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威王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待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湎不治,政卿大夫 委:托付给
B.不过一斗醉矣   径:竟然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几何:多少
D.日暮酒,合尊促坐 阑:将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国中有大鸟,止王庭 齐王使淳于髡赵请救兵
B.好淫乐长夜之饮   以髡诸侯主客
C.髡恐惧俯伏饮     主人留髡送客
D.于是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于是齐威王益赍黄金千镒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因淳于髡的“滑稽多辩”而产生的结果的一组是( )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③淳于髡仰天大笑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⑤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⑥乃罢长夜之饮
A.①④⑤B.③⑤⑥C.①②⑥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齐威王曾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论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此机会委婉劝谏,齐威王听罢称善,并停止了“长夜之饮”的旧习。
D.淳于髡出身并不高贵,相貌也不出众,但他善于巧谏,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2)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3)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9:2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注)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关中事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祖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今萧何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候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

注扼塞:(è  sài),险要关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刘邦,因其为沛人,又起兵于沛,被拥为首领,人称沛公。
B.漕指水运粮草,用车运输粮食叫转运,从水上用船运输叫做漕运。
C.文中的楚指项羽,秦朝灭亡,项羽自立西楚霸王,辖梁及楚九郡。
D.相国是汉朝廷臣最高职务,萧何为首任相国,汉代相国又叫丞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眼光长远,不贪小利。攻下咸阳湖,其他将领都去争夺财务,只有他忙着接收秦国所藏典籍。
B.萧何深得信任,功居第一。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力排众议,认为萧何功劳最大,位居第一。
C.萧何辅佐刘邦,居功至伟。东征三秦,他留守关中建立稳固后方,不绝粮道、征发士卒补充前线。
D.萧何心系国家,不记私仇。萧何平素与曹参不和,孝惠皇帝向他征求曹参继任相国,他极力赞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2)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亦指官名。
B.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 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 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民  籍:慰藉,安抚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谢罪
C.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 ,隔阂,嫌怨
D.常以身蔽沛公   翼:像翅膀一样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张良足智多谋。他看出项伯有恩必报,十分重“义”,于是对项伯阐明自己不愿背“义”、弃沛公而去的立场,得以顺利地把消息转告刘邦,并且引项伯会见刘邦。
B.刘邦善于笼络人心。他自知力量不敌项羽,于是对项伯以兄长之礼相待,并结为亲家,意在请项伯作为缓和自己和项羽矛盾的中间人。
C.项羽缺乏政治斗争策略,麻痹轻敌。对刘邦的假意谦卑,心慈手软,放松戒备,有意把曹无伤告密之事透露给刘邦,以显示自己对刘邦的信任。
D.范增富有才智谋略和政治远见。他深知刘邦将来对于项羽集团的威胁,所以一再暗中努力,想利用鸿门宴这一绝佳时机除掉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c)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d)?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正确的是 ( )
A.miào jiān huò cùB.miào jiàn huó cù
C.mù jiān huó zúD.mù jiàn huò zú
【小题2】文中“abcd”四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矣 夫 且 乎B.矣 故 而 何
C.也 夫 而 何D.也 故 且 乎
【小题3】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  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
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
C.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
D.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
【小题4】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
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   唯:表希望的语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B.三晋,此处指赵、韩、魏三国的合称,现在统指山西。
C.竖子,此处为对人的蔑称,与《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一致。
D.《孙子》即《孙子兵法》,兵家经典,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孙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
C.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D.文末太史公的话语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