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棵城市树需要勇气

①城市中的树比乡村当中的树,需更经得起吵闹。乡村是安静的,有黎明前的黑暗和黄昏的炊烟,城里的树却是要被五花八门的噪音轰得聋掉。如果把城市的树叶和乡村的树叶堆到一起,拿一把音叉来测它们对声音的反应,乡村的树叶一定是灵敏和易感的,像婴儿一样好奇。城市的树叶却像饱经沧桑的老汉,有点大智若愚地呆傻在那里。

②城市的树比旷野当中的树,要肮脏许多。它们的脸上蒙着汽油、柴油、花生油和地沟油的复合膏脂,还有女人飘荡的香粉和犬的粪便干燥之后的微粒。旷野当中的树啊,即使屹立在沙尘暴中,披满了黄土的斗篷上点缀着不规则的石英屑,寒伧粗糙,却有着浑然一体的本色和单纯。

③城市当中的树比起峡谷当中的树,要谨小慎微得多。不可以放肆地飞舞杨花柳絮,那会让很多娇弱的城里人过敏,也污染了春光明媚的镜头里的嫣然一笑。城里人只会喜欢鳏夫和寡居的树,那些太一致太规整的树林,让人感觉不到树的天性,仿佛列队的锡兵。只有峡谷中的树,才是精神抖擞风流倜傥的,毫不害羞地让鸟做媒人,让风做媒人,让过往的一切动物做媒人,一日一夜之间,把几千万的子嗣洒向天穹,任它们天各一方。

④城市当中的树比山峰上的树,要多经几番挣扎磨难,还有突如其来的灾变。下雪之后,勤快的人们会把融雪剂堆积在树干深处。化学的物质和雪花掺杂在一起,清凉如水貌似温柔,其实是伪装过的成盐的远亲。无声无息地渗透下去,春夏之交才显出谋杀的威风,盛年的树会被腌得一蹶不振。个别体质孱弱的树,花容憔悴之后便被索了命去。

⑤城市当中的树比之平原之中的树,多和棍棒金属之类打交道。平原的树,也是要见刀兵的,那只限被请去做梁做檩的时候,虽死犹荣。城市当中的树,却是要年年岁岁屡遭劫难。手脚被剁掉,冠发被一指剃去,腰肢被捆绑,百骸上勒满了一种叫做“瀑布灯”的电线,到了夜晚的时候,原本朴素的树就变成了圣诞树一样的童话世界,有了虚无缥缈的仙气。

⑥当然了,说了这许多城市树的委屈,它们也是有得天独厚的享受。当乡下的树把根系拼命地往地下扎,在大旱之年汲取水分的时候,城市里的树却能喝到洒水车喷下的甘霖。可惜当暴风雨突袭,最先倒伏的正是那些城里的大树,它们头重脚轻软了根基。

⑦城市的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常常被许多人抚摸。只是至今我也闹不明白,倘若站在一棵树的立场上,被人抚摸是好事还是坏事?窃以为凶多吉少。树是一条鲜活生命,喜欢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它不是一朵云或是一条狗,也不是恋人的手或是一沓钞票。君不见若干得了“50肩”的半老不老之人,为了自己的胳膊康复,就揪住了树的胳膊荡秋千。他们兴高采烈地运动着,听不到树的叹息。

⑧城市的树还像城市里的儿童一样,常常被灌进各式各样的打虫药。我始终搞不懂这究竟是树的幸福还是树的苦难?看到树上的虫子在药水的毒杀下,如冰馓一般落下,铺满一地,过往的行人都要撑起遮阳伞才敢匆匆走过。为树庆幸的同时,有很没有良心的思忖:树若在山中沐浴临风摇头摆脑,还会生出这般饶密的虫群吗?

⑨如此说来,做一株城市里面的树,是需要勇气的。它们背井离乡到了祖先所不熟悉的霓虹灯下,那地域和风俗的差池,怕是比一个民工所要遭受的惊骇还要大吧?它们把城市喧嚣的废气吞进叶脉,把芜杂的音响消弭在摇曳之中,它们用并不鲜艳的绿色装点着我们的城市,它们夜深了还不能安眠,因为不肯熄灭的路灯还在照耀着城市。路灯在某种程度上成打了折扣的太阳,哺育着附近的叶子。不信你看,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的树,必定是最靠近电线杆的那一株。

⑩有的人像树,有的人不像树。像树的人,有人在乡下,有人在城市里。城市里的树,骨子里不再是树了,变成了人的一部分,最坚忍最朴素的一丛,无语地生活着。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呆傻”在文中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_。
【小题2】鉴赏第③段对比的表现手法。
【小题3】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文本,简述⑥⑦⑧三段不能删除的理由。
【小题5】对第⑨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借树喻人,表达了对像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
B.面对城市对于外来者的挤压,作者认为社会的关爱不能打了折扣。
C.最靠近电线杆的树,每年深秋最后抖落残绿,作者对此感到欣慰。
D.为了消除城市的噪音和废气,城市树日夜辛劳,却不为人们所知。
【小题6】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赏析本文标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3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行玉器行
余显斌
丰阳玉色泽光润,雕为小件,在市场上千金难求,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的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焚光石为之。
但是,王独行却不。王独行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在他门下,不许以荧光石充克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整个丰阳地面上,小到女人的玉坠,大到玉雕狮子,无不是“独行玉器行”的。
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己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经过自己的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如自己的儿子。也因此,他的第三条规定一直没有用上,闲搁着。
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
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静静心想想,究竟有挽回的方法没有。
一壶茶喝罢,没办法挽回。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他走进玉器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班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他仔细一看,呵呵笑了,竟然是那块黑斑離琢的。
这蝉,是曾白雕琢的。
他少有地一笑,对曾白开起玩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
王独行点着头,告诉他,明天,他就成为“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
可是,曾白告诉他,自己想出去开玉器行。
王独行愣了一下,告诉他,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师父请出题。”
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几天后,王独行病了,住院了,将玉器行替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路局长来了,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再过半个月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玉器。曾白听了,连连点头道:“好啊,用我们的玉器,是给我们面子啊。”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玉器,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一定满意。
周局长呵呵一笑,转身离开。
曾白回去,亲自选料、设计、雕琢。
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的眼前。一只猴子手里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
周局长见了,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当天,王独行回来,对弟子们宣布,曾白不能离开。
“为啥?”大家都不解地问。
“考察不过关。”王独行说。原来,周局长来索要玉雕,是和王独行提前商量好了的,是一道考核题,王独行曾说过,玉匠要做到人净心净,方才过关,曾白如此做法,显然不合格。
正说着,周局长赶来,微笑着说:“过关了,过关了。”王独行一愣,不解地望着他。
原来,周局长拿回玉雕,拿了放大镜仔细一看,不是玉雕,竟然是荧光石雕刻的。在底座上,他隐隐发现一行字,上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为灵物,岂能贿官?”
王独行听了,哈哈大笑。
曾白问:“师父,我能离开了吗?”
王独行一挥手,不行。
王独行告诉他,自己已经年迈,要退下来了。这个玉器行得有人主管。他已决定,让曾白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行玉器行的职员全是自己的弟子,是因为王独行不允许弟子离开,担心他们胡来,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
B.“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一句表现了王独行在玉器雕琢方面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宁缺毋滥的心理。
C.小说构思巧妙,善用伏笔。如王独行的考题“是临场发挥的”与下文“急什么?早着呢”,都为后面对曾白的特殊考察作了暗示,
D.小说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周局长“眼睛一亮”表现出他对曾白技艺的赞赏,紧接着“阿间笑”则暗示了他对考察结果的判断,
【小题2】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概括并分析曾白这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结尾,违反门规的曾白,不但未被开除,反而成为玉器行的主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啊,我的父啊
徐可
父亲是在他 76 岁生日的前一天走的。那天上午,接到家中电话后,我争分夺秒地往回赶,傍晚到家时,父亲已处于弥留状态。家人喊他,告诉他我回来了,没有反应;又让我喊,我握着他的手,一迭连声地喊:“父啊!父啊!”父亲还是没有任何反应,我却哽咽得喊不出来了。一会儿,父亲终于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眼睛也睁开了,仿佛刚刚睡醒一样。转瞬间,他又闭上了眼睛,我终是克制不住,跑到屋外捂着嘴啜泣,生怕被别人听到。过不多时,侄子走过来告诉我,爷爷走了。我进去一看,父亲神态安详,仿佛睡着一般。这一刻,距我到家仅十几分钟。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并不很亲。我们家乡有很多很奇怪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家境较好的、父母对孩子较娇惯的,叫“爸爸”“妈妈”或“娘”;家境较差的、父母对孩子没那么宠爱的,都单叫一个“父”“妈”,“父”后加语助词“啊”,叫“父啊”。
我家穷,孩子多,父母对我们自然宠爱不过来,理所当然是后者。父亲读过初小,算是一个文化人,当过村里的会计。但是他太轻信别人,村民从队里借点钱、粮什么的,他从来不记账,绝对相信别人。到年底一查账,亏空了,谁也不认账,只好由他赔偿,于是,会计的职位丢了,家也被抄了,稍值钱一点的八仙桌之类被抬走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地一个有名的小偷又光顾了我家,把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抄家、遭窃,都被年幼的我看见了,这些给我的 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冲突,他不仅不护着我们,反而责备我们。我自小很乖,不爱惹事,挨打算是少的了,但也有刻骨铭心的几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不知为什么打我,一巴掌把我打得摔倒在地上,我捂着脸含着泪却不敢哭,心里恐惧极了。那时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副暴君的嘴脸。直到长大懂事后,听到村人夸老徐家的孩子懂事有教养,我才对父亲的严厉有了一丝感激。
在我19岁那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那时交通不便,我要到十几里外的县城坐长途汽车到省城,再坐火车到北京。前往学校报到的那天下着大雨,大哥用自行车驮着我的行李,天不亮就出发了。父亲坚持要送我,我们在沉沉的夜色中默默地走了一程又一程,只听到刷刷的雨声和脚踩泥泞的路面发出的咯吱咯吱声。我一次次地催他回去,他总不肯。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或是一个小时,天色微微亮了,父亲总算停下了脚步,叮嘱我到了就给家里写信。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他还在原地站着,我鼻子有点酸酸的。后来才知道,父亲回到家后扑在床上大哭了一场。
随着我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父亲对我的态度变得尊敬、谦恭,甚至有点拘谨、小心翼翼。他跟我说话总是小声地,陪着笑脸。小时候觉得父亲很高大、威严,现在才发现他原来是那么瘦小、卑微。我知道父亲是为我高兴,为我自豪。在他的眼里,这个最小的儿子还是有点出息的,是让人尊敬的,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这种尊敬。我没有制止他这样做、但这却让我很是不安。
我对父亲一向是客客气气的,从来不顶撞他,但有一件事令我一直心怀愧疚。 有一年我回老家,家乡领导要请我吃饭,并请我父亲和村支书参加。领导的意思是,我不在家,请村里多多照顾我年迈多病的父母。不巧村支书不在家,我想那父亲也别去了,免得有蹭饭之嫌。
当时父亲已经换好了新衣服,等着走呢。我跟他说了,他没说什么。事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已经跟左邻右舍说了,市领导要请他和儿子一起吃饭。我一听后悔莫及!父亲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就这么被他的儿子轻轻地戳破了。
父亲去世前半个月左右,已经报过一次病危。我匆匆赶回家去,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吓了一跳。父亲本来就瘦,现在更是瘦得只剩下骨头了,眼窝深陷,颧骨突出,看着非常吓人。那时他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我帮他擦洗身子,他像个孩子似的不好意思,轻轻地说:“脏。”我心里很不好受,一个曾经那么要强的人,现在只能任人摆布。在家待了几天,大概母亲跟他说了什么,有一天 他跟我说:“你工作忙,先回去吧,有了特殊情况再回来。”我“嗯”了一声,一出门眼泪就下来了。
过去,我曾经很不喜欢“父啊”这个称谓,觉得它土,乡里乡气的,当着别人的面都叫不出口。现在,我却特别怀念可以叫“父啊”的时光。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多么希望一直这么叫下去!
父啊!我的父啊!
【小题1】根据文意,简要分析第⑥段中“不安”的内涵。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
【小题3】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语句。
【小题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还不睡?”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学校最近还好吗?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又剩了她一个人。
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一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又剩了她一个人。
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妈,我不走了。”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一句,“模糊不清”的原因是黑夜光线很暗,还有因为妈妈不在,“她”伤心难过。
B.小说通过现在和过去小房子里的温馨故事、只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等情节的对比,表明“她”对过去那种简单却幸福的生活的怀念。
C.小说写妈妈由穿的布鞋换成了高跟鞋,既代表了妈妈身份和工作性质的变化,又表达了“她”内心失落的感觉。
D.小说用机场午后温暖的阳光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与凄凉,同时表达了“她”想远离那个没有温暖的、一点也不值得留恋的家。
【小题2】(小题2)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小说结尾说“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你认为“另一条路”指怎样的路?结合你的人经历或见闻,谈谈对“这条路”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空巢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象。”今年期间,有代表表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时养老没有足够的保障。尽管最近五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现有养老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解决养老问题。而如今,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

(摘编自牛少杰《子女压力大,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材料二


(来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养老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目前盈利空间不大正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居家养老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包括建立网络、培训队伍、制定服务标准等,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人们顾虑较多,影响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上门提供服务的助老员、护理员等是开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素质关系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缺乏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一般家政服务,但难以提供高层次养老服务。

同时,不同于过去要求吃饱、穿暖的养老,随着老人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当今人们养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居家养老项目内容简单,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代餐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等,缺乏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娱活动等项目。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视为家庭责任,主动作为不够,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邱冰清《居家养老,重在“能养”》)

材料四

出门10分钟即可走到配餐用餐点,社区养老中心实现长者日托……随着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然而,当前不少社区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

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困难。有些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在自家小区内表示反对。一是怕抢占公共资源;二是一些人对“老态”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泼向上,感觉小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老人聚集的地方则感到暮气沉沉。与此同时,在养老企业看来,养老市场确实是一片蓝海,但是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投资回收周期长,非常考验投资方的实力。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其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也决定了养老机构必须学会在市场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高一伟《社区养老,幸福在一步之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我国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B.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儿女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冲击。
C.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其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简单,并不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D.虽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但利润微薄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呈上涨趋势。
B.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呈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趋势,但各种养老方式均有不足,这在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
C.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又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特点,如果能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间找到平衡,也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8年为10 956万人,2017年则达15 831万人。老年人口增长迅猛,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
【小题3】请根据材料,就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提出几条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的乡村是一个熟人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儒家仁爱伦理设定的处理经济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道德规则便捷有效,且易于被村民所接受和实践。传统乡村的伦理关系或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血缘亲情,或是基于地缘,血缘亲情和地缘共同构成了熟人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儒家仁爱伦理主张,人们应当首先维护家庭和家族成员以及彼此亲近的其他成员的权利,熟人共同体的伦理关怀应当优先得到考虑,然后再推及他人。自我不是孤独的原子,而是有着多重伦理关系的社会存在,人的本质规定性就体现在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的伦理关系之中。虽然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人的个体化发展,但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共同体伦理依然被村民所认同和践行。熟人共同体提供了人际信任可以利用的充足人文资源,这是对现代社会契约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有益补充。

最近30余年中国乡村社会所发生的变迁是如此剧烈和急速,以至于人们尚来不及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就被卷入其中。村民日益个体化的自主选择和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当代中国乡村伦理与传统乡村伦理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的带有“内卷化”特点的变化。其一是去传统化。个体从传统的熟人共同体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试图摆脱家庭、家族和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要求。但是,这样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熟人共同体不重要或者不再发挥作用,如果熟人共同体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益,那么,个体依然会依靠熟人共同体。原本相对清纯的熟人共同体,现在融入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色彩。其二是通过从众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当代乡村社会的成员走向个体化,获得的是自由和权利,成就的是道德自我,不盲从别人强加的价值观,而且也明了何为善、何为恶,然后做出自己的自主行为选择。然而,吊诡的是,“自由和个性并不必然会使个体变得与众不同。相反,对社会制度的依赖决定了当代的个体不能自由地寻求并建构独特的自我,男男女女必须依据某些指南和规则来设计自己的生命轨迹,因此,他们最终得到的反而是相当一致的生活”。因市场经济机制的实行而生成的制度化行为规则,为个性的自由发展设定了一些限制,人们不得不遵从一些与自己的意愿相悖的普遍性道德原则和规范。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因村民追求个体化而导致的熟人共同体的松动甚至瓦解,引发了乡村孝道衰落、人情淡漠、公共生活伦理缺失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摘编自孙春晨《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仁爱伦理设定的处理经济交往、人际关系以及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道德规则便捷有效,容易被村民接受和实践。
B.血缘亲情和地缘是熟人社会伦理的基础,所以人们应当首先维护家庭和家族成员以及彼此亲近的其他成员的权利。
C.在人们还来不及进行理性和冷静的思考的时候,最近30余年中国乡村社会已发生了一些带有“内卷化”特点的变迁。
D.个体从传统的熟人共同体的社会约束中脱离出来,摆脱家庭、家族和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要求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会更有益。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论述了传统乡村这个共同体变化的原因、变迁后的特点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B.文章第1段结合儒家思想分析了传统乡村中人的个体化发展与熟人共同体的密切关系。
C.文章第2段论述了当代中国乡村伦理“内卷化”的相互对立、不可共融的特点。
D.文章第2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特点,运用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是建立在契约和制度上,这远远不如熟人共同体之间的人际信任。
B.村民一味追求个体化会导致熟人共同体的瓦解,还会引发乡村孝道衰落、人情淡漠、公共生活伦理缺失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
C.乡村社会成员走向个体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自由和权利,不盲从别人强加的价值观,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
D.因市场经济机制的实行而生成的制度化行为规则,不得不为人们所遵从,所以自由和个性并不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