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六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由此可知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小说通过乡长这个人物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到“狐疑地盯着”三儿,再到结尾“眼睛湿润了”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了人性的复杂。
C.小说主要通过大量语言描写刻画了三儿选择农民利益,放弃自己职位的舍己为人、为民着想的人物形象。
D.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E.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片断,以小见大,客观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苦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2)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为民着想的三儿,却为何要用“玉米的馨香”做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2:1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咸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2019年10月12日《光明日报》 孙中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先学习儒学,后来针对儒学的缺点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B.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一度同显、对举,墨学的地位不低于儒学,之后便衰竭了。
C.儒家“爱有差等”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血统论”。
D.孟子攻击墨学,他认为墨学“无父无君”“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B.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过程以及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
C.文章在肯定墨家“兼爱”学说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兼爱上》来证明墨学并非提倡“无父无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孔墨并提,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
B.陆游的诗句体现了儒墨水火不容的关系和陆游对墨家的同情态度。
C.作者认为孟子攻击墨子是犯了“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
D.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儒墨学界应交流合作、互补互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今人惊叹,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网络文学从刚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言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蝶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在大众化、商业化的背景下,读者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创作者已经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塑造人物和开展故事走向;读者的阅读趣味能影响到文站整体的创作风格,甚至能影响到网络文学整体的创作趋向和类型革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14日)

材料二:

2011—2018E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亿元)

材料三: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商业模式逐浙完善,并为各大文学同站所借鉴。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孤独地写作、孤独地阅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网络文学的读者不再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而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读者可以透过评论,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对作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读者对每一章的评价还可以即时通过订阅量、打赏金额等数据反馈到作者手中。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着作者的人气,也决定了作者的收入。按照起点中文网现行的付费规则,普通会员,初级VIP会员、高级VIP会员订阅付费章节的价格分别为每千字5分钱、4分钱、3分钱。价格看似不高,但网络文学作品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付费阅读全本的价格着实不菲,读者还可以对作者提供除了订阅收入之外的“打赏”。通过打赏,读者不仅希望小说的情节构造能跟进他们想象的场景,同时还对作者的一些情节强烈要求整改,这也成为他们“要挟”作者改变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四:

从表面上看,发表网络文学作品是“零门槛”的,但想要从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中脱颖而出,需要经历层层关卡,首先就是“签约”关。当编辑从工作后台无数有待审核的新书中将一部作品选出,联系作者完成签约合同时,这位作者才能从“非签约作者”进入“签约作者”的行列。签约后,编辑会安排针对作品的推荐和宣传活动,如果读者的反馈较好,作品就会“上架”,开始收费订阅。

即使成为“上架作者”,要获得较高的稿酬,也并非易事。一般说来,VIP订阅所得的收入,由网站与作者平分,如果一个作者每日更新5000字,当他得到1000份VIP订阅,扣除网站50%的分成,作者当月的收入为1500元,“签约作者”本就已经是网络作者中的一小部分,而“上架作者”在“签约作者”中占到的比例大概是15%~20%。由此可见,网络作家将写作转换成稿酬收入,进而转向职业或半职业写作的难度之大。

(摘编自《光明日报·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产生,并受到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影响。
B.根据材料二市场规模、增长率这两项,我们能够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C.根据材料二,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一直呈较快增长趋势,而增长率从2016年前的较大波动趋向稳定。
D.2013年到2015年,网络文学增长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这说明网络文学发展在这一时期处于低谷。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深,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⑪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⑫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⑬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在豆棚下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⑭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⑮“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⑯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选自《散文选刊》2018年3期)

【小题1】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小题2】赏析第五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典雅,并融入了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形象鲜明,可读性强。
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与上文作者对“绿韭青椒、红番紫茄”的情感形成反差,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美丽,抒发了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C.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D.文章围绕“扁豆花”展开,主要突出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文中宕开一笔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写城市文明代替农业文明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杭州路10号
于德北
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很重要。随着待业天数的不断增加,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我母亲给我讲的故事无法诉诸数字,我依旧一天到晚吊儿郎当。所以,我说改变一个人不容易。
那个中午,我从一场棋战中挣脱出来,不免有些乏味。吃饭的时候,我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闲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的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这一定很有趣。我激动。名字怎么办?信怎么寄?潇洒地耸耸肩,洋腔洋味地说:“都随便。”
万岁,这游戏!我找了——张白纸,在上边一本正经地写了“雪雪,我的上帝”几个字。这是发向天国的一封信。我颇为动情地向她诉说我的一切,其中包括所谓的爱情经历(实际上是对邻家女儿的单相思),包括待业始末,包括失去双腿双手的痛苦(这是撒谎!)。杭州路10号袁小雪收。有没有杭州路我不知道,也不必知道。我说过,这是游戏,是一封类似乡下爷爷收的信。信寄出去了。我很快便把它忘却。
生活中竟有这么巧的事,巧得让人害怕。几天之后,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阵急切的敲门声把我惊起。我打开门,邮递员的手正好触到我的鼻子上。
“我的信?”我不想念是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写信。
“杭州路10号?”我惊坐在沙发上。仿佛有无数只小手在信封里捣鬼,我好半天才把它拆开,字很清丽,一看就是女孩子。信很短:谢谢您信任,向我诉说您的痛苦。我不是上帝,但我理解您,别放弃信念,给生活以时间。您的朋友雪雪。
人都有良心。从这封信可以知道袁小雪是个善良的女孩子,欺骗善良无疑是犯罪。我不回信不能回信不敢回信。这里边有一种崇敬。我认为这件事会过去,只要我再闭口不言。但是,从那封信开始,我每个月初都能收到一封袁小雪的信。信都很短,执著、感人。她还寄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活的诗篇》。
我渐渐自醒。袁小雪,你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呀?我渐渐不安。四个月过去了,我无法忍受这种折磨。我决定去看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我想知道袁小雪是大姐姐小妹妹还是阿姨老大娘。我必须亲自去,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再平静地生活。
秋天了,窄窄的小街上黄叶飘零。杭州路10号。我轻轻地叩打这个小院,心中充满少有的神圣和庄严。门开了,老奶奶的一头花发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如果可以确定她就是袁小雪,我一定会跪下去叫一声奶奶。
“我,我找袁小雪。“袁?……噢,您就是那个……写信的人?”“是,是他的朋友。”我随着她走过红砖铺的小道直进一间整洁明亮的屋子里,不难看出是书房。“她不在么?”
“……”她转过身去,从书柜里拿出一沓信封款式相同的信,声音蓦然喃喃:“人,死了,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些信,让我每个月寄一封……”
我的血液开始变凉。这是死的征兆。“她?”“骨癌。”她指了指桌子让我看。在一个黑色的木框里镶嵌着一张三寸黑白照片。照片是新的。照片上的人的微笑很健康很慈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叫骆瀚沙。他是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
就在这间屋子里,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了。
(1)请用简练的语言将我的心迹变化历程概括完整。
(2)文章结尾说“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是另外一个了”具体含义是什么?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塑造教授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小说的结尾“很有几分欧·亨利的味道”,结合原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铁凝早期小说的审美探析

①铁凝是由儿童文学走上文坛的著名小说家。早期她主要创作短篇小说和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此时的她,是文坛的新起之秀,在海滩上她拾捡起的是小小的贝壳;在春天里,她采摘来的是不被人注意的那开在山涧沟壑的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她那饱蘸情感的笔墨,犹如春蚕吐丝,织成一张张的网,撒向生活的海洋,打捞生活的底蕴,捕捉生活里的真善美。她的这些“抒情诗型”小说,□□出一种特有的美学品格,□□出独具的艺术审美趣味,□□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出浓郁的审美意蕴。

②在铁凝的作品中,女性的矛盾与困境往往与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只有在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或带有原始生命体验的女性那里,才显出某种宁静、恬淡与充盈的抒情因素。《哦,香雪》就是典型的一例。它简直是一盏美酒,饮之欲醉;读者品尝它也是在享受它。通篇仿佛是从诗泉里流淌出来的涓涓细流,流进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③铁凝的激情是饱满的,爱是火热的。按照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艺术是交流情感的。因此,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铁凝正是这样的艺术实践者和追求者。她把自己火热的爱献给了大山皱褶里的台儿沟这个小得让人心疼的只有十几户乡亲的小山村。大山似乎有了人情,因为台儿沟的乡亲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台儿沟也似乎具有了人性,它可以“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甚至连两条冰冷又等距离排列着的铁轨也似乎充满了灵性,“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因为它无法忍心高速前进、风驰电闪地掠过去,也不忍心把台儿沟抛在后面,所以作短暂的一分钟停留。铁凝将饱满的诗情,倾注于笔下所描写的小山村。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田垄沟坡、蓝天白云,无不被作家赋予艺术生命而存在,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存在。这“存在”是植根于作家充满诗情的基础上的。

④台儿沟的乡亲是那样的善良、憨厚,简直有点古朴。“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然而火车的短暂的一分钟停靠,唤醒了与世隔绝的沉睡的山村;“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的新鲜的清风”吹醒了台儿沟的乡亲,他们的生活在默默地起着变化,那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驶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少女的心被这一分钟震颤了。她们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要通过火车那小窗口看到另外一个新奇的世界。那一双双纯朴可爱的农村姑娘渴望美好生活、探究文明世界的明亮的眼睛深深地镌刻在读者心中。

⑤小香雪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终于换来了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我想没有哪一个读者读到此心灵不为之震颤的!“笔触细致,诗情缱绻,几乎已打破了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它既是小说,也是散文,又是诗;其基调简直可以说就是诗。”“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多么了不起的追求!小香雪的心灵苏醒不正是一首净化人心灵的歌吗?还有比这更具有诗情的歌吗?难道这首歌还不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

⑥作者为了烘托渲染出山村女孩小香雪的宽阔的心胸、美的气质,表现她那朴素而热烈的追求,将台儿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情丝都编织到她的身上,使她成为美的化身,这时小说中的铅笔盒便含蓄成一个象征物。“诗情是象征的基因,象征是诗情的升华”

⑦铁凝的小说充满着诗的素质,很少将事件全过程纤毫毕肖的再现,那些细腻的娓娓不断的描述,都是通过微末的细节在品味着醇美的诗情,正是这种诗人的才情决定了她小说的写法和风格,那就是诗意浓郁,意境深邃,但又含蓄蕴藉,非细心体味,品尝不出其诗韵,因此,铁凝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诗意美。

【小题1】第一段中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营造 渲染 揭示 体现B.营造 体现 揭示 渲染
C.渲染 营造 揭示 体现D.体现 营造 渲染 揭示
【小题2】第二段举《哦,香雪》为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铁凝小说的那些细腻的娓娓不断的描述充满着诗的特质
B.铁凝小说中把台儿沟山水草木的情丝都编织到了香雪的身上
C.作者认为,《哦,香雪》是小说、散文、诗结合的新文体
D.本文对《哦,香雪》的分析充满了诗意的激情和科学的理性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铁凝“抒情诗型”小说的艺术特点。
【小题5】回忆课文《哦,香雪》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香雪这个人物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