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 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1-19 08:5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

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待之。武往锐师,老母系之,臣昼夜待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

未几,宫廷左右及五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

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B.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C.周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D.旬是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十岁为一旬;旬也可指12年,一般说大一旬或小一旬是指一个属相周期12年。本文是指后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
B.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有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C.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对退秦师有功,应该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
D.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2)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遂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 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牧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案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所立者当 法者,天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②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小题5】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小题6】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