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汪国真其人其诗

彭俐

①2015年4月26日,再平常不过的星期天。我醒来很迟,习惯性地先看手机微信。“诗人汪国真于今晨2点10分病逝,享年59岁”的消息,惊得我猛然从床上蹦下来。职业敏感让我立即给“人物版”编辑打电话:“我要写汪国真!”

②记得那是1989年的秋天。

③与诗人汪国真第一次见面,是在舞蹈家杨丽萍的家中。他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声调不高。当时的他还没有出版诗集。小有名气,但是他目光犀利,谈吐自信,一副笃定的样子。回家途中,我们骑着自行车,谈起各自的爱好,都喜欢写诗,也都发表过一些作品,于是很有共同语言。

④大约一两个星期过后,我有些意外地接到汪国真的来信。他寄来一沓他发表过的诗作,附带一纸信函。他的诗,的确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愉快,诗句不长,也不晦涩,不像当时和现在许多暗语、经咒、密码式的诗歌写作,需要费神费力又不讨好地猜测,最终沮丧地怀疑自己的智商出了问题。而他的附信措辞非常得体,请我为他的诗歌写一篇评论。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同是年轻的诗作者。

⑤这篇评论发表在20多年前《北京日报》“广场”副刊,题为《一支红蔷薇——读汪国真的诗》。

⑥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北京日报》虽属大报,却只有4个版,可谓寸土寸金。当时的副刊(一周仅有两期)都刊登哪些作家、评论哪些作家的文章呢?作家有刘白羽、管桦、刘绍棠、草明、韩少华、启功……,被评论的作家有艾青、浩然、刘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诗作者汪国真,不惜版面地给予隆重“推出”,应该说是非常有魄力,有眼光,也是非常难得的。

⑦如果说《北京日报》最早发现、报道了后来轰动诗坛的诗人汪国真,而且最早给他的诗歌以及艺术风格颁发了褒奖的“证书”,并且有详细论证、一锤定音的深远效果(即便今天看来也一点儿不过时)的话,那么,这里确有跨世纪的文字为证:

“汪国真的诗从不虚张声势,最多不过二十几行,如山间小溪蜿蜒流淌,清冽甘甜,款款注入心扉。

“读罢汪国真那一篇篇短小凝练,却意味深长的作品,不禁感慨系之。既为青年诗人执著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同时也为诗坛吹来一股清新年轻的风而庆幸。

“汪国真的组诗《年轻的风》,集中体现了诗人笔耕的特色。在《美好的情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总是从最普通的人们那里,我们得到了最美好的情感。风把飘落的日子吹远,只留下记忆在梦中轻眠……’从中不难看出他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和古典诗词的深厚修养。

“……汪国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迷恋琅琅上口、气度从容的唐诗,许多名篇佳作已经倒背如流。在暨南大学语言文学系读书时,他能每天将《唐诗三百首》中的十首背诵下来。汪国真偏爱李白、李商隐的作品。受其影响,他的诗篇清丽潇洒,同时又不乏警句。汪国真不断追求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境界。

“佳句妙语如珍珠玛瑙,在汪国真所营造的琼楼玉宇般的诗作中俯拾即是。《热爱生命》中有‘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短小、凝重、清丽、隽永,这或许是汪国真作品的艺术风格吧。但是,诗人为什么会做到惜墨如金呢?让我们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回答吧:‘过于慷慨,有时,倒不如,过于吝啬,一支红蔷薇,要比一簇红蔷薇,更富有魅力’。”

⑧正是因为这样“一支红蔷薇”,汪国真和我慢慢从陌生到熟悉。

⑨后来,他只要一有诗集出版,就会约我庆贺一番。从1990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开始,一发不可收,《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一本比一本畅销,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册。于是我们的话题一边倒地谈论他的成功。他兴奋地讲述社会各界读者的反响,不住地念叨诗集天文数字的发行量以及盗版量,慨然有南面之意,我也不便打断他。这倒不能怪他。谁让事情那么邪性呢——“汪国真热”席卷全中国。

⑩汪国真是有争议的人物,而如今有人还肯为你争议,就表明你不是无足轻重。交响乐是音乐,小夜曲也是音乐。你的作品,是诗歌中的小夜曲,轻柔,委婉,不失典雅,有点儿宋词现代版的味道,很像晏几道。你在中国现代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格,玲珑一塔,清溪一脉,从不故作高深。亦不玩弄技巧,更不拒人千里地释放烟雾,而是把彩虹的鲜明绚丽捧给读者,那是雨中人苦苦等待的结果。

(摘自2015年第6期《新阅读》)

【小题1】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⑥段为什么列举了许多作家?
【小题3】对第⑦段的引述,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对汪国真其人其诗做了全面评价。
B.充分肯定了汪国真诗的艺术价值。
C.汪国真的成就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D.汪国真对诗的创作态度是认真的。
E.汪国真的诗主要是语言精美绝伦。
F.汪国真的诗与宋词中婉约派相近。
【小题4】联系全文,赏析第⑧段。
【小题5】第⑩段用了第二人称,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27: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这进一步彰显了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丰富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内涵。

2012年以来,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趋于减少,但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在就业方面始终存在巨大压力。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已经连续6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1300万人,失业率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几年的就业仍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外,一些特殊就业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等需要给予特殊关照。与缓解就业总量压力相比,就业结构矛盾的缓解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难度更大,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6日)

材料二:


注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Q4指第四季度。

(数据于互联网)

材料三: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虽然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会有变化,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来追求的。但实际上,就业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在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现阶段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创新,更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人力资本红利的增加。最近20年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显著增加,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可以预期,随着教育被定位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就业,无疑会进一步推动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既事关民生,也事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赖德胜《作为宏观政策的就业优先政策》)

材料四:

在信息化时代,由互联网创造的巨大信息交互平台,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提供的及时有效的信息,加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工作搜寻等方式,影响个人的就业决策。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新的职业类别,为个体的就业带来多元化选择,能够使个人获得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机会,为提高个体的就业质量带来新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3.2%,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较低,并且由于城乡分割、个体差异的存在,在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中的互联网使用率和使用技能都普遍偏低。

(摘编自《互联网使用、就业决策与就业质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2年以来,由于措施得当有力,我国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因素,未来几年就业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B.由材料二可知,2017及2018年环保、印刷、包装、造纸行业都处在就业饱和状态,就业前景不容乐观;2018年处在就业饱和状态的行业有所增加。
C.尽管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带来相同规模的就业,但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是决定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当前应当把经济增长当作首要目标。
D.如果提升中老年、女性和农民工等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使用技能,这将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对缓解就业压力将起到积极作用。
【小题3】请你结合材料给急需就业者提三条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梅墨生

①中国文化有几个大的转折,秦汉是对先秦的转折,尤其是汉,汉代思想是总结先秦而开辟后世,汉代文艺思想的要点就是承先秦道家思想重本重神之实,注重探索神气形之关系。重神是汉朝的思想,到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都是沿着这种思想而来的,并不是个人创造。西汉《淮南子》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神贵于形”,往后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再到后来石涛的“不似之似”,到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是这个命题的延续。

②在神与形的关系上,与这种思想一致的还有中国画,后者历来便强调神似。

③九方皋“相马”,虽然说不出马的雌雄,但能认定千里马,能看出马的本质。所以说“神”是一个或隐或显的东西,“神藏于内”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神”在古代哲学中是一个认识论,到美学中则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宋朝佚名画家的《出水芙蓉图》,在一平尺左右的团扇上,荷花的神韵是用比较工整的画法传达出来的。背景中并没有交代水,却仿佛带着水气,我们能感觉到这花是长在池塘里,不是死的枯萎的,而是鲜活的。荷花本身就是既淡野又鲜丽,而且是半开放的状态,左下的两瓣和上面一团有多与少的对比,很美妙。还有一叶张开,一片半卷的荷叶,衬托着荷花,这就是用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味道,用有形的东西表达一种难言的美,这是中国绘画真正的精髓,属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非常像现在摄影的特写镜头。

④中国文化现实而不功利,在现实中又超越现实,有“出”和“入”之分。在庙堂总想江湖,在江湖总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国文化总是在出世和入世上痛苦徘徊。中国画也是如此,既画现实中的物,又赋予其美好的情操,超越现实又不脱离现实。所以神韵就是入世又超脱,享受又不能陷入享乐的极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中国人始终带着诗意的浪漫、直觉的眼光,同时也一直带着哲思,却又不背负西方基督十字架那种沉重的责任感。

⑤画家背后一定有自己的人与文,而人文合起来就是他的世界观,就是他对生命的态度,也是他生活的方式,他追求的理想、审美的境界都与此息息相关。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他背后的文化趣味,看出他背后的人文支撑,看出他表达的民族精神和知识阶层的文化趣味。如果通过作品看不到这些,作品背后是一片苍白,作品则没有深厚的内容,不值得我们品玩,因为中国画最强调的就是内在神韵。《出水芙蓉图》也许不是纯粹的文人画家的作品,然而背后有一种既深又淡的生命情怀,它可以作为中国画的范型,作为中国画代表作来被理解,进而通过它来体悟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也是一种享受。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五段中的《出水芙蓉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析中国画为什么要有“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一生为戏的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
今年两会期间,请梅葆玖签字、写寄语的媒体很多,面对着厚厚的一叠首日封,有人为老爷子搬了椅子,请他坐下慢慢写。梅葆玖连连摆手说:“不多不多,看我站得稳着呢。”80多岁的老人家,坚持站着签写了近半小时。
“九爷爷从来不会拒绝签名,有时候都得我们身边人帮他挡着。”当听到记者回忆这段小插曲的时候,梅葆玖的孙子梅玮笑着说,这就是老人家的“大师风范”。
作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葆玖是梅派艺术的重要传人,而今这位京剧大师却再也不能为观众上演一出《贵妃醉酒》。
2016年4月25日上午,著名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享年82岁。
衔杯、卧鱼、醉步、扇舞,身段舒展自然,做派流贯着美的线条和韵律,舞台上的巴特尔小小年纪就将贵妃醉酒的姿态演绎得惟妙惟肖,梅葆玖不禁嘴角含笑,这笑既有赞扬也有欣慰。巴特尔作为当今梅派最小传承人得到过梅葆玖先生的亲自点拨,一颦一笑无不透着梅派的高贵大气、端庄典雅。唱腔、身段都已逐渐成熟。看到巴特尔这样后生可畏的年轻人,梅葆玖曾对身边人说,培养年青一代的传承人,也算对父亲尽了孝道,同时将传统文化、梅派艺术发扬光大。
戏以人传,就是戏剧艺术的传承只能通过人这个载体来进行。正如文章可以用笔墨来传递,戏剧只能以活生生的艺术家亲身演绎来传递,这就是由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
梅兰芳作为“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梅葆玖或许永远要被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但梅葆玖并不在意身外之誉,他曾表示,自己任务就是把梅派传承下去——做好传承这件事,比他自己取得成就更有满足感。
梅葆玖一生收徒三十余位,从唯一的男旦弟子胡文阁,而立之年才投入梅派门下,再到亲授9岁巴特尔《贵妃醉酒》,梅葆玖始终记挂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和弘扬。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今年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梅葆玖提案依旧与传统文化、民族戏曲保护有关,他提出希望孩子们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梅葆玖先生的名字注定要与京剧写在一起。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幼子,他是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个梅派京剧的继承者。
他像继承血脉一样继承父亲的艺术。20世纪40年代,十几岁的梅葆玖在家常听父亲的唱片,一听就是一下午。尤其喜欢听《太真外传》《天女散花》,而且边听边学边唱。梅兰芳得知后,把自己的唱片通通收起来,告诉他先别急着唱戏,学戏必须打好基础。为锤炼基本功,梅兰芳特地为梅葆玖请来了开蒙老师王幼卿和茹富兰,叮嘱他必须好好学《雅观楼》,拉身段。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梅葆玖视唱腔、步法、身段、舞蹈等基本功为根本,反复练习,直到老师点头为止。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是梅兰芳在京剧改革实践过程中反复雕琢、内化出来的,有些是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后人很难完整传承。为这,梅葆玖下了一番功夫,不论是技艺,还是艺心。
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
梅家后人除了梅葆玖先生之外,没有谁直接继承京剧事业。作为梅兰芳的曾孙,到了梅玮这一代,家里就只有他还在从事和京剧相关的工作。但九爷爷就是梅玮自小最崇拜的人。梅葆玖日常十分注重礼仪细节。在梅玮的印象中,九爷爷在外时刻都保持仪表庄重,言谈举止也绅士风度翩翩。“九爷爷从来不说自己是大师,除了在舞台上,九爷爷不会轻易开嗓。”梅玮表示,作为艺术家,老人家很讲究“德行”,只有在自己准备充分的时候,才会为观众带来最精彩的表演。
教会学校出身的梅葆玖,爱吃西餐,还喜欢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电影,甚至对流行音乐也感兴趣,他说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给他的开放式教育。梅兰芳多次叮咛他,传统艺术必须通,西洋文化也要懂。唱戏不仅要“唱”,更要“演”,这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深刻体悟。“唱戏一定要有文化,没文化肯定唱不好戏。”梅葆玖对弟子讲,父亲也曾有许多爱好——诗词、绘画、音乐、书法,他样样都通,并将这些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练艺术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梅葆玖还曾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等,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也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我都喜欢,我的生活很充实。”在生活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梅葆玖同样运用到京剧的演绎中。梅葆玖曾与太麦合作交响乐京剧专辑,打破人们固有思维中对传统京剧的概念和印象。梅葆玖曾表示,京剧也要配合现在的大潮流,要与时俱进,灯光、布景、大环境,可以汲取好的东西为京剧所用。但是京剧魂不能动、表演不能动,只是将好的事物运用到京剧中,将京剧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姓梅,真好!”这是梅玮曾真心发出的感叹,无论是人们对梅兰芳的怀念,还是对梅葆玖先生的敬仰,身为梅家人,梅玮都时常感受到深深的感激和感动。
正如京剧魂永存,如今梅葆玖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那些融入了先生人格的经典曲目经久不息。
相关链接:
①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苏泰州,出生于上海思南路,京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原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②文艺界评说,在京剧艺术传承上,梅葆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风格圆融随意、波澜不惊,在暗香浮动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坚持与韵味。听过梅先生唱戏的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也感慨:多年追求而尚未抵达的意蕴,被梅家演绎到极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葆玖亲自点拨巴尔特,体现出戏剧戏以人传的特点,即戏剧只能是艺术家亲自示范来传授要领,这也决定了戏剧艺术的特殊性。
B.为了不让梅派京剧失传,梅葆玖经常拟写一些与民族戏曲保护有关的提案,并提出希望青少年多听京剧,爱京剧,练书法,认识繁体字。
C.梅兰芳对梅葆玖要求严格,他不让儿子在学习京剧的初期听自己的唱片,是为了让儿子视基本功为根本,守住梅派之魂。
D.在父亲开放式的教育下,梅葆玖的兴趣广泛,与时俱进,还能将在生活中接受的新事物运用到京剧表演中,将京剧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E. 梅葆玖作为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位梅派京剧的继承者,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京剧的传承,弘扬与求变,他的精神也将如京剧魂一样,永存人间。
【小题2】文中说,梅葆玖有“大师风范”,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大师风范”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材料开头写到两会期间梅葆玖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梅葆玖在京剧艺术方面,做了哪些贡献?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传统传承的人或事,请结合实际列举一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写作时代”的中国新诗
中国新诗进入“写作时代”,标志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有大众的写作参与,但实际上并未改变阅读冷淡的趋势,包括有些写诗的人其实在诗歌的阅读上也是无大兴趣的。新诗进入“写作时代”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虽然许多人还停留在民间的处为阶段,但这也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
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情势之下,中国新诗只满足于数量的增长当然不行,诗要在经典化的目标下不断提高文化与艺术品位。即使在自由的天地间,即使写诗完全进入了个人化的状态,新诗发展的出路也必在于全力打造精品,否则诗歌就无法承担责任和义务,现代就无法产生能同中国古代诗人相媲美的伟大诗人。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能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代表着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它的简要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会被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信仰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安身立命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创作、提升诗歌创作水平。近年涌现了许多大气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地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诗人李松涛直面社会人生、关注人类未来的大忧患,马合省《老墙》等富有灵性的长诗,等等。这些诗人、诗作都可以增加我们中国新诗的自信。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等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球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作了深入而精辟的分析:“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急功近利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以网络为媒介,诗歌可以通过博客等形式自由面世,但是能否获得高的点击率则不是博客的主人所能做主的。媒体的便捷并不等于“阅读”的广泛性,“写作”的意义有时大于“阅读”的意义。田忠辉教授在《博客、“80后”与文学的出路》一文中写道:“网络是一个看起来可以失去监控的地方,在这个可以肆意放纵情感的角落,人们的内心突破社会赋予的僵硬的外壳,远离控制,可以说感性的话,裸露天真或矫情,抒发不满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说,诗歌作者在写作和传播作品上都具有极大的便利,比较容易形成一定的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不须过编辑的关,作品的量成番论倍增长,这自然使诗的“质”大成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强化诗歌的经典性,以使其高品位的艺术精神不致溃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诗歌文字“少”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显得简要是因为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
B.诗歌文字的“少”决定了诗的写作需要提炼提纯,不是心血来潮很随意就能完成的事。
C.诗的简要指的是一种深度,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
D.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诗代表民族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高度。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作时代”的新诗创作,打破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界限,表现了社会文化意识的普及式觉醒。
B.进入“写作时代”,写诗的人很多,但读诗的人很少,包括写诗的人对阅读诗歌都无大兴趣。
C.进入“写作时代”,以网络为媒介,诗歌在写作和传播上容易形成圈子阅读、圈子写作群体。
D.“写作时代”的新诗写作极大地张扬了文学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精神,虽然对许多人来说,其文化行为还停留在自为阶段。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发展的出路在于全力打造精品,只有这样,诗歌才能承担起责任和义务,现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
B.诗要表现出深度,要真实真切地显现人情人性、灵魂和良知,诗人不能通过诗来表达情绪。
C.中国新诗需要有更多把诗歌当作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诗人,因为他们能引领诗歌创作。
D.诗歌理论家张清华对郑小琼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创作长诗要有强大的建构能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研究表明,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减少60%的紧张焦虑感。心理学上也在研究一些好的著作对于读者的不同方面的影响。
对于所有的读者来说,不管是喜欢英伦文学的,还是喜欢古罗马风格的,抑或是喜欢爱情诗集甚至于爱看土地测量类图书的……所有的书,都会给读者带来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就连现在的科学杂志,都开始注重深入生活,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我们称之为“情感传输”,你的身体在沙滩上或者在壁炉前,但是你的心灵却有可能正与莫里哀一起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除此之外,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触碰”到你,能让你“听见”他的声音,能让你了解他的过去,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的大脑得到放松的时候。
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好小说并不是仅仅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在于能够长期持久甚至于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鹿特丹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进行过一项研究,邀请一些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将这些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记录下来,来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各种广告,各个决定,各类信息。研究还指出,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就像“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自身感受通过书本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书也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而它的持久性,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例如,阅读一些类型的小说会给人带来一种难以忘却的感受,因为小说是具有独立性的,每本小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其中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放大,人们在阅读时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根据这一情况,法国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希望通过阅读来对人们的某类疾病进行治疗。就好像童年时的教育一样,有些人从小读了某种书籍影响了其一生的发展,谁又能保证读书对成人就一点用都没有呢?
(选自《智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只需要读6分钟的书就能够消除所有的紧张焦虑感。
B.读者只有阅读英伦文学和古罗马风格的爱情诗集,才会拥有一段无法比拟的旅程。
C.科学杂志与读者的日常生活接轨,使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直接和路易十四商讨国家大事。
D.通过书里的描绘,作者能够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过去,使读者的大脑得到放松。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鹿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邀请读者在一周内阅读相关书籍,并记录下读者被作者触动时的情感变化,研究情感同化的情况。
B.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广告、决定、信息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传输都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C.小说和真人传记于真正的生活,它可以将作者的感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D.作家及体疗医生赫及勒·德谭巴尔创造性地提出了“阅读疗法”,通过阅读治愈了人们的某类疾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加强情感同化。一部吸引人的小说不是在短期内让人着迷,而是能够拥有改变读者人性的力量。
B.小说和真人传记可以最大自由度地改变读者的看法和人格,甚至于能够帮助读者处理自己即将遇见的难题。
C.如果一本科学著作的目的就是影响读者的看法和行为,那么它的影响的持续性并不如充满作者感情的小说和一些真人传记。
D.阅读能将愉悦的感觉带到身体的每一部位。每本小说都会将现实生活和情感进行放大,使人们在阅读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