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者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次高考改革既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出现了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等问题。
B.赋分制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而给出一个准确分数的赋分制度。
C.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说明物理学科对高校培养人才非常重要。
D.大学必须开设高中学习中心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兴趣和学业发展规划理性选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初步调查,浙江省2016级高中生中选择物理学科的人数严重偏少,但是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这种现象终将慢慢改变。
B.赋分制本身存在的漏洞使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避难趋易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C.在目前的选科制度下,“物理遇冷”现象说明制度决策者在做出决定时没有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各学科的特点及各学科的具体学情。
D.目前存在于高考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只要改变这种录取模式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
【小题3】结合材料四,谈谈在“物理遇冷”的情况下如何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7:08: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归“繁体字时代”并不现实
魏英杰
繁简之争,向来是个热议话题,不时引起公众关注与讨论。这次纷争再起,是因为中国香港 明星黄秋生在微博上吐槽:“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黄秋生这番话,前半句或者属实,后半句则不通。在中国大陆,简体字既占据官方主流地位, 繁体字日渐衰落也就毫不奇怪了。我们上一代人还能多少认识和书写繁体字,到我们这代人大多 只能认识繁体字但写不出,至于新生代,或者连繁体字都认不得了。当然,这并非绝对说法,只 是一种概括。
可要说这就意味着“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却是以偏概全了。一者,繁体字只是“华夏文 明”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再者,繁体字并不是“死”了,而只是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再被官方提 倡使用;三者,大陆通行的简体字也非凭空臆造,其中不少于传统汉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 部分。此外,哪怕不承认语言文字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个事实,简体字在大陆通行数十年也已构成既定事实,而且不得不说,这也是华夏文明演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还应纠正一个流行谬误, 即许多人认为汉字简化乃 1949 年以后才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汉字简化不仅早已有之(如历代 碑帖中的俗体字),其作为一场文字变革也要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说起。当时不少新文 化运动的旗手,都主张进行文字改革,甚至提出废除汉字,实行汉字拼音化。在文字改革方面, 民国政府曾公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因遭反对随后暂缓执行。从这可看出,大陆的汉字简化改革 乃这股社会思潮的延续与发展,并非凭空而来。
至于汉字简化的利弊,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不过,在简体字已通行数十年这个事实面前,有 一个结论显而易见,那就是汉字书写已难以回到“繁体字时代”,否则将引发另一场文化紊乱。 且不说让只会写简体字的几代人重新学习使用繁体字,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也不说这对社会运 作的严重影响,不妨想想,等好不容易大家重新习惯繁体字后,必然又会出现一个“断代”现象, 那时候人们可能将因为不认识简体字而失去对这个时代的解读能力。不认识理解繁体字,并不影 响社会交流,其弊端在于难以阅读古籍、体会传统之美,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阻碍(这已经是一 个事实),但重新回到“繁体字时代”,人们则将面对的是社会运作的现实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如今多数只认得简体字的人们恐怕不会答应回归“繁体字时代”。
所以,更为现实的做法是“识繁就简”,也就是把简体字作为规范化汉字,同时提倡认识繁 体字,掌握和书写繁体字。
【小题1】下列关于“繁简字”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在阅读古籍、体会传统之美等方面繁体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但在简体字已经通行数十 年的背景下,汉字书写或许难以回到“繁体字”时代。
B.不论是回到“繁体字时代”,还是完全摈弃繁体字而使用简化字,都将引发文化的紊乱, 甚至出现一个“断代”现象。
C.简繁字体各有利弊,因此可让两种汉字齐头并进平分秋色,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共同促 进文化的发展。
D.“繁简字”问题,没有必要一刀切,可把简体字作为规范化汉字,同时提倡认识、掌握和 书写繁体字。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反驳“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依据的一项是( )
A.繁体字只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简体字同样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B.汉字简化不是 1949 年以后的事,其至少可以从新文化运动时说起。
C.简体字并不是凭空臆造的,有不少于传统汉字,而繁体字只是不再被官方提倡。
D.简体字在大陆通行数十年,这也是华夏文明演化发展的组成部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根基,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灵魂。虽然意象美学对中国文论影响深远,但中国的古典小说似乎不太注意对这一美学精神的传承和使用,《三国演义》等名著都是重视讲述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忽视情绪、意象、内心这类精神性的软性结构,基本在讲故事的层面来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红楼梦》外在叙事形态遵循的是话本小说的套路,但内核却是韵文美学理想的实践,在小说结构、人物塑造、细节运用方面化用了意象美学的精髓,因而生发出小说的新气象。
《红楼梦》的结构采用非线性化的方式,通过意象化方式来完成。一般说来,阅读长篇小说需要从头按照顺序看起,因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不一样,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或人生的一个横断面,通过这个横断面来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和历史的侧面,长篇小说则往往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因而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赞为“史诗”。在叙述的层面上,长篇小说往往注重关联,故事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是很多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讲究情节的连贯、讲究故事的悬念,前后联系必须环环相扣,缺少某个环节,可能就不知所云。
《红楼梦》的结构可以说是反长篇小说的,至少是反话本小说结构的,虽然《红楼梦》在外在的结构形态上运用的是传统章回体,但缺少传统话本小说的悬念感。《红楼梦》没有选取历史上的大事件,主要展现贾府的日常生活,甚至家长里短,用今天的话说,属于“小叙事”的范畴。虽然有研究者说《红楼梦》是写四大家族兴衰的,但实际上正面写的也只是贾家的兴衰,其他家族的兴衰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都是在贾家的兴衰中侧面“带”出来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贾家衰败的几次重大变故,比如元春病逝,贾政被革职的腐败案,也没有去正面写,只是写这种变故对贾府人物命运的影响。  
《红楼梦》无疑是写兴衰的,而兴衰往往与时间的流动有关。《红楼梦》里确实写到很多节令,已经有研究者对其中的民俗作了认真的研究。而且有些人物的生日也交代的清清楚楚,但是在具体到年份时,往往用“又一年”、“第二年”这样模糊的概念,已经有研究者发现,主人公在年龄上出现讹错,比如贾宝玉和元春年龄的前后矛盾,黛玉到贾府之后的年龄停滞等等,都说明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时间的意义。倒是高鹗在续作中反复明确地点明时间的存在,因为高鹗认为“白茫茫大地好干净”的结局,必须借助时间才能完成。
高鹗只是按照一般长篇小说的结构去从时间上理解兴衰,违背了曹雪芹的以空间换时间的初衷。也就是说《红楼梦》是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替代以往长篇小说常用的时间流逝的纵向结构。通过那些实实在在的空间来结构小说,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亭台楼阁、斋庵院轩,形成了小说的块状结构。
(摘编自王干《红楼梦》的意象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美学对中国文论影响深远,但《三国演义》采用重视讲述故事情节的硬性结构,基本没有传承和使用这一美学精神。
B.长篇小说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故事情节的连续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是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
C.《红楼梦》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着重正面写贾家的兴衰,其他家族的兴衰在贾家的兴衰中侧面“带”出来。
D.曹雪芹通过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亭台楼阁等实实在在的空间形成小说的块状结构,来替代必须借助时间才能完成的纵向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忽视情绪、意象、内心这类精神性的软性结构,但在小说结构、人物塑造、细节运用方面化用了意象美学的精髓。
B.《红楼梦》主要展现贾府的日常生活,甚至家长里短,而元春病逝,贾政被革职的腐败案这些重大变故反而没有去正面写。
C.《红楼梦》写的兴衰与时间流动的关系不大,比如贾宝玉和元春年龄的前后矛盾,黛玉    
到贾府之后的年龄停滞等等。
D.《红楼梦》的结构反长篇小说,以空间换时间,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替代以往长篇小说常用的时间流逝的纵向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雪芹采用非线性化的的结构,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时间的意义。而高鹗不同,他在续作中反复明确地点明时间的存在。
B.短篇小说往往通过生活或人生的横断面来表现历史的侧面,而不是历史的进程,因而这类短篇小说不会被称赞为“史诗”。
C.《红楼梦》在外在的结构形态上运用的是传统章回体,但缺少传统话本小说的悬念感,所以其结构是反长篇小说的。
D.高鹗理解的兴衰与曹雪芹不同,他按照一般长篇小说的结构,从时间的流逝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进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 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贫者, 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 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 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 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 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掏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 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 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

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 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 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 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 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 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雷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 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 年第 19 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D.文章语言朴实,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李白
(甲),过去有着较多的论述,发表于近期《文史知识》上的《李白与月》一文选择新的切入口,通过对“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和“月光世界里的李白”的分析,探讨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并阐述了作者对“两个世界,两个李白”的看法。作者认为,李白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此外,李白诗中还有另一个常见的主题:人生若梦。这两个基本主题贯穿着李白的大部分作品,从中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中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然而,从李白诗歌中还能看出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李白。这个世界里的李白不谈政治,也很少发牢骚,而主要是赞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歌咏友情,抒发思乡、相思、惜别、怀古这样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共有的感情。诗人笔下的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和人生的情趣,从中看见的李白主要给人以天真纯朴和性情温和的印象——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表现出人人都会对他感到亲切的平民性格。两个世界、两个李白,区别明显而又相互映辉,相得益彰。正因为“狂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加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
【小题1】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首句(甲)处的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李白的为人B.关于李白的作品
C.关于李白笔下的月光D.关于李白的性格特征
【小题2】下面对文中的“狂人”加引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引用B.表书名C.表否定D.表强调
【小题3】对文中所说的“两个李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对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和“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
B.指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
C.指从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
D.指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和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天真纯朴、性格温和的印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目前,养老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是随着财富阶层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为满足这样一些人群的需求而出现的新兴产业;是指为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以及服务,满足有养生需求人群和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产业集合;是依托第一、第二和传统的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和高赢利性。

中国养老产业已经形成养老金融业、养老用品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房地产业四大板块相互融合的态势。其中养老金融业是核心板块。根据测算,中国目前30到59岁的潜在老龄金融服务对象约有6亿左右,这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材料二:

在中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中明确指出,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初期,而中国式的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

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材料三:

从事老年社会工作多年的郭苹分析称,目前我国老人在养老方面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一、缺乏生活照料。目前,农村和中小城市有许多年轻人离家去大城市打拼,出国工作、定居的也不少,导致部分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尤其生病时获得的照顾不够。对于高龄空巢、失独、失能老人来说,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突出,一旦生病或跌倒,都没人送他们去医院,替他们挂号、拿药,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二、缺乏精神慰藉。老人常出现孤独、寂寞、失落、无助、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精神慰藉需求突出。目前,我国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不少老人每天守着电视过日子,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

三、贫困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缺乏照顾。面对低收入家庭的完全不能自理以及半自理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往往无能为力。六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但家庭收入往往连北京最偏远、最便宜的养老院都住不起。当被问及“如果政府给予补贴,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时,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

【小题1】下列对关于2008~2017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统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2008年前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B.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一直呈递增态势,并在2017年达到最高。
C.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同比增速除2010年外,其他年份均增长缓慢。
D.十年来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中国同其他国家老龄化进程所用时间对比,可知中国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
B.比起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用时,我国只用了18年,这固然有人均寿命提高的因素,但国家政策的影响似乎更大。
C.我国老人养老方面一大难题是精神慰藉需求突出,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大都不跟老人同住,又因工作忙不经常探望。
D.调查发现,若政府补助,超过八成老人表示愿意入住养老院,可以看出,多数老年人主观上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改善我国老年人在养老方面面临的困境?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