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

宋 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7:4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野望

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②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③。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④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十一月,当时诗人正在外漂泊求职。②越巂,指越巂郡。属剑南道。③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射洪:位于涪江上游。④春酒:此指冬酒,因冬酿而春成,故称春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华山北涪水西”,杜甫此时流落在梓州东南六十里的射洪县,位于金华山北,涪江之西。既交代了诗人此次出城“野望”的地点,也交代了他野望所见的山景与江色。
B.“仲冬风日始凄凄”一句,写诗人野望之地气候殊异。点明了诗人“野望”的时间,是在初冬一个风起的日子,“凄凄”二字渲染出凄冷的氛围。
C.诗人触目伤情,自然想到要借酒销愁,因而引出最后两句:“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神伤谁为携。”唐时美酒暖则绿,射洪寒轻,故冬天酒仍绿,照应首联中“始凄凄”三字。
D.尾联化用了《楚辞•招魂》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之句,大意是:射洪县冬天不太冷,酒仍是绿的,可是有谁为我携酒而来呢?一个问句,抒发了诗人的无限凄凉与怅惘。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采用哪种方法写景?请简析。
(3)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八首(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同时,“孤城”“落日”也营造了一种悲凉氛围。
B.“每依北斗望京华”是全诗的纲领。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可见其思乡之切;“每依”则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令人悲慨。
D.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体病伏枕的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通通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的秋景冲淡了。
【小题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