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麦客   王少东
①每年阳历六月前后,麦亮如灯,候鸟一般的麦客从甘肃、宁夏甚至渭北山窝里飞到《史记》中称为“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早期,麦客们打着防蛇蝎的绑腿,徒步数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扒火车,坐汽车。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父子上阵,还有的夫妻相伴。他们常头戴草帽,一只肩上挂着装满被褥、干粮及刀具的化肥袋,一只肩上挂着镰架,加之衣衫褴褛,如同难民。没活的时候,他们随意躺在街边,抑或靠着墙壁,东倒西歪,仿若醉汉。夜幕降临,他们在冰冷的石阶或水泥地上,和衣而卧,酣然大睡。走进麦田,他们腰如弓背,一手攥着麦束,一手甩起镰刀,娴熟地将大地精华的麦子响亮地砍倒,结扎成捆。
②这就是麦客,一群职业养蜂人一样的人,追逐着花期一样的麦田,付出辛劳,采撷收获。
③说是麦客,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客人,客是关中人对外乡人的尊称。关于麦客的称谓,西府宝鸡有些方叫“麦胡钐”,“钐”有抡开镰刀大片地割之意,更显生动形象。而对外出割麦,他们自称为赶场或撵场,易地待雇叫转场。
④殷谦在《心灵真经》里谈到,大约关中人也走了西口,庄稼地里缺少劳动力,麦子熟了就要及时收割,那时就有人成群结队赶去收麦子,是为了赚些补贴家用的钱,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以此为职业的人,这就是麦客。
⑤关于麦客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时一些地方志。有确切记载当属乾嘉时期诗人李兆甲的《麦客子歌》:“君不见俗称麦客子,田如太虚宽腰镰。先刈秦云卷,肩担远挑陇月残。一身亲收几万顷,饭饱与己尽无干。吁嗟乎,躬收几万顷,一饱尽无干!”官至云贵总督的吴振棫在《麦客行》中谈道:“客十九籍甘肃,麦将熟,结队而至,肩一袱、手一镰,佣为人刈麦。处同州而西安,而凤翔、汉中,遂取道阶成而归。岁既久,至者益众,官吏惧有意外之扰,颇逻察之,不能禁也。秦人呼为‘麦客’!”数百年前,已有人将麦客置入视野,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
⑥割麦是个体力话,日光逼人的天气里,麦客要反复地弯腰、甩镰、结扎、立束,极易倦怠又极其辛苦。
⑦我家曾多次雇佣过麦客。在我八九岁时,家里雇了两位来自甘肃正宁的麦客,依稀地记得,烈日下,他们挂着润湿的毛巾,挥汗如雨,令我深切地感受到“辛苦”二字。十二三岁那年,祖父又雇了两个女麦客,身体单薄,起初我小觑了她们,没想到巾帼不让须眉。
⑧祖父在世时,也曾当过麦客。十八岁,他与几位发小徒步六十多公里到武功县割麦。酷暑中,他一天甚至割过近四亩(可能长势不好,很少有人相信)。提起这件事,他大有好汉仍提当年勇的骄傲。
⑨食粮紧张时,割麦不是为了挣钱,用麦客的话来讲:“挣钱不挣钱,混个肚儿圆——逛世界哩!”其实“逛”是自我安慰的说法,“就是下苦人”——麦客常说的这句话饱含了无奈与辛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割麦便成了赚钱的重要手段,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例,如果二三十天挣个五六百元,就可以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
⑩岁月不待麦客,上世纪下叶,素有“铁麦客”之称的收割机较少,麦客尽可以与之分庭抗礼。但进入本世纪,由于收割机的普及,退耕还林的推进,麦客像日益绝种的珍禽,只有麦子伏倒、套种、回不开车头、车轮上不去的地方依然隐约地晃动着麦客稀疏的身影,这也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的——如今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狭窄的山坡地是最后的阵地。
⑪拍摄《麦客》而闻名的摄影家侯登科说:“麦客是带有历史性的,且带有所谓的后现代性。他们本身很快消亡,是壮烈的,不仅仅是惨淡。”
⑫随着社会的变革,麦客终将淡出历史。但不该忘记的是,这些人曾经用双手刈割了一个时代的饥饿与贫穷,昭示了对命运的抗争!
(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4期)
【小题1】根据文中内容,概括“麦客”的特点。
【小题2】简要阐述文章④⑤两段的作用。
【小题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对麦客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3 06:08: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鱼儿
陆颖墨
鱼儿还是胚胎的时候,娘做梦见着一条大鱼。第二天部队就来了人,说是一艘潜艇在海下让什么卡住,鱼儿爹就潜了下去。后来潜艇上来了,鱼儿爹再也没有上来。娘听罢吐血后没几天,鱼儿就提前一个月来到人世。
娘非要起了这个名。
那时他的亲爹本在休假,该下海的是战友小杨子,那几天他刚让女友蹬了,领导放心不下,鱼儿爹替他穿上了潜水服。半年后,小杨就成了鱼儿的后爸。
鱼儿的弱智是在他学语时发现的。娘让他喊小杨爸爸,他就喊,可看见其他穿海军服的也叫爸爸。娘和小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耐心地教他该叫别人叔叔,可他看见小杨也叫叔叔。娘眼泪汪汪地同小杨商量,小杨说:就这样叫吧。从此,家里只有“叔叔”的叫声。
两年后待鱼儿的弟弟出世,就出现了麻烦,随着弟弟学会叫人,他脑中早已无影的“爸爸”二字,再一次出现。他又见人就乱叫了。一回,娘和小杨刚出门,见一帮孩子在草坪上围着逗他:鱼儿,叫我爸爸。娘气得发抖,冲过去举起胳膊犹豫半天,终于打了鱼儿一个响亮的耳光,拎着他耳朵拖到家。小杨夺过鱼儿抚着他脸,第一次冲她发了火:“你打他,他懂什么?要打打我!”鱼儿娘一愣,顺手扇了小杨一嘴巴。小杨倒让她打蒙了,也愣了愣,说:“你要是好受些你就再打吧,要不是我他爸也不会死,他也不会这样……”娘忽然像从大梦中醒来,扑到对方怀里,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尔后,夫妻俩抱着鱼儿默默流泪。
自此,不许弟弟当鱼儿面叫爸爸,偶有不慎弟弟叫出一两声,鱼儿竟不再学舌,反而害怕地颤着身子。
念了四年一年级后,鱼儿就不再学舌。先由弟弟领着玩,后来也能单独行动。虽说时有淘气的孩子欺负他,但“爸爸”二字再也没有叫过。如此下来十多年,鱼儿也有了一个高大的个子。
这天,和往日一样,鱼儿穿一套后爸的旧冬装在基地院里背着手闲逛。不同的是,后爸老杨到南方执行任务,棉帽没带走,他戴上了,上边还有一颗帽徽,走着走着和基地司令正好对面。将军看见一士兵没有领花肩章还背着手,居然还对自己熟视无睹,很有些恼火,喝令:“你站住!”
鱼儿吓一跳,继而看见一张不大友好的面孔,马上撒腿就跑。将军带兵几十年,哪见过这么刺毛又胆大的兵,偏要较这个真,放弃了练就多年的首长步伐,拿出早晨练长跑的劲头,追了上去。这一跑一追,马上引得路上不少人驻足。不远处巡逻的几个卫兵闻风包抄过来,把鱼儿截住。
将军喘着气大怒:“哪个单位的?姓名?”
鱼儿惊魂未定,呆呆地看着将军,见这么多人围着他,竟觉得有些好玩,傻笑起来。
将军愈加气愤,要把鱼儿带走。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识鱼儿,忙说:“这是个呆子。”
将军一怔,看鱼儿的目光,果然有些独特。也就有些尴尬,命令卫兵:“去把他家大人找来,怎让他穿着军服出来瞎逛,太不像话了。”
鱼儿娘正好出来寻他,让哨兵领了过来。
将军见是个女的,又不是军人,忍了忍没有发作,但声音依旧严厉:“他爸爸呢?”
娘说:“他爸爸早就沉在海底了。”
将军一愣,问:“什么时候?”
娘指指鱼儿:“这孩子还没生……”
将军不再说话,似在想什么。
鱼儿看看母亲,再看看将军,冷不丁冲他叫了一声“爸爸”,也许是多少年不叫,幼儿学语那样,音不太准。
娘又气又恼,一把拉过鱼儿。
有个卫兵吼道:“瞎叫什么!”鱼儿赶紧躲到娘的身后。
将军喝住了卫兵,而后慢慢地走向娘儿俩,伸过手来,在鱼儿头上轻轻抚摸着、抚摸着。
娘说:“首长,实在对不起,他不懂事。”
将军轻叹一声,声音有些沙哑。他咽了几口唾沫,红着眼圈对鱼儿娘说:“我就是那个潜艇的艇长。”又抬起头,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众人说:“有时候,军人献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
他没有期待别人说什么,对鱼儿说:“孩子,我送你回家。”
娘没有做声,慢慢地跟在他俩的后边。有一点她弄不明白:那潜艇艇长她认识,在后来的一次海战中已经牺牲了。
莫非还活着?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鱼儿爹的牺牲,再补叙牺牲的缘由,这样安排结构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
B.鱼儿娘打了鱼儿和小杨后,感到懊悔和自责,就“捉着小杨的手捶自己”,这情节表现了鱼儿娘对鱼儿爹牺牲的悲痛之情。
C.烈士遗孤鱼儿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他展开,由他串联起了小说的其他人物。
D.小说以对待抚养烈士遗孤为线索,曲折地勾勒出在和平年代里,战友之间、家庭之间、两代军人之间所要面对的使命和血肉相连的情感。
【小题2】小说在塑造将军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两段,有人认为应该删去。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庭坚的定力
很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十里外一位乡村老师那里借的两本黄庭坚字帖,让我知道了文学艺术那种使人激动和崇高的东西,伴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而且让我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持久和文学的浩瀚。这两本字帖一为行书《范滂传》,另一为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我们知道,黄庭坚的一生始终奔走于“出没风波里”的仕途。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步入官场,任北京(大名府)国子监教授期满后,朝廷本欲提拔他。不想乌台诗案发,朝廷在查抄苏轼的家时,也抄出了黄庭坚写给苏轼的两首表达钦慕之情的诗和信函。这算是他的第一次倒霉:原本拟任的职务一笔勾销,然后逐出京城,改派知江西吉州太和县。在太和县任上,他宵衣旰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百姓告状的故纸堆中;为了实施朝廷颁行的盐令,他还下乡巡访,逐家逐户核实户籍征收盐税。他曾作诗说:“民病亦我病,呻吟达五更。”忧国忧民之情可谓跃然于纸上。
元丰八年,他的人生忽然时来运转。哲宗继位,罢王安石新法,司马光复出主国政。谪居黄州的苏轼奉调入京,黄庭坚也随后北上,供职于秘书省。对于这样一个大转折,黄庭坚不仅没有丝毫得意之色,相反却表示过他深层次的忧虑,他曾和兄弟这样说:“新旧党争,消长纷争,以小弟见,非国之福也。”果如其言,八年之后,新党重又登台,罢黜旧党人物,苏东坡谪惠州,“苏门四学士”亦均遭贬黜。黄庭坚再次被逐出京城。这时黄庭坚已五十多岁,垂垂老矣。四年后,黄庭坚又迁徙戎州,未隔几年,又再贬于宜州,直至老死。
在宜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应邀为友人书写《范滂传》。当他写至“(滂)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不觉义愤填膺,竟将手中毛笔折断,回视旁人说道:“党锢之祸,以至于斯,天下忠义为之扼腕太息,其忠烈之举,大义凛然,千载之下犹觉生气逼人。”然后,掷笔于地。
我不想重蹈前人以书论书的老路,只想在这里大声发问:黄庭坚在他即将走完生命旅程的最后时日,为什么要大书《范滂传》?
范滂何许人也?东汉汝南人,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等职,按察不法官吏,弹劾权豪之党,为时人所重。桓帝时被诬为钩党下狱,释免南归时,朝野数千人往迎;灵帝时,党锢之狱再兴,范滂又首当其冲。督邮奉命前去逮捕范滂,因内心悲哀无奈,在驿舍哭泣,恰好被范滂听到,他闻声而悟,自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见到范滂后大惊,立即交出印绶,要与范滂一起逃亡,并对他说,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为什么一定要去自首呢?范滂慷慨陈辞,说只有我死,才能使众人免祸,我怎么能连累你呢?何况老母年高,我如果逃亡,不是要连累老母吗?于是县令急令迎接其母与其子,与之诀别。之后,范滂自往投案,不久屈死狱中。
观史可鉴古今。黄庭坚之书《范滂传》,只是为他自己的人生信念写下最后的一笔,舍此,别无其他解释。党锢之祸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亡,那么,宋朝的朋党之争后果如何呢?我们还是把公正与结论交给历史吧。黄庭坚是不著一字,止乎于此,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独有偶,黄庭坚还留下了另一件代表作草书《李白忆旧游诗》。手扶拐杖的黄庭坚,在舟行三峡时,见两岸乱石穿空,看脚下惊涛拍岸,多少往事如江水一般涌上心端。他忽然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峨眉山依然笼罩着皑皑的白雪,山下一户姓苏的人家正在收拾书卷,检点行装,他们也是沿着这条水道下江陵,然后北行重入汴京的。那时,一家三苏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前程可谓无限,苏东坡更是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可是,命途多舛的东坡先生现在又远谪岭南的惠州,关山万重,这一生中怕再难以相见了,于是他提笔写就了草书《李白忆旧游诗》。
风风雨雨中,师友朋好凋零散落海角天涯,他也和李白一样有了“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的喟然长叹和不尽的思念,还有对暗礁丛生、杀机四伏的政治与官场的一点儿清醒。
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颠沛流离的几十年间,几册诗书,一枝笔陪伴着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人生聚散也好,官场浮沉也好,黄庭坚的精神恰恰在于: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随缘流水到天涯,活着,不管江南江北,依然磊磊落落、堂堂正正。
一个人,当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世间万缘,与天地同流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就获得了永恒的宁静与永存。与此同时,作为他人生吐纳和抒情写意的另一个重要载体书法,也就意到笔到,进入到通神入妙的境界。
(取材于刘长春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庭坚的字帖《范滂传》和《李白忆旧游诗》只在作者插队落户时给予他力量与感动。
B.黄庭坚借两幅书法作品表现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官场的清醒认识。
C.作者认为是很多的偶然因素造就了黄庭坚一生接二连三的宦海沉浮。
D.作者认为评论书法不应单纯以书论书,更要关注书法背后蕴藏的情怀表达。
【小题2】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本文塑造的黄庭坚是_________家思想的践行者。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黄庭坚的“定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在《黄庭坚的定力》一文中,作者说:“人的生存环境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世界活动的天地是无限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结合下列任意一部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
①《巴黎圣母院》  ②《红岩》  ③《老人与海》  ④《平凡的世界》  ⑤《四世同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视剧艺术的新收获——当前家庭伦理剧述评

牛寒婷

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折射出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民族文化的承继也在电视剧中突显。电视剧的制作者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如何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方面,家庭伦理剧是个突出的例子。正是国人特有的伦理观念构成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类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也就不言自明。从具体作品看,《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等一大批表现家庭生活的电视剧热播,继续着上世纪90年代《渴望》的家庭剧路线,展示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表现忙于奔波的现代人在物化、冷漠的现代社会中向家庭和亲情的回归。这类剧中的优秀之作,往往把家庭伦理关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的历程相结合,突显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观照个体精神维度,把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作为落脚点。

家庭伦理剧的伦理观念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都成为现代伦理观的重要。二是对西方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的借鉴,含平等、自由、博爱等。应该说,现代伦理观是既从个体出发、维护个体精神成长和精神向度,又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它在个体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家庭伦理剧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情感和心灵诉求,对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之间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展现,从而获得广泛认同和收视热潮。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既轻松、幽默,又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观众在含笑带泪的沉浸中反观自身、思考伦常。

精品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创作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上对传统伦理观念如何与电视传媒及电视艺术的表现形态对接进行深刻思考的体现。这是市场给艺术创作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创作的结果,同时,创作上的自觉也张扬和展示民族文化。家庭伦理剧对现代伦理观念的构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显示民族文化自身的重新审视和观照,这是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突显。一些家庭伦理剧在展示传统伦常时,失去艺术真实,反而失去可信性,引发观众的困惑,也引起争议。

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需要跨越文化上必经的发展阶段。具体到艺术领域,则需要艺术创作保持市场与个体自由创作间的平衡,需要重新阐释并汲取、发扬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需要艺术活力的内在激发。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和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在当今的电视剧当中表现出了人们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电视剧充当了传承媒介。
B.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表现在广大群众特有的伦理观念上,家庭伦理剧主要是反映人们日常的真实生活的,所以家庭伦理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作用自然就非同寻常了。
C.作者认为现代伦理观的主要是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这就使得现代伦理观成为一种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
D.人们只有跨越文化上所必经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完成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的飞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婚》能突显观照个体精神维度的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的落脚点在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该剧是把家庭伦理关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历程相结合的典范。
B.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以及西方现代社会包括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的文化资源,这二者构成了当前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伦理观念的两个基本内容。
C.当前的家庭伦理剧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与展现人们之间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这种体察与展现是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内心情感和心灵诉求来实现的。
D.因为民族文化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和观照,所以家庭伦理剧对现代伦理观念的构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突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视剧制作者的文化自信程度以及他们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的方式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而要确立这种自信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B.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物化和冷漠,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家庭庇护和亲情的温暖,大批家庭伦理剧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情感需求,这是此类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
C.传统伦理观念怎样和现代传媒及艺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对接,对该问题的思考深入不深入决定着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市场推动作用对家庭伦理剧的艺术成就也有相当的影响。
D.在电视艺术,尤其是家庭伦理剧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传统伦理观念,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但观众要的是源自生活的内容,艺术加工过火反而适得其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 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