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小题2】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9: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程泌①

天池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奋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②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③,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④。三拊当时顽石⑤,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程进(1164-1242),南宋词人,辛弃疾好友,先世居洺水,因自号洺水遗民。②多景楼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附近有金、焦二山,南宋时二山屹立在长江之中。③《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此伐,渡江,“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人而后进。”④士雅是祖逖的字,刘琨是祖逖的好友。④甘露寺内有一被称作“狠石〃的石头,形状如羊,相传诸葛亮曾坐其上,与孙权商议破曹大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写天地本来没有边际,是谁将南北分开?一个“本”字,传递出词人对人为边际的不满,“谁分”二字问得尖锐而强烈。
B.这首词一、二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三、四句写出词人因南北分裂、中原沦丧而“恨”,明确地回答了 "南北竟谁分”的问题。
C.上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比作“水晶盆'写出了长江被金、焦二山点破、不复完整的视觉感受。
D.下片写登楼而望.看到祖逖北伐时冶铸兵器的旧迹;入寺而游,拍打相传诸葛亮曾坐过的顽石,词人追拥历史,用典抒情。
【小题2】本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其八)

南宋 范成大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注①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②三公:古代最高级的官吏,一般指太师、太傅、太保。周代宫廷有三株槐树,拜见天子时,三公立于三槐之下。

鹧鸪天

南宋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辛弃疾(1140-1207):作此词时诗人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槐叶像鼠耳一样对生,苍翠茂盛,遮住了炎炎夏日。
B.第二首词前两句描写了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的乡野春色。
C.两首诗写作手法完全不同,范诗化用典故,运用对比;辛词则白描勾勒,借景抒情。
D.两首诗都着笔于眼前,描绘出一幅宁静恬淡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风景画,笔调清新。
【小题2】两首诗均塑造了诗人“闲”的形象,其中情志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