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广厦阔屋,连闼通房。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猨狖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慄。形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2)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樀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3)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此代为常者也。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 “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

(4)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

【小题1】第(1)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小题2】第(3)段中的画线句说明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没有万物的贵贱,因为它的珍贵而以它为贵,事物就没有不珍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以之为贱,事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B.万物无所谓贵贱,按照它所珍贵的珍视它,万物就珍贵;按照它所鄙视的来鄙视它,万物就低贱。
C.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认为它珍贵,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低贱,万物没有不是低贱的。
D.万物无论贵贱,都因为它所珍贵的而珍视它,万物就没有不可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认为它低贱,万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小题4】文章用了铺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5】就文章内容及相关观点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1:3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节选自《苏武传》)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B.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C.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D.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如帝辇、凤辇。
B.大不敬:中国古代侵犯皇帝及上级官员人身、权力及尊严的一种罪名。
C.后土: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神,也就是地神。
D.黄门驸马: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黄门驸马指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投降匈奴的李陵“不敢求武”,实为有愧于心,不敢见武。他的劝降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期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B.李陵劝降采用攻心之法,先以苏武父亲和兄长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意指汉不值得效忠;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念想。
C.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意在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可谓绵里藏针、有礼有节。
D.李陵和苏武在家和国之间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两种思想两种胸怀对比鲜明,使苏武的形象更加高大,可敬可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zhuó)。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
B.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 非:不是
C.数诸侯之地     绝:穿越
D.义者,众庶之所也 高:推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
B.矫郑伯之命  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C.遂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欲伤生
D.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小题5】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6】“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