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须陀委营,明月悉兵追蹑    遁:撤军
B.即斩关外兵 纳:容纳
C.策其马世充 谢:告别
D.宋金刚于介休 走:使……跑,击退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③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最终大败卢明月。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
(2)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8 12:4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欧阳修

臣近见淮南按察使邵饰奏,为体量知润州席平为政不治及不教阅兵士等,朝廷以饰为未足信,又下提刑司再行体量。

臣窃以转运、提刑俱领按察,然朝廷寄任重者为转运,其次乃提刑尔。今寄任重者言事反不信,又于其次者而决疑。臣不知邵饰为人才与不才,可信与不可信,如不才不可信,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若果才而可信,又何疑焉?又不知为提刑者,其才与饰优劣如何?若才过于饰,尚可取信。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若反以罪饰,臣料朝廷必不肯行。若舍饰与席平俱不问,则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况席平曾作台官,立朝无状,只令制勘,亦不能了,寻为御史中丞,以不才奏罢。朝廷两府而下,谁不识平?其才与不才,人人尽知,何必更令提刑体量,然后为定。

今外议皆言执政大臣托以审慎为名,其实不肯主事而当怨,须待言事者再三陈述,使被黜者知大臣迫于言者不得已而行,只图怨不归己。苟诚如此,岂有念民疾苦、澄清官吏之意哉?若无此意,是好疑不决,则尤是朝廷任人之失。自去年以为转运使不察官吏,特出诏书,加以使名,责其按察。今按察使依禀诏书,举其本职,又却疑而不听,今后朝廷命令,谁肯信之?

凡任人之道,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若无贤不肖,一例疑之,则人各心,谁肯办事?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今反为朝廷不信,却委别人,则饰之使威,谁肯信服?饰亦惭见其下,今后见事,不若不为。不独邵饰一人,臣窃闻诸处多有按察官吏,皆为朝廷不行,人各嗟惭,以谓任以事权,反加沮惑,朝廷之意不可谕也。伏望圣慈特敕其邵饰所奏,特与施行。又令今后按察使奏人,如不才、老病灼然不疑者,不必更委别官,示以不信。所贵不失任人之道,而令臣下尽心。

取进止。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于其次者而决疑   质:问询
B.则一路数十州事岂宜之 委:托付
C.凡任人之道,在不疑 要:主要
D.则人各心,谁肯办事 阑:残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知府席平不务政事,淮南按察使邵饰巡察后上奏朝廷,但朝廷没有采纳。
B.朝廷在处理席平一事的做法上让人生疑,一旦处理不当,将会陷入两难境地。
C.朝廷主政官员假托小心,不主动承担,有时迫不得已才去做,只图无人埋怨。
D.朝廷应当相信按察官员所奏之事,加以处理,不再委派他人,方为任人之道。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一不才,于饰见事相背,却言席平为才,邵饰合有罔上之罪矣。
(2)今邵饰言一不才显者,所贵朝廷肯行,然后部下振竦,官吏畏服。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认为皇上不信任邵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元璹①,隋岐州刺史、沛国公译子也。少以父功拜仪同大将军,袭爵沛国公,累转右武候将军,改封莘国公。大业中,出为文城郡守。义师至河东,元璹以郡来降,征拜太常卿。元璹少在戎旅,尤明军法,高祖常令巡诸军,教其兵事。突厥乙力设代其兄为叱罗可汗,后刘武周将宋金刚与叱罗共为掎角,来寇汾、晋。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颉利嗣立,留元璹,每随其牙帐,经数年。颉利后闻高祖遗其财物,又许结婚,始放元璹来还。高祖劳之曰:“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拜鸿胪卿。寻而突厥又寇并州,时元璹在母丧,高祖令墨经充使招慰。及见元璹,责中国违背之事,元璹随机应对,竟无所屈,因数突厥背诞之罪,突厥大惭,不能报。元璹又谓颉利曰:“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而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大唐初有天下,即与可汗结为兄弟,行人往来,音问不绝。今乃舍善取怨,违多就少,何也?”颉利纳其言,即引还。元璹自义宁②已来,五入蕃充使,几至于死者数矣。贞观三年,又使入突厥,还奏曰:“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征祥如此,不出三年,必当覆灭。”太宗然之。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寻起为宜州刺史,复沛国公。元璹有干略,所在颇著声誉。然其父译事继母失温清之礼,隋文帝曾赐以《孝经》;至元璹事亲,又不以孝闻,清论鄙之。贞观二十年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十二》)
注释:①璹:shú。②义宁:隋朝政权恭帝杨侑的年号,历时7个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B.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C.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D.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袭爵,是指承袭爵位。爵位,是指天子对贵戚功勋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文中的大业、贞观等均为帝王年号纪年,另外,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也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
C.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赤壁之战》中的“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等。
D.“复封沛国公”中的“封”,指拜官授职,而擢、陟、升均指提升官职,谪、贬均可指降职贬官,迁,可指升级、降级、平级转调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元璹出身王公世家,后率部归顺大唐。他自小在军旅中长大,通晓兵法。唐高祖常派其巡视军营,教授将士军事谋略。
B.郑元璹熟谙边事,擅长与突厥交涉。他曾被颉利可汗扣留在军帐中,归朝后,被唐高祖称赞功绩超过了苏武。
C.郑元璹能言善辩,能随机应对。在与突厥颉利可汗谈判中,他对其晓以利害,剖析祸福,最终使颉利可汗撤兵回国。
D.郑元璹虽然干练机敏,在任职之处很有声誉,但他在孝敬父母方面并没有赢得好的名声,因此,当时的士人都看不起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
(2)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德舆门生七十人,推为颜子。复登制科,授太子校书郎,以鄠尉直史馆,转右拾遗、左补阙、史馆修撰,迁司门员外郎,知制诰。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帝遣中使敦召。李德裕素与善,开晓谆切,终不出。遂以本官兼史职。俄出为湖南观察使。方传师与修《宪宗实录》,未成,监修杜元颖因建言:“张说、令狐峘在外官论次国书,今藁史残课,请付传师即官下成之。”诏可。宝历二年,入拜尚书右丞。复出江西观察使,徙宣州。传师于吏治明,吏不敢罔。慎重刑法,每断狱,召幕府平处,轻重尽合乃论决。尝择邸吏尹伦,迟鲁不及事,官属屡白易之,传师曰:“始吾出长安,诫伦曰‘可阙事,不可多事’,伦如是足矣。”故所莅以廉靖闻。入为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九,赠尚书。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故其僚佐如李景让、萧置、杜牧,极当时选云。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

(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B.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C.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D.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借指车轮或车;挽毂,指拉车前进,在这里比喻举荐人才。
B.丈人,古代主要指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对妻子的父亲的简称、丈夫等,文中指岳父。
C.制科,封建时期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应试者由大臣推荐,考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D.实录,记载某皇帝统治时期大事的编年体史,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传师才德有余,受人赏识。他年少被杜佑器重,应举时拜见许孟容,又受到孟容的赏识,后来成为权德舆的门生。
B.沈传师治家有方,家人和陸。沈传师治家不施威严,而家门自然整肃;对兄弟、子孙和自己下属没有亲疏之别。
C.沈传师平和纯正,不事钻营。他任地方官多年,没有向豪门贵族请托;宰相想安排姻亲去他的幕府,他也严词拒绝。
D.沈传师善治史书,多任史职。他早年研究《春秋》,入仕曾担任直史馆、史馆修撰,任地方官仍接受命令完成史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
(2)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仆固怀恩纵兵掠并、汾属县,帝患之,以郭子仪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河中。怀恩诱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虽剽果,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诱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帝曰:“善。”虏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贼果遁。

永泰元年,怀恩尽说吐蕃、回纥、党项等三十万,掠泾、邠,京师大震。于是帝急召子仪屯泾阳,军才万人。比到,虏骑围已合,乃使李国臣、高升、魏楚玉各当一面,身自率铠骑二千出入阵中。回纥怪问:“是谓谁?”报曰:“郭令公。”惊曰:“令公存乎?怀恩言天可汗弃天下,令公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报曰:“天子万寿。”回纥悟曰:“彼欺我乎!”子仪使谕虏曰:“昔回纥涉万里,戡大憝,助复二京,我与若等休戚同之。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彼背主弃亲,于回纥何有?”回纥曰:“本谓公云亡,不然,何以至此。今存,我得见乎?”子仪将出,左右谏:“戎狄野心不可信。”子仪曰:“虏众数十倍,今力不敌,吾将示以至诚。”左右请以骑五百从,又不听。即传呼曰:“令公来!”虏皆持满待。子仪以数十骑出,免冑见其大酋曰:“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邪?”回纥舍兵下马拜曰:“果吾父也。”子仪即召与饮,锦彩结欢,誓好如初。因曰:“吐蕃本吾舅甥国,无负而来,弃亲也。马牛被数百里,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是谓天赐,不可失。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会怀恩暴死,群虏无所统一,遂许诺。吐蕃疑之,夜引去。子仪遣将白元光合回纥众追蹑,大军继之,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下素我,吾缓之 惧怕B.今存,我得见乎 确实
C.锦彩结欢,誓好如初 赠送D.公等若倒戈之,若俯取一芥 攻击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皆臣故部曲,素恩信结之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今弃旧好,助叛臣,一何愚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C.逐戎得利,与我继好,不两善乎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D.破吐蕃十万灵台西原   架梁之椽,多机上之工女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沉着冷静。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威胁,郭子仪指出敌方首领是叛将,不得军心,作乱的多是自己原来的部下,自己曾经与他们有恩信,他们不会锋刃相向。
B.郭子仪声望极高。回纥人得知郭子仪在军中,极为吃惊,他们因为听信仆固怀恩的话,以为皇帝和郭子仪已死、中国无主才出兵的,不然的话不会参与这场叛乱。
C.郭子仪胆识过人。为示以诚意,让回纥人相信自己还活着,郭子仪不顾左右劝说,孤身深入敌营,与之痛饮叙谈,又派人送来罗锦,得到了回纥人的信任,欢好如初。
D.郭子仪审时度势。他指出吐蕃背信弃义,回纥军队如果倒戈一击,既能得到极大的利益,又能与唐朝续结盟好。回纥军队听信他的建议,与郭子仪军一起大破吐蕃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