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
【小题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
B.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
C.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
D.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向发展。
B.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C.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
D.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魂与精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
B.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追求。
C.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定义。
D.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2 01:0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求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他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你,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地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地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E.母亲身上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得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都很敬重她,包括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
【小题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小题3】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夜怀念史铁生
林少华
①也许你喜欢华灯初上的黄昏街头,喜欢万家灯火的入夜城区。我也并非不喜欢,但我更喜欢夜深人静时分书房那盏孤灯。若窗外响起淅淅沥沥的雨声,我往往掷笔于案,走去两排书橱的夹角,蜷缩在小沙发上,捧一杯清茶,在雨声中任凭自己的思绪,倏尔由远而近,倏尔由近而远。
②记得南宋诗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纱。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鬓已星星,“悲欢离合总关情”,庶几近之。
③夜雨关情之作,李商隐的诗更加广为人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写得真好,值个诺贝尔文学奖。
④如今,李商隐不在了,蒋捷不在了。所幸雨还在,夜还在,烛也还在。雨、夜、烛(灯)、书房,四者构成一个充分自足的世界、一个完整无缺的情境。不是吗?白天的雨是不属于自己的,甚至是妨碍自己的他者。不仅白天的雨,而且白天本身也好像很难属于自己。属于政治,属于经济,属于公众,属于征战与拼搏,唯独不属于自己。但雨夜不同,夜的细雨不同。夜雨具有极重的私人性质,是专门为自己、为每一个独处男女下的雨。
⑤雨丝、雨滴从高高的天空云层穿过沉沉的夜幕,轻轻划过书房的檐前,或者微微叩击灯光隐约的玻璃窗,仿佛向你我传递种种样样的信息,讲述种种样样的故事,天外的,远方的,近邻的,地表地下的……
⑥蓦然,我想起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史铁生。铁生说夜晚是心的故乡,存放着童年的梦。我的故乡呢?我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可我仍然看见了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灯。看见了那座小山村的夜雨孤灯,看见祖父正在灯下哼着什么谣曲编筐编席子,看见灯下母亲映在泥巴墙上纳鞋底的身影。甚至看见了我自己。
⑦看见自己算怎么回事呢?但那个人分明是自己——一盏煤油灯下,自己正趴在炕角矮桌上抄录书上的漂亮句子。油越越少,灯越越暗,头越越低。忽然,“滋啦”一声,灯火苗烧着额前的头发,烧出一股好像烧麻雀的特殊焦糊味儿。俄尔,屋角搪瓷脸盆“咚”一声响起滴水声。我知道,外面的雨肯定下大了,屋顶漏雨了。草房,多年没苫了,苫不起。生活不是抄在本本上的漂亮句子。可我归终必须感谢那些漂亮句子,是那些漂亮句子使我对山间轻盈的晨雾和天边亮丽的晚霞始终保持不息的感动和审美激情。是她们拉我走出那座小山村,把我推向华灯初上的都市街衢。
⑧此刻,故乡也在下雨吗?那盏煤油灯还在吗?童年的梦?是梦又不是梦,不是梦又是梦。铁生说的不错,那是存放着的童年的梦,存放在夜晚,存放在下雨的夜晚,存放在弥散着雨夜昏黄灯光的书房中。我觉得,自己最终还是要返回那个小山村,返回故乡。因此,这里存放的不仅仅是童年的梦,也是自己现在的梦。
⑨铁生上面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道:“夜晚是人独对苍天的时候:我为什么要?我能不能不,以及能不能再?”三个追问,大体说了三生:前生、今生、生。夜雨孤灯,坐拥书城,恐怕任何人都会不期然想到这个神秘而重大的命题。
⑩作为宗教命题是有解的,而作为哲学和人生命题则是无解的。特别是生:能不能再?铁生没有明确回答,但他说了这样一句:“推而演之,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铁生的今生已经结束了。那么他的“生”之形态究竟是怎样一种形态?铁生夫人陈希米日前出了一本书《让“死”活下去》,以其特殊身份和特殊情感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回答。但我所关心的,更是铁生实际上能不能再?逝者能不能再?
⑾想到这里,我走去窗前,拉开窗,面对无边的夜空和无尽的雨丝沉思良久。不管怎样,我还是相信灵魂,相信灵魂的不死和永恒。
【小题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好处。
【小题2】作者为何喜欢雨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请解释“死也就是生的一种形态”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小题4】作者在雨夜中寄寓了诸多情思,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中国建筑,大家第一印象是古代建筑,而对近现代建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断层,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就像一直在追寻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我们也一直都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所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通过《红楼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中国传统住宅是儒教“礼”的产物,讲究“方正”遵循着儒家空间思想。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和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荣宁府第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传统住宅讲究等级,荣宁二府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因而在外观上显得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这些特点几乎是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中国现代建筑在某些方面也沿袭了这些特点。荣宁二府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私密性,这与儒家思想的宗旨有关,儒家思想旨在塑造一个典范:君子,而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就没有必要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导人“依礼举止”,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这与现代住宅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现代住宅没有沿袭这一理念。对于内部而言,荣宁二府内部的空间布局依循着封建礼法,整个居住空间的基调充斥着位序感,二府第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整个府第由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又是由几个房围绕一个庭院而成,其中充斥着主次、上下的关系。府第的内外关系是通过门来实现的,由大门、仪门、内外厅、暖阁,而入三门、正房、后院、花园,三门形成了明显的男女内外之别。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与传统住宅相对应,园林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的空间思想。相对传统住宅而言,园林是艺术的,大观园正体现着这一特点。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由多种建筑组合而成,诸如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等等,每个建筑单元之间又以山石、流水、花草等连接,充分地展现了“曲径通幽”之美。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着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其间又放置山石、开凿河流,建筑就是隐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满灵气。相对于荣宁府第而言,大观园具有私密性,因为大观园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这是荣宁二府所不具有的。大观园体现出来的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是中国园林的共性,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大观园大量移入自然之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体现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贾宝玉和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脱离世俗的束缚,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这正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近百年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这直接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断层,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停留在中国古代建筑。
B.《红楼梦》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C.中国传统住宅是我国儒教“礼”的产物,遵循儒家空间思想,讲究“方正”;而与传统住宅相对应,中国园林则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空间思想。
D.中国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以及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
【小题2】下列关于荣宁二府建筑布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宁二府在外观上呈现出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的特点,是因为二府是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
B.荣宁府第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其建筑布局的很多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但荣宁二府的这些建筑布局特点并未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建筑中。
C.儒家不主张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门帘、屏风等暗示来引导人“依礼举止”,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
D.荣宁二府内部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院落布局体现着主次、上下关系,依循着封建礼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具有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大观园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B.与荣宁二府的设计旨趣不同,大观园的营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荣宁二府不具备的私密性。
C.《红楼梦》中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缩影,对《红楼梦》中建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我们自己建筑的发展道路。
D.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这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 岳亮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的“张蹇出使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通使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
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沿丝绸之路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
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丝绸之路”。
B.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
C.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D.本文最后一自然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
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
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就不会有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②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常常会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将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③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门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④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⑤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
⑥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小题1】对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说明传统无法随时改变,也难以彻底绝裂。
B.这句话体现了传统具有深远持久、相对稳定的特点。
C.这句话强调不仅要敬畏传统,还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小题2】下列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
A.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唯古是尚都不正确。
B.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C.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D.我们要避免传统的束缚和局限,但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否定传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传统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而言,如范进中举,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B.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所以我们要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如果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时,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传统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就会产生精神危机。
C.选文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在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D.作者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出的两种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传统比喻为时装,比喻为文物。这就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