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DG辱华事件到故宫筷子展

原定于2018年11月21日在上海博览中心举行的意大利奢饰品牌DG服装展示会因为300模特罢演,各大明星取消“大秀”行程而被迫取消。第二天该品牌代言人迪丽热巴和王俊凯发表声明与DG解约,接下来中国9大电商平台下架了所有与DG品牌相关的产品,DG中国专卖店更是门可罗雀……我们再一次看到在国家荣誉面前中国人民的正义感是多么强烈。

而事件的起因是D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大利经典饮食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片,标题为“起筷吃饭”。其中的模特矫揉造作,令人作呕地展示了如何使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式甜卷等。女模特的广告语称“用两根小棍子形状的餐具吃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披萨”。同时,片中旁白所用的“中式发音”、傲慢语气以及模特用筷子的奇怪姿势,均被认为是歧视中国传统文化。

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用一段视频回应,主旨是我们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并不会因饮食习惯而看低任何人,或者是侮辱任何人,我们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习俗。而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吃饭时所使用的工具,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紧接着,故宫博物院展示了清宫的九张筷子图片,并说:中国的筷子,每一双,都不简单。它们华丽、高级且美,真的突破了筷子实用价值,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其中一双是清宫“金镶青玉嵌乌木箸”。金、玉的使用历来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玉”的使用较“金”要早,不过,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用于饮食器具,寓意宫廷金玉满堂、富贵荣华。

一双是清 宫“金螺旋纹箸”。这双金光闪闪的筷子长约24cm,重约120g,头部为圆柱形,上部饰以花朵,后部錾鱼籽纹地。最特别的是,这双筷子以金制锁链相连,神似“双截棍”。

一双是清宫“ 碧玉箸”。清代碧玉玉材主要来自新疆地区。新疆有多处玉矿,重要产区为和田和玛纳斯。目前玛纳斯所产碧玉多以绿色为基本色,带有黑斑、青斑、铜锈色斑。类似的玉料清代宫廷玉器中有较多使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中国筷子的标准尺寸为“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情六欲。其次,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这对应中国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再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还有,中国人使用筷子过程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材料二:

中国筷子的发展史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先是食粥用上匕匙(就是勺子),8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需要以箸挟取菜叶,便产生筷子。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刀叉,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7000年前的骨质餐刀和圆雕鸟形刻纹餐刀;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礼记》成书于西汉时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给 “箸”的解释是:“梜,犹箸也”。明陆容《菽园杂记》: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这个音,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就无法捕鱼。在这种谐音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因多是竹制,于是有了“筷子”。

相传筷子的发明和大禹有关。大禹在治理水患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应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而我们的祖先发明筷子肯定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方式,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粟。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谷粒捣碎煮粥食用的,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节约粮食。据有人研究,“茶”字的原始意义是掺有野菜和树叶的粥状食物。茶吃起来比较费事,汤粥可以用汤匙,而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会妨碍茶的流动,而不容易把茶喝进口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来夹取其中的菜叶。

《礼记》郑玄注 “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这是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专家推测当先民把包好涂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时,为使其受熟均匀,一定要不断用树枝拨动,天长日久,筷箸的雏形也渐渐地在先民手中出现。

箸的材质也在不断演化。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的筷箸类似于木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制品,汉代则流行竹材质,以漆涂之,甚为精美。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银箸是隋代的,由于铜氧化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会生锈,影响进餐效果,于是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唐代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费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不同于古人的用手指去抓取,它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小题1】下列关于DG辱华事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DG事件发生后中国上下迅速抵制,展现国人高度的爱国热情。
B.“起筷吃饭”宣传片通过对比方式,明显在炫耀西方的饮食文化。
C.“起筷吃饭”的宣传片刻意歧视筷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D.央视的及时回应意在表明文明礼仪之邦的筷子比西方刀叉更悠久。
【小题2】下列关于故宫“清宫筷子展”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及时展出“清宫筷子”意在回击DG的无知,弘扬传统文化。
B.清宫的“金镶青玉嵌乌木箸”中的玉和金象征着地位和财富。
C.清宫的“金螺旋纹箸”通体由黄金雕花构成,以金锁链相连。
D.清宫“碧玉箸”所选的玉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田和玛纳斯。
【小题3】下列关于中国筷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的标准尺寸是“七寸六分”,象征着中国人的七情六欲。
B.中国古人认为世界“天圆地方”,所以筷子上面圆的,下面方的。
C.手持筷子时,五个手指的三个不同分工,体现人和世界的关系。
D.使用筷子时一静一动,合二为一体现中国的太极阴阳理念。
【小题4】下列对中国人使用餐具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匕匙,说明中国使用勺子的历史超过8000年。
B.河南省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说明筷子产生在商代,有3000年历史。
C.河姆渡遗址出土餐刀和餐叉,证明中国使用刀叉历史超过7000年。
D.先秦时期,勺子和筷子分工已有不同;战国后期,餐叉逐渐被取代。
【小题5】下列关于筷子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石器时代,因采用蒸煮法,继用匕匙之后产生筷子。
B.《礼记·曲礼上》表明“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C.依据《礼记》和郑玄的注释,证明汉代改“筷子”名为“箸”。
D.明朝,渔民因忌讳“箸”和 “住”“蛀”谐音,改“箸”叫“快子”。
【小题6】下列关于筷子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礼记》注中充分证明烘烤过程中拨动的树枝是筷子的雏型。
B.筷子的材质由木质、竹制,到铜制、金银质,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C.筷子的材质从简单到复杂,早期是木质,汉代流行竹制,隋唐流行银制。
D.筷子发明历史悠久,材质丰富多样,影响了华夏周围汉文化圈。
【小题7】根据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现实生活请说明在使用筷子时有哪些禁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2 03:4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全相同。
D.“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B.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D.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有所重,不尽相同。

同类题3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国藩——从“中人”到“完人”的追求
曾国藩曾在家书里说:“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体现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学。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坚持他的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读《廿三史》二十页,天天如此,从不间断。还有他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他61岁去世时,从不间断。在战争策略上,他不像孔明一样有很多锦囊妙计,用的也是笨拙的计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称。湘军攻城时,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他曾用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战争生涯,一是“屡败屡战”,一是“艰苦卓绝”。
曾国藩做事靠的是自己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那曾国藩树立的是什么样的信念?遇到困难时又如何勉励自己去实现目标呢?
曾国藩有一联自箴,耐人寻味: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勉励自己实现目标的方法——吃苦和惜时。其实人世间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实现的。立志、努力行动、历尽磨难、珍惜时间,这可能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模式。但说起来容易,做到就很难了。曾国藩用一个“悔”字来确保自己可以做到。
“悔”,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正是因为深刻的反思,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先是一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学家,在戴孝办团练的初期他又采用法家思想,认为乱世必用重典。晚年时,父亲去世,曾国藩在思云馆中重读老庄,从而学会了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晚年的曾国藩,接受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的建议,和李鸿章一起上书建议朝廷送清国小留学生出国深造,师夷长技以自强。因此他又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
曾国藩不仅自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仕途上成就了一批人,而这些人则成为晚清时期的中流砥柱。他知人善用,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一批落魄士子。在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时代里,曾国藩和他物色的人才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执着的精神和希望的曙光。
曾国藩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治家有道,教子有方。他对子女的教育,在其家书中多有体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的两方面。首先,居安思危,勤俭持家。楼高易倒,树高易折。曾国藩在当官时,就时时想着自己不当官时家人如何生存。“克勤克俭,宜耕宜读。”这样无论当官还是为民都可聊以为生。其次,曾氏主张,不留钱财给子孙,但留诗书和家规。富厚堂的精华部分是3栋藏书楼,多的时候,藏书30多万册。在这山清水秀的清净之所读书思考,坐拥万座书城,又有长者的谆谆教导,怎能没有出息。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②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国藩拥有执着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信念,这是他在历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B.曾国藩知人善用,一生物色、推荐过很多的人才,这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为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C.曾国藩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被人认为“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D.曾国藩虽然也读老庄,也是西方新思想的启蒙者,但从立志、修身、待人、治家等方面来看,他依然不失儒家士大夫之风。
【小题2】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曾国藩的人生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

钱穆

或许有人会想,孔子远在两千五百年以前,他的思想,对现代世界,可能是无所用之了。但我们也得想,这世界,人类问题愈变愈复杂,愈来愈纠纷。各项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针对看甲,可能损碍了乙。注意在目下,可能抵触到将来。人类当前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若没有了这个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人类社会,将终不免于治丝 益纷,欲解还结的。

窃谓孔子思想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此原则只“道德”二字 便是。何谓“道德”,孔子所讲的“道德”,只是人们同有之一种心情,同能之一种行为,所谓直指人心, 当下即是。现在且举两个实例来说。即如“忠恕”,便是一种“道德”。只要以忠恕待人,受者决不会拒绝 或不欢迎。在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又如“爱敬”,这也是一种“道德”。只要以爱敬对人,受者也决不会拒绝或不欢迎。施者的心情上,也决不会感到不愉快或不满足。一个人人忠恕与 相互爱敬的社会,种种问题,总可有办法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那样的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自会不断地产生。

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直凑单微的。他主要只在人类“道德”上建基,然后再扩而充之,由修身而 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以达于全人类。再引而中之,由明心见性而万物一体,而天人合一,以达于全宇宙。

孔子言 “道德”,扼要言之,可说有三本原。一、本之于人类之心性。这并不是说人类心性全是合乎“道德”的,只说一切“道德”亦皆出于人类之心性。二、本之于社会。“道德”只是人生实践,由社会观察而悟,由心性修养而得。人事相交,只要合乎“道德”的,便和而顺。只要不合“道德”的,便不和又 不顺。察乎外,反乎心,便知人生“道德”是什么了。三、本之于历史经验。即人类史,有了“道德”,便会有进步,种种问题也可寻求解决的办法。没有“道德”,便会无进步,种种问题,便会愈出愈多而永难解决了。因此,孔子思想,是近人而务实的。

孔子之学,向后展衍,有两条路。一条是简易的,直捷的,三言两语,可以当下指点,可以终身奉行。 这一条路,发展于象山与阳明。另一条路,是细密的,繁复的,千门万户,阶级层次井然,要学者循序渐 进。这一条路,发展于二程与朱子。前一条路,可以普遍大众化,后一条路,可以特殊学术化。但其从三 大本原而归于“道德”中心,则是并无二致的。

 

根据上述,孔子思想应该仍可以引用到世界现实问题上来,自是无疑义的。至于如何具体而实际地把来应用,则正有待于我们之努力了。

(选自钱穆《孔子与论语》,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人类问题越变越复杂,注意了当下,却抵触了未来,人类需要一个最高指导原则来解决问题。
B.孔子所讲的“道德”是指人们同有的一种心情和行为,是其思想的重点和价值所在,意在解决人类的各种问题。
C.人人做到爱敬和忠恕的社会,种种问题就可以解决;不忠不恕、无爱无敬的社会,问题会不断产生。
D.“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均是对孔子之学的后衍,前者侧重于对大众的教化,后者侧重于学术钻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当今世界人类问题愈加复杂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道德”作为共同原则解决人类问题的可行性。
B.作者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明心见性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为例,论证孔子思想是单刀直入的。
C.作者从“道德”的三本原出发,通过论证道德与心性、社会、历史进步的关系,得出孔子思想近人务实的观点。
D.作者旨在通过阐释“道德”的内涵、本原和后衍,来证明孔子思想可以在现实世界具体而实际地应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学术思想分析太细,钻研太狭,越加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古代寻找先贤智慧更有可 能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办法。
B.施者只要做到以忠恕和爱敬待人,便不会被受者拒绝。由此可知,施者和受者的道德修养程度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
C.从人类史来看,个体对社会的观察体悟有助于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D.孔子之学向后展衍的两条路,一条可以大众化,一条可以学术化。在作者看来,这两条路都可以与世界现实问题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