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无色之色

(1)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中,有一种无色为绚烂之色的思想。
(2)中国哲学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色空思想,主要强调“空中见色”,色的世界是表象的、欲望的,而无色的平淡素朴方是大道之本真。中国在先秦时期就进入了所谓“色彩绚烂的时代”,孔子“恶紫之夺朱也”的感叹,就是针对当时迷恋于色彩绚烂的形式之风所发出的。老子从他的(   )哲学出发,对色的世界进行猛烈的抨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色、音等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成为欲望知识的俘虏。禅宗在佛学色空哲学影响下,发扬老庄素淡哲学思想,高扬一种无色的哲学,认为无色乃天下之本色,以色道色,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绚烂,而无色之色,才是根本之色。中国艺术的空间观念,深受这一哲学的影响。
(3)有色的时间是表象,空幻不实,而无色的世界才是本色。中国艺术在空间意识上,对无色之妙颇多注目。这在各门艺术中都有体现。如在建筑艺术中,南国乡村传统的建筑多是“黑白世界“,粉墙黛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淡淡的素影,有一种令人难忘的美。
(4)中国艺术对无色意义的认识莫过于绘画中水墨的创造。传统绘画被称为“丹青”,意思是,绘画是运用丹青妙色图绘形貌的造型艺术。六法中的“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谈的就是形和色。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成为中国早期绘画的基本原则。绘画是运用无色之妙来创作的。中唐以前,中国画追求镂金错彩的美,如顾恺之的作品色彩富丽,在追求线条的流动之外,也追求色彩的流丽繁缛。但中唐之后,随着道禅哲学的流行,却改变了这一发展方向。
(5)唐代绘画的重要事件是水墨画的出现。水墨画是用墨在宣纸或白绢上直接作画,没有任何色彩,后来将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加以少量颜色的画也叫水墨画。水墨画的出现,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价值不亚于油画之于西方绘画。在唐代,水墨画的出现曾经引起当时画坛的震动,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种形式后来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水墨画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中国画的代表。据说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有的人干脆就将水墨画的发明权给予王维。在唐代,有很多画家为水墨画的创造做出过贡献,如当时一位叫张璪的画家,作画全用水墨,手执双笔,画出的画有烟霞流荡的气氛,成语“双管齐下”就出自于他。有一位叫王默的画家,创立了泼墨的方法,今天还有人用此法作画。他在画画之前,先喝得大醉,然后将宣纸铺好,手捧墨水往宣纸上泼,并用手在画面上直接涂抹。
(6)水墨画作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引发了理论上的思考:托名王维之作的《山水诀》说:(1)水墨非但不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表现方法,而且是达于世界本性的一种手段。因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色的世界为世界的本色。中国艺术与其说要抛弃色彩,倒不如说是归于本真。清恽南田对色彩的质疑,就很有代表性。他说:“作画至于无笔墨痕者化矣,而观者往往勿能知也。毛嫱丽姬人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快骤,又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这段议论受《庄子》影响,南田强调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美是相对的,像西施,人人以为其美,但鸟见而飞、兽见而走。艺术要超越相对而追求绝对的美。作为无色的本源的世界,正是艺术家所应重视的。
(7)南田好友笪重光《画筌》说:“丹青竞胜,反失山水之真容;笔墨贪奇,多造林邱之恶境。……墨以破用而生韵,色以清用而无痕。轻拂轶于稂纤,有浑化脱化之妙;措色难于水墨,有藏青藏绿之名。盖青绿之色本厚,而过用则皴淡全无;赭黛之色本轻,而滥设则墨光尽掩。粗浮不入,虽浓郁而中乾;渲晕渐深,即轻匀而肉好。间色以免雷同,岂知一色中之变化;一色以分明晦,当知无色处之虚灵。”
(8)这一段关于用色的观点,王石谷和南田给予很高评价:“此言一色中变化,已造妙境。(2)”笪重光反对青黄缕出、丹青竞胜的色彩观,他主张清淡素朴。在用色和水墨之间,他以为水墨的表现力更强,所谓“措色难于水墨”。而此一段论色,最终落在“当知无色处之虚灵”,无色之色是为大色,无色之虚中有灵气飘卷。
(9)无色的妙韵,唐代张彦远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提出“墨分五色”的思想:“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墨本无色,何以有五色,此在于“得意”。这个“得意”,我理解有两层意:一是得色之本真,二是以意得意,在个人的心灵中,绚烂的世界出现了。这样的无色世界,就是一个“灵的空间”。而以色道色,徒具表面之灿烂,其实不能真正表现世界,只能是“物象乖”。
(10)黄公望是画雪的高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九峰雪霁图轴》,绢本,墨笔,画作于他八十岁之时,笔墨老辣中见温柔,不似王维平远的山势,而是画山峰林立,所谓“九峰”者,多峰也。山峰一一矗立,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幅画在构图上具有独创性,山如冰棱倒悬,境界超迈,令人魂惊魄悸。黄公望画的是一个琉璃世界,一个玉乾坤。大雪初霁,山峰静穆地沐浴在雪的拥抱之中。山峦以墨线空勾,天空和水体以淡墨烘出,以稍浓之墨快速地勾画出参差的小树,而山峰下的树汁如白花一样绽放,笔势斩截,毫无拖泥带水之嫌,法度谨严。雪是冷的,但大痴画来却有玉的温润、玉的透灵。这通体透灵的琉璃世界,居然是用水墨画出,真是不可思议。石涛曾说:“(3)”这幅画正可当之。正是山空有云影,梦暖雪生香。在这样的冷世界中,使人体味到清香四溢的境界。
【小题1】联系上下文,除“素淡”一词外,在第(2)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是________。
【小题2】第(2)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3个句子最适合放在(1)(2)(3)处的顺序是(   )
①水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②至论及无色处精微之理,几于入道
③墨海里立定精神,混沌里放出光明
A.③②①B.③①②C.①③②D.①②③
【小题4】下列选项中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绘画的基本原则与本文强调的艺术家所应重视的无色之色属于绘画的两种不同原则。
B.左右中国艺术空间观念的无色哲学,是受孔子、老子的思想言论与禅宗共同影响而诞生的。
C.第(7)段笪重光的画论只谈及了水墨比用色在表现力方面更胜一筹、无色处有灵气飘卷。
D.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张璪青史留名是因为创立了全用水墨、手执双笔的创作方式。
【小题5】结合文中谈论绘画“无色之色”的相关段落,赏析文章以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轴》结尾的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3 04:4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曰,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

“二十四节气”图(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残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项是 (  )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肯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然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得使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 日、23日,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不差1〜2天。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髙,“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没有了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实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拥有最好的生源,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支撑和引领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些高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出的新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链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大力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摘编自林蕙青《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党和国家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基于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
B.高校要坚持“双一流”建设,是因为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
C.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从根本上说是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生源特质决定了它们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建设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的问题。
B.第二段援引美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意在通过对比使论证更加深刻有力。
C.文章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建设一流本科的迫切性,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先交代背景,再提出观点,紧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努力的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建设一流本科,才能建设一流大学。
B.如果不进行改革调整,高校教育会跟不上新形势,难以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C.借鉴国外经验,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共识。
D.在推动人才培养进程中,加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本科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眼八爷

田诗范

虽说朱八爷只有一只眼,可那两条神腿在云盘山一带却是出了名的。

云盘山是彝汉杂居的地方,地处川滇交界的白草岭北端,东临金沙江,称为不毛之地,其实这一带雨水丰沛,原始森林连绵几百里,狼、狐、蟒、豹时现形迹。

自古以来,这一带山民多以撵麂子为趣,谁打到麂子都要全村分食。当然,猎人朱八爷坐庄的次数最多,那全亏了他一只眼两条腿。那一只眼瞄准时不须闭另一只眼,一举枪就是三点一线,因而总是百发百中,两条腿跑起来耳边生风,眨眼工夫,就能从麂子的屁股后几百步追到鹿子前。朱八爷还有一绝,一般动物被追急了,待人临近,突然掉头或左或右,猛地转弯,一下摆脱人的追击,而朱八爷总是料到猎物往哪边调头,一下抢在它的前面迎头一枪,从来没有跑脱了的,故当地老少都称他为“独眼神腿朱八爷”。

其实朱八爷根本没到做爷的年龄,只是山里人风来雨去,脸上布满岁月的沧桑;再加他性格老成持重,被山里人敬重为爷。提起瞎了的那只眼,都信朱八爷说是那夜走夜路,从坡上滑下被残枝戳瞎的。

其实朱八爷自己明白,那年正逢十年一遇的大风雪。山风刮得正紧,半夜中风声如雷声隆隆而过,朱八爷正睡在火塘边发着高烧,忽听狗叫得紧,忙赶到生产队的羊圈,见一硕大的黑影叼走一只小羊,从绿萤萤的眼光判定,是只大狼,山民叫做“山猫狸”。他顾不得许多,操起柴刀就追。这“山猫狸”也不平常,追了好久总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是衔着羊的缘故,朱八爷在云盘山顶终于追上了它。那大狼放下羊,低着头,嘴里发出低沉的嚎叫声,然后一纵身跃到朱八爷面前,按平常动物攻击人前总有一个伏地一蹲再跃起的动作,不想这家伙把转身跃起两个动作合二为一,而朱八爷又追得太近,一时收不住脚,只觉左眼一红,一股热流溅出,同时也听大狼一声惨叫,接着连滚带爬的滚下山去,雪地上留下一只狼耳。

因为朱八爷发着烧,一只眼换一只耳,朱八爷认为吃了亏。之后,朱八爷一有空总不停地摆弄那只老火枪,准备要它的命!可后来政府下了禁猎令,朱八爷那颗复仇的心也渐渐熄了火,绝了望。

改革开放了,朱八爷在外地打了几年工,挣了一笔钱,回乡讨了媳妇,有了女儿蚕花。蚕花也五岁多了,朱八爷渐觉得腿有些不方便了,乡上照顾他当了护林员。这天,又是一个难逢的风雪天,朱八爷起身去巡山。这一带封山多年,附近几个林场也停伐转业,山林也茂盛多了,白皑能的雪压在马尾松上,真如《智取威虎山》上的林海雪原,他对着大山吼了一句:“北风吹,林涛呀吼.…”

猛然,他鼻翼抽动了一下,只觉得松香中央着一股腥躁气。他急转身,脚下雪土一松,他顺着雪土滚到坡下,他想站起,可腿一软,一阵钻心的痛直刺大脑,他知道腿断了。“唉,我这老骨头真不中用!”他一抬头,额上渗出了冷汗。

朱八爷看着那只大狼站在上风口,毛茸茸的,难道是它?可仔细一看,又有些不像,那毛稀稀拉拉,走路偏偏倒倒,原来那只狼是何等的威风啊!可再一看,那狼的头上的的确确少了一只耳朵,是它,它还活着!

朱八爷热血直冲脑门,精神也亢奋起来,等了那么多年了,他端起了枪,瞄准。可他突然发现,那狼仰天一阵长嚎,一会身左身右竟跳出好多只狼的身影,他以为眼花了,揉了揉眼睛,再一看,确实是好多只狼,而且一直向他走来。放枪还来得及,可是他手有些抖。这一枪震弹打去,那老狼的狼子狼孙也许真要断了烟火。

干嘛要这么残酷,不都是同生在这片山林中的吗?他想。

那只老狼这时也发现了他。它虽然老了,可它仍认出了他,它脖子一扬,抖索精神向他冲来,那速度丝毫不减当年。

朱八爷被迫举起了枪。正要放,猛然想起这只枪曾向那些违章进山打猎的人示过警,又猛地想起自己护林员的身份……

就是这一迟疑,晚了。那老狼只一纵,用嘴咬住了枪管,偏头一甩,枪飞出老远,他望着老狼参差的狼牙,雪红的大嘴,他想:“完了!”他干脆闭上了眼。

“爹—”他睁眼一看,一团红光从坡上滚下,直滚到他身边,是蚕花。

那老狼也一惊,退到一边,当它看到是一位赤手空拳的小姑娘,竟上前用舌头舔着蚕花的大红棉袄,眼中复仇的眼光早已消失了,剩下一丝一丝与人类相同的母爱。这时,那狼群中钻出一只黑背小狼,它悠悠地钻到蚕花的棉袄下来取暖,只见蚕花抱起它,含着眼泪对着老狼说:“狼妈妈,天气冷了,你带着你的狼宝宝到我家去烤火好吗?我要和你的宝宝一起玩呢!”

老狼舔了舔那小狼,小狼蹦蹦跳跳向前方跑去,还不时回头像在招呼蚕花,朱八爷看懂了老狼的意思,知道自己已不能走路,蚕花在这里也会冻死,叫一声:“跟它走,回去叫人来!”

天亮的时候,蚕花和小狼带着村里人赶到时,见八爷正闭着眼睛在松枝堆中养神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段,既设置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交代了“独眼神腿朱八爷”外号的由来,也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B.朱八爷的眼睛其实是被“山猫狸”弄瞎的,但为了能当上公家的护林员,他隐瞒打狼的事,编造了被树枝截瞎的谎言。
C.作者在讲述朱八爷的故事时,采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其技艺高超、有责任感的形象。
D.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在着力刻画老狼与朱八爷的矛盾纠缠的同时,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也在文中得到了体现。
【小题2】小说以“独眼八爷”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3】关于小说结尾“狼救八爷”的情节,有人认为不合理,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
日前,亚太动漫协会秘书长王六一在评价“《喜羊羊》导演对话《功夫熊猫》导演”活动时说:“‘对话'不对等。‘喜羊羊’对‘功夫熊猫’,为时尚早。”
《功夫熊猫》走的是高投资、高回报、服务全球成熟的高端受众的国际化路线,《喜羊羊》则是以低成本、简单创意、并不十分精致的制作、本土化市场为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功夫熊猫》的成功是成熟的美国动漫产业无数成功案例中的一个,而《喜羊羊》的成功则是不成熟的中国动漫产业碰巧遇到的一个成熟的案例。王六一认为:“一个必然,一个偶然,两者的产业落差或者反差是巨大的。这个巨大的空间,从消极的意义上看,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缺陷;从积
极的意义上看,其实就是中国动漫的机遇。”
饱含中国元素的《变形金刚2》再次印证了这个惨淡的事实。6月28日,该片全球同步上
映5天,在中国市场卷走上亿票房,全球票房逼近4亿元。
近年来,中国动漫发展势头迅猛,动画片年产量超过13万分钟,动画电影年产量达到16
部,网络动漫年产量3000—5000部。然而,年逾八旬的中国动漫却正体味着不小的尴尬。不
久前发布的《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
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孙悟空”名列其中。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
本、韩国动漫占60%,欧美动漫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原创动漫的比例仅有11%。中国动漫作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已成为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原因很简单,中国动漫产业还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产业缺陷,投资商投入资金后,总是希望很快就能收回成本,但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制作周期一般需要4一5年时间,中国的投资商往往不愿意承受如此大的风险。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风险系数的高估,直接导致国内动画产业供血不足,难以产生优秀的作品。
(节选自《十问中国动漫》,《人民日报》2009年7月3日)
【小题1】揣摩前两段中王六一说的话,下列不符合他想表达的意思的一项是
A.不久的将来《喜羊羊》可以与《功夫熊猫》平等对话了。
B.从目前看,中国动漫取得的成绩还没达到能与美国竞争的程度。
C.《喜羊羊》的成功让人欣喜,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缺陷使人担忧。
D.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中国动漫产业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小题2】(小题2)探究后两段中统计数据背后的事实,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变形金刚2》在全球取得成功,与片中饱含中国元素有一定关系。
B.近年来,中国各种动漫产品的年产量猛增,动漫市场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C.海外动漫形象深受中国青少年喜爱,主要原因是海外的宣传力度比较大。
D.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是中国原创动漫受喜爱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
【小题3】(小题3)根据选文,下列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动漫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成熟的美国动漫产业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B.《变形金刚2》能够从中国市场卷走上亿元票房,说明中国的动漫产业是大有可为的。
C.中国动漫产业要发展,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原创形象,这就要求投资商有耐心和信心。
D.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小羊”出色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动漫辉煌的时代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