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节选)
木心
①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②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站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故乡是专向我报讯的。
③童年,若逢连朝纷纷大雪,宅后的空地一片纯白,月洞门外,亭台楼阁恍如银宫玉宇。此番万里归来,巧遇花飞六出,似乎是莫大荣宠,我品味着自己心里的喜悦和肯定。车窗外,弥望桑地,树矮干粗,分枝处虬结成团,承着肥肥的白雪——浙江的养蚕业还是兴旺不衰。
④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梦,没有。我谅解着: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人的营生,犹蜘蛛之结网,凌空起张,但必得有家族、婚姻、世交三个着点,才能交织成一张网。到了近代现代,普遍是从市场买的轻金属三脚架,匆匆结起“生活之网”,一旦架倒,网即破散。而对于我,三个古典的着点早已随时代的狂风而去,摩登的轻金属架那是我所不屑不敢的,我的生活之网尽在空中飘,一无着点——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的陌生的街上。
⑤唐朝的银杏树至今布叶垂荫、葱茏可爱。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执著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⑥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毗连的房屋一式是上下两层,门是木门,窗是板窗,皆髹以黑漆——这是死,死街。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之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我来乌镇前所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⑦这一段街景不是故物,是后来重修的“旅游”卖点,明朝江南市廛居宅的款式,然而那是要有粉墙翠枝红灯青帘夹杂其中,五色裳服宝马香车往来其间,才像个太平盛世,而现在是通体的黑,沉底的静,人影寥落,是一条荒诞的非人间的街了。
⑧凭记忆,从湾角退二十步,应是我家正门的方位。可是这时所见的乃是一堵矮墙。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⑨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我突然认出来了,这便是正厅,悬堂名匾额的正厅,楹联跌落,主柱俱在……踏入污秽而积雪的天井,一枝狰狞的枯木使我惊诧,我家没有这样恶狠狠的树的,我离去后谁会植此无名怪物?
⑩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光致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拟人化”,物我对话,都无非是矫揉造作伤感滥调,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残废的,我少年时候的书房,在与我对视——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僵持了一瞬间又一瞬间……,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⑪外表剥落漫漶得如此丑陋不堪,顽强支撑了半个世纪,等待小主人海外归省。
⑫楼梯的木扶栏的雕花,虽然积垢蒙尘,仍不失华丽精致,想我自幼至长,上上下下千万次,从来没曾注目过这满梯的雕饰,其实所有锦衣玉食的生涯,全不过是这么一回懵懂事。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都杳然无遗迹,野草丛生残雪斑斑,在这片大面积上嘲谑似的画了一家翻砂轴承厂,工匠们正在炉火通红地劳作着。
⑬再往后望,桑树遍野。
⑭铲除一个大花园,要费多少人工,感觉上好像只要吹一口气,就什么都没有了。
⑮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的,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教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⑯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2012-11-11
【小题1】赏析第②段画线词语“报讯”的表达效果。A.“我”独自一人回乡寻踪,晚上被寒气逼醒,难以入梦,思绪万千。 |
B.在传统社会模式中,个人须构建家族、婚姻与世交三个着点以立足。 |
C.“摩登的轻金属架”指现代家居用品,质量低劣,易倒且一碰就散。 |
D.“尽在空中飘”写“我”此行的“一无着点”,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 |
加点词 | 生长地点 | 作者情感 |
③弥望桑地 | | |
⑬桑树遍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