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   )
A.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20 12: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北极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远隔千山万水,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我们的关系不大。“然而,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极气候变化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中低纬度气候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着我们的国民生活。”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朱建钢说。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再次出发,一路向北继续探寻北极的秘密。
北极通常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这里大部分海域常年为冰层覆盖,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过去30多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使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科学家甚至预测,北极海域可能在本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出现季节性无冰现象。“北极快速变化产生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势必传导到中国,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想知道这种影响的程度。”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而且,目前人类对两极地区的观测相对匮乏,两极变化的机理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的观测,努力获取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环境资料。”
全球变暖又赋予了北极另外一种价值——冰雪融化的北极为各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北极资源提供了机遇。科学家断言,北极航道将有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运输干线,这不仅将对全球航运、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还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材料二:
考察队全程12300多海里的征程,将由“雪龙号”劈波斩浪完成。与风高浪险的南极考察相比,北极考察的航行也充满考验。“北极多处区域主权已定,航行科考区域受到了限制,同时,位于北冰洋中央区的公海恰好是海冰最密集的地带,对现有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形成了挑战。”“雪龙号”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栽工具。自我国开展北极考察以来,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只有“雪龙号”科考船。“雪龙号”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这无疑成为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之一。
对此,中国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夏立民透露,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有望于2019年交付使用。相比“雪龙号”,新建破冰船具有较强的双向破冰能力,科考能力将显著增强,特别是将极大提升在水体和海底的探测能力,成为我国认识极地、利用极地和保护极地的重要支撑。
材料三:
“从本科到研究生,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亲手在北极获取的水样完成论文,特别兴奋。”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梦雅说。她今年24岁,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第一次前往极地,她有个艰巨的任务,搜集100桶海水。
60岁的李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这已经是他第9次前往极地了,也将是最后一次。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有一次,科考船的进水口被碎冰堵住,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李伟想都没想,套上防水服,双腿浸在冰凉的海水里,“战斗”了50分钟,一点点把碎冰渣掏干净,刺骨的水温让他的双手生出紫红色的冻疮。“前往极地考察,年龄不得超过60岁。”李伟有些无奈,但他也说,“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
“雪龙号”启程前,魏泽勋忙得不可开交,他担任此次科考团中的首席科学家。“征战”大洋20多年,越来越喜欢海洋。他说,这种喜欢,绝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参与此次科考的不少人都是90后。“这让我们感到.振奋,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台中央!”魏泽勋这样评价。钟强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学专业的博士生。他喜欢称自己为“海洋人”。如今,他觉得距离成为一名科学家这个梦想越来越近,更要大步向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北极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有重要影响,这是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继续探寻北极秘密的原因之一。
B.全球变暖将会使北极冰雪融化,使北极航道开通和北极资源开发成为可能,这虽然会带来经济价值,但也可能对北极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C.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与“雪龙号”相比,在破冰能力和探测能力方面将显著增强,这将有力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D.因为年龄的关系,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之行将是60岁的高级工程师李伟此生的最后一次,这意味着他将告别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研究工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夏季海冰持续减少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一定会影响到中国,因此,我国必须取得更多第一手连续的北极资料,从而推测这种影响的程度。
B.破冰船是极地科考不可或缺的承载工具,是我国进一步提高极地考察能力的制约因素之一,未来中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
C.北极考察充满考验,除了气候因素,还因为目前北极很多区域因主权问题不能进行科考,而可以进行科考的公海是海冰最密集的地方。
D.此次极地科考中,青年一代科研者占大多数,他们的加入使得老一辈科学家欣喜,他们的热爱程度与投入状态带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队新的活力。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每则材料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下列小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会关着门。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地闭着。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但一个也没有。

  只得叫门了。她绕着墙走过去。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在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好笑。算了,叫刘安婶吧,在大院里,打招呼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利,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了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后来她招工回城。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忘不了那句话,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打搅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这个十四岁的男孩,父母在外省工作,他跟姥姥住。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这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吧?唉,就传进了又怎么样呢?十四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的姥姥吧。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却“对”得怕极了。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再年轻五岁,那怕三岁呢,她也要争取一下。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
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两次写到风雪都有渲染气氛,突出主题的作用,但首段描写风雪,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显现故事发生的背景;中间借风雪之冷衬托中年人有家的温暖,同中有异。
B.文章第六段“可现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由于下乡农村,也由于高不成,低不就,“她”感觉已经错过恋爱时节,婚姻之门已经关上。
C.小说的次要人物大都有名字,但主人公反而无名无姓,始终以“她”来指代,有幻化的效果,这与鲁迅称呼阿Q是一样的。
D.小说的主题深刻,主人公她只有一个朋友,还已经出嫁,雪夜晚归想要叫人开门,却无人可叫。现代社会人心隔膜,正是这个作品的主题。
【小题2】文章插入对中年男人描写,请概括这一内容,并从结构艺术、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三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小题3】文章结尾虽然只有寥寥8个字,但却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含义。试作分析。门没关,到底是偶然忘关,还是有意留门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蔚为壮观的中国史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曾就“中国为什么没有史诗”这一问題发表过看法,认为以西方史诗源于神话来看,中国由于过于早慧,早早脱离神话时代,过上成人生活,孔子所说的“不语怪力乱神”是普遍社会心理,所以史诗不发达就不难理解了。但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这部《中国史诗》以丰富的资料向我们呈现了蔚为壮观的中国史诗的版图,不仅说明了中国有着种类繁多的史诗,而且表明中国的史诗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
全书勾勒出了中国史诗的“诗群”现象,如蒙古史诗群、突厥史诗群及南方英雄史诗群。这些诗群的存在,凸显了不同民族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族群命运的理解,对族群事业的关切。对此,著者进行了类型学的研究,早期的如创世史诗、抢婚型史诗、考验姆型英雄史诗、勇士与多头恶魔斗争型英雄史诗等,中小型英雄史诗如婚事加征战型英雄史诗、家庭斗争型英雄史诗、狩猎型史诗……从这些类型中我们可以窺见不同民族曾经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超越,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精神的特质。
由于各个民族、不同部落的具体生活遭际不同,他们的史诗中即使是对同一个主題,也形成了差异性的表达。譬如,“英雄与马”是北方英雄史诗中永恒的主題,但在具体的史诗中表现却各有不同,像在《艾尔托西吐克》中马是英雄的守护神,而在《库尔曼别克》里,马則是英雄的生命,最特别的是《阔布兰德》中,英雄的妻子用最好的乳汁喂养马、亲自调教马,凝聚了母亲般的爱意。正是这样的富有差异的想象和表达,构成了中国史诗整体上的个性分明、丰富多样和绚丽多彩。
这些不同的形象特质在根本上联系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想象。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我们可以说,中国史诗中凝结着的各种精神象征,蕴涵着的各种叙事母题,构成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也成为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的丰富资源。就此而言,《中国史诗》对中国各民族史诗的讲述,对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态文化资源的构成和文化融合,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资料。
书中还特别强调,中国史诗是以口头产生、发展并流传至今的活态史诗,这一生存状态是中国史诗与印欧史诗的主要区别。正因此,书中对每一种史诗的介绍,都尽量吸收了许多民俗学研究和田野考察的成果,涉及对口传方式、说唱艺人、传唱仪式的描述。如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江格尔》演唱习俗、禁忌的描述,对“玛纳斯奇”(玛纳斯的演唱者)家族谱系的介绍。小说家马原在他的名篇《冈底斯的诱惑》中,写到沉默寡言的青年藏民顿珠,一次外出放牧,遭遇种种神奇之事后,突然想唱歌,开口就是格萨尔的传奇,仿佛他原就从师多年学唱这部恢弘的民族史诗。《中国史诗》让我们看到,马原的这一“虚构”实际上于史诗传唱艺人的普遍情况。如著者介绍巴扎8岁时昏睡七天,梦中受托,醒来顿悟,能够生动、流畅地说唱《格萨尔》。这种情形出现于多种史诗传唱艺人那里,被著者概括为“神授说”。这些虽带有传奇色彩,却共同说明了艺人们惊人的记忆力,也表明史诗的传唱自古以来口口相传,成为民族生活的有机部分,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提供不绝的资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国过于早慧,早早的脱离了神话时代,过上了成人的生活。
B.不同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从不同民族曾经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超越中窥见的。
C.中国史诗整体上的个性分明、丰富多样是由各个民族、不同部落的具体生活遭际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的表达所构成。
D.仁钦道尔吉和郎樱合著的《中国史诗》说明了中国的史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蒙古史诗群、突厥史诗群及南方英雄史诗群等,凸显了不同民族对历史演进过程中族群命运的理解,对族群事业的关切。
B.《艾尔托西吐克》中马是英雄的守护神,《库尔曼别克》里,马则是英雄的生命,《阔布兰德》中,对马凝聚了母亲般的爱意,可见“英雄与马”是北方英雄史诗中永恒的主题。
C.就某种意义而言,《中国史诗》对中国各民族史诗的讲述,对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态文化资。源的构成和文化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D.史诗传唱艺人是以口口相传来为民族身份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延续提供不绝的资源。
【小题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引出了《中国史诗》一书。
B.文章列举《艾尔托西吐克》、《库尔曼别克》、《阔布兰德》来论证中国史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C.文章分别举例介绍了中国诗史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生存状态,由浅入深的逐层论证了中国有蔚为壮观的中国诗史。
D.文章认为对族群命运的理解,以及对族群事业的关切,是中国史诗诗群存在的基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命运的颜色
左岸
贾艺震是一个从加格达奇来到大连这个海滨城市的青年,相貌一般,但他的美髯黝黑生动,在朝阳的作用下,常常发出针尖一样的光亮,颇有几分艺术家气质,弥补了他的不足。大学毕业后,在这旮旯儿找了一份工作,勉强糊口,也算平安无事。话又说回来了,他偏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成名要趁早。他已把这句话文身在自己的右胸上。
几年下来,他参加过歌手比赛,在舞台上给钢琴家翻过五线谱、当过拳击陪练、背过著名老画家去深山写生、搞过几项民用技术专利,等等。几乎转了一圈,都没有成功,依然过着一个人吃饱了饭不想家的小日子。
那天,他在电视看到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就因为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而蜚声中国文坛,受到四面八方邀请,五冬六夏总是载誉而归,粉丝更是不计其数,真让人羡慕。他忽然想到,我来扮演一把残疾人不行吗?权当体验体验生活。贾艺震是个急性子,说干就干,立马辞去了工作。他先给自己埋了一个伏笔:报名参加了“户外魔鬼野营训练活动”,期间假装不慎摔到谷底,其实只是膝关节一点皮肉划伤,住了几天医院,回来,他拄起了双拐,一副要死要活的痛苦样子。他的几个要好的朋友再看到贾艺震时,他已经坐到崭新的轮椅上了。
开始贾艺震很不习惯,一天长时间地呆在轮椅上,回到自己租赁的小屋,再站起来,腿麻酸酸的痛,想走几步还真有些吃力。他几次想打退堂鼓,最终还是被他那股犟劲给顶回去了。
眼下,贾艺震面临的问题是向哪方面发展。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唱歌,因为权衡起来,这几年只有参加区里歌手比赛为他赢得了一点荣誉,也仅此而已。他的声线很像郑智化,过去也唱过像什么《水手》啦、《星星点灯》啦……说练就练,他的颇具天分的歌声透过窗棂传得很远。说也怪,不长时间,街道居委会一个主任阿姨偕同另外一位同事,提溜一桶食用油和一袋面粉找到了他,进门放下东西,就对贾艺震问寒问暖,之后阿姨直奔主题,邀请他代表街道参加市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贾艺震一口答应。电视台传来喜讯:贾艺震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冠军,轰动整个滨城。
省市各大媒体频频采访,内容大都是身残志不残、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勇士、80后一代青年的楷模诸如此类的报道。
贾艺震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掌声开头有些恍然如梦,后来便踌躇满志起来。自从前几天市残联领导来看过他之后,人们发现贾艺震的轮椅出现在残疾人艺术团的排练厅里了,他的身后站着一位美丽健康的姑娘,不用猜,那是他出名之后收获的爱情。   
从社会到家里,从领导到朋友处处体贴他、呵护他,他也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了,不过,一旦露出马脚,他将失去一切。想到这,不禁一股冷气打后脊梁冒出,看来,他只能将假戏唱到底。  
很快贾艺震和这位名叫小菊的姑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每天上床,小菊都要抱着这个大男人上床,还好,贾艺震配合得不错,小菊不感觉累(她哪里知道,贾艺震暗中做了手脚)。   
第二年,他们的小宝宝诞生了,白白胖胖,逗人喜爱,小两口成天笑得合不拢嘴。话分两头说,居家过日子,特别有了孩子以后,锅碗瓢盆的事无穷无尽,看小菊一个人扛着至少七八十斤的液化罐来家,他心痛得赶紧去给她擦汗,心想,这都应该是他贾艺震干的活,可他是个“残疾人”呐,不能替她。
他痛苦地把小菊搂紧怀里,说道:“是我不好。”
小菊说,“你咋不好?”
贾艺震说,“我不能帮你。”
小菊捋了一下湿漉漉的头发,说:“等孩子长大就好了。”
贾艺震听罢小菊的话,赶紧转过脸,再也止不住两行热泪淌下来。
每当夜深人静,贾艺震在床上总是辗转反侧,心灵受到巨大煎熬。他不止一次在内心呼喊,我不能再这样欺骗自己,欺骗小菊和所有爱我的人,我要活得有尊严,还原原来的我!可他转而一想,一旦说给小菊听,她说我是个骗子怎么办?她不原谅怎么办?要知道,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将化为乌有,思来考去,他只能采取沉默。
这天,吃完晚饭,孩子睡了,小菊因为劳累也进入梦乡。他坐在轮椅上,瞅着小菊苍白而消廋的脸庞,一股罪恶感,弥漫全身,贾艺震认识到再不能这样活下去了,如果继续的话,他会崩溃,他要推醒小菊,把事实说清楚,想到这里,他想站起来,但,任凭他作何等努力,始终没有站起来,五年了,他的双腿已经废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贾艺震的形象,特别是他的美髯进行了描写,突出了他年轻生命的美好,为后文贾艺震双腿废掉这个情节作铺垫。
B.电视上的残疾人因写长篇小说而蜚声文坛让贾艺震羡慕,也让他受到启发,他决定扮残疾人,借助人们对身残志坚的励志行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理想。
C.贾艺震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靠自己踏实的劳动和坚韧的奋斗,而是采用了投机取巧的做法,最终痛失了健康的双腿。
D.小说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看小菊扛着“至少七八十斤的液化罐”,他心痛得赶紧去给她擦汗,这一细节表现出贾艺震对妻子的爱惜和内心的愧疚。
【小题2】小说的标题“命运的颜色”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贾艺震的双腿废掉。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请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遇见“华不注”
王剑冰

来到济南历城,朋友先带着去看华山。
一路全是街衢楼厦,尽显现代都市风貌。好不容易到了,漫野中看到一座不大的山包。心中疑惑,历城没有太好的风景?这小山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情窦未开的花骨朵。没有遮挡,也没有起伏,就那么孤孤地立着。正想问什么,又想到“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警语,遂不敢多言。

果然,刚进入大门,就有数十棵松柏挡眼,凛然如武士。抬头看标牌,年岁可都不小,这位横刀立马者900岁,那位气冲牛斗窜到了980,最小的一位,也800整了。即刻肃然,不敢高声。再往前,巍巍然一座宫殿,不,一群的宫殿。却原来是赫赫有名的华阳宫,还有三元宫、玉皇宫、泰山行宫,还有净土庵、关帝庙、观音殿,真个鳞次栉比、檐牙高啄,铺排一片。殿内线条清晰的壁画,竟是元代遗迹。渐渐就有某种气息接通。也就明白,这松柏这殿宇竟都是因了一个氛围,华山的氛围。
不大的华山,到了跟前竟然膨大起来,远处看见的花骨朵,也已经开了。更为惊讶的是,原来这华山,就是史书上的“华不注”。看它表面不大,名气却远超无数高山峻岩。应了那句话,浓缩的是精华。这精华,与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齐晋鞍之战。从课本里早就知道两个著名战役,一是秦晋崤之战,一是齐晋鞍之战。这两场大战都是晋国取胜。对方失败的原因,全都因了骄兵。我正好刚从崤山回来,那崤之战在深山峡谷,鞍之战却在平原。单说鞍之战,齐顷公可能觉得齐国还可以,又在自己地盘上,丝毫没把晋国兵马放在眼里,撂下早饭说打完这一仗回来再吃。没想到齐军却被晋军吃了,最后顷公的车驾被晋人追着绕华不注跑了三圈。
多少年,萧萧杀伐已经停歇,慌乱的奔突也已经远去,华不注就这么悄然地躲在了时间的深处。大概可以这样说,凡深幽处,都会是寂寞处。或者说,凡寂寞处,都是深奥处。我为差一点错过而叹惋。我看到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单椒很是亮眼。李白如此感叹:“兹山何俊拔,绿秀如芙蓉。”芙蓉也很入心。据说宋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李白或乘舟而来,同我来时的感觉大不相同。赵孟頫来了,画出一幅《鹊华秋色图》,并题记:“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乾隆感同身受,对此画欣爱有加,亲自题书“鹊华秋色”。还有曾巩、元好问、张养浩、康有为都曾为此山激情感奋。康有为也是遍赏名胜见过大世面的,但是一见这一带山水,竟然主张将国都迁到华不注前。

越往上走,就越发感觉到那莲的渐次开放。真的,是在这个早晨一点点地开了。上到高处看见华山前的一池清漪。原来山下有个华泉,属于济南七十二名泉中的一位。华泉涌成的湖水,同远来的水连在一起。元好问就在《济南行记》中提到,大明湖自北水门出,与济水合,弥漫无际。遥望此山,如在水中。有人说先有历城,才有了济南。也可以说,是先有了华山,才有了历城。华不注就像一粒种子,让一个都市生根开花。
除了松柏,更多的是竹子,这根根翠竹,怎么会在北方长得这么葱茏?站立其间,清气缠着微风,同华山的品性相偕相照。
一条小路弯弯其上,铺张的连翘和偷开的野杏在小路的两旁黄黄白白。山还是十分陡峭的。上到半山腰便云雾缭绕,烟岚蒙蒙,恍惚于仙境。山上依然有庙。在一处屋宇拐角,看到学生模样的两男一女在画画,说是山东大学的。口音像闽南语,原是来自台湾。说每年都有同学作为交换生来大陆学习,他们专门选的山大。我有些好奇。他们笑了,说喜欢这里的山水,尤其是华不注,因为那枚台湾发行的邮票。女同学拿出一本邮册,其中就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
站在山顶往北可以看到滔滔的黄河,往南能看见小清河。小清河并不小,以前接着济水。济水同长江、黄河、淮河为古四渎,曾波澜壮阔,舟帆相继。听说济南正在做着大明湖同这边水系的连通工程,不久会重现历史美景。再往前看,就看到了巍巍泰山。这样便想起这“怒之如奔马,错者如犬牙,横者如折带,乱者如披麻”的华山,或同泰山是一脉相连。有说杜甫就是站在华山上望岳的。也有可能。没有一个好的立脚点,我们的诗人如何能有那种激荡的胸怀?
走的时候,三个学生还在画画。想到那枚邮票,是否就暗合了余光中的“故乡”情缘?于是就有远方的游子,带着这枚小小的邮票,漂洋过海地来了。
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游踪为线,由远到近由低到高,随着观察点的变换,描绘出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多角度地写出了华不注的美。
B.文章写三个台湾学生,因为枚“鹊华秋色图”的郎票,来到华不注,并由邮票联想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缘,让人感到,壮丽山河、优秀文化可以带给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关于华不注的诗句文辞和历史典故,优美而不失厚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也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风趣诙谐写华山美景,详略得当,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美景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写华不注,请找出其中贯穿全文的三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再看华不注,已经是另一番感觉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