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來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投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非常荒诞。
B.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科学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因为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
D.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蜜蜂真的灭绝,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打击,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小题3】(小题3)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5 11:4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我把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②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这便是天才,这便是伟大。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功劳赫赫。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甚至无须任何解释、过渡、调和、沟通。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我听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________从语言方式,老子________是最高哲学。孔子不如老子果断,因此在外人看来,更像一个教育家、社会评论家。”外国人即使不懂中文,也能从译文感知“最高哲学”的所在。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这当然是故意的自我夸耀,但平心而论,回顾以前几百年,德国人也确实有说这种“大话”的底气。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③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当然,他们两人实干家的形象,也会帮助我们产生文字之外的动人想象。
④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接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⑤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⑥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要的“傻”问题。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就成了中国哲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流佳作。
⑦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⑧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小题1】第②段中“委屈”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两个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许 就
B.因为 就
C.仅   就
D.即使 也
【小题3】在文章前半部分,作者先写第二等级的孔子和老子,请分析这样构思的用意。
【小题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文章各有千秋,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难分伯仲。
B.中国文脉绵延至今,虽然支流繁多,但其基调始终是一种朴实的正气。
C.孟子的精神气质与其文章相辅相成,为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庄子的文章因为深邃的哲思和自由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佳作。
【小题5】概括作者对先秦诸子“文学品相”分级的标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自卑亭往上走

王跃文

岳麓山脚有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自卑”二字典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自卑亭原处登山要道,欲上岳麓必过此亭。

世人知有岳麓山的,必知岳麓书院;知有岳麓书院的,必知书院门联。湘人历来也颇好以此联夸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从自卑亭的谦恭笃实,到岳麓书院的踌躇满志,相距不过一箭之遥。湘人的狂傲,似乎不屑掩饰。又因外人对门联中的发语词“惟”字误读,似乎湘人真是自大。

湘楚自古固多狂士,而真狂士应是狂而不妄。那位“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籍贯本无详考,不妨把他认作湖湘第一位狂士。不管是孔门圣经《论语》,还是颇有些抑孔的《庄子》,里面写到的这位狂人都可敬可爱。他看破世道沦落,方才隐而不仕,佯作狂狷,笑讽夫子。这位狂士孤高超尘,一直被有些史乘奥典尊为神仙。

楚狂接舆之后,湘楚大地代有狂士。只不过后来的狂士们,多不甘于林泉寂寞,而是抱负鸿鹄青云之志。同为楚地狂士,风骨襟怀颇为异殊,与自卑亭西的岳麓书院大概深有渊源。岳麓书院草创于唐而盛大于宋,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当年与之齐名的白鹿洞书院、嵩山书院、应天书院如今仅存残垣,只有岳麓书院仍薪火相承。一座文脉千年不绝的书院,自会出狷介高古的狂士。遍访岳麓书院旧联古碑,自会知晓历代诸多狂士的掌故。晚清与岳麓书院有关的狂士尤多,从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到王先谦、郭嵩焘,他们身上无不带有狂狷之风。孔子有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这些狂狷湘人,虽讲究用行舍藏,可他们最重的心念却是行而不是藏。晚清以来家国天下多危难,容不得湖湘的真学子们扮隐士。近代登高振臂多湘人,应者影从遍天下。

岳麓书院虽地处湖湘一隅,而其学统流布超越三湘四水,气接华夏九州。正如清代山长罗典亲撰长联所言: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王闿运虽无岳麓书院游学经历,而此处与他曾经主持过的衡山书院实为气脉相通。岳麓书院有一名联趣闻,后人多把它附会在王闿运身上。说的是王闿运曾去江浙讲学,颇受当地读书人轻慢。江浙千古繁华,文人骚客向来自负。王闿运恰恰其貌不扬,苏杭士人仙裾飘逸,对他很有些不敬。于是,王闿运撰联高挂堂上: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江浙士子见了,再也不敢孟浪。咸丰年间,王闿运曾为权臣肃顺幕宾。一日咸丰读到肃顺的折子,惊叹其文采,问是何人所草。肃顺奏对:“湖南举人王闿运。”咸丰问:“为何不给他官做?”肃顺说:“此人非衣貂不肯仕。”咸丰说:“可以赏貂!”王闿运因会试不第仍是布衣,而依制只有入了翰林方可衣貂。只因皇上偶然宠幸而赐官,王闿运仍耻于出仕,傲骨可见一斑。袁世凯做了民国大总统,王闿运应邀出任国史馆长兼总统顾问,不久他便看出自己尴尬之境,作联道:顾我则笑,问道于盲。联嵌“顾问”二字,明里自嘲,实则狂傲。他调侃袁世凯的对联更是有趣:民犹此也,国犹此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袁世凯为独夫,而将“民国总统”暗嵌于联讥讽之,非王闿运这等狂士不敢为。后人多以王闿运助袁世凯称帝而诟病之,自然无人敢替他辩白。然而狂士谋国心鲁性直,书生用世难免迂阔,终不能笼统以一己之私而论之。

自岳麓书院援木依藤而上,沿路可见许多高冢大墓。从黄兴、蔡锷到陈天华、禹之谟,许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长眠于此。累累墓葬装订成册,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湘人之狂,狂在遇事多不惧死。埋葬于此的陈天华愤恨蹈海,只为警醒国人自救自强。陈天华之前欲以身死醒国的湘人,还有葬在浏阳的谭嗣同。谭嗣同、陈天华他们在俗人看来,不但是狂,几近于癫和傻。禹之谟墓不太起眼,位于半山腰之小径旁,几乎快要没于芜草。这位湘人竟敢在清廷眼皮底下聚集长沙民众公祭反清志士陈天华,今人观之简直胆大包天!禹之谟之不畏死亦近于狂,而当时的长沙民众更是义薄云天。蔡锷之墓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配享墓庐。蔡锷将军为了讨袁拔剑南天,以一隅而抗天下,自言明知无望,亦不为争胜利,只为争四万万同胞之人格。这等义举,非有狂气,断不敢为。

登岳麓山必经自卑亭,而自卑亭的精神实为岳麓山的根柢。岳麓书院固然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联语,也更有诸如“实事求是”等朴真至性的箴言。自古湖湘狂士无不从“自卑”而入门径,又以“敢为人先”、“经世致用”而纵横天地。没有狂气,不成湘人;只知狂傲,亦非真湘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方面彰显了岳麓书院对湘楚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出了湘人似乎不加掩饰的狂傲。
B.第⑥段写自岳麓山沿路而上所见的高冢大墓,赞颂蔡锷、陈天华、禹之谟等志士的警醒国人、自救自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C.本文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如“凤歌笑孔丘”“濂溪一脉”和蔡锷拔剑南天讨袁等就具有人文气息或历史的厚重。
D.③到⑥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借助湖南籍历史名人写出了湘楚狂士深厚的学问、孤高超尘和狷介狂妄的气质以及身死醒国的精神。
【小题2】文章第⑤段写了王闿运的哪些轶闻趣事?这些轶闻趣事分别体现了王闿运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题3】本文题目“从自卑亭往上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寓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引发观剧热潮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在片头巧妙地利用日晷指示时间,既突出了剧中主题,又渲染了紧张气氛。大家对这日晷所指示的“十二时辰”有多少了解呢?

十二时辰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变换一次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中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摘编自《“十二时辰”简史》,人民网2019年7月26日)

材料二:

5月20日,被喻为“根本性飞跃”的新国际单位制正式生效,实现了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意味着“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在7个国际基本单位中,时间测量的准确度最高、稳定性最强、应用面最广。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能、更高效,社会管理更便捷、更可靠,同时能极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卫星导航等领域,均离不开对高精准度时间的应用。如果时间测量准确度不能突破很秒量级的限制,就不可能有当今万亿元规模的全球导航定位产业、卫星定位需通过测定电磁波信号传播的时间,来测定卫星与地面物之间的距离,1微秒的时间测量误差,导致的地面定位误差约为300米,所以说,空间位置的准确度取决于时间度量的准确度。

(描编自沈则瑾《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中心上海实验室落地》)

材料三:

标准原子钟借助的是数千个振荡的铯原子,并且主要通过各自独立测量完成计时。而最新的原子钟让原子更加紧密。在新原子钟中,锶原子被挤压成一个微小的三维立方体,密度是之前原子钟的1千倍。最新原子钟使用的是量子气体,在这样气体中的原子数量更多,这意味着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这是实现更准确时间测定的关键。

为何我们努力想要更准确地测量?事实上许多科学研究的想法都取决于我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测量。时间膨胀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一种影响,本质是说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在地球上我们之所以无法感觉到是因为这种影响很小,但是它仍然存在。佛罗伦萨大学高精度计量团队的Nicola Poli称:“现在的原子钟非常精准,你可以使用它们测量我们在地球上经历的截小引力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地球本身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史上最精准原子钟,计时准确度提升20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时辰”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时辰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个月的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这是“时辰”这个概念产生的基础。
B.人们利用太阳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太阳变换一次展位便为一个时辰,约相当于现在的1个小时。
C.根据史书,汉代曾以“日加串”表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这时还带有方位的意味,后简化为“午时”等称呼,与方位脱离了关系。
D.除了以地支命名外,十二时辰中还有“鸡鸣”“日出”“食时”等更形象化的称呼,这是根据一天中太阳的状态、人的活动来命名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7个国际基本单位全部建立在基本物理常数定义之上,国际单位制进入了量子化时代,其中时间测量技术将来也是最为先进的。
B.当前全球导航定位产业能够发展到万亿元规模,得益于时间测量准确度能突破微秒量级的限制,否则定位会有巨大误差。
C.最新原子钟使用量子气体,这会使原子数量更多,原子的振荡将更加纯粹而且稳定时间更长,测量时间更加精准。
D.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会影响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虽然在地球上我们难以感觉到这种影响,但是它仍然存在。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极力提高时间测量的准确度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对抗癌症的斗争中取得有意义的进展似乎很难,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新测试可能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一种杀死肿瘤的新方法在老鼠身上显示出了非凡的前景,甚至有能力完全清除癌细胞,而仅仅只需要注射少量的免疫刺激化合物。他们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抗癌突破的测试和进展的报告。

这种新方法是一种相当简单的免疫疗法,就是通过将两种不同的免疲增强剂直接注射到肿瘤本身中。这项技术不仅快速,而且非常彻底,甚至可以消灭在受试者身体其他部位开始生长的肿瘤,远离已经治疗过的原发肿瘤。

“当我们一起使用这两种药物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体内肿瘤的消失”,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该研究的资深作者 Ronald Levy说。

一些类型的免疫疗法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对抗癌症,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它们的主要缺点是,让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过载,而不是仅仅集中到癌症部位。

这项新技术的重点是直接对抗肿瘤,而且似乎也能产生广泛的效果。

当然,迄今为止的测试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而不是在人类身上。为了真正对抗抗癌,研究人员需要证明它对人类患者同样有效。如果按计划进行,这将是一个真正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编自《快科技》2018年2月5日)

材料二: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纵横商海七十余载,创造无数奇迹,被人们冠以“超人”之称。在前不久宣布退休的他这次“超人归来”,据可靠消息,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先前投资的癌症疗法对接平台戴弗(公司英文名:Driver)不久将登陆中国。

戴弗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是连接中国的癌症病人,有全球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最新疗法,为癌症患者提供挽回生命的更多选择。

戴弗联合创始人、主席 Petros Giannikopoulos表示:“有一些癌症病人并不是无法医治,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实是存在的,可他们不知道,我们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希望他们都可以得到可靠有效的治疗信息。”

据Petros Giannikopoulos介绍,戴弗目前的服务主要包括三方面,一、针对健康的人,提供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评估和健康指引;二、基于戴弗所掌握的数据,针对癌症病人,提供治疗信息,特别是全球处于临床试验的最新疗法。此外,对于那些经过治疗的癌症病人,戴弗也会提供后续的病情跟踪。

历经3年多的发展,戴弗即将在近期登陆中国,正式向中国的癌症病人提供服务。

(摘编自《新浪财经综合》2018年9月6日)

材料三:

66岁的中国工程院士陈志南常年从事肿瘤抗体药物的研发,他把攻克癌症当作自己毕生的医学科研目标。40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带领团队研发针对肝癌、肺癌、恶性疟疾等的多种抗体药物,部分药物已经在医院使用,他的原创性研究和转化应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上世纪70年代,20岁出头的陈志南从江苏老家到空军军医大学求学。此后,他一直专注于肿瘤抗体药物的研发。经过20多年的探索,陈志南的研究终于在2005年取得重大突破,他所研发的肝癌抗体药物——“利卡汀”,对于肝癌术后抗复发有显著的效果。和传统抗癌药把好坏细胞都杀伤不同,“利卡汀”进入人体后,会选择致癌点结合,只杀伤癌细胞,但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组织细胞,副作用更小。“利卡汀”不仅获得国家抗体新药证书,还成为全球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体靶向药物。

陈志南:“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新时代的视野,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围绕着国际的前沿领先的领域和技术,要特合国家的重大需求,人民的健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就是为人类健康造福。”

(摘编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2018年5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找到了杀死肿瘤的新方法,即通过将两种不同的免疫增强剂注射到人体的肿瘤本身中,彻底消灭肿瘤甚至其他部位开始生长的肿瘤。
B.即将登陆中国的戴弗的服务是为癌症病人提供全球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最新疗法,它希望以此连接中国癌症病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可靠有效的治疗信息。
C.40多年来,陈志南一直专注于肿瘤抗体药物的研发,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他们针对肝癌、肺癌、恶性疟疾等所研发的多种抗体药物已有部分在临床中使用
D.斯坦福大学研究的新技术与陈志南研发的肝癌抗体药物“利卡汀”有共同点,两者都集中作用于肿瘤或者癌细胞,而对正常的细胞不会有影响,副作用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类型的免疫疗法能有效地对抗癌症,但它们不是仅仅集中到癌症部位,容易造成免疫系统过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B.戴弗提供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癌症病人,也包括经过治疗的癌症病人以及健康的人,登陆中国是为了连接这些中国人,提供挽回生命的更多选择。
C.陈志南进行肿瘤抗体药物研发,攻克癌症难题,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毕生的医学科研目标,更是把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为人类健康造福。
D.李嘉诚的投资和陈志南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一是他们都关注国际前沿领先的领域和技术,二是作为中国人的他们都愿为人民的健康造福。
【小题3】以上三则有关癌症的材料中,各自的侧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