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中吕〕普天乐·旅况   王仲元

树杈枒,藤缠挂。冲烟寒雁,接翅昏鸦。展江乡水墨图,列湖口潇湘画。

过浦穿溪沿江汊,问孤航夜泊谁家?无聊倦客,伤心逆旅,恨满天涯。

【小题1】“中吕”是这首小令的曲调,“普天乐”是__________,“旅况”是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作者对景物作了较为具体的刻画,以“杈枒”表现树木枝条蟠曲的老态,以“缠挂”表现枯藤在树干上的攀附缭绕,以“接翅”表现昏鸦成群,乱飞争噪的景象。
B.“过浦穿溪沿江汊”是对“孤航夜泊”的具体描绘,而自问泊于谁家,正是作者自叹长年漂流四方不得归家。
C.篇末并列的三个四言句,是对羁旅之愁的间接抒发,由“无聊”、“伤心”归结到一个“恨”字上,由此点出,对于漂泊生活的厌倦情绪和由此而引起的忧伤情怀,已经随着自己的足迹布满在天涯海角了。
D.结尾的三个并列短句,造成音节上的铿锵有力,与开头三组句子相呼应,在整饬与工稳之中显示了全篇的和谐与统一。
【小题3】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画线句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7 12:0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元 邓牧 《吏道》(节选)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②二帝三王:尧舜禹汤等上古明君。③仆:消灭。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说“为吏者常出不得已”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全部批评后世吏道黑暗现状的一组是(  )
①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②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
③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④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⑤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⑥吏无避忌,白昼肆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远古时代的圣明君主任用官吏必须要德才兼备。
B.作者认为官吏对百姓的疯狂掠夺是国家出现动乱的根源。
C.作者用激烈的言辞批判了官吏依仗权势,戕害百姓的恶行。
D.作者认为官吏作恶是上天不仁,表现了对现状的悲观无奈。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小题5】简析对比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选将帅,广常平,治渠堰,更铨法,通楮币。”上谓辅臣曰:“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累迁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曰:“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其所奏陈,以温凊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缜密,人无知者。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 胡晋臣传 》)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B.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C.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D.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即条具大者以闻/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币,也称楮券,指宋﹑金﹑元时发行的"会子""宝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B.工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由隋文帝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C.《易》为《易经》的简称,又称为《周易》,是一本关于 “卜筮”的书。与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D.给事中,秦置,汉魏相沿。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因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故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晋臣政治才能突出。他得到了制置使范成大的推荐,并受到孝宗的召见。他能够明确阐述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很快得以升迁。
B.胡晋臣为人刚正 不阿。他敢于上奏论述皇帝亲信的大臣受恩宠弄权的情况,皇上为此醒悟,从此近臣也十分害怕。
C.胡晋臣对大宋尽忠职守。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辅政,竭诚开导皇帝切中事理,死于官任上,可谓竭忠尽智。
D.胡晋臣进言也难免失当。侍郎林栗弹劾朱熹不接受任职的行为十分傲慢,胡晋臣上疏挽留朱熹而排斥林栗,遭到人们的议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2)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 一夜风露觉秋偏。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小题
京城燕
迺贤
京城燕子,三月尽方至,甫立秋即去。有感而作。
三月京城寒悄悄,燕子初来怯清晓。
河堤柳弱冰未消,墙角杏花红萼小。
主家帘幕重重垂,衔芹却向檐间飞。
托巢未稳井桐坠,翩翩又向天南归。
君不见旧时王谢多楼阁,青琐无尘卷珠箔
海棠花外春雨晴,芙蓉叶上秋霜薄。
注:①迺贤:元代文学家,曾流连京城十年,有从政的愿望却终无所遇,只能南归。②青琐:富贵人家雕镂成格的窗户。③珠箔:珠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几句以春燕之“怯”、河柳之“弱”,花蕾之“小”等物象特征来表现初春之寒意,细致入微。
B.主人家的帘幕重遮,燕子筑巢心切,只能找檐间避风处做窝,可是居留时日不多,又翩然南飞了。
C.“君不见”两句写王谢的富贵繁华,这与燕子暂居京城的处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D.本诗以景作结,春景明媚清新,秋景凄冷清寒,两相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时光飞转、世事无常的感慨。
【小题2】下列诗句中,与“燕子初来怯清晓”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小题3】填空:这首诗用了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以及___________的《爱莲说》也都运用了这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