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 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 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做”;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做”,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赋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 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小题1】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小题3】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小题4】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小题5】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____________)(填入两个字)。
【小题6】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3:3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①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②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③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④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⑤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⑥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 “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 “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⑦由于宋词的创作有相当一部分不局限于案头欣赏,而是要在瓦子勾栏演唱中博得各色人众的喝彩,这就要求词写作须即事言情、直抒胸臆,避免过多的跌宕起伏与别有寄托。只有通俗流畅的词句,才能令演唱者得心应口,并能令以市民为主的广大听众舒心适意。然而在宋代也有一些文人填词并不顾及市民的审美情趣,而仅是将词作为自娱的手段,这就使词向另一个方向──文人化或雅化的道路上发展。南宋是宋词艺术完全成熟的时代,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蒋捷、张炎等人,对词的艺术表现皆作过不懈的追求,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众多作品。他们的词是属于士林文化品格的,而艺术的成熟也限制了词这一文体向前进一步发展,恰如七十年前胡适所总结出的“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即文学的新方式皆出自民间,文人学到手之后,使之艺术性加强,却又剥丧了其间的生气,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告完结(见《词选自序》)。

⑧宋词具有文化品格的双重性,它既属于士林文化,又属于市井文化。而后一种文化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杠杆的,充满了活力,宋词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放射出空前绝后的耀眼光芒。当词在宋以后的继承中完全走向案头,而其市井文化品格为元之曲、明之《打枣竿》、《挂枝儿》所取代时,它就丧失了其两栖的文学艺术特点,而成为纯文学的作品。就大多数作品而言,文化品格的单调是元明清词难以与宋词媲美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探讨宋词的文化品格,是我们理解宋词的一把钥匙。

【小题1】从第①段可以看出,造就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是____________。
【小题2】在第④段中,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其主要用意是_________
【小题3】在第⑤段中,作者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这里的“双重选择”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小题4】通观全文,试从中概述出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和( )
A.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C.词之所以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D.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E.“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定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村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来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她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领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他们,超载他们的旧哲学。他的书中不提出任何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一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先生认为,老子以“道”的思想理论彻底颠覆了上帝的无上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
B.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C.在看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问题上,张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绝不应该是西方文化的附属,这一认识的形成是因为他能坚持以唯物史观指是文化研究。
D.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C.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育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中国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台风的功与过

①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 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

④台风 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赞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并与台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尽管不能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但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小题3】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   )
A.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声记
田洪波
1967年初夏的早春,古城芙蓉街筒子楼28户人家惊讶地发现,闲置多时的206室,悄然搬来了一户新邻。
像树叶被劲风扫过,新邻搬迁基本未留痕迹。早晨撞见外出买豆浆回来的女人,才知新邻在不同时间里,肩扛手拎,加上几次自行车驮运,简单家居就搬置齐了。邻居叹息他们的无视,很快打探出男人是翻译家,女人原是某高校副教授,现在做丈夫助手。
上下楼之间,很少能见到夫妻两人。他们二楼的家,门也很少开,静,不是一般的静,即使炒个菜,也好像羞答答的,很少弄出动静。有人好奇扒窗户,望见屋里各角落堆满了书,翻译家在书桌前写写画画,女人则要么端杯水过去,要么帮着查找什么资料,再或者手中摇着一把莆扇。有时两人也互动一下,女人给翻译家擦汗,翻译家腾出手爱抚一下女人的脸。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平民百姓,哪见过这样的阵势。芝麻谷子类的信息悄然传播开来,再怎么忙,有时也会下意识朝206室瞭上一眼,似乎不这样,心里就不踏实。
翻译家经常收到一些信件和稿费,信件大家不感兴趣,稿费明显夺人眼球,女人们更是啧啧有声。在一个黄昏,女人挨家挨户送去豆腐,每家一斤,说是用稿费聊表一点心意。
当晚有人家飘出豆腐的清香,翻译家两口子却躲在屋里。他们似乎不需要人们的感谢。有人炸了豆腐丸子,端了一小盘送上门去,翻译家两口子半天才开门。他们好像早忘记了送豆腐的事,对邻居的热情,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这样的温馨一幕转瞬即逝,不知从哪天起,吹起一股邪风,一帮人上门将翻译家反剪双手,押出筒子楼,继尔将他推上批斗台。有邻居这才真切注意到,翻译家戴着一副深度眼镜,清瘦,身高在1.8米左右。他的眼睛很有神,属于宁死不屈那种,面对指控,决不妥协,决不低头,决不认罪。
此后的日子,天空似乎整个都是黑的,人们看不到什么希望,只看到更多的人被批斗。翻译家有时回来得很晚,身上常伤痕累累。
翻译家回屋之后就再无动静。女人有时会外出买药品,也是匆匆忙忙,脚步轻盈。邻居关切询问,女人下意识叹口气,并不解释什么,冲人点下头,就怕得什么似的走开。有邻居上门送去慰问品,女人眼含泪花,说什么也不肯收。
糟糕的还在后面。女人也很快被牵连批斗了。女人微胖,头发半白,时间不长,整个人瘦弱下去,头发全白了。两人有时搀扶着回来,有时则几天不见人影。
叹息和同情萦绕于筒子楼,人们束手无策,有几次看着夫妻俩回屋,人们长久注视,默不作声。
古城愈加死气沉沉。
冬天来临,下起了清新的小雪,人们却并无惊喜,多是行色匆匆,满腹心事。
一声惊叫打破沉静,筒子楼的邻居,疯了一般奔向206室。
人们从窗外看到,翻译家夫妇双双吊死在居所。
警察来了,有关领导也迅速赶到了。人们发现,夫妻俩脚下的凳子,倒在一条上好的苏联毛毯上,据说那是他们夫妻新婚时一个苏联朋友送的。
桌子上留有遗书,一看就知出自翻译家之手。毛笔小楷,还散发着墨香,言明不想惊扰大家,对邻居平日里的关照表示感谢。
有人哽咽说,他们肯定是半夜寻的短见,怕凳子倒在地板上有动静,惊到邻居,才辅上了那条心爱的毛毯啊!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翻译家夫妇悄然搬进筒子楼206室,是因为羞羞答答怕见人。
B.翻译家工作勤奋,成果颇丰,因而也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C.文中将筒子楼的“平民百姓”和“一帮人”进行对比,表现了“平民百姓”的善良和“一帮人”的恶毒。
D.翻译家夫妇死后,警察和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表现出警察和有关领导对翻译家死亡的高度重视和极同情。
E. “更多的人啜泣起来”,表达了“平民百姓”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平民百姓”更多地想起了翻译家夫妇曾经送给自己的豆腐。
【小题2】小说中主要写了三种环境:筒子楼周围的社会环境、吹起一股邪风的政治环境、冬天下雪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无声记”为题?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