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水古树

王若冰

①从天水城区的街市穿行而过,让人止不住就要仰首观望的,是一棵挨一棵站在街头巷尾,门前院落,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登上南郭寺,站在玉泉观,朝下一望,躯干巨大,树干如云的古树从密密匝匝结成一片的古旧屋顶上撑开一道道豁口,捧绿撒翠,煌煌然如一堆一堆苍翠的山峰从西关涌向东关,由北关堆向南城,十分壮观。

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语所包含的另一层意味应该是有人栽了树,才会有树。可见,对一座城,一个村庄来说,有没有几棵让人一望便会油然生出沧桑浩叹的古树,便可以获知这地方文明源起的第一手资料。天水建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88年的秦武公时代,距今将近2700年了。如此说来,在这座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边地古城,有这么多的古树,也就不足为奇了。

③伏羲庙原先依照伏羲八八六十四卦排列方式植有64棵柏树,树与庙同寿,都是明正德年间的圣物。日月推移,沧海桑田,有生命的树自然也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庙内存活至今的二十来棵古柏,不管躯干有多么精瘦,枝干如何苍老,却依然执著地把根伸进泥土深处,把一簇仅有的绿意播向蓝天。

④有些日子,我曾经长久地站在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的大树下用心揣摩,这些春日便发出新芽,风雨来时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的古树,与我们居住的这座古城过去的人事变故到底还有哪些联系呢?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凭借自己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但历史本身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真正的历史一旦变成书面的东西,怎么说也就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不那么真实了。不像这一棵棵把根深扎于大地深处的古树所标示、所见证的历史,你想涂改也涂改不掉。

⑤于是,我总以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来说,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粗大的树干上落满了岁月累累伤痕的古树,不仅是让天水身显名赫的自然景观,更是这座不老的古城活着的历史。

⑥长在城里的古树算是有福的。它站在熙攘的街市上,平日里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骚客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那些因生不逢时而枯于荒丘、死在山里的古树,则免不了要遭受另一番境遇。

⑦我的老家街子乡也有两棵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古树,其中一棵是国槐,祖辈就叫它“八股槐”,至今还挺立在当年杜甫侄子杜佐居住过的子美村后面,因此又叫“子美槐”。另一棵是我国北方本来就十分罕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被称为“九股松”,原本挺立在街亭古镇东柯河左岸河谷川地上。这两棵古树一左一右,是家乡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观。

⑧天水城里的古树虽多,却没有一棵拥有“九股松”那种顶天立地的气象。从潘集寨沿东柯河进东柯谷,七八里路之外,就能看到“九股松”那高隆如山的绿色树冠。每至春回大地,“九股松”满枝苍翠,雪白的树身和高大的树枝便撑起一片使整个街亭古镇沉迷陶醉的松香清芬。到了初夏,不知从何处翩翩飞来的白鹭栖落枝头,使这棵古树占据的一方天空,成了这座古朴小镇最富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

⑨也不知是请阴阳先生看了风水的缘故,还是嫉恨这棵千秋古树逼人的生命活力,公社大院要搬到“九股松”下的一片平地上,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砍去。“九股松”惨遭厄运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中。一个多月时间,天天从教室玻璃窗看着十几条汉子刀斧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于把那棵我后来才获知可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活化石”的白皮松砍倒在地,我的心中有一种隐痛,以至于时隔40多年,每次回家看到子美村后孤零零独自苍老的“八股槐”,这种无奈的隐痛就愈加剧烈。

⑩古树把粗壮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既是为了生存,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但从模棱两可的社会史观来看,我更愿意把这种不朽的生命状态,理解为大自然有意安排、供后人用情感和良知破译的另一种历史。  

当我们抚摸着古树那粗糙、皴裂,然而又充满力度和质感的躯体,如同抚摸一种难言的历史,内心的怦然悸动,证明着这一切。

(有删改)

【小题1】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2】第⑥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简析第⑧段作者详细描写“九股松”“气象”的用意。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真意。
B.第③段写当年伏羲种下的六十四棵柏树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
C.第④段作者认为人类一直凭借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是客观的。
D.本文的语言,朴实中蕴含深意,透出一种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3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方面是“能不能”的问题,这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没有经济能力,消费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即消费伦理问题。消费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消费自由又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例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等。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商品的极大丰富。世界为什么会生产出那么多物品,以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压力?追根溯源,无节制的消费需求是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无节制对利润的追求,又加剧了这种压力。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加强消费伦理建设,反对消费主义,通过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的方式和内容,去减少这种压力,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也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有13亿多人口,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发动群众支持并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以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引领消费。
在人们的消费过程中,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是不同的,有的消耗得少,有的消耗得多。要倡导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引导大众追求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例如在交通出行方式上,倡导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许多社会成员进入了“不差钱”的新阶段,手头宽裕了,在社会生活中的消费就更为“任性”。其中,不少消费者认为“我只要有钱,如何消费是我的自由”。但作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合格公民,还必须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在对消费的经济考量的同时,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人说得好,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公众的。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消费的目的都应该是正当、正常、公平的,而不应该是奢靡、过度、标签化、错乱、攀比、超前、破坏生态的,一句话,消费伦理的构建与引导,应该是个体意识的合理反映,也应该体现社会伦理的自觉需求。
为了更有放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日益增长的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经济模式代表着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统一的社会发展方向。它要求消费者支持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使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当更多消费者以支持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使用为己任,以环保为策,那将使许多保护生态环境的难题迎刃而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节选自周中之《引领现代生活的消费伦理学》)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生产出那么多物品,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压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节制的消费需求。
B.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发动群众来参与。
C.不同的消费方式对资源的消耗有的少、有的多,我们要引导大众追求资源消耗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
D.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消费的目的都应该是正当、正常、公平的,既要对消费的经济考量,又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题2】下面对有关“消费伦理”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加强消费伦理建设,要反对消费主义,去选择绿色消费的方式和内容,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B.中国需要加强消费伦理建设,因为中国有13亿多人口,消费多少,如何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较大。
C.改革开放以后,消费伦理建设却非常落后,如许多手头宽裕的人,一直认为“我只要有钱,如何消费是我的自由”。
D.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能减轻消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促进消费伦理建设。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消费伦理问题,其实就是消费行为中的“愿意不愿意”和“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B.如果没有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引领消费,那人们的消费就会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
C.如果人们能更多地选择低碳、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出行,也就体现了绿色消费。
D.消费者若能认识到废品回收和再生资源的重要性,也能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说,为了让12岁以下的孩子更好地接触篮球、喜爱篮球,中国篮球协会在大量调研以及综合国际篮联‘迷你篮球’的基础上,推出了‘小篮球’计划,即用更小的年龄、更小的篮球、更小的球场、更矮的篮筐、更简易的规则,降低篮球项目的门槛,让更多孩子走进篮球场,掌握团队协作、领导力、沟通的技巧,完成体育、教育共同的育人功能。”

“喜欢”就是姚明以及他背后的中国篮球协会最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小篮球”项目的推出,就是为了让青少年更直接地喜欢上篮球、爱上篮球,从而养成终生爱好、终生习惯。篮球运动,正是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提高独立生存能力和提高情商、提高自信心、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人沟通的平台。

据介绍,篮球运动有着诸多益处:从小进行篮球运动的孩子将来的身高会多增长5-10公分;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非常讲求团队配合,需要在进攻和防守上通过配合取得胜利;从小打篮球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自信心,能够让孩子更阳光;篮球的规则是比较复杂的,相对应的在篮球训练也很严格;通过左右手交替运球、变相突破运球、双手运球、左手运球等,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左右脑平衡发展,使孩子的肢体活动更加协调;可以使孩子学会如何战胜困难,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永不放弃的精神。

(摘编自《篮球为什么要从小学习?姚主席的“小篮球”告诉你!》,搜狐网2018年7月10日)

材料二:

自小篮球计划推出以来,“小篮球”的概念慢慢走入大众视野。2018年暑假,小篮球联赛大区赛及训练营活动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赛事的火爆程度出乎预料。据统计,华南区各省级预决赛中,共有3万多小球员报名参赛,这也让华南区成为参与球员人数最多的大区。最终,来自广东、福建、海南、湖北、深圳、厦门的37支球队约310余名运动员突出重围,成功跻身决赛训练营。

为了更好地适应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小篮球运动除了制定通俗易懂的规则外,还特别强调所有参与者赛前赛后、场上场下的礼貌和礼仪。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希望小球员通过此次活动要学会尊

重、学会坚持、学会如何面对输赢,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在训练营获取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而是所有参与者。“来到训练营,我的篮球教育观念转变了,这是很多领队、教练和家长参与小篮球联赛后不约而同的感受。

小篮球联赛元年,一切都在摸索中,但不以锦标论成败,而以快乐、参与、成长为目的的办赛理念,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小篮球大梦想”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摘编自佟玲、刘宇丰《小篮球,让孩子们在热爱中成长》,新华网2018年8月19日)

材料三:

作为中国篮协主席的姚明上任后大力发展青少年篮球的重要举措,“小篮球”近年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极大推动了篮球在少年儿童群体的开展。3月22日,记者从四川省篮球协会了解到,2019中国小篮球联赛(四川赛区)即将开赛,各项准备工作已准备就绪。

开展小篮球联赛,旨在适应更多少年儿童参与篮球活动需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厚植篮球人才根基,完善篮球青训体系。四川省篮球协会秘书长刘汉权则表示,四川小篮球联赛要充分遵循小篮球大发展、小篮球大联赛、小篮球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为目标,努力让四川小篮球成为中国小篮球联赛发展标杆。据悉,2019中国小篮球联赛(四川赛区)将继续以“非同凡-响,超乎想象”为主题,让更多小朋友在童话世界里实现他们的篮球梦。

(摘编自钱晞《小篮球大梦想中国小篮球联赛要开赛了》,四川在线2019年3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着重介绍了推出小篮球计划,的目的,材料二、三则报道了我国开展小篮球联赛的盛况。
B.“小篮球”计划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接触篮球、喜爱篮球,以完成体育、教育共同的育人功能。
C.中国小篮球联赛以快乐、参与、成长为目的,这一办赛理念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D.自从小篮球计划推出以来,大众渐渐接受了“小篮球”的概念,并积极参与小篮球联赛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小篮球联赛,既能促进少儿身心健康,培养篮球后备人才,也能让其他参与者受到教益。
B.四川小篮球联赛标准高、规格高、水平高,使得四川小篮球成了中国小篮球联齊的发展标杆。
C.通过参加小篮球联赛及训练营活动,孩子们都学会了尊重与坚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输赢。
D.小篮球规则简易,报名门檻低,训练好处多,比赛不分成绩,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
【小题3】如何有效推进小篮球计划?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的见解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冯骥才今年74了。他说:“是不是人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都特别想看明白自己?”

问他到底看明白没有呢?他回答说,看明白了。几十年里,他一直在各个领域来回穿梭,刻意或随性。到了这时,他终于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

采访他时,他说起什么来都高兴,惟独讲起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产和村落来,表情就变得格外严肃。“我想我的岁数大了,我更希望年轻人接着做下去。”他对我们这些在座的年轻人说。

1994年、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一批“俗世奇人”的故事,共18篇,都是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也是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遗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法国前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曾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冯骥才觉得,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这么一种全面考察。他当时也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他还在两会上提议说,中国也应像欧洲那样有自己的文化遗 产日。后来提案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003年,61岁的冯骥才受法国文化基金会之邀去了一趟巴黎,在那里住了两个月,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就开始着手做田野调查工作。

从木板年画、唐卡到口头文学、文化传承人名录,冯骥才和他的团队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工具材料、制作方法、传承谱系等都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冯骥才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中国小说学会会长。2013年主持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人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1994年、1996年前后,冯骥才从一个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彻底转变为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B.“大到村落,小到荷包”与“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内涵相同,都倡导普查国内文化。
C.没有两次法国出行,冯骥才就不可能着手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田野调查工作。
D.冯骥才认为小说家应该具有纯虚构式的思维,这说明目前的创作理念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文学创作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在过时了。
【小题2】请找出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内容上记录了代表冯骧才成就的典型事例,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B.表达上以叙述为主,遵循“真实”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作者的倾向暗含其中。
C.文章主体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详写人物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略写其文学创作成就。
D.有记者提问、人物对话,较多地保留和引用冯骥才的说话文字,再现现场情景,不同于一问一答的人物访谈。
E.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激情四射。
【小题3】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原文概述。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來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投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非常荒诞。
B.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科学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因为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D.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蜜蜂真的灭绝,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打击,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小题3】(小题3)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野草》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 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 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小题3】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