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的朝代,融合了旷达不羁、骁勇好战和返璞归真、不问世事的复杂魅力。从多个角度来看,唐朝不论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还是军事实力上的成功,都得益于它践行了当今世界备受推崇的全球观以及包容性。这种难得的达观态度,让唐朝获得了非凡的张力以及随之而来的从容不迫
唐朝在太宗、高宗、玄宗这三个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敌人和对手区别很大。彼时,游牧民族尤其是突厥的兴起,使得突厥帝国成为不可小觑的草原帝国,而突厥帝国和拜占庭王朝之间关系密切,和其他欧亚帝国也是关联重重,这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迫使它必须采取行动。
不可否认,唐朝是少有的好战王朝。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先后为唐朝所灭。最盛期唐朝版图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抵贝加尔湖。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外战争达到130多场,高句丽、突厥、契丹、吐蕃、南诏、大食、回纥都成为唐朝的征战对象;对内,唐初统一战争、安史之乱、宪宗削藩、武宗削藩、庞勋起义以及唐末藩镇割据等从未停歇。
此外,唐朝的好战特性也源于其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捆绑固若金汤,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所以唐朝自下而上,普遍燃起了一种骁勇的激昂情绪。
唐朝杰出的军事家苏定方出身平民,然而他无往不胜,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成为一代名将,荣升权贵;薛仁贵大败九姓铁勒,功勋卓著,官职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所以,军事征战逐渐成为唐朝前期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某种程度上,唐朝前期之所以屡战屡胜,其关键点在于唐朝前期的军事力量是多样化的,和想象中具有规律性、组织性,系统严密的军事结构完全不同。唐朝前期的统治集团和内亚游牧民族关系紧密,这些游牧民族常年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包括突厥的重要领袖都会带着自己的部落站在唐朝的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这也是唐太宗能取得巨大胜利的原因,直到唐高宗时期,这种情况仍在延续。但另一方面,这些部落的态度也不完全坚定,究竟靠向哪一边,处于不断变动之中。
此外,唐朝的开放性体现在其开阔的全球视野,对情报的掌握逐渐变成统治集团的外交利器,并大幅度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成功率。反观清朝,直到19世纪初鸦片战争之前,才慢慢建立起一套情报系统,知道英国在印度、尼泊尔这些地方是有行动的,但唐朝所掌握的情报,从周边诸国到拜占庭帝国直到后来的阿拉伯帝国,不一而足
(取材于网络)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旷达不羁:心胸开阔,不受拘束。
B.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璞,美玉。
C.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
D.不一而足:指同类事物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突厥的开始兴盛迫使唐朝及时采取了军事行动。
B.军事征战逐渐成为了唐朝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C.少数民族常以部落形式在唐朝的军事组织中作战。
D.对情报的掌握大幅提高了唐朝军事行动的成功率。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一项是
A.践行全球观和包容性促使唐朝在话语权、文化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上取得成功。
B.在唐朝298年的历史中,对内战争和对外战争频发,这使得唐朝版图日渐扩大。
C.突厥领袖率部落站在唐朝立场上对外发起军事行动是唐太宗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D.唐朝统治集团内部婚姻和血缘关系的牢固捆绑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阶层的流动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3 08: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②“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③“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④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子厚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子厚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遗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生命力。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石磨忆 和谷
①山塬上的故乡人,无论是小康的日子,还是困顿的家境,自古都少不了有一盘石磨的遗产。富则磨麦面,穷则磨糜谷,吃粗咽细,人总是要吃五谷茶饭的。
②故乡人将石磨叫“磑子”,磨坊也称为“磑窖”。磑窖不宽展的人家,石磨只好盘在窑院里外的露天里。这种景况,加上窑洞和窗花以及门楣上挂的辣子串儿,通常被异乡客与诗画之人作为山塬风情的一种标志。
③距村子十里不到的磑子河,兴许是出产石磨的地方。父亲年青的时候,常吆喝着骡子,驮上磑子去陇东一带换粮食。上下两扇石磨,有二百来斤行当,各搭在骡背的两侧,摇摇晃晃,风里雨里,走哪儿天黑在哪儿歇息,来回一趟得四十余日。脚夫们为了生计,奔波的路径象磨道一样,循环重复,曲迂旋转,印满疲惫的足迹。石磨毕竟是粗石头凿打成的两个简单圆圈状的石器,既沉重笨势,又很廉价,生意也便逐渐萧条。再说,一盘石磨可以耐过几辈人,谁又能需要多少盘呢?
④我记得家里是有一盘很好的石磨的,安置在村头窑边的磑窖里。因崖势低矮,窑口只露出缺月似的上部的弧形,进了窑内却也不小,属于地窑之类。尽管面朝东南,却很少照进日光,潮湿而黯淡,显出几分粗朴与丑陋。只有窑畔上的野酸枣刺长得极盛,到了开花与结果的时节,磑窖上下似乎有了彩色的衣冠,米芡的小花,嫩绿的叶片,殷红的果子,散发出清芬和酸甜的气息,惹来蜜蜂和顽童的笑声。
⑤石磨却常是默默地呆在磑窑里,像一尊石雕。十天半个月之间,那么嚯嚯地响上一大晌工夫。那些一个个大半天,是童年时的我,同母亲在这窑子里度过了不少时光。   
⑥推磑的时候,我从饲养室里牵来了牲灵,将眼罩踮着脚戴在牲灵头上,再钻到牲灵脖颈底下,系好轭头套绳,乞啾地吆喝着,石磨便缓慢地旋转起来,指针似的拨子在磑顶上划着圆圈,麦粒从磑眼里漏着,被磨成碎末,小瀑布似地垂落在磨盘上,积成一圈尖锥形的小山。
⑦母亲端着簸箕,一边揽着磨盘上磨碎的麦子,一边拢着磨顶上的麦粒,也习惯地吆喝着磨道里缓慢行走的牲灵。而后又侧坐到木箱前,撬着用两根筷子似的木棍支着的箩圈,面粉便被筛落在木箱里,箩上的麸皮又倒在磨顶上去。我也常争着箩面,看粉白的麦面雪一样雾一样飘落,厚厚地积沉在木箱里。待末了,满身满脸都成雪白的,一种柔腻而绵润的感觉。
⑧拉磨的性灵,被蒙上了眼睛,据说是怕它晕眩。但性灵因负重和缰绳的牵引,永远不会迷路似的,而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走着。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将磨道都要踏成一条沟了。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尽管是绕着磨盘行进,半天也走不出磑窑,却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
⑨我总爱数着石磨与牲灵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一晌究竟能转多少圈儿,却从来没有一次数清过,觉得是一种颇有趣味的神秘。可那粉雾弥漫的情景,麦香与牲灵粪尘的气息,加上嚯嚯的磨声,哐哐的箩面声和母亲习惯性的吆喝声,以及牲灵的响鼻,终是鲜亮而深切地留在我的忆念中了。
⑩后来,兴起食堂化,磑窑便成了蛛网、麻雀、老鼠的世界,门前也长起了萋迷的篙草,成为一处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麦面馍成为记忆,从小学校里回家,只盼望着饱尝那半黑瓷碗豆腐渣的香甜美餐。上顿完了愁下顿,故乡人生活的情热和希冀,似乎被沉重的压力磨碎了。
⑪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村上拉了电线,安装了电磨子。—个残留已久的石器时代,在日、月、地球的旋转中,从我的山塬上的故乡结束了!跨沟过梁的电线,套绳一样绷得紧紧,是新的时代在牵引着我祖祖辈辈所栖息的这一方磨盘状的山塬啊!钢磨子的形状不同于磨盘,滚动着,飞快地旋转着,故乡人叫“钢滚子”。这钢滚子转得那么急促,响声那么昂奋,节奏那么雄沉,一下子代替了全村上的几十盘石磨。
⑫这几年,故乡人有了粮食,上顿蒸馍下顿软面,电磨子黑明昼夜地转个不停。和日月星辰,和地球以及地球的这一点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⑬我家从塬底下的古窑院里搬往塬畔,住新庄院的时候,父亲和母亲,执意要把那盘遗忘了的石磨搬来。我不解父母的意思,终还是搬了来,至今仍撂在新院的墙角
【小题1】故乡人把沉重的又廉价的石磨视为“遗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从孩童的视角描写磑窑外景色,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提到异乡客与诗画之人把石磨等看做“山塬风情的标志”,洋溢着对故土的自豪感。
B.第③段画线句,用反问语气,能够更为深沉地表达作者对特定年代的父辈生计艰难的感慨。
C.第⑦段用“雪一样雾一样”的状语描写麦面飘落,照应了第④段,说明我家石磨很好用。
D.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一组情景列举,突出童年与母亲磨麦面的印象失分深刻,历历在目。
E.第11段以石磨时代“突然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结束,写出了乡亲们时代的变迁颇感意外。
F.本文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采用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小题4】第⑧段关于“拉磨”的文字耐人寻味,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牲灵“沿着磨道的圆圈无休止地”拉磨,象征了山塬上祖祖辈辈默默地承受苦难的坚忍。
B.牲灵拉磨“重复过无数次的路径和无数个蹄印”,暗示旧时代苦难人生漫长曲迂循环重复。
C.“没有起点却有起点,没有终点却也有终点”,意在悲叹故乡的无边苦难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D.拉磨旅程“也不是单调的枉然的旅程”,揭示苦难省会也会丰富人生阅历,成为精神财富。
【小题5】(小题5)本文明写和暗写相结合,根据文意填写表格。
明写
暗写
石磨的沉重、廉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塬人的韧性
电磨和日月星辰、地球、山塬,一起运转不停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结尾说“我不解父母的意思”,从全文看,你认为“我”对父母的意思究竟是“解”还是“不解”?请说说你的根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年,我经营二手小汽车。一天,天气炎热,两位客人骑着一辆嘉陵摩托,在我档口停下来,到车展场上兜一圈后,走进我的办公室。我赶紧站起来招呼。其中一位客人笑容可掬地伸过手来,用家乡话对我说:“老乡,你好。”

本县的语言有多种。我的家乡是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边远山区,和县城语言不同,因而听到乡音倍感亲切。我兴奋地握住他的手说:“老乡,你好,欢迎你,请坐。”

我们互报姓名。他说:“我姓谢,名人民,叫谢人民。”“哎呀,名字很有意思。”我笑着说。他也笑了:“是父亲起的。”

我忙着递烟、斟茶。他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不好意思,路上太阳猛烈,口太渴了。”我忙说:“老乡,别见外,茶水有,喝个够。这么老远,坐摩托很辛苦。”

他说,此次来找我是经朋友介绍的,想来买辆二手小货车——“的士头”。我告诉他,现在没有现车,但可以帮他找。他笑着说:“没问题,但要抓紧时间。”

他说,他在镇里工作,为了带动全镇农民开山种果,增强群众的信心,镇里开发一个果园,上工地得带工具,摩托车不合用了,需要买“的士头”。我问:“你在镇里工作,管种植?”和他同行的人急忙回答:“他是镇第一把手,是书记。”“哦?你好,谢书记,我有眼不识泰山。”“哎呀,都是‘打工仔’嘛,耕田、种果的。直呼名字就好。” 嘴上客套着,但我还是以怀疑的眼光打量他:一米六几的个子,身材微胖,平头短发,上身穿旧白褂子,褂子上汗斑点点,下身穿“半筒裤”,裤脚也已走了线,脚上穿一双建筑工专用 的平底胶鞋,皮肤黝黑,脸上有两道深深的帽痕。与其说是书记,倒不如说是“耕田大爹”更为恰当。

做二手车生意来客不少,但成交率低,不成交的理由很多。因此,客人无论怎么说,我已不会太介意。可是,面对这位老乡“书记”,我却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当我问到他的“坐驾”时,他指了指门前的那辆变了颜色的嘉陵摩托,我心中更是怀疑,觉得他简直是明目张胆地骗我。如果不是看在一口乡音的份上,我真想当面戳穿他。试想,这年代怎么还会有这个“模样”的镇委书记,哪个不是衣冠楚楚、好车进出?来田间“视察”,估计无非是让人打着伞站在高高的道路旁“远眺”。能脱下自己的袜子,让“雪白”的脚摸摸黑土,吸吸“地气”的,恐怕比二手车成交率还要低。为了带头种果,坐一辆旧摩托走上近百公里地买“坐驾”,而且又是“的士头”,谁信呢?

但一转念,我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点多余。来者都是客,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于是,我平静下来耐心地给他们添茶。

我问:“老乡书记,你想买哪个牌子、什么档次的呢?”“老乡呀,什么档次我不懂,牌子也不晓得,只要发动机有力气就行。关键是价格不能太贵,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镇上财政有困难,价格太贵了支不起。”也许他察觉到我对他有所怀疑,便笑着站起来,从裤袋里拿出一沓现金:“老乡,按行规办,先给你两千元定金,余下的车到付款,分文不欠。”临走时,他又特别握住我的手叮嘱:“麻烦你,拜托了,请你注意质量,价格也不要超标。”摩托车吐着轻烟离我而去。十天后,我按要求送车给他。办公人员从乡下唤回书记。他放好摩托,解下“麦苗帽”,拍打一下身上的尘土,笑着走了过来,握住我的手:“老乡,辛苦你了。” 他走近“的士头”,左看右看,打开车门,跳上驾驶室,发动车,把了把方向盘,又瞧了瞧内饰,满意地说:“很好,很好,太好了。我叫财务提款给你。不超标吧?”我说:“没有。”我把发票递给他。“这么新的车,两万八,太值了。”他爽快地笑了起来。

(选自黎衍俊《谢书记买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将“老乡书记”与平日所见的镇委书记进行对比,说明他的衣着打扮乃至思想都已落后于时代步伐。
B.小说开头点出“天气炎热”,不仅与下文书记“咕嘟咕嘟连喝了几杯茶”相呼应,也写出了书记冒着酷暑为工作奔波的精神。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形象,买车前书记的一句“要控制在三万元以内,不得超标”就体现了他为集体精打细算的节俭品质。
D.小说通过镇委书记为带动群众开山种果而买能装上开山工具的低价车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廉洁奉公的“公仆”形象。
【小题2】小说中“谢书记”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他爽快地笑了起来”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