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于是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 “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⑤,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归,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复国陈后。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

二十年,围宋,杀楚使也。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华元出告情。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二十三年,庄王卒。

(取材于《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注释:①隐:隐语。②陆浑戎:陆浑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③九牧:九州。④神奸:鬼神怪异之物。⑤郏鄏(jiá rǔ):周朝东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者数百人 进:擢升
B.子无九鼎 阻:倚仗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逃跑
D.遂许之   平:议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闻令乎 以臣妾赐诸侯
B.于是罢淫乐 庄王复国陈后
C.君王忘之乎 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D.围宋,杀楚使也   宋华元出告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敢谏者死无赦——有敢进谏的人,我至死也不会赦免他。
B.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舍身来使您贤明,这是我的夙愿。
C.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楚国斩断刀剑的刃尖,就可以铸成九鼎。
D.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如果天子道德美好,鼎虽然很小却重得移不动。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
②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小题5】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三个与楚庄王有直接关系的熟语(含成语)。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小题6】本文讲述了楚庄王称霸的诸多故事,你读后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26: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臣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车骑人徒,聂政乃辞。

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政姊荌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荌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骑而交臣  枉:屈就,屈尊。
B.遂车骑人徒  谢:道歉。
C.王县购其名姓千金 县购:悬赏。县,“悬”的古字。
D.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卒:最终;终于。
【小题2】下列与文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待之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自皮面决眼  不如善遇之
C.今以妾尚在之故 为装遣荆轲
D.妾奈何畏殁身之诛     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携亲迁齐,以屠宰为业。他本是轵邑深井里人,之所以逃跑到齐国,是为了躲避仇家,后得到严仲子赏识。
B.聂政谨奉孝道,感恩图报。他在母亲生前未曾答应严仲子的请求,但引严仲子为知己,最终为严仲子毅然赴死。
C.聂政思维缜密,勇武过人。他分析了多人之弊,拒绝配备助手。独行至韩,以一己之力刺杀侠累,并且击杀多人。
D.聂政侠义刚烈,毁容自尽。他此举是为保全姐姐,使姐姐不能认出他的尸首。但聂荌为全其贤名,终认领了尸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奇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老人,后,何也   约定
B.榖城下黄石我矣 是
C.莫令事不   成功
D.阿母媒人   感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老,强忍,下取履   十七君妇
B.良鄂然,欲殴汝可去应
C.后,也 隐隐甸甸
D.至良所,直堕履圯下   苟余情信芳
【小题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明,天刚亮时,与平旦的意思相同。西周时已使用十二时辰制,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现存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C.古时候迷信的人,认为结婚的男女要命数相合。即男子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地支,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与女子的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D.“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逐渐变为—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小题4】对照原文来看,下列理解及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故意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试探张良的道德品质。
B.老人让鞋子掉下桥去,却要张良下去取。张良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但最后还是捡回鞋子,并帮老人穿好。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脾气走下桥去取鞋,由此看出张良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爱护。
D.张良城府颇深,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敞’。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敞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遏,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草。
B.“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C.“冠军”谓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骓不兮可奈何 逝:奔驰
B.项王军垓下 壁:墙壁
C.愿为诸君战 快:痛快
D.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小题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
B.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
C.项王则
D.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B.期山东为三处
C.左右皆泣
D.我何面目见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外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拒渡乌江,是因为觉得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时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项羽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意,怒,竟绝去。信钓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谓良曰   顾:回头看
B.旦日视其书 旦日:天亮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布衣:平民百姓
D.虽长大,好带刀剑  若:假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乃装遣荆轲
B.乃得复见将军此    信钓城下
C.信亦知意 吾还也
D.父足受    其无礼于晋
【小题3】下列对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B.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C.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D.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能忍辱为老人取履,穿履,并能听从老人训导,如期赴约,终有所得。
B.从张良愕—忍—怪—异的心理变化中,可以看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
C.漂母的大怒是为了激发韩信作为大丈夫的尊严。
D.韩信受辱时,众人都笑他,认为他胆小。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