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清宫三首(其二)崔格

障掩金鸡[注]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注]金鸡障:用金鸡羽毛所制之饰物做的屏风。《唐书·安禄山传》:“帝登勤政楼,幄坐之左,张金鸡大障,前置特榻,诏禄山坐,襄其帷以示尊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开门见山,以“金鸡”的典故直言历史,交代了背景,有千钧之力。
B.“翠华”是指一种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的旗帜,此处代指杨贵妃的绝世容颜。
C.“拂”字写出入蜀之仓促、急速;“云飞”则写出入蜀之后的混乱局面。
D.“一”字看似平常,却突出了朝元阁被关闭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的迅疾。
【小题2】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诗的第四句的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2 11:45: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袭,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小星》

选自《诗经·召南》

嘒彼小星,小小星儿闪着微微光,

三五在东。三颗五颗大星在东方。

肃肃宵征,急急忙忙半夜来赶路,

夙夜在公,为了管家早忙晚也忙。

寔命不同。人人有命人人不一样!

嘒彼小星,小小星儿闪着微微光,

维参与昻。参宿昴宿大星在东方。

肃肃宵征,急急忙忙半夜来赶路,

抱衾与裯,被子帐子都得自己扛。

寔命不犹。人人有命人人比我强!

(注释)① 嘒(huì)光芒微弱的样子。②参宿,属于猎户座,共有七颗星,其中明亮而接近的三颗称为参宿三星。上一章“三五在东”的“三”,即指参宿三星。昴(mǎo):昴宿,是一著名星团,属于金牛座,其中有较亮的星七颗。王人误以为昴宿只有五颗星。上一章“三五在东”的“五”,即指昴宿。③衾(qīn):被子。裯(chóu):帐子。④不犹:不如。
【小题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_______”。
【小题2】“嘒彼小星,三五在东”是写景,与下边“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叙事的联系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是对整个夜空的泛写,闲闲道来,但景色关情。
B.一、二句是夜行小官吏在自述所见,景中有事。
C.“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就似为赶路的小官吏画像。
D.“夙夜在公”是对“肃肃宵征”的补充说明。“夙夜”表明难得一夜如此。
【小题3】诗人由自己的苦辛到哀叹“实命不同”、“实命不犹”的原因是
【小题4】请用概括的语言,完成《小星》的内容提要。
【小题5】对《小星》一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章与第一章字句基本相同,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赋、比、兴的手法。
B.《小星》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劳者之歌。
C.“抱衾与裯”与上一章的“夙夜在公”相比,不仅有实写与虚写之别,在感情的色调上更明显地流露出不满。
D.全诗风格质朴,写景、叙事、抒情联翩而下,明显地表现出即兴吟唱、为情造文的民歌创作特色。
E.《小星》以小见大、由远及近,由一人的苦辛引出对苦乐不均的社会现象的不平之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小题3】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门山县吏晓堂记
王若虚
门山①之公署,旧有三老堂。盖正寝之西,故厅之东,连甍而稍庳②,今以之馆宾者也。予到半年,葺而新之。意所谓“三老”者,必有主名。然求其图志而无得,访诸父老而不知。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③,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盖古今恬不之怪。
嗟乎!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吏则吏,隐则隐,二者判然其不可乱。吏而曰隐,此何理也!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而顾隐于是乎?此奸人欺世之言,吾无取焉。
然则名堂之意安在?曰:“非是之谓也,谓其为吏而犹隐耳。孤城斗大,眇乎在穷山之巅,烟火萧然,强名曰县。四际荒险,惨目而伤心。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始予得之,亲友失色,吊而不贺。予固戚然以忧,至则事简俗淳,使于疏懒,颇有以自慰乎其心。及四陲多警,羽檄交驰。使者旁午于道路,而县以僻阻独若不闻者。邻邑疲于奔命,曾不得一日休。而吾常日高而起,申申自如,冠带鞍马,几成长物,由是处之益安,惟恐其去也。或时与客幽寻而旷望,荫长林,藉丰草,酒酣一笑,身世两忘,不知我之属乎官也。此其与隐者果何以异?”
吾闻江西筠州,以民无嚚讼④,任其刺使者,号为“守道院”。夫郡守之居,而得以道院称之,则吾堂之榜虽曰“隐”焉,其谁曰不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门山:地名。②庳:低矮。③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前一句指隐居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是为拙;后一句老子曾为周柱下史,隐于朝廷而终身无患,是为工。④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处进退,君子之大致 处:隐退。
B.亲友失色,吊而不贺 吊:忧虑。
C.申申自如,冠带鞍马 申申:安详舒适的样子.
D.荫长林,藉丰草     藉:垫着,枕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因以藉口 因击沛公于坐
B.予固戚然以忧 思虛垂空文以自见
C.至则亊简俗淳,使于疏懒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其谁曰不可哉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隐”一说古已有之,时人以大隐于市为美,作者也欲效仿老子,故将县衙内的“三老堂”改名为“吏隐堂”。
B.作者身处偏远之地,那里民风淳朴,政亊稀少,每日与友登离旷望,寻幽觅胜,自认为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C.作者在门山县如隐士般悠然,又批评那些身居高位而沽名钓誉的人,表明他志不在隐,而想寻求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D.与筠州刺史号其居处为“守道院”一样,作者命名“吏隐堂”是表明自己科学治理使百姓各安其分的政治理想。
【小题4】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效而求其称岩穴之下畎亩之中医卜释道何所不可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客或问焉,每患其无以对也,既乃易之为“吏隐”。
(2)过客之所顾瞻而咨嗟;仕子之所鄙薄而弃置,非迫于不得已者不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