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将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任务。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摘自《百度百科•探月工程》)

材料二:

中国因成为第一个将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国家而进一步赢得自豪感和威望。通过取得的经验、开展的试验以及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这将惠及全人类。探月行动可以测试新方法和新材料。月球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能源以及像钛和铀这样的稀土元素。

探月行动的高昂成本和专业知识意味着中国无法独自开展工作。嫦娥四号的合作伙伴包括德国、荷兰、沙特和瑞典。中国人可以自豪,不过所有人都将受益。

(摘编自香港《南华早报》,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1月3日,一张清晰的月背影像图“刷屏”各大外媒。这是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由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拍摄,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嫦娥四号探测器翩然落月,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国家只有中国。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美国《天文学》杂志指出,“这次登陆是中国太空计划的重大成就,为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提供关于未开发的月球区域的新数据库。同时,这项任务将收集独特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的太阳系,甚至可能是早期的宇宙。”英国《独立报》也认为,“这次任务将是对月球遥远的另一面的开拓性观察。”

英国《卫报》称,“此次任务的目的是详细测量月球的地形和矿物成分。鉴于着陆地——艾特肯盆地被认为形成于月球历史早期的一次巨大碰撞中,嫦娥四号可能会为月球的形成提供新的线索。”

在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国防战略与能力高级分析师马尔科姆·戴维斯看来,“嫦娥四号的成功是值得中国骄傲的,这不仅仅是一项科学使命。中国人对太空探索计划充满热情,并将其视为中国崛起的关键部分。”

(摘编自《中国正开辟太空新时代》,人民网2019年01月7日)

材料四:

近年来,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参与主体不断增多、创新模式大量涌现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日趋显著。

(摘编自《全球太空探索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前瞻网2019年01月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
B.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人类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中国将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
C.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合作完成月面勘测任务,并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D.全球太空探索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呈现出市场收入持续上涨、产业发展环境日益完善等态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趋显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已经发射的“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探测器,还有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都属于无人月球探测阶段。
B.由材料四图表可知,2012年至2017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由3022亿美元增长至3835亿美元,5年平均增长率26.9%。
C.嫦娥四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为中国赢得自豪感和威望,可中国探月行动仍受成本和专业知识的影响无法独自开展工作。
D.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小题3】四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嫦娥四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1: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八月的故乡

(1)我怎能不怀念呢?那里有我的亲朋,有我祖先的遗骸,有我童年海浪般的憧憬和云霞般的梦幻……还有我记忆中多彩的八月。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

(2)汽车奔驰着,我伏在窗口,贪婪地、忘情地阅读着平原的八月——  

(3)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浩浩荡荡;望不尽的千顷秋色,万斛秋光——水稻黄了,微风里,金浪迭涌,棉花炸嘴,雪白银亮,宛如银河的繁星;花生秧儿、红薯蔓儿把地皮都盖严了,碧绿碧绿,如潮似海,如果不是车儿跑得快,说不定还能看到它们根部被饱满的果实顶开的裂隙呢!八月的苍穹,一天碧落,是那样深邃,空阔,高朗,几只大雁横过蓝空,而圆圆的麦秸垛下,三五只母鸡却悠闲地刨着生活的安逸……

(4)素素淡淡的鲁西大平原啊,浓浓艳艳的鲁西大平原啊,你把秋的甘甜,秋的色彩,秋的芬芳,像亮亮的雨丝,洒在我干涸的心上了。

(5)故乡啊,你记得么?还记得那个光着脚丫在沙路上奔跑的小毛猴么?还记得从八月的枝头偷摘酸枣而划破衣服、扎破手指的小调皮么?

(6)故乡啊,你还记得么?孩提时,我和小伙伴常趁大人不注意,钻进密密实实的庄稼地里,躺在垄沟里,透过层层叠叠的叶子,望着那瓦蓝瓦蓝的天空。大人们急了,四处寻找,满村响起母亲们悠长悠长的喊声。可是,我们就是不答应,不出来,用小鼻子使劲地吸着,吸着庄稼成熟的芬芳,吸着大地的乳香,吸着母亲慈爱的、带着焦急的呼唤……

(7)故乡啊,你还记得么?我和小伙伴爱坐在拉庄稼的大车上,那铁轮大车,拉着一车金黄,一车喜悦,悠悠荡荡,摇摇晃晃,吱吱嗡嗡,唱着欢乐的歌。

(8)车儿摇荡着,我微微困倦了,很想打个盹儿。我愿梦见母亲慈爱的朗笑,我愿梦见侄儿甜甜地叫喊,我愿梦见挂在老枣树枝上的蝈蝈笼,我愿梦见在玉米田咀嚼“甜杆”的童年……

(9)车过黄河大桥,一阵钢铁的轰鸣,把我的疲倦和困意惊飞了。我睁开眼,淡淡的云雾已罩上了原野。

(10)哦,此时此刻,母亲是站在村头大杨树下张望呢,还是坐在灶前为她的儿子准备晚餐?是晚风吹乱了她满头苍发,还是火光映红了她多皱的脸颊?啊,再过一个时辰,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

(11)我的心切切的,我仿佛听到故乡的呼唤——小河用它欢唱的浪花,白杨用它朗朗的秋韵,藏在枝叶里的红枣用它甜甜的羞涩,挂在枝头上的石榴用它迷人的微笑,连场院里那座小草屋也在呼唤,用谷禾的馨香,用慈母的情怀……

【小题1】“一搭上西去的汽车,我的心就像出笼的鸟,扑扑楞楞飞去了,飞到黄河故道的臂弯里,飞到杨柳矗翠的小河畔,飞到小小的四合院,衔去一束绻绻的情愫,早早地给母亲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写自己故乡的种种趣事是通过回忆和梦想来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4】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就可以乖乖娇娇地做儿子了,尽管我已是两个儿子的爸爸了……”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发布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5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传统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紧跟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0.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2017年数字化阅读人群分布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和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却一纸风行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年8期)

材料四:

英国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其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又要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11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时代,每个人可以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双向的特点,决定了媒体不再需要发布信息。
B.《羊城晚报》是传统媒体,“澎湃新闻”是新媒体,它们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了“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传统媒体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呈现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如此才能坚持内容为重,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5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B.不少传媒人认为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缺少新技术传播渠道,因而错误地转向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生产内容。
C.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是为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等。
【小题3】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葬石记

韦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花石的山头上打了一次惨烈无比的仗。那一仗回来,老李头左裤袋里装了大小不一的20块雨花石,右裤袋也有16块。

几十块雨花石中,有扁圆、椭圆、鼓圆、鸭蛋圆,形状各异;有桃红、柳绿、杏黄、青紫,五彩斑斓。这些雨花石伴随着老李头走过辉煌的几十年。老李头带着这些雨花石,一次次去演讲,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胖子兵,大大咧咧地攻上山头来。我斜靠着一颗松柏树,举枪瞄准他的大脑袋……”老李头从左裤袋里掏出一块圆圆鼓鼓紫罗兰色的雨花石,“枪响人倒,这个兵立马见阎王去了……”

“一个矮个子兵,往山上攻了几次,都被打回去后,想从侧面偷袭……”一块扁平的桃红雨花石被老李头拍到桌子上,“我掉转了枪口,屏住呼吸,看着他慢慢上来……近了,近了,近得不能再近了,我扣动了扳机……”

左裤袋里20块雨花石一一被老李头摆到了讲演的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毙的敌人。台下,热血沸腾。

“这个是敌人的探子,贼眉贼眼的,趁我们歇息,偷偷出来打探情况。我发现时,探子正往山下跑……”老李头从右裤袋掏出一块三角形的黄褐色雨花石,“说时迟,那时快,我举起了枪。可惜了,那一枪只击中他的左肩。我再次举枪时,埋伏着的敌人向我反击了……让他捡回一条狗命!”

“总攻开始了,我们像猛虎下山,一个正在逃窜的敌人被赶上了,我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枪托。”老李头从右裤袋里掏出一块色彩斑驳陆离的雨花石,“一枪托下去,敌人在地下打滚。顾不了结束他了,我们一路冲下山……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右裤袋里16块雨花石也一一被老李头讲演过后摆在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伤的敌人。台下,掌声雷动。

那次战斗,老李头以击敌20,伤16,名噪全军。这次战斗,老李头也付出惨重代价,身中三弹……等老李头从医院出来,全国解放了,没仗可打了。

没仗打的战斗英雄老李头一次又一次被请去作演讲报告。老李头和他的雨花石名扬天下。

多年后,请老李头作演讲报告的越来越少了。但老李头每天仍然把雨花石分装在两个裤袋里,到处走。石头把草绿色的军装撑得鼓鼓的,老李头一有空就把雨花石掏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然后自言自语,这是战斗英雄老李头不作演讲报告的生活全部。

生活虽然单调,老李头却幸福无比。就是在中风最严重的日子里,老李头讲话异常艰难,也每天看雨花石,数雨花石,一脸满足。

老张头从台湾回来,专程到干休院找老李头。两个老头相见,抱头痛哭——老李头和老张头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老李头大老张头三岁,老李头参加革命后,两人就失去联系。解放后,老李头到处查找老张头的下落,无果。

“你参加革命走后,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那一批被抓壮丁的,有二十多人,都是穷苦人家。苦啊!一路上跑了两个,一个被抓回来打断了腿,其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最后只剩下两个活着到了台湾……”老张头老泪纵横。

老张头走后,老李头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不数雨花石。后来,他把雨花石从裤袋里掏出来,堆在了房间的角落里。

大病了一场,老李头出院后,行动不利索了,每天靠着干休院的北墙晒太阳。秋风把院子里的落叶一片片吹落。黄叶随风四处飘,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有的飘进水沟,东流去;有的飘进花丛草丛,化作春泥……

看着落叶飘飞,老李头眼角潮湿。“回……回……房间。”老李头让护士推他回房间。在房间角落里,看着两小堆 雨花石布满蜘蛛网,一只细小的蜘蛛还在辛勤地织网,“装……装……起……来!”

护士好不容易才弄明老李头要把房间里的这两小堆雨花石装回裤袋:“首长,您装这些石头干吗?”

“埋……埋了……”老李头示意护士推他出房间,“生……生命……”

在干休院南边的一杂草丛里,老李头让护士扶他坐到草地上,用手一丝不苟地刨开两个深深的土坑。老李头哆嗦着手先从左裤袋里一块块掏出雨花石,然后异常庄重地放进坑里,填土,压实……完了,又把右裤袋的雨花石掏出,放进另一个土坑……

两个裤袋的雨花石分别放进了土坑,埋成了两个小土堆。做完了这一切,老李头呆呆坐着一动不动,泪流满面:“生……生命……”

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

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该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复杂,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开头描写雨花石,一是为了突出老李头战绩的辉煌,为后文做铺垫;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写老李头的精彩演讲及台下的热烈反应,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存在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D.老李头之所以葬石,是因为他从老张头那里得知被他打死的所谓“敌人”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
E.对比是小说的突出特色,作品对老李头人性复苏的赞美正是通过作品内容的前后对比表现出来的。
【小题2】作品大量引用了老李头演讲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中老张头的突然出现起到怎样的作用?
【小题4】“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和家国一体的社会制度下,孝文化由家庭伦理、家族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乃至整个文化精神体系和文化实践体系,成为人们非自觉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集体心理意识。
②在中国古代,“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具有归亲、继亲、养亲、敬亲、顺亲、诛亲、侍亲、葬亲、祭亲等丰富内涵。“孝”不仅维护了家庭关系中长幼、尊卑秩序,而且成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
③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内容极其繁芜的庞杂体系,从历史视角来看,孝文化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又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例如,传统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者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思想在传统社会被演化为片面保全身体和一味追求传宗接代的硬性要求,甚至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文化陋习。
④正因如此,20世纪以来传统孝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严厉批判,甚至彻底否定。据此,一些学者反对将孝文化判定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认为它有太多的糟粕,是封建社会的旧道德和旧传统,违情悖理,愚弄百姓。的确,孝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异化,但是,撇开封建泡沫,肃清消极影响,传统孝文化仍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从整体上否认孝文化,就好比把洗澡水与婴儿一起倒掉,也就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割裂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
⑤传统家庭孝道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作为家庭伦理的孝道思想,从调节家庭、家族关系开始,向外推衍而成为社会伦理规范和国家政治规范,完成了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如果说作为私德之孝主要规范的是亲子伦理关系,那么上升为公德的孝,如对四海兄弟的孝悌思想,对国家的孝忠思想、孝廉思想等等,主要规范和协调的便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对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虽然曾走向极端化,甚至被异化和畸形化,但是,其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哪怕在今天,其对于培养和谐思维、构建和谐社会、推行和谐世界理念等等,都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重新认识孝文化,赋予传统孝文化以新的内涵,促使其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要结合民族特征和现代人文精神,重新审视和批判继承传统孝文化,促使其去极端化、去封建化、去等级化、去愚昧化,建构新型孝文化。
(选自韩美群《传统孝文化的价值重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化由家庭伦理逐步扩大到整个文化的精神体系和实践体系,是一种社会集体心理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孝文化虽然内涵丰富,但私德之孝主要调节的是亲子关系,因为“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文化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而存在的。
C.孝文化体现了家庭关系中尊老爱幼、男尊女卑的思想,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家庭伦理观念,即传统家庭孝道,维持了传统家庭的秩序。
D.孝文化内容极其庞杂,在家庭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作用与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孝文化因包含有一些文化陋习、封建糟粕等因素从出现开始就一直多受批判,一些学者更是将孝文化排斥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外。
B.孝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封建社会漫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扭曲和异化,从而出现消极的内容。
C.传统家庭孝道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形态,具有扩展性的特征,完成从私德向公德的伦理转换,就是这种特征的具体体现。
D.虽然从历史视角来看,传统孝文化有消极影响,但从伦理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视角来看,它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去封建和消极的因素,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孝文化的否认不仅丢弃了中华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割裂了民族文化的血脉。
B.源于传统孝文化的孝悌、孝忠、孝廉思想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规范和协调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统一。
C.对于传统孝文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所应有的内涵,以符合时代精神。
D.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和当今,它在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仍期待新型孝文化的构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正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态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你看那著名的“马踏飞燕”,不就是速度吗?你看那“荆轲刺秦王”,匕首插入柱中的一瞬间,那不也是速度吗?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以后的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式和内在精神是何等鲜明的对照。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汉代艺术形象看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尽管汉俑也有静立静坐形象,却仍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运动力量。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形象如此,构图亦然。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比后代空灵的美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乎显得分外的拙、粗、重。然而,它不华丽却单纯,它无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它由于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从画像石到汉乐府,从壁画到工艺,从陶俑到隶书,汉代艺术呈现出来的毋宁更多是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从而颇有“胡气”的话;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选自《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汉代艺术美学风貌的是( )
A.激烈紧张的各种战斗,戏剧性的场面、故事,都是在一种快速运动和力量中来展现其磅礴的“气势”的。
B.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
C.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
D.汉代艺术以其空灵的意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就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全部的美学风貌。
B.汉代艺术形象的“笨拙古老”,是因为汉代艺术要表现出行动、动作和情节的“气势”,“气势”是“古拙”风貌形成的前提。
C.尽管唐俑也有动作姿态,却总缺少那种狂放的运动、速度和气势,显然作者不欣赏唐代的艺术。
D.汉代艺术不仅在形象上体现出“笨拙”的特点,在构图上也是如此,显现出与后代不同的丰满朴实意境。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风貌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