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疑解

(清)戴名世

岁辛酉七月,有客过戴子舍馆,将去而告戴子曰:“余窃有疑于子,而未敢以请也。”戴子曰:“子为我言之。”

客曰:“操舟渡江者,晏然顺流而下,而顾叫号神明,若有风波之恐焉,则人必笑之矣。何者?为其忘乎所安,而忧夫所不及也。今子年不满三十,读百家之书,修身洁行,文章赡逸,气盖百代,世固未有如子者。宜子之浩浩然而自得,而趑䢐憔悴,有出骚人思士之所不堪者,毋乃忘乎所安,而忧夫所不及者乎?”

戴子曰:“吾方没溺于波涛之内,颠覆于险阻之途,子且云云若是耶?夫人之患重痼者,其危苦自知之,而人之在旁者,见其饮食言笑或无异于常人,遂不复知其图;即偶一愁痛呻吟,而人且厌其声而恶其态矣。世无扁鹊,则未有知之者也。且子言读书修行,吾非敢当也。今果如是,则余之忧滋甚。”

客曰:“夫子之忧,吾不识也,请其敌,”戴子曰:“昔北宫子造事而穷,西门子造事而达。北宫子谒西门子曰:‘余与汝并世也,而余且穷若此,何耶?’西门子曰:‘汝不得与余并。’东郭先生曰:‘北宫子厚于德,薄于命;汝厚于命,薄于德。若之何其以辱北宫子也?’仆不佞,适有类于北宫子。而世之所为西门子者多矣,相与嗤笑设侮,非有东郭先生,则其论将谁定耶?余困于世将三十年矣,颠倒狼狈,辗转相,以至今日,而不知其所终极。举世之人固莫不胜余,而岂敢望于西门子者?由东郭先生之言推之,岂其读书修行之所致耶?既薄于命也,不读书修行,其穷犹尔,吾岂以彼易此乎哉!”“然则胡为忧之?”曰:“不必忧者,忧之不可也。可忧而不忧,为矫,为忍,为妄,为忘情,吾之所不为也。”

客曰:“噫!有是哉!吾闻之古人之言,以为小人多忧,君子则否,吾以是疑子非君子。”戴子曰:“小人之忧,于外物而汲汲嗜欲,侥倖于不可得,而为是戚戚也。昔者孔子删《诗》,自《国风》《小雅》,大半皆劳人、思妇、忠臣、孝子悲悼惨怛之音。其言至深痛不可读,而夫子许其能怨,则君子之忧固有不可遽释者。吾子既不能如扁鹊之知病,而反咎病者之呻吟。子其行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然顺流而下   晏然:平静,安宁
B.请其故 敢:谦词,冒昧地
C.辗转相 属:从属,归属
D.于外物而汲汲嗜欲   徇:顺从,屈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为我言之  皆出于此乎
B.有出强人思士之所不堪者 然微以自文君亲
C.则余之忧滋甚 无有不过而拜泣者
D.吾以是疑子非君子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子应当忧德不忧命,如同孔子删掉《诗经》中悲悼惨怛之音一样,无需过于在意人生的困顿失意,贵在读书修行,坚持自我。
B.本文借答客解疑,揭露当时社会无德者达、有德者困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决不屈志变节的坚定信念,斥责了那些不能知世识人的庸夫俗子。
C.文章起篇从容不迫,客问主答入论后,论愈深,辞欲急,情愈真,步步紧逼,至终篇逐客行,情不容人,理不容改,气势夺人。
D.文章采取对话的形式,问答间,引文、征史、设臂信手拈来,叙事说理融为一体,自然流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仆不佞,适有类于北宫子。
(2)其言至深痛不可读,而夫子许其能怨,则君子之忧固有不可遽释者。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见夫谈士辩人乎?虑事定计,必是人也,然不能以一言说人主意故言必称先王语必道上古虑事定计饰先王之成功语其败害以恐喜人主之志以求其欲多言夸严莫大于此矣

(选自《史记·者列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1:3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雷州盗记

(1)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而群诡为仆,人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暨监司使,咸诵重之。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2)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旦日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 !”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云。

 ——选自《虞初新志》(明末清初 张潮)

【小题1】以下词语最适合填入文中方框的一项是( )。
A.乎B.耳C.矣D.哉
【小题2】下列各项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太守出示禁游客B.天下云集响应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
【小题3】与“入境,无敢者”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的项是( )
A.知其禁也,心B.太守入谒,监司之酒
C.其子质D.子视,非父也
【小题4】解释加点的字
⑴所毋得纳金陵人只履(_______) ⑵否者虽至戚必(_______)
⑶然不敢语(_______)   ⑷密以监司使(_______)
【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咸诵重之。
⑵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小题6】选文叙述紧凑,情节扣人心弦。试以第(2)段()内文字为例作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之,使归赵。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节选自王世贞《葡相如完壁归赵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或欲相如去   引:领着
B.不如因而厚之     遇:对待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所以能赵者 完:保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群臣相视而嘻  北寇往来其间
B.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军亲谓予何?
D.而十五城,秦宝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并告知秦王,璧已送回赵国。秦王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B.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振奋起他的勇气,威力压倒了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声誉比泰山还重,他的智慧和勇气兼而有之。
C.王世贞着眼于形势大局,从秦赵两国利害关系入手,居高临下指摘历史人物活动的某些欠缺失策之处,顺理而成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D.王世贞用归结于天的说法,含蓄地表示虽然完璧归赵了,可是也不能说明蔺相如的做法正确,秦国没有进攻赵国,蔺相如也没有遭到灭族,这只是蔺相勇气的必然结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
帐夜①
清•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③。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清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两句都是实写,表现眼前的实景,落月的寒光斜照着自己所住的穹帐,自己仍旧身在天涯塞 北,寄无限深情于眼前景物的点染中。
B.颔联接着进一步写塞外的景色和自己的感触。边草变白大雪飘飞,自己却只能夜夜一直面对黄榆, 静听胡笳悲声,坐等衰老。
C.当南国驿使几度来到塞北时,家中妻子给他捎来了几件衣物。可是北国五月了仍是连续不断地风 云变幻、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
D.尾联作者感叹有了春衣也毫无用处。一个“空”字,既道出了诗人对妻子白费一番心意的疼惜, 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繁花盛开之景的期盼。
E. 本诗借景抒情,描写了塞北景色,景中寄情,于苍凉凄清中蕴雄浑,于 孤独哀怨中含温馨。
【小题2】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为:发出
B.发尽指冠 上:向上
C.严更笑不可    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殆:几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