联:瞻战场留千秋胜迹   下联:
(2)上联: 下联:刊石颂英雄功昭天下万千年
A.(1)平倭寇颂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B.(1)平倭寇歌百年功绩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C.(1)灭倭寇歌万载伟业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千秋安
D.(1)平倭寇颂万古雄师   (2)挥师扫倭寇安靖海疆三百载
【小题6】对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陈,
刘公向众将宣讲作战意义、鼓舞斗志,奋不顾身,亲自统兵(作战)。
B.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乎?
那么此次西场大捷又怎知不可保(我)数年无忧呢?
C.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
区区一块石碑,不能值得刘公尽心关注!
D.蒙古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我询问各位父老,他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刘公消灭贼人的情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分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小题1】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小题3】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小题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小题5】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屋记

明·姚奎

泰山东数里许有石屋,世传碧霞元君炼真之所。予公暇欲往观焉,从者曰:“径隘,不可輿。”乃易服帽報,以表带结腰,短策芒鞋。命道士刘教弘为前导,行三四里,无复蹊径,披蒙茸,攀巉岩,伛偻而上。愈进愈险,下瞰巅崖,惊汗法背。又三里,盘旋转冈,而石屋在望矣。

有羽士四人癯然,而迓予青松绝壑间,前牵后拥,乃获济焉。瞠目纵眺,上有削铁奇峰千朵,前有夷地可半亩。入其中,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崖有元军手印,玉指宛然。后有石床,则元军偃息处。左偏一窍,透绝顶。顶有石楼,可坐三四人。冰滑不能升跻,攀数磴而下。力疲卧石床,毛骨洒洒。旁有圣水池,清冽而甘,不盈不涸。下有石,曰牛心,甚奇怪。又下有洗鹤湾,深不可测,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实真仙境,与尘寰迥绝。

人之游泰山者,每以道左日穷为画,于斯罕到,孰知石屋之多奇乃尔哉!石屋于予,惜乎遇之晚也。嗟夫,世之豪杰固有终身未之遇者,遇矣而晚,奚病焉!

【小题1】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攀登山路的艰难,其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不能体现文中“实真仙境”一项是
A.前牵后拥,乃获济焉。
B.窈然而深,朗然而虚明。
C.下有石,曰牛心。
D.一鹤鸣于上,似与人声相应和。
【小题3】文章多用整散结合的语言形式,请对此进行鉴赏。
【小题4】文章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