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自己的书房

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多么让人感到舒畅,自由而温暖。我就坐在客厅与饭厅的餐桌一角,读书,写稿。晚上他在家时,我们各据一方,一盏高而老的台灯,还是朋友从地下室掏出来送给我的。古色古香的灯罩上,我自己涂上了猫狗的儿童画。灯光一透出来,它们就活了,对我跳,对我笑。愈看愈满意自己的杰作。

②我们再灯下看报,谈心,涂涂写写。他那不熟练的打字机声,啪啪啪的很有节奏,但不至催我入梦,因为我正陶醉在诗词或小说里。有时念两句名句与他共享,他就会用四川乡音朗吟起来。那倒真有点催眠作用了。讲小说故事,他是不太有兴趣听的,因为他略微缺少点“文学想象力”。他的兴趣在“踏踏实实的生活”上,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增进健康,是他喜欢研究的。我们虽道不同,仍可相与谋,因为我稿费的微薄收入归他经管,他的饮食归我料理。因此,一同挑灯夜读,仍旧其乐融融。

③我们的书,从台湾带来一部分心爱的,来此后也陆续添了不少。但我们一直没有买书厨,就由他的巧手用卡通箱自制,倚着墙壁一字儿排开,他编的书目分类可使我信手抽出书来。“书橱”背上摆上各色盆花,迎着窗外的和风丽日,欣欣向荣。屋子坐北朝南,他说风水是最好的。远处是青山绿树,近处是各型玲珑的房屋,屋前院子里四季花木扶疏。一到晚上,那远远近近的灯光令你着迷,静悄悄的小镇,就像属于你一个人的了。

④我的“书房”,就是如此令我满意,尽管它是如此的简陋。

⑤说实在的,我始终未曾有过一间真正的书房,但过去每间简陋的书房,都使我留下一段温馨的怀念。

⑥刚到台湾时,行囊中只有《唐宋名家词选》一部小书和一本手抄的《心爱诗词选》。工作安定以后,省吃俭用地添购了一些书。开始写作后,文友赠书渐增,心灵天地也拓宽了。

⑦但那时我的书房,上即是办公室底层。书桌是一张有靠手的藤椅,上加一块他自己刨制的光滑木板。木板是万能的,移来移去当餐桌,当缝纫桌,也当书桌。书柜是三层木架,饰以绿帘。在那方寸的木板上,我有过涌泉的灵感,写下不少篇章。在楼上的办公室里,我也理出一角,在夜晚可以上来静静地看书写稿。白天,即使是嘈杂的谈话声或打字机声中,我仍可抽空阅读。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我就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旧业,培养兴趣。在我心中,一直有一间“自己的书房”。我总尽量保有“亭子小如斗,我心宽似天”的境界,我从来没有羡慕别人富丽堂皇的房屋。

⑧不敢说自己是淡泊,但能如此安于现状,不能不感谢童年时代那位认不得几个大字的阿荣伯,是他给我建造了第一间书房。在那里面,我很满足地感到,方寸之地便是自己的天地。在那里面,我早早养成了易于满足的性格。

⑨那时,乡间房屋虽大而松散,族里来往的亲戚多,好像每一间房子都有人住,总有人进进出出。我从小喜欢有个自己角落的人,而老师教我读书的书房又是那么的冰冷严肃。于是巧手的阿荣伯,就为我在楼上罕有人到的走马廊一角,用木板隔出一间小小的房间。有一面倚着栏杆,可以远眺青山溪流与绿野平畴。阳光空气既好,又少蚊蝇来袭,有时小鸟飞来,停在栏杆上,友善地和我对望片刻时又悠然飞走。阿荣伯叫我以小米喂它们以后,它们都停到我手背上来了。

⑩房间里有一张小木桌、一张小木凳,一只矮木箱,里面藏的是老师不许看的小说,与小朋友交换来的香烟画片,还有阿荣伯的木炭画(那是他用木炭在粗纸上描的关公、张飞,这是他最敬佩的两位“神佛”。他说赵子龙太年轻了,画不好,关公和张飞的胡子很好画)。我坐在里面,为的是逃学,偷看小说,吃花生糖、炒米糕、橘子。那都是乘母亲不备时偷来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慢慢地吃。阿荣伯给我的是田里拔来的嫩番薯、嫩萝卜,都是母亲不许生吃的。阿荣伯说吃点泥土才会百病消除,长大得更快。

⑪小书房曾一度被父亲命令拆除,阿荣伯再为建造。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因母亲的忧郁感染着我,常觉得做人好苦,而萌逃世之念。阿荣伯说“把心思放在一件事情上,定一个心愿去做就快乐了。”

⑫他的话很有道理,我就专心看小说,也背书,比在老师教我读书的真正书房里专心的多,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它使我有遗世独立之感。

⑬我长大了,要出门求学,不能永远待在那间小书房里。可是小书房一直是我留恋记挂的。多少年后回到家乡,赶紧跑到楼上走马廊的一角看看,木板屋尚未拆除,里面小桌小凳都已不知去向,木箱仍在,里面还剩了一本《西游记》。我呆呆地站在那里,小时候的情景一幕幕想起来。木板小屋是阿荣伯的手艺,是他为我建造的书房。我的童年在此度过。阿荣伯教我的话,我也仍牢记心头。我虽不能再坐在这里面读书,但这间书房将永远在我心中。

⑭今天,我清清静静地坐在书桌边,抬眼望窗外艳阳下的好风景,童年时代的第一间书房便涌现心头。它启示我如何排除忧患,知足常乐。

【小题1】文章第⑫段中的“遗世独立”的意思是     
【小题2】请对第⑨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3】对第⑨⑩⑪⑫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书房的美源之于与自然美好景色的和谐相融。
B.阿荣伯质朴的木炭画给了作者丰富的艺术灵感。
C.阿荣伯吃泥土百病消除之说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D.阿荣伯是作者人生途中一位重要的生活良师。
【小题4】文章题为“自己的书房”,其含义有
【小题5】文章写了多间书房,似乎有些散,似乎也没有突出重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小题6】作者曾说,人要有复杂的脑筋和单纯的心,结合文章,予以解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3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的琴

申平

扶贫工作组进驻红土沟的第二天,作为组长的我,就发现村里在精准扶贫方面存在重大纰漏。村里一户最困难的人家,竟然长期没被列为扶贫对象。

这户人家的男人叫吴更里,是个长相敦厚的中年人。我们到他家走访,发现他不像其他贫困户那样要么哭穷装可怜,要么牢骚满腹怨气冲天。他不卑不亢,神情淡定,热情实在。当我们得知他有老母,有病妻,还有一双上学的儿女都要他靠种地打短工养活,而村里却从来没有救助过他时,我立即对他充满同情,拍胸脯表示一定要帮助他解决困难。

但是他却连连摆手说:“算了算了,我们有吃有穿,有手有脚,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这使我对他更加同情,甚至有点喜欢,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解决问题。

第二天,我就主持召开了村委会和扶贫工作组联席会议。在组织学习了上级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后,我话锋一转,把吴更里的问题当做炸弹抛了出来。在我的想象里,村干部们肯定会被炸晕的。但他们听完,竟然不约而同嘿嘿地笑了起来。村支书徐友谊说:“哎哟,看来老问题又摆上台面了。”

徐友谊等人的态度令我十分不满,我厉声说:“怎么,难道因为是老问题就不解决了吗?请问老问题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不作为造成的?”

见我生气,徐友谊赶紧说:“李组长,我们不是那个意思。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你不知道,吴更里家里,可是有一架价值几十万的钢琴啊!”

“什么?钢琴!”他的话倒把我搞懵了。

“是啊,他家的确困难,村里其实每次都想往上报他。可是一报吧,群众就拼死反对,到处告状。说家里有那么贵重的钢琴,还算什么贫困户!”

哦,原来如此。可我们去的时候,怎么没有注意他家有钢琴呢?

散会以后,我带人再次到吴更里家调查。咦!眼前这几间村里最寒酸的土瓦屋,还有屋里灰头土脸的几个人,无论怎么也不能和高雅的钢琴联系起来。

看见我们又来,吴更里好像早有预料似的,只是冲我们笑一笑。

我就问他:“吴更里,听说你家有一台很贵的钢琴是吗?”

吴更里点了一下头,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呀,是有啊!”

当吴更里带我们来到一间平日里一直上着锁的房间时,尽管我们有精神准备,还是被屋里那架精美的钢琴震撼了。这间房里什么杂物都没放,就在屋中央摆了那架钢琴。它一尘不染,气势非凡地雄踞在那里,霎时使这间土屋熠熠生辉。我们小心翼翼走过去,轻轻抚摸,通过视觉和触觉进一步感受它的高贵。我对照上面的字母,用手机迅速上网查了一下,立刻明白这是一台立式施坦威牌钢琴,是钢琴中的精品,价值真的有几十万。

我们都把疑问的目光定格在吴更里的脸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吴更里走过去,手拿一块抹布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话语也同样轻轻地说:“这钢琴是我爸爸当年买的,是给我买的。那时候他在城里当包工头,赚了钱,就去买了一台最贵的钢琴运回来,他说他要把我培养成郎朗一样的人。可是,唉……”他停住不说了,似乎陷入回忆之中。

“那后来怎么样呢?”

“后来我爸打算专门请一个钢琴老师,先到乡下来教我。等条件成熟了,就把全家搬进城去,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可是那年,他承包的工程拿不到钱,还死了人,他赔光了一切,欠了一屁股的债,最后……他跳了楼。那年我才8岁。”

屋里的空气立刻有点压抑,我感觉那架钢琴也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那你一直留着钢琴,是为了纪念你父亲,对吗?”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忍不住说出了最后结果。

谁知吴更里看了我一眼,说:“你只说对了一半。这钢琴,我是留给我儿子的,可是他偏偏对这个不感兴趣。我就想,将来我还会有孙子呀,孙子也会有儿子呀。我就不信,我家里就出不了一个钢琴家。”

吴更里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出钢琴家,那当然好。可你得面对现实呀。假如你先把钢琴卖了,你家现在的一切都会改变……”

“不,我不想那样过日子。李组长你说,人活着,除了钱,总得还要为点啥吧!”

吴更里口气坚决,咬钢嚼铁。我不由再次打量眼前的这个农民,感觉他的质地真的比钢铁还硬。

这天夜里,我竟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去参加一个钢琴演奏音乐会。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有一个人坐在一架巨大的钢琴前,身体摇摆,十指飞舞,天籁般的乐曲汪洋恣意,跳跃流淌……大厅里掌声雷动。当那人站起身来谢幕时,我不由狂喊:吴更里!吴更里……

(选自2018年4月《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钢的琴”为题,凸显主题。“钢的琴”不仅是指“钢琴”,更象征了吴更里一家坚强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吴更里与其他贫困户,灰头土脸的吴家人与一尘不染的钢琴,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上了锁的房间”“什么杂物都没放”“轻轻擦拭我们刚才摸过的地方”等描写,不但表明吴更里对钢琴的爱护,还体现出他对梦想的坚持。
D.吴更里一家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培养一个钢琴家,是因为他们深切地明白,只有家中有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才能摆脱贫困生活。
【小题2】小说中“我”与钢琴本无瓜葛,却在情节发展中逐渐交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我”的梦境结束,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 手

张炜

(1)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以及那个硬汉杰克·伦敦……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

(2)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这一切都与文学的壮丽、传奇的声响交融在一起,难分难解。

(3)作家是思想者、记录者,也是个浪漫的儿子。他天生应该是长于行动的人,而不仅是思想,是精神的漫游。即便是躯体也要在这无边无际的世界上流荡才好,让冰凉的水流冲洗他,直到拍击冲刷出那难忍的欢乐和痛苦的歌声。

(4)真正有个水手名份的总是极少数。可是他们要有水手的实质,有那样的情怀和向往。不然,即便真的吃过甲板上的饭水,也不过是个乘船的人,改变不了骨子里的平庸气、小地方人的偏狭嫉恨。人一生下来就脚踏着一块甲板,区别是有人能迎着风浪始终站立;而有人不得不趴下,四肢并用。

(5)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随时都会在击打挤压下碎裂。人哪,甲板上的人哪,不要因恐惧而逃遁,不要呻吟和出卖,不要背叛,不要放弃。同舟共济吧,生存着,互助着,同情着,英勇着。

(6)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7)水手护住了女人和儿童,护住了所有的母亲和未来的母亲。他们为孩子揩去泪痕,为老人披上寒衣。这艘拥挤的船已不堪重负,龙骨发出了格格响声。水手坚持着,准备着。他们默默自勉,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将奋不顾身。

(8)是的,那些险奇的经历也许常常是止于幻想。这样也热血奔流。到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把挚爱的生命系到纤若发丝的什么上,让其颤抖和惊惧。生命在这一刻变得光焰四射,璀璨绚烂了。疯狂的浪涛拍过来吧,拍到胸膛上、脸上,把桅杆打折吧。

(9)世界变大的一刻,人就变小了。不再为一己的荣辱而惴惴,不再为眼前的虚幻而激越。真实的存在、揪心的痛楚,这些都要伸手抓住。要有勇气面对它们。它们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我们也会化为它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学会了藐视,学会了嘲笑,学会了安定。

(10)在浩淼的水波面前,人还剩下了什么?

(11)剩下了知性和自尊。那就紧紧地拥有它吧。

(12)人如果失去了它,就将一无所有。无限的大对无限的小,无限的沉默对无限的喧哗。这种尴尬让一个人感到了,他才能开始告别童稚状态。

(13)作家处于童稚状态是可怕的,也很可惜。这种“童稚”绝没有真正儿童的可爱。这是不堪一击的软弱和浅薄无知,是人类甲板上的多余人。

(14)被腥风苦雨洗刷过,踏上岸,大地也在摇动。真正的水手四处张望,寻觅自己的故园。到处都是一片汹涌,是呼叫和啸动,是未知的深度和难测的定数。

(15)人的命运之河,曲折之水。人能够感知的有多少?目击的有多少?真实记录的又有多少?作家,像水手一样的作家啊,他们手中握住的不是一支笔,而是命运的桅杆。

(16)桅杆被打碎的那一天,会化为屑沫飘动。但总有一支迎着潮涌挺立的桅,它将驶向地平线,在永恒的太阳下闪出金色。人的光荣凝聚在上边,人的尊严也凝聚在上边。

(17)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18)当过水手的人不一定能完成那个向往:一位作家。而真正的作家的确会拥有水手的性质。在这个狂想和梦呓交织的嘈杂世界上,各种垃圾正铺天盖地地堆积。

(19)可是水流仍旧像世纪之初、或更遥远的记忆中的时世一样,滔滔不绝。水流就这样平淡无奇地冲去了垃圾。水是洁净的、温柔的,也是无情的。在这世纪之水的分扯之下,什么都分崩离析了,只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水手的岛屿。

(20)它们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天上的浮云与之对应。

(21)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紧扣标題,总领全文,意谓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水手的特质。
B.“这块陆地眼下已是从未有过的颠簸和摇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C.文中划线句子运用象征手法,说明人类的光荣和尊严只会凝聚在率先驶到地平线上的桅杆上。
D.这篇散文中“水”意蕴丰富,它洁净、温柔、无情、滔滔不绝,作者以此有力地烘托了水手的形象。
【小题2】“水手啊,人类的水手” 文中多处出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说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品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但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发表议论的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这个比喻对我们认识诗与文的差异,具有启发性。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升华得近于酿来为酒了。对比之下,差异显而易见。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歌相比较,散文更具实用性,有较多的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理性比较强。
B.诗歌常用比兴手法,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更注重意象的提炼和升华。
C.部分散文虽无特别深刻的意旨而形象和文辞很美,欣赏时可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
D.通过作者对散文中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的描写,读者就能够探究出作品的创作意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来突出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在形象创造方面的明显的差异。
B.文章结合不同散文的创作特点,运用例证法分析了欣赏散文时可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C.文章指出欣赏诗歌的形象性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并结合不同诗文的表现进行了论证。
D.文章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来对诗文创造形象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优秀的散文作品为了避免枯燥说理,常常采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吸引读者阅读和欣赏。
B.清代学者吴乔用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形象性普遍高于散文创作的形象性。
C.读者凭借自身经验欣赏寓言故事,都能读出比创作意旨更丰富的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
D.欣赏不同类型散文必须从形象入手,才能获得美感和认识的提高,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亮剑
刘博文
小刘心情不好,确切的说,他的心情已经不好到了火山爆发的临界点,这火山爆发,都是因为那条该死的新闻!
小刘是刚到电视台工作的实习记者。上班不到一星期,小刘就接到台里安排的任务,去采访新上任的李市长。那天会议倒是挺顺利,新上任的李市长谈吐不凡。可是采访出了点小问题。
邻市的市长是因为治污不力被上级纪委请去的,请问您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李市长没回答,只是略带微笑看着小刘。是个人都能看出来,这笑里内容很丰富。
一片唏嘘声中,会议极其尴尬的落幕,有小道消息讲,邻市那个市长是李市长的老同学。不但不治污,还让那些企业领导把自己给污染得变了色。
回到台里,小刘紧赶慢赶的把新闻稿给编了出来,还加了大半夜班,黑眼圈都呼之欲出了。
小刘,你这条新闻各方面都不错。是嘛,难道今天要播出了?小刘有点小激动。
咳——虽然各方面都不错,但是,这条新闻不能播!台长说。
都不错,还不能播出,这算什么事?小刘气鼓鼓地走出台长室。
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行之有效的疗伤方法,一是做一个说吃就吃的吃货,二呢,自然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思索再三,还是决定在小城里游一游,说白了,就是逛北湖公园。
黄昏时分,太阳将落未落,漫步在北湖湿地公园,小刘的心情果然变好了许多。
看着湖中的天鹅,枝头栖息的鸟儿,本来是一件惬意的事,偏就有些人想破坏这些美丽的环境。湖中心虽然波光粼粼,但只要细看,就能发现水面已被一层淡淡的浮油覆盖,枝头的鸟儿,虽然闲适,树干却已是遍体鳞伤,清晰可见,许多树的主干早已被市民随意折断。小刘的心头燃起了一股无名之火!
咦?那家伙咋好像是……放眼望去,一个黑衣黑帽,鼻梁上还戴着一副黑墨镜的中年男子进入了小刘的视线。不会吧,怎么会在这碰见他?狭路相逢啊。
小刘悄悄的尾随过去,终于,在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时候,中年男子进入了某高档饭庄……
这一带可是著名的腐败窝子啊!本市不少干部就在这里被拉下水的。
才上任几天就开始玩起腐败了,这回非要拿起我的摄像机,好好亮一回剑,让他晓得,无冕之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
一连尾随几天,小刘才真的确认,黑衣人就是新上任的李市长。
每晚到了那个时段,小刘就带上新买的手机,偷偷拍摄着李市长的一举一动,并把这场行动命名为亮剑行动。
一个月过去,小刘发现,李市长自上任起,就没停过这腐败活动……
是时候了!小刘带着视频录像,雄赳赳气昂昂的走进了台长办公室,不进去还好,一进去可是大跌眼镜啊。
李市长正端坐在会客室里,台长回过头问小刘,有什么事吗?
我要举报你!小刘目光直通通盯着李市长。举报我?李市长看一眼台长,笑,还真有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啊。
你刚上任,不仅不作为,而且还一天不落的腐败,我,我有证据!
小刘掏出手机,屏幕上浮现出了每晚拍摄的画面,可以清楚的看见,李市长大踏步进入了某高档饭庄。
看到这,李市长与台长四目相对,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小刘,你先别急着举报我,我到台里,也是带着视频来举报的。李市长也亮出一部手机。
手机上拍摄的居然也是北湖湿地公园,不过李市长视频里拍摄的全是毁坏公物,破坏环境的场景,那天小刘看见的水面浮油,正是从某些高档酒店下水道流进湖面的,还有被酒客任意折断的树木,一一不落的来了个情景再现。
视频结束了,小刘眼镜没跌下来,他把镜片擦干净,一眼不眨看着李市长。市长您这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啊?我这葫芦里不是药,是一把剑!
剑?对,一面利刃切断公款消费,一面利刃唤醒市民素质!
一个月后,电视台联合市政府推出一系列曝光节目,在节目的推动下,不仅是北湖湿地公园,小城的每个角落都恢复了靓丽的容颜,而且,更胜从前。
这个节目被命名为“亮剑”!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小刘提出来的问题,李市长因为牵涉到自己的同学,而采取了回避的做法,略带微笑,不予回答。
B.小刘工作有热情,熬夜写出了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因台长故意刁难没有播出,小刘对此表示十分生气。
C.小说在描写小刘时,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以及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将其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D.小刘逛北湖公园时,意外遇见了乔装打扮的市长,经过尾随,发现他进了高档饭庄,小刘觉得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小题2】请简析小说标题的内涵。
【小题3】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说敢不敢拒绝影视改编?
自1987年出版《商州》,到2014年9月《老生》问世,27年间贾平凹共创作15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仅有3部,改编后成为口碑之作的更近乎为零。作为一代名家,贾平凹似乎与时下小说改编影视剧成风的潮流格格不入。
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文学界紧缺的恰是敢于逆流而行,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的纯文学性小说。
文学评论家徐兆寿举例为证: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每人背后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在他看来,莫言背后有《红高粱》,余华有《活着》,苏童则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们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全了作家在海外声名鹊起。
“国内书市同样如此,书店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有‘触电’背景”。徐兆寿说,影视与文学联姻,常常能让一些作家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
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不仅中国有,国外同样早有先河,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触电”让小说流传更深广,这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复被佐证的真命题。
但真命题却叫人爱恨交加。徐兆寿旋即话锋一转:“影视剧走红了,想当编剧、当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徐兆寿的另一重身份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他一直在留心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但学生们每每志不在此,徐教授很清楚,剧本创作接触到的是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而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可惜现实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物质。”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同样用“生不逢时”来形容现时的文学环境,“20世纪是属于作家的欢歌,文学占据绝对主力。而21世纪,图象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令评论界忧思的现状是,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句箴言,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就如同诗歌曾经的式微那样,那将是文学天大的灾难。
“灾难”是危言耸听吗?王小波的一段话可作注解,他在杂文《盖茨的紧身衣》中问道:“电影时代,小说怎么写?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只需几秒。电影让阅读变得轻松,既然如此,何须几十页纸?几页、几行足矣。”
永远不要责怪读者变得浅薄,而要想想,是谁帮他们放低了文学门槛?
(选自2014年12月8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论“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的一项是( )
A.莫言、王朔、余华、刘恒等作家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飙升。
B.《大卫・科波菲尔》在影院公映时,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
C.《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之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D.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走红台词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代名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文学性太强,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很少。
B.文学虽然在20世纪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但到21世纪已经让位于日渐兴起的剧本式写作。
C.影视有自己的叙述特点,文学作品需要几十页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往往只需几秒。
D.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要走上这条路就必须耐得往寂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言、余华、苏童能跻身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主要因为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
B.影视与文学联姻,让一些作家不仅在国内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而且在海外声名鹊起。
C.在现实面前,多数人并不倾向于精神,因此想当编剧、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D.剧本式写作放低了文学的门槛,在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读者变得浅薄,这将给文学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