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营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外貌形体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趋向于柔美、纤弱,体现女子优美的体态和秀丽的容貌。如《大招》朱唇皓齿,罅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大段语言文字铺陈出形象华丽、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非仅如此,云中君沐浴用的是兰汤,穿在身上的是如花般华美的衣服;山鬼身上披的是薜荔,腰上系的是女萝……香花香草的气息配上女子的绚烂奇艳,“香草美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性格方面,《楚辞》中的女性往往忧郁、多愁善感。如《湘君》中的湘夫人赴湘君之约,来到河边仍未见湘君的影子,“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派萧悲的景象,衬托出伊人的愁苦。再如 《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惆怅哀怨之情是用萧瑟的风雨之景衬托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惆怅哀伤、欲语还羞的姿态更能彰显女性之柔美。

在个性气质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浪漫性的特征,原型大多取材自幻化的神女,往往虚无縹缈。一方面,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在作者笔下这些神女也会为情所困,会因想念神君而叹息。即使是身为天帝女儿的湘夫人,也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难以亲近,相反她十分温和可人。昔日众人眼中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女,在屈原的《山鬼》里变成了亲和温婉、情感丰富,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神与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却奇妙地融合在《楚辞》的女性形象中。《楚辞》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独特风貌,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对于女性的形象描给开始出于审美需求,实用性的审美观转向为纯审美。其次,《楚辞》产生于南方楚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助于楚人丰衣足食,而南方阴湿的气候,又使得他们个性文弱,气质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楚地重淫祀,盛行巫风,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充满着神秘感。在此背景下的楚人自然而然把女性形象跟神秘的女巫联系在一起。最后,《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对于女性有着自己完美的认知和寄托,如《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塑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形象,也是屈原借此形象自喻。又加之作者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美人的形象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人物上,对美人的思慕,又何尝不是作者“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或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此中的苦闷和困顿,更丰富了《楚辞》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改编自匡晶《〈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小题1】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B.子惠思我,赛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C.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D.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的女性特点——(总分式)—→外貌、性格、气质——(例证法)—→《楚辞》中的具体篇章。
B.《楚辞》中的女性性格特点——(例证法)—→相关篇目中的诗句——(融情于景)—→惆怅哀伤。
C.《楚辞》中的神女——(神性减弱,人性增强)—→有瑕疵的普通人——(神人融合)—→《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D.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屈原的认知和寄托—→《楚辞》中的女性形象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美人”还可象征君主或美好理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化用了该“美人”意象。
B.屈原笔下的女性秀外慧中、超凡脱俗,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
C.受时代局限,《楚辞》中的女性大多柔弱凄婉、哀伤幽怨,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D.《楚辞》中女性的特点映射出屈原悲苦的人生际遇,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1:24: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 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 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 年 6 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了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丹阳、马鞍山。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 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
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
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
D.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观点。
B.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
C.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
D.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
B.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这些足以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手笔。
C.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裱画徐

马犇

①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②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③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④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⑤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⑥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⑦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⑧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⑨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⑩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⑪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⑫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⑬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⑭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第⑦段自然段是补叙,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帮助读者对裱画徐标化技术的认识。
C.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D.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从不同的方面充分展了裱画徐的品格。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
【小题3】伏笔和照应使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使用了哪些伏笔和照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泥鳅面
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的情景:心里像揣了只小鹿,他放下肩上装花生的编织袋,拍拍衣服,捋捋头发,才轻轻敲了敲棕色安全门。
谢二孩大舅的老岳丈是堤角安缸子的表叔的表叔。他要见的是缸子的表姑和表姑父。
这次,谢二孩趔趔趄趄地扛着一袋红薯,敲响了表姑家的门。开门的还是上次那个女孩,男人和女人也都在家。男人看着电视,女人磕着瓜子。谢二孩把红薯径直扛进客厅说,姑父好,表姑好,缸子让我给你们捎的红薯。
谢二孩把红薯放进储物间,正要离开,就听女人对女孩说,你把那兜泥鳅让二孩拿走。老刘怕鱼刺扎嘴,不敢吃,坏掉了怪可惜的。
谢二孩闻言,顿时来了精神,表姑您忘了,咱老家的泥鳅面,没有鱼刺,还好吃。今儿个我给您露一手,让俺姑父尝尝我的手艺。
不待女人回复,谢二孩接过女孩递来的泥鳅,麻溜地钻进了厨房。他问跟来的女孩,家里有竹签吗?
女孩点点头问,要竹签干啥?
谢二孩诡秘一笑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谢二孩先把一条条泥鳅串到竹签上,又把切好的葱丝、姜丝、蒜片和辣椒丝炝锅,然后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精盐、蚝油和料酒,最后在水面上架起串好的泥鳅。汤料烧开后,滚烫的沸水恰好拍在泥鳅身上。不大一会儿,涮熟的泥鳅肉就会一点一点落进汤锅里,竹签上只剩下完整的泥鳅骨架。
“这时,就可以下面了。”谢二孩洋洋得意对女孩说,霎时感觉自己主贵了许多。
泥鳅面端上餐桌,谢二孩恭恭敬敬地对男人和女人说,姑父、表姑,泥鳅面既是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您二老先尝尝味道怎么样。
女人坐到餐桌旁,试着舀了一勺汤,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一勺汤还没咽下,就大呼小叫地说,老刘,味道好哩很,快来尝尝!
男人从报纸上移开视线,极不情愿地走过来,尝了一小口,脸上随即浮出欣喜,吩咐女孩,快拿酒去,让我喝两盅。
男人问谢二孩,会喝酒不?
谢二孩腼腆地说,喝酒光晕。
男人哈哈大笑。男人说,喝酒不晕,喝酒干啥?要的就是这个感觉。你先别慌着走,陪我喝两杯。
男人喝着酒,问谢二孩,你来多次了,是不是有事想让我帮忙?
谢二孩说,没啥事。
真没事?
真没事!
谢二孩岔开话题说,河湾和堤角,都紧挨着黄河故道。下次,我用黄河故道的野生泥鳅,再给姑父您做一回面,味道肯定比这个鲜,比这个还好吃。
男人把眼一瞪说,你该不会拿泥鳅面贿赂我吧?明白告诉你,我这人做事向来光明磊落,从不损公肥私。如果是违背原则的事,你最好别张嘴,免得自己难堪!
擎好吧,姑父。谢二孩说,您这个侄儿,啥都会就是不会求人,只要我张口让您办一件事,您就立马把我撵出去!
女人拍拍男人,丢个眼色说,吃饭哩,老刘……
谢二孩说,姑父提醒得对!
隔了一段时间,谢二孩果真又来了,做了一回纯正的野生泥鳅面。女人近乎炫耀地问男人,俺老家的风味,咋样?
男人点点头说,不孬,真不孬。
这回,谢二孩陪着男人,喝干了一瓶白酒。
谢二孩有个大官亲戚这件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被传得沸沸扬扬。谢二孩也像转了狗屎运,在短短几年间里,就从乡里的普通办事员,一路飙升当上了乡长。   当上乡长后,谢二孩如鱼得水,借助国家扶贫项目,利用水面网箱养鱼、养虾、养泥鳅,利用湿地种藕、种稻、种垂柳,群众交口称赞,上级接连表彰。
谢二孩在百忙中,依旧会抽出时间,去给表姑家做一顿野生泥鳅面,陪姑父喝几杯小酒。
(有删改)
①主贵:河南方言,大意为娇贵,贵重。
【小题1】【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谢二孩能清楚记得第一次送礼的情景,通过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谢二孩的紧张心理,属于插叙的写法。
B.文中谢二孩一口一个“姑父”、“麻溜地钻进了厨房”等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刻画了谢二孩孩嘴甜、乖觉、机灵的形象特点。
C.男人反复问谢二孩是不是有事情求自己,并告诫谢二孩打消贿赂自己的念头,可以看出他是个谨慎的官员。
D.大家认为谢二孩孩有个大官亲戚,并将此传得沸沸扬扬,而事实并非如此,小说借此讽刺了人们捕风捉影、不深入调查的现象。
【小题3】【小题4】小说画线部分用了不少的篇幅来写谢二孩做泥鳅面,看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5】【小题6】这篇小说耐人寻味,谢二孩和男人的做法既有让人赞赏之处,也有让人深省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份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奖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该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2017年10月5日,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石黑一雄,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11月8日生于日本长崎,1960年随家人移居英国,先后毕业于肯特大学和东安格利亚大学,并于1982年获得英国国籍。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等。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大英帝国勋章、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材料三

材料四
石黑一雄是一个移民,在其5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移民英国。或许这正是最触动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地方,他是一个移民,他始终没有解决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是《远山淡影》,是一部描写日本战后民众心灵创伤的小说。而他的《上海孤儿》,则讲述了一个相当混杂的故事:主人公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闻名全国的大侦探,但是他童年时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上海,始终忘不了在上海听说的一起扑朔迷离的失踪案。
一个日本人,写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故事,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本质,也是他迷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全球范围内看,我们这个时代正日益受到移民问题的困扰。在2017年,全球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移民问题。不管是德国还是美国,不管是默克尔还是特朗普,都正在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移民问题,正在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跨文化的生存如何成为可能?21世纪会进入一个移民问题的倒退世纪吗?小说家又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那就问石黑一雄吧,这就是诺贝尔奖评委们给出的答案。
这个结果,显示出诺贝尔文学奖功利的一面。有人说去年的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显示出诺贝尔奖媚俗的一面,不管怎样,这个全球最高的文学奖项正在向大众文化妥协,颁奖给词作者。今年,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在媚俗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去寻求社会问题在文学领域的解答了。
但这就是诺贝尔奖评委们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说,这次颁奖不是结束(一次认证),而是一次开始。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石黑一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开始思索“移民”这一问题,不是站在英国和诺贝尔奖评委们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摘编自张丰《2017诺贝尔文学奖为何花落石黑一雄》)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39岁以下、83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获诺贝尔奖人数较少。
B.40-60岁这一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获奖人数呈递增趋势。
C.60岁以上这一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获奖人数呈递增趋势。
D.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年龄段集中在50岁到70岁之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典政府于1895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每年把基金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B.小说家石黑一雄获得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在文学方面创作出了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
C.石黑一雄是一个移民,他出色地解决了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或许正是这一点,触动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
D.跨文化的生存如何成为可能?21世纪会进入一个移民问题的倒退世纪吗?阅读石黑一雄的作品或许能找到答案。
【小题3】根据材料四,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这次颁奖不是结束,而是一次开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从事哪行哪业,都需要通过对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来提升效率。大数据将成为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继土地、能源之后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短短几年里,大数据战略已经从全面总体布局,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大布局体现了大数据发展驱动效应日趋凸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表示,辨识和管控大数据风险成为监控国家安全能力的试金石,也是体现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为保障大数据安全,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指挥协调与落地部署工作。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央网信办协同相关单位,在网络安全、信息化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共同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增补完善和相应国家战略政策的落地出台;在安全审查方面,进一步防范信息安全产品与技术应用领域的潜在隐患和安全风险,为公民、国家信息主权和数据主权的保护提供切实支撑。

(摘编自李政葳《构建大数据健康发展的安全生态环境》,《光明日报》2017年5月29日)

材料二:

为了使学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很多地方和学校纷纷“出招”。上海市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资助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以数学建模的方式,立足于10万余条数据信息,确立了新的“量化测评模型”。

这些大数据的手段不仅能够“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还能更加切合实际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介绍,学校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每天实时采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并朝廷实时分析,对学生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消费反常、上网成瘾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预警。

郑庆华说:“通过大数据平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隐形特征挖掘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提高自信心、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明晰职业规划、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创新精神等发展性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推进“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并为建档立卡学生专门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陕西省12地市政府实习、海外交流访学和国际组织实习,开展“国运交大“青年领导力公益实践项目,提升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编自樊未晨《学生资助将从经济资助转为资助育人》,《中国青年报》2018年9月7日)

材料三:

传统的行政模式受技术条件限制,往往基于宏观情况开展决策、实施监管和提供服务,这容易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过程可以实现全流程数据化记录,为深度分析、过程回溯、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并为快速落实责任,及时发现、处置问题提供便利条件。

从总体上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部门对大数据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认识不清晰、不到位,往往被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缺乏主动利用大数据进行治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

运用大数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综合挖掘和应用。但目前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仍然存在障碍。比如,对数据的归属权、管理权和使用权还缺乏清晰界定,一些地方、部门往往对能否共享数据、能否使用数据存在疑虑。数据管理和交易规则仍不完备,对数据流转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这些都不利于数据的充分共享和应用。

(摘编自孟庆国《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水平》,《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大数据战略向各大行业、细分领域扩展延伸,大数据的驱动效应也越来越显著,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比土地和能源更重要的生产资料。
B.大数据的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危及公民隐私、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新问题。
C.大数据的运用,能够使地方和学校“精准”地找到资助对象,并为其成长成才找到精准的切入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因此得以实现。
D.受技术条件限制,传统行政模式往往会造成决策不够科学、监管不够充分、服务不够细致等诸多问题,运用大数据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大数据风险的辨识和管控已成为衡量国家安全监控能力的重要指标,需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技术保障等手段,调动各层面的优势力量来予以加强。
B.大数据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运用,促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新传人培育计划和为建档立卡学生设立“自强不息成长成才”项目等活动的开展。
C.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可实现传统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大数据的运用可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为创新治理模式提供有效支撑。
D.目前,大数据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在国家治理中的运用还不成熟,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学习和研究力度,增强应用能力。
【小题3】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试结合文本,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